一点札记
在做手头的小房子时,关于楼梯的设想卡了壳。《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是手头能找到关于柯布住宅分析地最细致的一本书。我们可以从这里借鉴到关于住宅如何成为精致机器的灵感,而似乎要去寻找一个可逆的拥抱自然的姿态时,却似乎是难能的。我寻找楼梯的愿望落了空,因为任一小住宅里,尽管有着楼梯和坡道,都没有逾越他们作为楼梯间的形式符号,坡道似乎自身就代表着自然,但坡道形态并不会因为代表自然而逾越迂回折返的对称规制。这些住宅里的零件像一个小小的太阳系,根据人们的习惯需求(按作者的话就是“优先考虑了信号源的网状组织秩序的设置”),围绕着某个核心做既定的轨道运动。我想这底色是概念的约束、技术的追求、秩序的建立。这也是和我心驰神往的绘画和园林最不同的地方,那些散漫的绘画和园林里唯独寻求一种和自然相伴的寂静和快乐。实话说,我有点失望,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园林里遇到的奇迹搬进现代住宅里去呢?
书中记录了柯布的十二个小住宅,都有着诸多因地制宜的精彩角落和布局,按照作者的分析,柯布住宅有着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多米诺型,其二是monol型;前者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产物,后者是多米诺的附属和延伸,monol型追求水平的延伸、屋顶的造型来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目的。但即便有着浸入自然之理想,monol型仍然携带着多米诺的科学体系的魅影、以及新建筑五点的地心引力。工业化或许是这些设计里的潜台词,是一个时代的理想,但这也是今天看来还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柯布的住宅里充满柏拉图意味的直角诗,完美地解决了以几何塑造生活秩序的任务。但是在直角之外的诗,无法轻易地用一系列坡道、折返楼梯捕捉到。在一块白色画布上建立一种自定义的秩序图是纯粹而方便的,而在真实的基地内、设施限制、邻里之间、以及复杂的人的身体和情感的需要,是要在处处碰头的条件下去寻求诗意。是不是能够如此理解呢?工业化的理想未必比关注一个个体生命中的美、诗意和尊严更严肃。
这本书里收录的住宅,我想有两个房子特别精彩,其一是柯布位于瑞士雷曼湖畔的母亲之家(1929),其二是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库鲁切特住宅(Maison Currutchet 1949)。据说前者是柯布设计好了图纸再去寻找地点,而后者柯布则从未到过施工工地现场。从平面和照片看来,母亲之家是精致的住宅机器,精巧把玩内部空间的极致;布鲁切特住宅则是不得不受到基地挤压与限制之后(8米x16米),做出的精彩回应。一条坡道引导人们的视线或行动穿越室外、室内、室外,垂直向挖出的采光井、或是为遮蔽阳光而设计的屋盖,这个房子或许有些颠覆了柯布追求的阳光下的光影游戏、建筑物的雕塑效果。而很有些自由散漫地像几个簇拥的亭子。但是让人赞叹的仍是散漫的亭子式的组合之中,门诊与居住两种功能都得到解决,中庭恰好成为分隔和舒适的需要。一般分析会夸赞:“从立面的遮阳到遮阳屋顶板、功能分区,各种建筑元素以独立的方式出现和互相联系”,似乎诗意就出现在这些独立元素之间的关联;而为何这个房子比加歇别墅或雪铁龙住宅等更让人着迷,或许还是因为自然也作为相当大的体量引入其中,从剖面上看,是自然这一虚的体量在几个不同高差和不同空间里连续延展而创造的曲折不尽的效果。又因两侧高差需要解决,坡道成为建筑物迎接自然的手势,院子里有棵树,沿着坡道上行的感觉让人遐想。但是居住一侧的两个庭院放在角落,有点类似所谓生活阳台,似乎唯有通风的功能,孤单一棵树,服务两面的庭院,有些枯燥,有些难理解。
前段时间在虎丘也遇见一个小园,是同样高差转换甚巨、景物和房舍密集的拥翠山庄。名字就很点题,“拥”即环抱,台阶、亭子、建筑物依循山坡高度环抱出几处景色。景色就隐匿在半掩的石头或隔扇门之间,或许更高级的美学,其核心总是虚置的,也因此可以容纳更多,如果看到一件作品里总是有着执着不放的我,大概是要画一个问号。我们依循石台阶而上,在之字形布置的节点之间怅惘。同样是元素化的布置,走向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从一个界墙内专门雕塑房子的形状,转变为一个界墙内,将环境的塑造、自然的感触视为核心,是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如果有机会同时在一个基地里塑造几个庭院,将各个空的体量以某种方式连缀起来,剩余空间的精彩程度取决于这一连缀虚空的功力。而连缀方式不妨简洁直接、功能主义。
书中记录了柯布的十二个小住宅,都有着诸多因地制宜的精彩角落和布局,按照作者的分析,柯布住宅有着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多米诺型,其二是monol型;前者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产物,后者是多米诺的附属和延伸,monol型追求水平的延伸、屋顶的造型来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目的。但即便有着浸入自然之理想,monol型仍然携带着多米诺的科学体系的魅影、以及新建筑五点的地心引力。工业化或许是这些设计里的潜台词,是一个时代的理想,但这也是今天看来还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柯布的住宅里充满柏拉图意味的直角诗,完美地解决了以几何塑造生活秩序的任务。但是在直角之外的诗,无法轻易地用一系列坡道、折返楼梯捕捉到。在一块白色画布上建立一种自定义的秩序图是纯粹而方便的,而在真实的基地内、设施限制、邻里之间、以及复杂的人的身体和情感的需要,是要在处处碰头的条件下去寻求诗意。是不是能够如此理解呢?工业化的理想未必比关注一个个体生命中的美、诗意和尊严更严肃。
这本书里收录的住宅,我想有两个房子特别精彩,其一是柯布位于瑞士雷曼湖畔的母亲之家(1929),其二是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库鲁切特住宅(Maison Currutchet 1949)。据说前者是柯布设计好了图纸再去寻找地点,而后者柯布则从未到过施工工地现场。从平面和照片看来,母亲之家是精致的住宅机器,精巧把玩内部空间的极致;布鲁切特住宅则是不得不受到基地挤压与限制之后(8米x16米),做出的精彩回应。一条坡道引导人们的视线或行动穿越室外、室内、室外,垂直向挖出的采光井、或是为遮蔽阳光而设计的屋盖,这个房子或许有些颠覆了柯布追求的阳光下的光影游戏、建筑物的雕塑效果。而很有些自由散漫地像几个簇拥的亭子。但是让人赞叹的仍是散漫的亭子式的组合之中,门诊与居住两种功能都得到解决,中庭恰好成为分隔和舒适的需要。一般分析会夸赞:“从立面的遮阳到遮阳屋顶板、功能分区,各种建筑元素以独立的方式出现和互相联系”,似乎诗意就出现在这些独立元素之间的关联;而为何这个房子比加歇别墅或雪铁龙住宅等更让人着迷,或许还是因为自然也作为相当大的体量引入其中,从剖面上看,是自然这一虚的体量在几个不同高差和不同空间里连续延展而创造的曲折不尽的效果。又因两侧高差需要解决,坡道成为建筑物迎接自然的手势,院子里有棵树,沿着坡道上行的感觉让人遐想。但是居住一侧的两个庭院放在角落,有点类似所谓生活阳台,似乎唯有通风的功能,孤单一棵树,服务两面的庭院,有些枯燥,有些难理解。
![]() |
Maison Currutchet |
前段时间在虎丘也遇见一个小园,是同样高差转换甚巨、景物和房舍密集的拥翠山庄。名字就很点题,“拥”即环抱,台阶、亭子、建筑物依循山坡高度环抱出几处景色。景色就隐匿在半掩的石头或隔扇门之间,或许更高级的美学,其核心总是虚置的,也因此可以容纳更多,如果看到一件作品里总是有着执着不放的我,大概是要画一个问号。我们依循石台阶而上,在之字形布置的节点之间怅惘。同样是元素化的布置,走向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从一个界墙内专门雕塑房子的形状,转变为一个界墙内,将环境的塑造、自然的感触视为核心,是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如果有机会同时在一个基地里塑造几个庭院,将各个空的体量以某种方式连缀起来,剩余空间的精彩程度取决于这一连缀虚空的功力。而连缀方式不妨简洁直接、功能主义。
![]() |
![]() |
![]() |
-
缺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09:15:05
-
弧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5 22:22:08
-
Qfwfq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2 00:16:25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31 23:21:09
-
✨福星高照✨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0 17:41:22
-
雨起泪花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5 21:06:55
-
萬里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0 18:52:16
-
lemonq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28 11:18:16
-
食住嘢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7 22:04:08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7 00:12:22
-
zil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6 09:42:49
-
兮兮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6 08:52:0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6 08:21:06
-
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6 01:12:57
-
大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23:22:45
-
迷雾之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22:36:01
-
keswickbl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20:56:40
-
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20:43:18
-
火灯道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19:49:43
-
nokia2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5 18:20:13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