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義三百年(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19世纪末)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他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保守主义是人类社会存在需要持久性制度前提的智识理由,它具有重要且必需的作用。它合理地捍卫了存在对意识、秩序对混乱的优先地位。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他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右翼保守。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反革命分子(counterrevolutionist,counterrevolutionary)。老年黑格尔派。
当保守主义的批评者和捍卫者贬低保守主义的智识重要性时,他们错了。保守主义是人类社会存在需要持久性制度前提的智识理由,它具有重要且必需的作用。它合理地捍卫了存在对意识、秩序对混乱的优先地位。当社会基础受到威胁时,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提醒人们一些制度的必要性以及现存制度的可取性。并非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必须是观念性意识形态。保守主义理论和其他通常的政治理论相比追求一种不同的秩序和目的,但它依然是一种理论。保守主义不仅仅是缺乏改变,它是对抵制改变的一种体系化、理论化的清晰阐述。保守主义从不问终极的问题,因而也不提供终极的答案。但是,它的确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秩序的制度性前提。当这些前提受到威胁时,保守主义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需的。
论证思路
1.离散性,定域性,有限主义,反乌托邦,量;
【人性论,审慎】对人性持谨慎态度,关注个体犯罪与共同体普遍规范的冲突,对个体与共同体和谐一致的帕累托更优观念的审慎。斯克拉顿勋爵:我会把正确的悲观主义和错误的悲观主义区别开来,前者仅仅是认识到深植于人性的无能,后者则让我们不抱任何希望。左派对人性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想通过散播这些幻想来证明自己的美德。
【原罪教义】保守主义从宗教那里吸收和捍卫的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跟启蒙运动对个体理性的强调和乐观尖锐对立。原罪教义与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对个体理性的不信任,对人类邪恶本性的强调。邪恶根源于人的本性而不是任何特定的社会制度。新正统神学强调上帝的对于人类的绝对相异性和超越性,人的有限性和罪性,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绝对鸿沟。原罪教义实际上相当于人理性的有限性和可错性。卡尔·巴特的神与人之间有无限距离,人无法认识上帝其实相当于可错论。他把上帝设为绝对不可错的,那么人无法通达神也就是人无法绝对正确、不犯任何错误。这种神学、这种可错论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是最大的智慧”的现代神学版。反对诺斯替主义,反对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不认原罪论)。
当我们在发展自己的美德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发展了我们的错误。——歌德
“保守”的旗号时常为威权主义盗用,而自由的理想却往往被激进主义裹挟。——王焱
理想主義必須經過現實主義鏡片的過濾,以防患上幼稚病。——艾伦·德肖维茨(他曾为辛普森和克劳什·冯·彪罗成功辩护,美国律师)
聪明的‘普通’人即便有时候(也可能一辈子)把自己想象成旷世奇才,可是在自己心里总保留着一条怀疑的蛆虫,这条蛆虫能导致聪明人最后完全绝望;纵使认命屈服,也已经被深入骨髓的虚荣心彻底毒化。...他把自己强烈的欲望当作远大的志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译文版p.514-6
【神学】柏拉图—使徒保罗—奥古斯丁—司各脱主义,方济各会。伊斯兰教的版本是安萨里。把意志、爱、自由看做第一位的。意志是比理性更高的禀赋,信仰不需要证据,它是以意志的行动而非理性的推理作为基础的。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影响了早期保守主义。恐惧(海德格尔的“畏”)、服从权威、等级、秩序、纪律。柏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独裁者们是用恐怖手段来统治的,他们知道,谁畏惧上帝,谁就对别的东西无所畏惧。于是,他们就把那种唯一能够产生真正勇气的畏惧从头脑中斩草除根。”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强调存在(大全、宇宙)的客观实在性、普遍必然性、不可入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服从绝对真理、因果律。这种神学所关注的是人类应倾听上帝之道,而上帝之道只能从神到人,而绝不能从人到神。它强调上帝的对于人类的绝对相异性和超越性,人的有限性和罪性,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绝对鸿沟,反对自由主义神学将上帝人本化和内在化的倾向。
【】左派跟科学结盟,都是理性、批判权威的。科学所要求的那种理想的批判精神,可能再一次提示我们:在科学的内在生命与自由主义政治之间有着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联系。——朱迪丝·尼斯·什克拉(Judith Nisse Shklar)《恐惧的自由主义》右派跟宗教结盟,都是主张信仰、权威。
【怀疑论】到了现代,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被世俗的怀疑主义取代(“在我看来,关于这种气质,从蒙田、帕斯卡、霍布斯和休谟那里比从伯克和边沁那里有更多的东西可学。”——奥克肖特)。他们被相互冲突的精神刺激所撕碎,变成了将残忍与狂热置于人类罪恶之首的怀疑论者;蒙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朱迪丝·尼斯·什克拉(Judith Nisse Shklar)《恐惧的自由主义》
怀疑论批判【纪念式历史”(monumental history)】历史中的“神圣策略”。纪念式历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拣选符合叙事者意图的历史事件来给读者们上一课。纪念式的史学家不太在乎自己的陈述是不是有史料为依靠,不太在乎是不是尽可能地保持了历史叙事的准确性,他们更在乎教会读者们如何赞颂、如何谴责。就算历史叙事出了问题,纪念式史学家也不会深究,只要想传达的道德内涵到位了就可以了。“由文字游戏、文本关联和一点点诗意形成的充满激情的思考”最终会形成历史神话。她拒绝走这条道路,表示“政治哲学和历史……既不是诗学也不是神话学,尽管诗和神话有时候会被用在这里”。“使某一特定现实去理性化的东西,本身又变成了新的神圣现实”。
【尼采对纪念碑式历史的批判】
沉闷的习俗以其鄙陋来填满世界的每一部分,并在环绕着所有伟大事物的浓雾之中升起,挡住它通往不朽之路,蒙住它的眼睛,并窒息它的呼吸。而那不朽之路要通过可朽的大脑!通过那些生病而短命的兽类的大脑!
纪念的历史永不能拥有完全的真理,它将总是把不和谐的东西放到一起,并使之统一和谐,它将总是削弱动机和时机的差异。其目的就是不讲原因,只讲结果——即,作为效仿的榜样,“纪念的历史”尽量远离原因。我们就可以远不是夸张地称之为“其自身结果”的集合,而不是“对所有时代产生影响的事件”的集合。在大众纪念中广受推崇的战争或宗教大事就是这样的一些“其自身结果”。正是这些东西不让野心沉睡,并如护身符一样躺在大胆的心灵之上——而不是真正历史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若是正确理解的话,只不过证明没有什么完全相似的东西会再次从命运和未来之骰盒中抛出。
纪念的历史靠错误的类推而存在。它用充满诱惑的对比怂恿勇敢的人做轻率的事,热心的人做狂热的事。
艺术不需要天分,也不需要历史权威,因为艺术是当代的,而不是“纪念性”的。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艺术会被艺术所杀害:纪念性的东西永远不会被复制,其权威性已经在过去之中得到了确定。他们做艺术鉴赏家,主要因为他们想扼杀艺术;他们假装是医生,而实际意图是想玩玩毒药。他们将他们的口味发展到颠倒是非的程度,这样他们就能为自己不断拒绝向他们提供的营养丰富的艺术食品找到一个理由。因为他们不希望出现伟大的东西,他们的办法就是说:“看,伟大的东西已经在这里了!”而事实上,正如他们不关心即将出现的伟大事物一样,他们也不关心已有的伟大事物。他们的生活就是证明。纪念的历史是他们的伪装,在这层伪装之下,他们将对现有权力和伟大事物的憎恶装扮成对过去的极端崇拜。这种看待历史的方式的真实意义被装扮成它的对立面。不管他们希望与否,他们的所做所为似乎表明他们的座右铭是“让死者埋葬——生者。”
2.涌现论、随附论,动态异质结构;
【社会动态异质结构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在历史中逐渐生长的有机体。共同体高于个人。人们的权利来自于他们的责任。个体群,共同体,强调个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的有机性,反对原子化个人主义(极权主义无政府主义)。对社会差等的承认。但不应该等同于封建等级秩序、身份世袭社会约束。浅薄的保守主义者容易犯将两者混为一谈的错误。
【差等】discrimination的概念。这个词常和种族race连用,即racial discrimination,翻译成中文为“种族歧视”,其实英语的本意中,discrimination原指“鉴别”、“区分”、“区别对待”,并无贬义,意思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如果向古代延伸一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有一句名言:“正义就是使人人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区别对待”反而是个褒义词。法学的同学请特别注意,大部分法律制度(尤其是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其实并不是“平等”,而恰恰是这个“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对象(名),进行有差别的对待(分)。
【领袖才能阶级,代理人阶级,贤人政治】道家是无政府主义,跟商业最合得来,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是无政府主义式消灭国家自由联合精神的体现,资本主义商业则以无比强大的联合力量将所有人联合起来使陌生人之间也相往来,但却保留了无政府主义的消灭国家没有剥削的自由。儒家是保守主义,他的态度如同丘吉尔所说,有些人认为私营企业是该枪毙的老虎,有人以为私营企业是能取奶的母牛,很少有人看到它的真面目:拖着车的老马。固然因为保守主义的精英、美德和领袖才能态度对商业服从大众的民粹主义看不上,但却也还能合得来,因为资本主义解决了保守主义的领袖阶级为大众委托人的利益服务的代理关系的协调问题。真正的死敌是法家——国家主义,这是破坏性的掠夺与生产性的创造之间不可兼容的根本矛盾。
苏则《桑弘羊其人其道:国富民贫的重商主义》
儒家是西周封建传统的继承者。作为致力于世俗政治伦理的学派,儒家把“富民”的理想,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总体上说,儒家是不反对——或者可以干脆说,是支持赢利活动的。早期儒家在君主面前保卫商人的利益,思想上却有轻视商人的倾向。这两点是不矛盾的,这正是封建贵族的道德标准:高等级的君主、贵族、儒生,要有高等级的气度,应当承担起捍卫底层的责任,而不能和商民争夺小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德行品格对于封建贵族而言,要比财富和利润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儒家反对商业发展时,并不是说要打土豪,把商人的利益抓到自己手里。他们反对的,是商业兴起造成的贵族的堕落:这些贵族效仿低等级的商人,放弃了君子应有的道德标准,也开始急功近利、相互争斗吞并,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有些学者主张,中国之所以比西方落后,就是因为中国中了儒家的毒,歧视商人,没有发展好商业,这是非常浅薄的看法。因为封建旧贵族歧视新兴商人,差不多可以说是世界史上普遍的历史现象。封建贵族的地位总体上源于血统和军功,并不纯粹依赖财富;而新兴的商人大多从平头百姓出身,显得较为功利,文化教养有所不如,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儒家对商人的歧视,和千百年后欧洲贵族对初显峥嵘的资产阶级的歧视是类似的:在他们眼里,这些新兴的暴发户缺乏节操和贵族精神,用托尔斯泰伯爵的话来说,他们属于“二十个戈比就可以收买的人”(《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第十七章)。简而言之,儒家赞成致富,不反对经商,甚至维护商人利益;他们歧视商人,主要是出于封建贵族的道德骄傲。至于道家——主要指黄老之学——在反对商业的问题上,也有类似儒家的考虑。他们同样担忧,商业的繁荣可能降低民众的道德水平。儒家轻视商人,却反对用重税夺取他们的利润。儒家在心理上轻视商人,在行动上却保护了他们。
3.关联性,背景独立,关系;
【关系主义(relationalism),合作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制度性的或内在的(institutional or immanent)】紧随时间式思维(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历史具体主义)并不是相对主义(relativism),它是一种关系主义(relationalism)。关系主义认为,对于事物最真实的描述在于指明事物与其所在系统中的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无论事物是来自演化,还是来自人类的想象,一旦被创造,它们所代表的真理就既是客观的,又是依赖于时间的。保守主义是制度性的或内在的(institutional or immanent)。整体论。主体间性。
【情感主义伦理学】人是一种具有本能、情感和理性的造物。恐惧、偏见、经验和习惯比理性、逻辑、抽象和形而上学能更好地引导人们。
【情境式(positional),知性不连贯特征的根源】一种历史主义是否定客观因果律知识的可能,所谓的历史方法就是用偶然的现象、零碎的历史事实来罗列描述,相对主义的,虚无主义的这种内涵的历史主义(历史特殊论,历史具体主义)。自由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就像火这个东西好不好一样,在我看来都不是合理的问题。它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这要依地点、时间和环境而定。
【普通法(Common law)】也称为判例法(case law)或先例(precedent)。是由法官,法院和类似法庭制定的法律,在名义上决定个别案件的决定中说明,但对未来案件具有先例性效果。普通法系统对法院判决极为重视,法院判决被认为是具有与法规相同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近一千年,普通法法院有权在没有立法法规的情况下制定法律,法规意味着法院解释他们的意思。作为一条经验法则,普通法系统将其历史追溯到英国,而大陆法系则通过《拿破仑法典》将其历史追溯到罗马法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行,后成为大多数欧洲法律的基础)。 杰斐逊党人把律师和他们的普通法传统视为对新共和国的威胁。杰斐逊党人喜欢在政治进程控制下的立法制定的民法,而不是由法官制定的普通法 - 通过设计 - 与政治过程隔离。联邦党人认为普通法是独立的永久性权利。在普通法制度中,法官作出的法律具有与法规或规章相同的约束力。在大陆法系统中,判例法是咨询性的,没有约束力。
2013-11-11 陈纯:罗斯巴德属自然法传统,哈耶克偏普通法传统,虽然两人都反对实证法传统,但是理由完全不一样,而且罗也批过普通法,哈也批过自然法。要协调这两个人非常不容易,尤其是罗斯巴德属于把逻辑推到极致的人。
4.不确定性,反目的论,反进步,反启蒙,反现代性,黑皇后假说,样式;
【反目的论的、演化论的政治哲学,规则的统治】保守主义对制度的要求则是一种公正(equity,fairness,justice,impartiality)但不仁慈的制度,制度中存在的瑕疵保守主义认为这是每一个当事人的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制度的责任,保守主义要求人人自立、自负其责而不是要求制度的关心照料。因此保守主义要求制度像一位立法者一样行事,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实施法律,不考虑特殊情况。根据规则不偏不倚的行事的结果必然是存在优秀的个人也存在失败的个人,对于这种存在瑕疵的现实,保守主义的护教学论证是:认为制度应该特别干预该制度下的每一种具体情况的人,是在对制度妄加指控,让制度为制度下的每一个瑕疵承担罪责。奥克肖特的“nomocrary”(规则的统治)。
人类社会不是目的论的(teleological)(向预定的目的运行);它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teleonomic)(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如生活的维持和生活的功能)。相反,人类社会是开放的(open-ended)概念。
实现正义的热情,会让我们忘记慈悲为怀;对公正的热望,使许多人变成了铁石心肠。——迈克尔·奥克肖特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Sheryl Sandberg
完成胜于完美。谢乐尔•桑德伯格
【反启蒙(Obscurantism)】反启蒙主义、蒙昧主义、愚民政策、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真理存在于具体的经验之中而不是普遍的命题之中。反对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对抽象性和形而上学的厌恶。
伪善最喜欢崇高的思辨,因为它从不打算跨越到思辨的界限之外,它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把自己装点得庄严高尚。——埃德蒙·伯克
正如当代英国一位极为出色的政治哲学家彼德·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所言,政治乃至关重要之大事,绝不应轻易交付哲学家处理。政治事务的处置需要审慎、务实与坚毅,需要经验和智慧,而哲学家只能提供理性与原则。哲学指导下的政治很难成为成功的政治。《李强: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一个思想精英所犯的最严重的过错,莫过于此人用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给民众时刻准备用暴力的永恒意志一个决定性的借口,因为这个思想精英用意识形态激起了民众身上不可驾驭的原始欲望,而这样的原始欲望就会不可管束地践踏这位思想精英的原本想法并破坏其最纯洁的意图。个别的人能够煽动起民众慷慨激昂的情绪,但是个别的人却几乎不可能使慷慨激昂的民众重新恢复平静。——茨威格《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人文主义的伟大与局限》
【反进步,黑皇后假说】杰夫·莫里斯(Jeff Morris)提出 “黑皇后假说”。黑皇后假说将某些基因,或者更笼统地说, 将某些生理功能,类比为黑桃皇后这张牌。维持这些生理功能会消耗很多能量, 因而生物并不倾向于保留它们,这导致废弃这类功能的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具有优势。同时, 这类功能也得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利益,它能迫使群体中至少有一小搓个体,将此功能保留下来。毕竟,缺了黑桃皇后这张牌,红心大战也玩不起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为卢梭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最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
【】有一种错误的信念正属于此,即我们仅通过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便能推动人类和道德的进步。
主张基於互不侵犯原则的规则效益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或规则利己主义(rule egoism)】【道德反实在论,自然主义伦理学论证社会合作演化】这些方法认为,虽然不能宣称违反互不侵犯原则是客观不道德,坚持它几乎总是最好的结果,因此它应该被接受为一种道德规则。这些学者包括本杰明·塔克,大卫·弗里德曼,彼得·利森,哈耶克。
【契约论上的区别】政治哲学中存在两种契约论。第一种是霍布斯式的契约论,它通常被称为contractarianism。第二种是康德式的契约论,它通常被称为contractualism。第一种契约论以合理性(rationality)(恐惧,衍生出求生意志,衍生出爱、情感、偏见、信仰)为基础,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能够接受合理性的约束。第二种契约论以理性(reason)(希望,衍生出根据理性的理想将现实改造成理想的创造性、革命性、反现实的知行合一)为基础,这意味着虽然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且接受正义原则的约束。 第二种契约论的哲学家:格劳秀斯 (1625), 普芬道夫 (1673), 约翰·洛克 (1689),卢梭 (1762), 康德(1797), 罗尔斯 (1971),菲利普·佩迪特 (1997), 斯坎伦。合理性(自我利益,对死亡的恐惧),理性(正义,对理由的赞同)。塔克、伯克、大卫·高蒂尔 (1986)、保守主义的契约论是第一种契约论,contractarianism。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特别适用于洛克对政治义务的说明,但该批评没有触及洛克对合法性的说明,至少我相信如此。——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页15
5.路径依赖,演化稳定策略,红国王假说,社会惯性定律,过程;
【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当下】所有这些都服务于证明既定秩序的正当性这个首要目的。保守主义的本质是以历史、上帝、自然和人类的名义来阐述现存制度的合理性。保守主义的本质是阐述现存制度的合理性,至于用什么工具来阐述这种合理性,是自然法还是博弈论,是国家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科学还是宗教,对于保守主义来讲只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工具而已,在价值上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是一样的。阐述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才是保守主义的价值主张,至于用的工具本身的价值,保守主义是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在乎。现存制度是历史的、变化的,保守主义并不捍卫某一特定的制度,而是捍卫现实存在的既有制度,不管这既有制度是奴隶制还是宪政制。
【路径依赖】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仍在继续发生的交互作用。惯例和传统。“惯例”(prescription),用伯克的话说,“是所有权利中最可靠的……”。强调社会形态的路径依赖,模因的先天性,海德格尔的被抛入。演化、过程的整体论、不可分割性。古今之争中强调古。
【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演化稳定策略(ESS)是一种策略,如果在给定环境中被种群采用,则不能被任何最初很少见的替代策略入侵。它与博弈论、行为生态学和演化心理学有关。ESS是纳什均衡的均衡细化。它是一种“演化上”稳定的纳什均衡:一旦它被固定在一个群体中,自然选择本身就足以阻止替代(突变)策略的成功入侵。这一理论的目的不是处理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这些变化会带来新的选择性力量。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和乔治·普莱斯(George R. Price)提出。记忆之党(party of memory)。历史研究预设的前提是过去的成就和错误对于今日的生活有某种指导意义。现存的制度包含着前人的智慧。权利是时间的产物。模态虚构主义试错的结果(对现实的证成是后果论上的成功)。
【红国王假说】2003年伯格斯多姆(Carl Theodore Bergstrom)和拉赫曼(Michael Lachmann)通过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模拟两种互利共生者的演化速率,发现在互利共生的演化过程中,互利共生者应尽可能慢演化,以免打破它们这种互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红国王假说。【】如果改革不必要,就有必要不改革。—— 卢修斯·卡里,福克兰子爵二世(Lucius Cary, 2nd Viscount Falkland,1610 - 1643年9月20日)
【保守主义与惯性,合作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正如勒夏特列原理是化学领域的惯性定理,楞次定律正是电磁领域的惯性定理。勒夏特列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楞次定律在本质上一样的,同属惯性定律。保守主义演化稳定策略是人类社会的惯性定理。【】背弃某些传统甚至是大部分传统,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放弃所有具备理智真诚的传统。自由主义不需要在那些与其抱负并无敌意的传统之间做出什么决定,也不必把任何传统主张都看作本来就是错误的,只不过因为它们并不符合科学的理性证据的标准。(但背弃某一些甚至大多数传统,却不意味着必须为了智性诚实之故而摒弃一切传统。自由主义不必在诸种并不与它为敌的传统中抉择,也不必仅仅因为某一传统没有满足科学式的合理证明标准就认为该传统的主张根本上是虚假的。这完全要视传统的内容和倾向而定。)
【效果论、结果论、后果主义、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一个行動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根據其后果是好是坏的学说。恐惧的自由主义在其专注于避免可预见的罪恶方面是激进的后果论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即实际情况的指南,它必须避免提供一般的道德命令的任何可能。
【用有效性作为评价现存制度的标准】施克莱没有本雅明式的“起源”哲学,她也不认为政治理论家的任务是重拾历史的宝藏。施特劳斯准确地指出了伯克之所以和先前的思想家不同是因为他并不以一种超越性的标准来评判英国宪法,而是以对当下现实起到了有效的、必不可少的作用来评判英国宪法。政治理论家应该从关于恐惧的记忆出发,去探讨引发恐惧的政治残酷,建立一种以保护个人免受国家暴力的迫害为目标的政治制度。
【中产阶级是最反动保守的阶级】政府有一个强大的同盟者——广大中产阶级的支持。中产阶级向往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在中产阶级那里,虚伪的价值观念无限膨胀,大大超过了一切理性,企图出人头地的哲学成了至高无上的东西。在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来,无政府主义是最可恶的东西,会造成他们所害怕的一切景象。他们唯恐失掉他们现在享有的那么一点点东西,而没有认识到,他们的一点点损失可以使每个人都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他们便乐于支持向他们施以小恩小惠的腐朽制度。
【保守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和生命力所在】阶级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一般事实范畴。共产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共同错误就是将公共品的功能(内容)与对公共品的垄断生产(形式、手段)不加批判的焊在一起认为是不可分的。二者的区别是共产主义不满国家的形式而要抛弃国家的内容,保守主义要保留国家的内容而连国家的形式也一块捍卫。而无政府资本主义则正确的认识到这两者焊在一起是历史上如此而不是本质上如此。本质上二者是分离的、独立的(经济学垄断理论、经济核算理论),可以保留国家的内容而抛弃国家的形式。伯克、哈耶克的保守主义正确的、可取的那一半是保留国家的内容,也就是“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秩序的制度性前提。当这些前提受到威胁时,保守主义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需的”对法治、保卫产权镇压反社会暴力犯罪的合法性安保服务等等公共品的必不可少性的强调,这个公共品的孩子是被共产主义连同国家垄断的洗澡水一块倒掉的,这是天真幼稚爱幻想而民科的左派最容易犯的错误,保守主义在这点上无疑是站在真理这边。可也是只占了半边真理。保守主义不仅仅是缺乏改变,它是对抵制改变的一种体系化、理论化的清晰阐述。
【政治哲学】小政府主义(Minarchism),有时候也称为最小中央集权(minimal statism )或最小政府。守夜人国家(night-watchman state)小政府主义者(minarchist)。君主主义(monarchism)词根君主(monarch),君主主义者(monarchist)。术语"Nachtwächterstaat" 由德国社会主义者费迪南德·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62年在柏林的演讲中提出。他批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有限的政府国家,把它比作一个守夜人,他的唯一职责是防止偷窃。这句话很快就被当作资本主义政府的描述,尽管自由主义在开始就意味着一个更进步的国家。词根Arche(古希腊语,ἀρχή)是一个希腊词,它的意思是“第一位,权力(first place, power)”,“政治手段(method of government)”,"帝国, 王国(empire, realm)", “官方(authorities)”,"命令(command)"。小政府主义(Minarchism)这个词是塞缪尔·爱德华·康金三世在1980年创造的。讨价还价经济(黑色代表无政府主义,黄色代表资本主义)排除了所有国家批准的行动(“白色市场”,白色代表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红色市场(未经国家批准的暴力和盗窃,红色代表共产主义)。保守主义是黄色+白色。共产主义实际上的颜色是红色+白色,却被乡愿伪装成红色+黑色,社会主义是红色+黑色。
【小康(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由功能性中产阶级组成的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6.自发对称性破缺,不可逆的(irreversible)和不可再现的(irreproducible),动态演化。
【变革观,红皇后假说,温和改良,开明专制】靡革匪因,靡故匪新。(马一浮,浙江大学校歌歌词) 革新需要继承(因袭)。“为了保存而变革”。改革无方,则保守无术。一个没有变革手段的国家也就没有保存手段(A State without the means of some change is without the means of its conservation.)——埃德蒙·伯克。一种勇敢地背负起时代的责任,去创造属于当代人的社会制度的精神。
【变革观,红皇后假说】利·范·瓦伦(Leigh Van Valen)必须不停的跑才能留在原地(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保守的倾向和改进的能力,按照社会生活的形式和传统来运转政治”,休谟、伯克、联邦党人、哈耶克都是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
保守主义只需要拥有精神,就能比自由主义的启蒙更加具有革命性。——托马斯·曼
【反动派(reactionary),怀旧的乌托邦】他们赞成回到以前的社会政治状态,他们认为这种状态具有特征,纪律、尊重权威等,这是一个社会的当代现状所没有的。作为形容词,“反动”一词描述了旨在恢复原状的观点和政策。从政治极端主义的意义上来说,反动意识形态也可能是激进的,服务于重建原状。 法国大革命给了英语三个表示反进步政治的政治描述词:“反动(reactionary)”、“保守(conservative)”和“右倾(right)”。在这种法语用法中,反动表示“一种逆转现有趋势或状态的运动”和“回到以前的状态”。在19世纪,反动派指的是那些理想化的封建主义和前现代时代——在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之前——的人,当时经济主要是农业,土地贵族统治着社会,世袭国王统治,罗马天主教是社会的道德中心。那些被贴上“反动”标签的人偏爱贵族,而不是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反动派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随着波旁王朝的恢复,反动派着手恢复每一项法律,使社会不仅回到君主专制的旧制度,而且回到更早的情况,那时贵族确实是一个社会上强大的阶级。正是这一点清楚地区分了“反动”和“保守”。保守主义者会接受革命带来的许多改进,并且干脆拒绝了大规模逆转计划。
斯克拉顿勋爵:反动派专注于过去,并希望回到过去;而保守主义者则希望汲取过去的精华,并使其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环境。
重要论战
孟子对杨朱墨子许行,辕黄之争:黄生、黄老学派(弑君)对辕固生、西汉儒家(受命、诛一夫(孟子)),路德对托马斯·闵采尔,天主教里是奥古斯丁主义对托马斯主义,伊斯兰教里是安萨里对阿威罗伊,马修·黑尔对霍布斯,沙夫茨伯里对洛克,休谟对卢梭,伯克对潘恩,联邦党人对反联邦党人,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对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卡尔·路德维希·冯·哈勒对黑格尔,施特劳斯对科耶夫,里特尔学派、阿诺德·盖伦对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哈耶克、弗里德曼对罗斯巴德,威尔逊主义、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对孤立主义、弗吉尼亚王朝(杰斐逊到门罗)、老右派
段落摘录
【】理念与实际治理,并不是一件事: 倘若最终未能形成同理念相匹配的有效的替代性共同体组织方式,革命便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大规模流血而已: 要么随即再度被旧势力“复辟”,要么仅仅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改朝换代”(社会-政治结构保持不变的“汤武革命”模式) 之工具。
理念与治理并非一事,绝无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革命”) 。革命本身总是暴力性的,对于之前的既存秩序,带来的总是混乱乃至暴乱。革命“成功”所获致的,实际上是一种暂时性的“打开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走向任何方向。相当多的时候革命恰恰会导致“从坏到更坏”: 革命往往肇因于一种非常糟糕的现状,但却没有任何力量(如某种自然形而上学或历史形而上学力量)保证它所形成的“新秩序”不会比原先更糟!
西元前8世纪(周宣王二十九年)到西元476年(南朝宋元徽四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古典古代(classical antiquity)保守主义
【儒家】孟子(Mencius,西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 - 西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83岁)孟轲。性善论。与巴特勒主教的人性的观点非常相似。孟子不过是保守主义中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跟他论战的以及他要论战的,农家的许行、墨家的墨翟、道家的杨朱,哪个不比他激进?正因为他距杨墨,所以我认为孟子不过是个保守主义者。他哪知道后来的君主专制,国家主义把士大夫阶层驯化的比他那个时代还奴颜婢膝反而显得他激进了?
西元476年(南朝宋元徽四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世纪(蒙元大德三年),中世纪(Medieval Period)普通法八百二十年
【英国普通法】雷纳夫·德·格兰维尔(Ranulf de Glanvill,死于1190年南宋绍熙元年)是英国国王亨利二世(1154-89)期间的首席高等法院法官,是《论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和习惯》的作者,最早的对英国法律的论文。
【英国普通法】亨利·德·布莱顿(Henry de Bracton,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 - 1268年咸淳四年 )是英国牧师和法学家。《关于英格兰的法律和习俗》。
14世纪初(蒙元大德十一年,但丁写《神曲》)到15世纪(明弘治十二年),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普通法两百年
【英国普通法】约翰·福特斯丘 爵士(Sir John Fortescue,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 - 1479年12月成化十五年)是英国国王的首席大法官和《英格兰法律的礼赞》(1543年左右首次出版)的作者,英国法的有影响的论文。
16世纪(明弘治十三年)到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宗教改革(Reformation)和地理大发现(the Age of Discovery)时期普通法一百五十年
【法国文学,怀疑主义】米歇尔·埃克姆·德·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嘉靖十二年 - 1592年9月13日万历二十年)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显著的哲学家之一。怀疑论。蒙田对作家产生直接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帕斯卡,卢梭,阿尔伯特·赫希曼,威廉·黑兹利特,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尼采,茨威格,埃里克奥费,艾萨克·阿西莫夫,并可能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后期作品。
【英国普通法】爱德华·库克 爵士(Sir Edward Coke,1552年2月1日嘉靖三十一年 - 1634年9月3日崇祯七年)是17世纪英国大律师,法官,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最伟大的法学家。从历史上看,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法官;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他的陈述和作品被用来证明沉默的权利,而《垄断法案》被认为是导致英国内战的议会和君主冲突中的第一次行动之一。 在美国,库克对博纳姆案的裁决被用来证明1765年“印花税法案”和援助令失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成立后,他的决定和着述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宪法的第三和第四修正案。 《英国法总论》。霍布斯晚年写了一个小册子,叫做《一个哲学家和普通法学者的对话》(起草于1666年,出版于霍布斯逝世后的1681年,书出版时库克已经去世,所以是黑尔来反驳)。霍布斯在这本书里面的矛头所向就是爱德华·库克。库克在思想上是霍布斯的死对头,霍布斯在这本书的书名就说明了,那个哲学家当然说的是他自己,那个“普通法学者”说的就是库克。他这本书就是为了驳斥库克,因为库克主张限制王权,霍布斯主张绝对王权,他们两个在思想传统上是完全对立的。黑尔看到后写了一篇文章驳斥霍布斯。 冯克利:《保守主义的法学来源》
【英国神学家】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1554年3月嘉靖三十三年 - 1600年11月3日万历二十八年)英国牧师,神学家。他是十六世纪最重要的英语神学家之一。在1594年出版的《论教会政体的法律》,这部多卷本著作是对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杰出而雄辩的阐述。在伯克之前两百年,这部著作就已经描绘了伯克思想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保守主义主旨几乎完全相同。不过,他们所捍卫的制度以及他们所应对的挑战是不同的。胡克的思想预见了伯克保守主义哲学的所有要点,但伯克的保守主义并不是来源于他对胡克的研究而是来源于重大事件对他产生的影响。安东尼·昆顿(Anthony Quinton)赋予胡克(Richard Hooker)《论教会政体的法律》(1594)以“开天辟地”的地位,“(显然)主要的保守主义信念(在书中)占据主导且显而易见”。亨廷顿教授同样认为:“先于柏克200多年,柏克式思想就已初具轮廓,他们的保守主义大体上是一致的。”毫无疑问,“伊丽莎白和解体制”(译注:指伊丽莎白女王登基不久后确立起来的国教制度,既明确了王国是“教会管理人”,又企图调和天主教与新教的教义与仪式,将英国信徒统一到国教(安立甘宗)中。这一体制主要由1559年通过的三项法案确立,分别是《至尊法案》、《统一法案》和《三十九条信纲》)的辩护士要求服从权威,服从君主和教会,对于反对者(清教徒)所攻击的制度和惯例,他们无疑会采取一种防卫保守的态度。但和现代保守主义相比,他们的论证缺少社会有机论,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历史洞察。保守可能是一种防御性理论,但不是每一种防御性理论都是保守主义。
【英国普通法】马修·黑尔 爵士(Sir Matthew Hale,1609年11月1日万历三十七年 - 1676年12月25日永历三十年)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英国大律师,法官和律师。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论文《诉讼的历史》,《英格兰普通法史》。 黑尔看到霍布斯的《一个哲学家和普通法学者的对话》以后就写了一篇文章驳斥霍布斯。从他和霍布斯论战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很多埃德蒙·伯克和托马斯·潘恩之间的论战。就是整个使用的概念和论证方式非常一致。这两论战虽然隔了100多年,但它们是发生在思想史上思维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件事情。冯克利:《保守主义的法学来源》
1648年(顺治五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古典(classical)保守主义一百四十年
古典保守主义保皇,捍卫君主制、封建制,支持土地贵族。反对法国大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共和制。古典保守主义是封建贵族阶级对法国大革命、自由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兴起的一种反应,是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古典保守主义和封建主义、特权地位、旧制度、土地利益、中世纪精神以及贵族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与中产阶级、劳工、商业主义、工业主义、民主、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亨廷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
【英国】威廉·沃拉斯顿(William Wollaston,1659年3月26日永历十三年 - 1724年10月29日雍正二年)英国的教会牧师,神学家,和一个主要的启蒙时代的英国哲学家。因为他对十八世纪的哲学的影响力和對自然宗教的推广,他可能会被认为是伟大的英国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之一,與洛克,贝克莱,休谟一樣。他的工作促进了两个重要的知識論的发展:英国自然神论和“追求幸福”的美国实用理想主义(American Practical Idealism)的道德哲学。它主要是出现在独立宣言。 【意大利】乔瓦尼·巴蒂斯塔·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或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年6月23日永历二十二年-1744年1月23日乾隆九年)是一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法理学家。他为古老风俗辩护,批判了现代理性主义,并以巨著《新科学》闻名于世。
【英国】安东尼·阿什利·库珀,第三代沙夫茨伯里 伯爵(Anthony Ashley Cooper, 3rd Earl of Shaftesbury,1671年2月26日永历二十五年-1713年2月4日康熙五十二年)是一位英格兰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反对霍布斯和洛克。跟哈奇森很接近。
【法学】【像英国的法国人】查尔斯 - 路易斯·德·塞孔达,孟德斯鸠男爵(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康熙二十八年 - 1755年2月10日乾隆二十年)
【英国道德家】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tler,1692年5月18日康熙三十一年 - 1752年6月16日乾隆十七年)是一位英国主教,神学家,护教士和哲学家。他以对自然神论、托马斯·霍布斯的利己主义和约翰·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批判而著称。巴特勒影响了许多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托马斯·里德,亚当·斯密,亨利·西季威克,约翰·亨利·纽曼和查利·邓巴·布洛德,被公认是“卓越的英语道德家(moralists)之一。” 【反自然神论】约瑟夫·巴特勒的本意是想把启示宗教也建立在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的牢固根基上,正如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自然神论者所做的那样。但他的这一做法恰恰揭示出了经验理性(自然理性)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而,《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成为了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直接刺激了休谟对自然神论的毁灭性打击和批判,进而导致了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基础由知识论转向道德论的重大转向。
【爱尔兰】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年8月8日康熙三十三年 - 1746年8月8日乾隆十一年)是一位爱尔兰哲学家也是苏格兰反启蒙运动的奠基者之一。 他是强烈反对托马斯·霍布斯(荀子)和曼德维尔(管仲)。
【英国文学,道德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18日 - 1784年12月13日),通常被称为约翰逊博士,是英国作家,诗人,散文家,道德家,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编辑和词典编纂者。 约翰逊是一位虔诚的英国国教徒,托利党(保守党)。
【苏格兰】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康熙五十年-1776年8月25日乾隆四十一年)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反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711年5月7日是根据现在的公历也就是格里高利历(the Gregorian Calendar)计算的,4月26日是根据儒略历(the Julian Calendar)计算的,苏格兰一直使用儒略历直到1752年。所谓的“丢失的十一天”。
【德国法学家】贾斯特斯·莫泽(Justus Möser,1720年12月14日康熙五十九年,奥斯纳布吕克 - 1794年1月8日乾隆五十九年)是德国法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莫泽可以被看作是德国版埃德蒙·伯克。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最初的反应也不是来自封建贵族而是来自那些与更开明的、商业的和官僚因素相联系的思想家。例如,在德国,布兰德斯(Brandes)、雷贝格(Rehberg)和莫泽(Möser)是德国北部城市———那里的中产阶级实力最为强大———的代表,他们展开了对大革命的首次进攻。
【苏格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雍正元年-1790年7月17日乾隆五十五年)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苏格兰】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年7月1日雍正元年 - 1816年2月22日嘉庆二十一年)是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家,是苏格兰反启蒙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任军牧,后来成为爱丁堡的心智哲学(当时称为pneumatics)与道德哲学教授(1764-85)。1767年他的《文明社会史论》(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Society)出版,引起了广大的回响,并被翻译成欧陆多种语文。“國家現行的體制往往源於偶然的發現,這當然是人類行為的結果,但並非任何人類設計的執行。”弗格森同情传统社会,如生产的勇气和忠诚度。他批评商业社会使男人弱,不名誉和不关心他们的社区。弗格森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
【英国普通法】威廉·布莱克斯通 爵士(Sir William Blackstone,1723年7月10日雍正元年 - 1780年2月14日乾隆四十五年)是十八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法官。他最著名的是写《英国法律释义》。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年1月12日雍正七年—1797年7月9日嘉庆二年)伯克之所以是保守主义的原型,是因为他具有捍卫所有现存制度的强烈愿望,而不管这个制度在哪里、受到何种挑战。卡爾·馬克思是伯克思想的嚴厲批評者,他在《資本論》一書中寫道:這個馬屁精受了英國君王的賄賂,讓他批評法國大革命,就有如他在美國問題的開頭時被北美殖民者收買以讚美他們,這個假扮自由主義者對抗英國君王的傢夥,只是個徹底下流的資產階級。而溫斯頓·邱吉爾則在《政治的一致性》裡寫道:伯克在一方面來看是個倡導自由的先驅,在另一方面來看是個替權威發聲的辯護者。但人們對他生命中政治立場不一的指控現在看來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歷史直接證明瞭他所一貫保持的動機和理念,以及在一連串他生命中所面臨的問題,他都顯現出一樣深刻而誠懇的精神,他的權威是對於專制的反抗,無論那是對抗一個跋扈的君主或是一個腐敗的法庭和國會體制,或是任何證明瞭沒有自由存在的政體,對他而言都是一個必須加以對抗的殘忍暴政和邪惡集團。沒有人在閱讀到伯克對於自由和權威的同時辯護時能不體會到他始終是出於同一個目標,追求同樣的社會和政府的理想,並且捍衛它們免受任何襲擊—無論是來自於這個極端、或是那個極端。
邪惡獲勝的唯一必要條件,就是好人无所作为(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一切暴政需要一个立足点,就是让有良知的人保持沉默(All tyranny needs to gain a foothold is for people of good conscience to remain silent.)。
當壞人聯合起來的時候,好人也必須聯合起來;不然他們會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成為一場卑劣鬥爭中不足為惜的犧牲品。 真正危險的時候是那些為了權宜之計,將自由逐漸的、小塊的蠶食的時候。 壞的法律是最壞的暴政。 那些被法律擠壓的人們,懷有的唯一希望就是躲開權力。如果法律有敵人的話,他們就將是法律的敵人;不抱希望、又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人永遠是危險的。 被過度的憂慮壓倒,也好於在盲目自信中毀滅。 及早和有預見性的恐懼,是安全之母。 沒有智慧和美德的自由會怎樣?那將是最大的不幸;因為它完全是愚蠢、罪惡和瘋狂,且沒有督導和限制。 無論何時,只要自由和正義不再結合在一起,在我看來,它們兩個就都不安全了。 良好的次序是所有事物的基礎。 我們的耐心比我們的力量成就更大。 不對後代存著期望的人,也不會考慮他的祖先。 和我們搏鬥的人鍛煉了我們的勇氣,磨練了我們的技能。我們的對手是我們的幫手。 一個很常見的錯誤是,認為人群中聲音最響亮的抱怨者是受害最深的。 我們永遠不能根據掌聲響亮的程度來判斷民意。 以多數派的名義實施的暴政,是加倍的暴政。 掌聲是高貴靈魂的激勵,虛弱靈魂的目的和終點。 諂媚同時腐蝕接受者和給予者。 人民決不會放棄自由,但是他們會相信錯覺。 不精確是所有偉大事物的特點。 對宗教來說,沒有東西比漠不關心更致命了。 社會其實是一種合約關係。它是一所所有科學、藝術、美德和美好事物的合夥制企業。這種合夥關係不可能是幾代人就能培養出來的,所以它不僅僅是所有生者的合夥,還是所有生者、死者、未出生的人們的合夥。 他們組織了一系列無政府主義的機構,制定了一系列無政府主義的法規,然後冠上《人權宣言》的名字。(伯克談法國大革命中頒佈的《人權宣言》。) 要使我們愛我們的國家,她應該是可愛的。
【普鲁士王国哲学家】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年8月27日雍正八年,柯尼斯堡 - 1788年6月21日乾隆五十三年明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在谴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用分析歪曲了实在的思想家行列中,约翰·格奥尔格·哈曼位居第一,他的追随者是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可比和贾斯特斯·莫泽,影响赫尔德、雅可比、莫泽的是沙夫茨伯里伯爵(3rd Earl of Shaftesbury)、阿瑟·杨(Arthur Young,1741年9月11日 - 1820年4月12日,英国农学家,作家和经济学家。大革命前两年英国作家杨(Arthur Young)所写的《法国旅行记》和伯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同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当时英国两部最重要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和埃德蒙·伯克的蒙昧主义抨擊。這種態度最雄辯的代言人是謝林,20世紀初柏格森使他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活力。哈曼受大卫·休谟,马丁·克努岑(Martin Knutzen,1713年12月14日 - 1751年1月29日,德国哲学家,Alexander Baumgarten的弟子和康德的老师,向康德介绍了牛顿的物理学)的影響。哈曼影響了:约翰·哥特弗里德·馮·赫尔德,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可比,歌德,黑格爾,謝林,克尔凯郭尔。
【美国国父】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1732年1月8日 - 1808年2月14日),美国的创始之父,是来自费城,宾夕法尼亚州和威尔明顿,特拉华州的律师和政治家,被称为“革命的笔十二封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夫,在1767年和1768年分别出版。作为第一届大陆会议的成员,他是大陆协会的签约人,迪金森起草了大部分的1774申请国王,然后作为成员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写了1775橄榄枝申请,两次尝试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谈判。当这些失败后,他改写了托马斯·杰斐逊的语言,并写了1775年武器的起因和必要性宣言的最后草案。当国会决定寻求独立时,迪金森服务于编写示范条约的委员会,然后撰写了1776-1777年联邦和永久联盟章程的第一稿。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可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1月25日乾隆八年 - 1819年3月10日嘉庆二十四年)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诗人约翰·格奥尔格·雅可比的弟弟。取代思辨理性,他主张信仰(Glaube)和启示(Offenbarung)。他的文学作品,专门进行启蒙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的和解。在他的时代,他因对狂飙突进运动的批评而被文学界所知。雅可比对康德的那句著名批评:“没有(物自身)这个预设,我无法进入这个(康德的批判)体系,但有了这个预设,我却也不能停留其中”。雅各比却不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而是理性传统的坚定支持者。雅各比的康德批判专著《论批判主义的任务》有一个有趣的副标题:把理性带向知性。康德的理性学说根本上乃是相当于前康德的大陆理性主义者所说的知性学说,将这种知性学说抬到理性位置的历史运动肇端于洛克,完成于康德。我们在任何一本哲学辞典上都能看到这一运动的结果:原来用来翻译拉丁文知性(ratio)的德语词Vernunft,在康德之后主要被用来翻译理性(intellectus)了。这一字面变动的深层含义必须在康德的理性批判中得以领会。雅各比恰恰认为,真正的理性不是普遍有效的辩证的批判理性,而是包罗万象的明见性的基础存在论理性。这一理性就是斯宾诺莎那里最高的智性直观的知识(scientiaintuitiva),也是柏拉图的理念知识。当德勒兹通过斯宾诺莎试图超越康德、重新理解前康德哲学的时候,他所从事的也正是当年雅各比的工作。在康德用感性论取代了存在论的认识知识地位之后,重建存在论在哲学中的理性知识地位,使之恢复前康德哲学时代所具有的光荣,就成了雅各比和后康德哲学家共同的任务。而当费希特重提智性直观在存在论含义上的绝对性时,他当然知道这一层含义是通过雅各比才在康德之后重新焕发出生机的。而无论是谢林还是黑格尔,都为此种基础存在论的明见理性所深深吸引,并力图在自己的哲学道路上不断改造和消化它。《雅各比的洞见:康德体系中隐含虚无主义危机》 常识实在论(common sense realism),18世纪苏格兰的常识哲学(common sense philosophy)或常识实在论(common sense realism)是为了抗拒知识的专门化发展起来的。 【德国文学】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年8月25日乾隆九年 - 1803年12月18日嘉庆八年)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与反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有关。
【德国文学】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乾隆十四年 - 1832年3月22日道光十二年)是德国作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的主体包括史诗和抒情诗,散文和诗歌戏剧,四部小说。他是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一个早期参与者。
【反进步,黑皇后假说】《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Si le Retablissement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 a Contribue a epurer les Mceurs)为卢梭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最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虽然卢梭是激进主义的代表人物,但这篇论文却是经典的保守主义文章。也正是这篇论文中的思想刺激了康德在社会科学上捍卫启蒙、理性主义。另一个刺激则是休谟怀疑论思想在知识论上的挑战。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虽然结合他个人在思想史上的光谱位置来看显得很讽刺,但他这篇论文的观点启发了康德注意到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却是极为重要。早在启蒙运动开启启蒙与反启蒙的古今之争之前维柯注意到的东西康德以一种过渡到现代的批判哲学重新诠释。让前现代到后现代用这条悖论叙事连贯的串起来。
【法国文学,法国正统主义、拉丁派】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re,1753年4月1日乾隆十八年 - 1821年2月26日嘉庆二十五年)是萨瓦哲学家,作家,律师和外交家。
【女,法国吉伦特派】罗兰夫人(Manon Jeanne Phlipon,1754年3月17日乾隆十九年-1793年11月8日乾隆五十八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吉伦特党领导人之一。她的丈夫罗兰(Jean Marie Roland de la Platiere)也是吉伦特党的领导人之一。罗兰夫人于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临刑前在自由神像留下了一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法国正统主义、拉丁派】路易·加布里埃尔·安布鲁瓦兹·德·博纳尔德(Louis Gabriel Ambroise de Bonald,1754年10月2日乾隆十九年-1840年11月23日道光二十年)法国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实际上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这一派发挥伯克的神权思想并使之系统化。严厉批判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利倾向。他们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政治制度,即统一的世界性基督教会和绝对王权相结合的封建专制。自1848年欧洲革命后便渐趋衷落。
【美国联邦党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乾隆二十年 - 1804年7月12日嘉庆九年)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将军的参谋长助理,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和美国宪法的发起人,全国金融系统的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个基于选举的政党联邦党的创始人,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创始人。作为财政部的第一书记,是华盛顿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作者。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美国国家银行成立。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担心汉密尔顿的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政策会削弱美国的共和主义承诺。漢密爾頓是約翰·勞的信徒,但是他認為法國金融大廈建立在沙灘上,只有仿效英國建立英格蘭銀行,才能維持銀行體系穩定。新大陸應該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銀行統一貨幣,作為一個落後國家,必須優先發展金融業。
【汉诺威】奥古斯特·威廉·雷贝格(August Wilhelm Rehberg,1757年1月13日乾隆二十二年 - 1836年8月10日道光十六年)汉诺威的政治家,哲学家,作家。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最初的反应也不是来自封建贵族而是来自那些与更开明的、商业的和官僚因素相联系的思想家。例如,在德国,布兰德斯(Brandes)、雷贝格(Rehberg)和莫泽(Möser)是德国北部城市———那里的中产阶级实力最为强大———的代表,他们展开了对大革命的首次进攻。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乾隆二十二年 - 1827年8月12日道光七年)是一位英国诗人,画家和版画家。布莱克现在被认为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在诗歌史和浪漫主义时代的视觉艺术上。“艺术是生命之树,科学是死亡之树。”
【美国政治家,联邦党人】费舍尔·埃姆斯(Fisher Ames,1758年4月9日乾隆二十三年 - 1808年7月4日嘉庆十三年)是从马萨诸塞州第一国会选区選出的美国国会代表。他是联邦党人在众议院的重要领导人。阐述了保守主義思想来捍卫自由主义政治制度以反对他们所认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威胁。
【汉诺威】恩斯特·布兰德斯(Ernst Brandes,1758年10月3日乾隆二十三年 - 1810年5月13日嘉庆十五年)是汉诺威律师,官员,作家,学者。布兰德斯作为一名记者见证了法国大革命。受埃德蒙·伯克的影响,他被视为是保守主义声音的评论家和在启蒙时期的亲英派。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最初的反应也不是来自封建贵族而是来自那些与更开明的、商业的和官僚因素相联系的思想家。例如,在德国,布兰德斯(Brandes)、雷贝格(Rehberg)和莫泽(Möser)是德国北部城市———那里的中产阶级实力最为强大———的代表,他们展开了对大革命的首次进攻。
【德国文学】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乾隆二十四年 - 1805年5月9日嘉庆十年)是德国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在他的十七年生活(1788年至1805年)中,席勒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建立富有成效的友谊。他们经常讨论有关问题的美学。这种关系与这些讨论导致了一个时期现在被称为魏玛古典主义。“狂飙突进”运动积极反对社会现实,追求个性的独立与反抗。最著名的就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但是维特以自杀的悲剧而告终,也体现了“狂飙突进”时歌德的态度。不过,很快歌德和席勒都转向于古典主义,不再迷恋于单纯地妄想反抗现实。也体现其无奈,而“狂飙突进”的终结代表是席勒的《强盗》(1781年)。
【德国】弗里德里希·冯·根茨(Friedrich von Gentz,1764年5月2日乾隆二十九年 - 1832年6月9日道光十二年)是德国公关和政治家。
【女,法国文学】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ël,1766年4月22日乾隆三十一年 - 1817年7月14日嘉庆二十二年)法国评论家和小说家。她的全名是安妮·露易丝·杰曼·内克尔(Anne Louise Germaine Necker)。“自由是傳統的,專制才是現代的”。父亲是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1732-1804),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的财政大臣(1777-1781,1788-1789,1789-1790),在巴黎经营银行业多年。来自瑞士日内瓦,新教徒。【米塞斯1959年在阿根廷做了六次演讲的第4讲《通货膨胀》中有提。】
【俄国文学】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мзи́н,1766年12月12日乾隆三十一年-1826年6月3日道光六年)俄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其《可怜的丽莎》等作品开创了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潮流,他在历史学上的代表作是十二卷的《俄罗斯国家史》。
【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斯蒂安·卡尔·费迪南德·冯·洪堡特(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K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乾隆三十二年 - 1835年4月8日道光十五年)是德国(普鲁士)哲学家,政府工作人员,外交官和柏林大学的创始人。
【像英国的法国人,法国政治活动家】亨利 - 本杰明·贡斯当(Henri-Benjamin Constant de Rebecque,1767年10月25日乾隆三十二年 瑞士洛桑 - 1830年12月8日道光十年 法国巴黎)是一名瑞士-法国政治活动家,政治和宗教作家。他是一部部分传记的心理小说《阿道夫》的作者。他是19世纪早期狂热的自由主义者,影响了西班牙的三年自由运动(The Trienio Liberal,1820年至1823年,1820年1月,自由政府在拉斐尔·德里戈中校反对费迪南德七世国王专制统治的军事起义后统治了西班牙)、1820年葡萄牙的自由革命、希腊独立战争、波兰十一月起义(The November Uprising,1830–31)、比利时革命以及巴西和墨西哥的自由主义。是胡格诺派新教徒的后代,他们在16世纪胡格诺派战争期间从阿图瓦逃到瑞士。最著名的政治论著是《政治原则》(1815)和《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1829),较早提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概念;其文学作品主要为《阿道尔夫》、《塞茜尔》和《红色笔记本》。斯塔尔夫人与作家本杰明·贡斯当的爱情故事,为本杰明·贡斯当的小说《阿道尔夫》(1815年)提供了创作基础。
【瑞士法学家】卡尔·路德维希·冯·哈勒(Karl Ludwig von Haller,1768年8月1日乾隆三十三年 - 1854年5月20日咸丰四年)是瑞士法学家。 他是《国家科学的恢复》(1816-1834年)的作者,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强烈批评的一本书。 这项工作在瓦特堡节期间烧毁,反对民族主义和广泛政府的官僚主义(包括民主政府)。
【文学】【像英国的法国人】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年9月4日乾隆三十三年-1848年7月4日道光二十八年)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英国湖畔诗人,浪漫主义】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4月7日乾隆三十五年 - 1850年4月23日道光三十年)是一个主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帮助发起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与他们联合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
【德国浪漫主义】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Karl Wilhelm Friedrich Schlegel,1772年3月10日 - 1829年1月12日)德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是耶拿浪漫主义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德国浪漫主义】诺瓦利斯(Novalis,1772年5月2日乾隆三十七年-1801年3月25日嘉庆六年)诺瓦利斯是笔名,原名格奥尔格·菲利普·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诗人,作家,神秘主义者。
【英国湖畔诗人,浪漫主义】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乾隆三十七年-1834年7月25日道光十四年)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十九世纪著名奥地利外交家。生于德国科布伦茨,从1809年开始任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大臣,1821年起兼任奥地利帝国首相。任内成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反对一切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革命运动,在欧洲形成以"正统主义"和"大国均势"为核心的梅特涅体系。1848年,奥地利爆发三月革命,梅特涅被迫辞职,逃往伦敦。1851年回国,1859年在维也纳病逝。
【英国湖畔诗人,浪漫主义】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年8月12日乾隆三十九年 - 1843年3月21日道光二十三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所谓的“湖畔诗人”之一,诗人桂冠30年,从1813到他的死亡在1843年。虽然他的名气因为他同时代的朋友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而早已黯然失色,骚塞仍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德国文学】约翰·约瑟夫·冯·格雷斯(Johann Joseph von Görres,1776年1月25日乾隆四十一年 - 1848年1月29日道光二十八年)是德国作家和记者。
【历史学家,德国浪漫主义】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年2月21日乾隆四十四年 - 1861年10月25日咸丰十一年)生于法兰克福市,是一位著名的德国19世纪法学家和历史学家。影响德国法学历史学派。德国法学历史学派认为法律跟语言、习俗一样是人民信念的表达,法律基于一种被称为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普遍意识形式。Volksgeist由赫尔德提出,旨在鼓励德语人民建立民族和文化认同,德国浪漫主义认为民族精神来自接受罗马法。导致所谓的潘德克顿学派,被视为概念法学(大陆法系)。
【德国浪漫主义】亚当·海因里希·穆勒(Adam Heinrich Müller,1779年6月30日乾隆四十四年-1829年1月17日道光九年)是德国文学评论家,政治经济学家。《治国艺术原理》。 【美国杰斐逊主义】约翰·考德威尔·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1782年3月18日乾隆四十七年-1850年3月31日道光三十年)美国政治家,南卡罗来纳州人。他是19世纪前半叶最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之一。卡尔霍恩把伯克和奴隶制结合起来并不比伯克自己把伯克和自由放任政策结合起来更像一个冒牌货。
【法国政治家】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是法国历史学家,演说家和政治家。他在1847年--1848年间任法国首相,是法国第二十二位的首相。他是一名保守派的人,在任期间,他未能留心民间的疾苦,对内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则主张成立法比关税同盟,以对抗当时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但这些措施均令到国内和国外的不满。1848年的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被推翻,基佐也因而落台。
【法国大革命】: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1789年莫泽69岁,斯密66岁,弗格森66岁,伯克60岁,雅可比46岁,赫尔德45岁,歌德40岁,迈斯特36岁,罗兰夫人35岁,博纳尔德35岁,汉密尔顿34岁,雷贝格32岁,布莱克32岁,埃姆斯31岁,布兰德斯31岁,席勒30岁,根茨25岁,斯塔尔夫人23岁,卡拉姆津23岁,洪堡特22岁,贡斯当22岁,夏多布里昂21岁,华兹华斯19岁,施莱格尔17岁,诺瓦利斯17岁,柯勒律治17岁,骚塞15岁,格雷斯13岁,萨维尼10岁,亚当·穆勒10岁。帕特里克·亨利53岁,托马斯·潘恩52岁,雅各布·毛维伦46岁,托马斯·杰斐逊46岁,威廉·戈德温33岁,薩伊22岁,黑格尔19岁,约翰·伦道夫16岁。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现代(modern)保守主义一百一十年
现代保守主义,第二次保守主义运动,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反动。设法接受并主导新兴工业文明,捍卫代议制民主,共和制,支持中产阶级精英。右翼社会主义与现代保守主义之间的纽带变得非常紧密,前者与后者的政策主张类似,不过伪装成煽动性的民粹主义:约瑟夫·熊彼特一针见血地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及其同伙用社会福利让步的手段吸引工人。而社会福利让步又貌似取决于出口垄断主义的成功。”
联邦党(Federalist Party),是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到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期间存在的一个美国政党。其残余势力一直持续到1820年。联邦党人控制的联邦政府直到1801。银行家和商人组成的支持者发展到有组织的联邦党,是致力于一个财政健康和民族主义政府。主张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主要的支持者来自新英格兰和一些南方较富有的农民。其竞争对手为民主共和党。联邦党是后来辉格党和共和党的前身。唯一的联邦党人总统约翰·亚当斯;虽然乔治·华盛顿是基本赞同联邦计划,他在整个任期内保持无党派。
【普鲁士法官】恩斯特·路德维希·冯·格拉赫(Ernst Ludwig von Gerlach,1795年3月7日乾隆六十年 - 1877年2月18日光绪三年)是一个保守的普鲁士法官,政客和编辑。他是卡尔·弗里德里希·利奥波德·冯·格拉赫的儿子和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利奥波德·冯·格拉赫的兄弟。在1848年的革命,格拉赫参与的新普鲁士报,一个保守的报纸。该文件成为普鲁士保守党的主张,反对奥托·冯·俾斯麦的统一德国计划。 【苏格兰文学,浪漫主义】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年12月4日乾隆六十年 - 1881年2月5日光绪七年)是苏格兰哲学家,讽刺作家,散文家,历史学家和教师。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在他的著名作品论英雄,英雄崇拜,与英雄的历史,他解释说,历史的关键作用在于“伟大的人”的行动,声称“历史不过是伟人的传记”。曾于1839年写道,这种场景是“沉闷的”。十年之后,他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在一篇有关为重新引入蓄奴制度辩护的文章中,提出社会科学是一种“沉闷的科学”(dismal science)。
【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2月21日乾隆六十年-1886年5月23日光绪十二年)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他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基于客观地搜集研读档案资料之后,如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他的这种史学主张,被称作兰克史学,对后来东西方史学都有重大的影响。
【英国主教】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年2月21日嘉庆六年 - 1890年8月11日光绪十六年)英国主教。
【英国】俄瑞斯忒斯·奥古斯都·布朗森(Orestes Augustus Brownson,1803嘉庆八年–1876光绪二年)是新英格兰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传教士。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7月4日嘉庆九年 - 1864年5月19日同治三年)是美国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人像》 【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年12月21日嘉庆九年-1881年4月19日光绪七年)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作家,在政府中任职长达40年,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他在保守党的现代化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像英国的法国人】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年7月29日嘉庆十年-1859年4月16日咸丰九年)是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法国工程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皮埃尔·纪尧姆·弗雷德里克·勒·普雷(Pierre Guillaume Frédéric le Play,生于1806年4月11日嘉庆十一年,1882年4月5日在法国巴黎逝世光绪八年)是法国工程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 【美国】乔治·菲茨休(George Fitzhugh,1806年11月4日嘉庆十一年 - 1881年7月30日光绪七年)在战前发表种族主义和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的美国社会理论家。他认为,“黑人不过是长大了的孩子”奴隶制,他辩称,奴隶制保证黑人在经济上的安全和道德文明。 【美国律师,政客,庄园主】詹姆斯·亨利·哈蒙德(James Henry Hammond,1807年11月15日嘉庆十二年 - 1864年11月13日同治三年)是一名律师,政客和南卡罗来纳州庄园主。他曾担任美国代表1835年至1836年,南卡罗来纳州的第60届州长1842年至1844年,和美国参议员从1857年到1860年他被认为是主要发言人之一,有利于奴隶制在美国内战前几年。就像清教激进主义反对都铎王朝制度的持续发展趋势最终产生出胡克一样,废奴主义改革的持续发展最终产生了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和菲茨休(George Fitzhugh)。在他们以及“反动启蒙运动”(the reactionary enlightenment)的其他人———特别是霍姆斯(Holmes)、哈蒙德(Hammond)、休斯(Hughes)和哈珀(Harper)———的著作中“复制了欧洲封建主义反动言论的每一个关键方面”。他们在论文和小册子中重复了伯克的所有基本思想,他们用这些论文和小册子来捍卫既定的社会秩序以反对那种具体的、强大的、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威胁。 【西班牙天主教】胡安·多诺索·科尔特斯(Juan Donoso Cortés,1809年5月6日嘉庆十四年 - 1853年5月3日咸丰三年)是西班牙作家,天主教政治理论家和外交官。12岁时,他开始在萨拉曼卡大学学习法律;在16岁时,他获得了塞维利亚大学授予的学位,18岁时,他成为卡塞雷斯学院的文学教授。由于法国入侵后西班牙流行的理性主义,他热切地接受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受到让·雅克·卢梭的影响,后来他认为卢梭是“最有说服力的诡辩者”(the most eloquent of sophists)。
【法国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路易·沃尤(Louis Veuillot,1813年10月11日嘉庆十八年 - 1883年3月7日光绪九年)一个法国记者兼作家,推廣Ultramontanism(教皇绝对权力主义)。
【清国外交家,古典保守主义】郭嵩焘(Guo Songtao,1818年4月11日嘉庆二十三年 - 1891年7月18日光绪十七年)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英国历史学家】亨利·詹姆斯·萨姆纳·梅因(Henry James Sumner Maine,1822年8月15日道光二年 - 1888年2月3日光绪十四年)是英国比较法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古代法》中提出法律与社会发展是“从身份到契约。”根据该文,在古代世界个人被传统团体的地位紧紧约束,而在现代世界中,个人被视为独立的代理人,他们可以自由地与他们选择的人做合同和结社。由于本文的研究,梅因可以看作是现代法律社会学的祖先之一。
【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年12月24日至1888年4月15日)是一名英国诗人和文化评论家,曾担任学校督察。他是著名橄榄球学校校长托马斯·阿诺德的儿子,也是文学教授汤姆·阿诺德和小说家兼殖民行政官威廉·德菲尔德·阿诺德的兄弟。马修·阿诺德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批评和指导读者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作家。抵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业社会。《单世联:绅士们的文化批判》阿诺德在政治上是伯克信徒,也认为现实社会良莠并存、善恶掺杂,如果在政治行动上单纯追求纯而又纯的完美,结果,只能像法国革命那样陷入专制与腐化的歧途。他对现代性的主要诊断是个人主义和民主可能导致的无政府状态:当个人的意见成为惟一的标准时,就会出现精神上的无政府,当阶级发挥其力量时,则社会上就可能产生无政府。
【法国历史学家】伊波利特·阿道夫·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年4月21日道光八年-1893年3月5日光绪十九年)法国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思想和文学,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他认为一切事件都是由人的意志以外的力量决定的。在他的《英国文学史》(1863年)的导论中,他把决定论的原理运用到个人性格和创作中。他指出个人性格和作品是个人生活传承、环境和时代的产物。 泰纳的主要哲学作品是《论智慧》(1870年),显示了奥古斯特·孔德对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泰纳阐释了这样的理论: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获得,而不需要以思辨或形而上学的途径来发现。《论智慧》为文学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基础,埃米尔·左拉将其进行发展。 虽然泰纳笃信人文艺术要运用逻辑和机械的方法,但是他的写作风格却是丰满的和华丽的。比如在《当代法国的起源》(6卷,1875—1894年)中泰纳试图将实证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历史学。但是,在涉及法国大革命时,他对保皇派和共和党人的过激行为流露的情感,修正了他的实证主义方法,并且造就了他文笔卓越的写作风格。 泰纳出生在阿登省伍杰市,从波旁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在政府管理下的中学教书。1853年,泰纳在索邦大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成为每日发行的《论辩杂志》的固定撰稿人。1864到1883年间泰纳担任美术学院的美学和艺术史教授,187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英国律师,法官和作家】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爵士(Sir James Fitzjames Stephen, 1st Baronet,1829年3月3日 - 1894年3月11日)是英国的律师,法官和作家。《自由、平等、博爱》批判密尔。
【英国政治家】罗伯特·加斯科因 - 塞西尔,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1830年2月3日 - 1903年8月22日),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 ,任总理三次,总计13年以上。 他是上议院领导他全部行政的最后一位总理。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莱瑟姆·佩里(Arthur Latham Perry,1830年2月27日道光十年 - 1905年7月9日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莱姆,新罕布什尔州,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他于1852年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虽然他是“他那个时代最被广泛阅读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作品在销售上排第三,落后于亚当·斯密和J.S.穆勒,但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历史书上,如约瑟夫·熊彼特的。佩里构想经济学是“买与卖的科学”,或者,正如理查德·惠特利(Richard Whately)早期称它为交易学(catallactics)。
【俄罗斯哲学家】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列昂季耶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1831年1月25日道光十一年-1891年11月24日光绪十七年)俄罗斯哲学家,主张俄罗斯和东方之间更密切的文化联系,反对来自西方的灾难性平均主义,效益主义和革命的影响。他主张俄罗斯的文化和领土向东扩展到印度,西藏和中国。
【历史学家,普鲁士学派,德国浪漫主义】海因里希·戈特哈德·冯·特赖奇克(Heinrich Gotthard von Treitschke,1834年9月15日道光十四年 - 1896年4月28日光绪二十二年)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德国历史学家、政论家,普鲁士学派成员之一,又称小德意志学派,活跃于19世纪的,同兰克学派对立的历史学术派别。其创始人为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他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就是说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可以篡改历史。其主要作品是《十九世纪的德意志历史》,他是主张国家权力政治的代表人物,曾同俾斯麦有过密切的合作。
【爱尔兰历史学家】威廉·爱德华·哈特波尔·莱基(William Edward Hartpole Lecky,1838年3月26日道光十八年 - 1903年10月22日光绪二十九年)是爱尔兰的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欧洲道德史》。在英国,柯勒律治(Coleridge),随后是纽曼(Newman)、梅因(Maine)和莱基(Lecky),他们警告人们用大众统治取代阶级统治的危险。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道光二十一年-1931年12月13日民国二十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其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而闻名。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
【中国律师,现代保守主义】伍廷芳(Wu Tingfang,1842年7月30日道光二十二年-1922年6月23日民国十一年)字文爵,号秩庸。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英国普通法】弗雷德里克·波洛克 爵士(Sir Frederick Pollock, 3rd Baronet,1845年12月10日道光二十五年 - 1937年1月18日民国二十六年)是一个英国法学家,最著名的是与梅特兰合写的《爱德华时代之前的英国法史》,他与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终身通信。 他是一个剑桥使徒。“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法国文学】莱昂·布卢瓦(Léon Bloy,1846年7月11日道光二十六年 - 1917年11月3日民国六年)法国小说家,散文家。
【英国小说家】威廉·赫里尔·马洛克(William Hurrell Mallock,1849年2月7日道光二十九年 - 1923年4月2日民国十二年)英国小说家和经济学作家。
【英国普通法】弗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1850年5月28日道光三十年 - 1906年12月19日光绪三十二年)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和律师,一般被认为是英国法律史的现代父亲。
【西班牙】马塞利诺·梅嫩德斯·伊·佩拉约(Marcelino Menéndez y Pelayo,1856年11月3日咸丰六年 - 1912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元年)是西班牙学者,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主要兴趣是思想史和一般西班牙语言学。
【英国文学】乔治·罗伯特·吉辛(George Robert Gissing,1857年11月22日咸丰七年-1903年12月28日光绪二十九年)英国小说家,1880年到1903年之间他发表了23部长篇小说。一开始他是自然主义的一员,后来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在教育上是保守主义者】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至1947年12月30日)是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最著名的是被称为过程哲学的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包括生态学、神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文学,法国正统主义、拉丁派】奥古斯特·莫里斯·巴雷斯(Auguste-Maurice Barrès,1862年8月19日同治元年 - 1923年12月4日民国十二年)法国小说家,记者和政治家。
【满清古典保守主义,落后70年,在欧洲反对现代社会主义的时候满清还在解决君主制问题】同治中兴(Tongzhi Restoration)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陶澍,龚自珍,曾国藩(Zeng Guofan),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Li Hongzhang),胡林翼,张之洞,翁同龢。
【美国文学】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生于1863年12月16日同治二年、马德里,卒于1952年9月26日民国四十一年、罗马)著名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他出身西班牙,后移居美国,年轻时曾在哈佛大学学习,获得了学士学位。之后回到欧洲居住。在这当中,桑塔亚那从未放弃西班牙国籍。主要哲学著作包括与他人合著的《批判实在论论文集》(1920),还有《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1923)、《存在的领域》(1927~1940)等。桑塔亚那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为“那些不能铭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美国记者】保罗·埃尔默·莫尔(Paul Elmer More,1864年12月12日同治三年 - 1937年3月9日民国二十六年)是一名美国记者,评论家,散文家和基督教护教。
【中国文字版本学家,现代保守主义】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也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湘潭人,祖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他是前清御史,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及出版家。但半个多世纪以来,鲜有人提及,因为其政治立场很保守,在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他骂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被农民协会当做“土豪劣绅”给处决了。文字版本学家。父亲叶雨村原为江苏吴县人,太平天国战争时迁居长沙,后以湘潭为籍。叶德辉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长沙,8岁入学,习《四书》、《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17岁就读岳麓书院,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举人,7年后再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不久就以乞养为名,请长假返乡居住。叶德辉精于版本目录学,返长沙后编纂了《观古堂书目丛刻》,撰写了系统的书史《书林清话》,刻印了《古今夏时表》,校刊了《元朝秘史》,由于他学术成就显著,所以在湖南士人中名声渐高。但叶德辉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于维新运动中反对变法,辑录《翼教丛编》护卫纲常伦理;辛亥革命时避往南岳僧寺,1915年任省教育会长,发起成立经学会,编写《经学通访》讲义;袁世凯复辟称帝时,他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赞成复辟君主制,1927年4月11日,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大会处死。“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六畜横行。”横额是:“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
【美国文学评论家】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年8月2日同治四年 - 1933年7月15日民国二十二年)是美国知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他因为参与新人文主义的创办而著称。从1910年到1930年之间,新人文主义曾深入影响美国文学评论界以及保守主义思想界。白璧德承袭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de)的文化批评,而且持续批判浪漫主义,他的理念透过作品《卢梭论》呈现。在政治理想方面,他可以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与埃德蒙·伯克的追随者。他宣扬古典人文主义,同时为基督教传统辩证。他的人文主义丰富地涵盖各种传统道德与宗教思想。 【文学,法国正统主义、拉丁派】查尔斯·莫拉斯(Charles Maurras,1868年4月20日同治七年 - 1952年11月16日民国四十一年)法国作家。曾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5年被撤销院士资格。1899年与伏兹华创办《法兰西行动》半月刊,1908年起改为日报,与莱翁·都德共同主持。日报在政治上拥护君主政体。从此直到1944年《法兰西行动》报停刊,莫拉斯的活动和《法兰西行动》报不能分开。 莫拉斯主张极端的民族主义,认为保持社会统一、秩序和纪律的三个条件是忠于国王、罗马教会和古典主义的理性。他严格捍卫这些原则,一切破坏这些原则的都是他的死敌。他反对浪漫主义,认为浪漫主义是19世纪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滥觞。他虽然已经不再信仰天主教,但承认罗马教会,拥护天主教,因为天主教维护纲纪;他反对加尔文和新教以及18世纪的自由思想,他认为它们使社会涣散,破坏君主政体的基础。譜系:约瑟夫·德·迈斯特、德·博纳尔德——莫里斯·巴雷斯、查尔斯·莫拉斯。20世纪20、30年代“法兰西行动”。 【英国政治家】休·理查德·希思科特·塞西尔(Hugh Richard Heathcote Cecil,1869年10月14日同治八年 - 1956年12月10日民国四十五年)英国政治家,直到1941年被称为休·塞西尔勋爵。1895年,他当选为格林威治下议院选区保守党候选人。
【英国文学】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同治十三年 - 1965年12月16日)是英国剧作家,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他是他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作家,据说是20世纪30年代薪酬最高的作家之一。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年5月29日同治十三年 - 1936年6月14日民国二十五年)英国作家,基督教辩护者。切斯特顿以他的虚构的神父侦探布朗神父和他合理的辩护而闻名。甚至有些不同意他的人也认识到诸如《正统和永恒的人》这样的作品的广泛吸引力。切斯特顿经常把自己称为“正统”的基督徒,越来越认同天主教这一立场,最终从高教会派(High Church,支持改革前天主教规范的英国国教的一派)转向天主教。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西班牙】拉米罗·德·马埃斯图·伊·惠特尼(Ramiro de Maeztu y Whitney,1875年5月4日光绪元年 - 1936年10月29日民国二十五年)是西班牙政治理论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和98年代的成员。
【奥地利社会学家,德国浪漫主义】奥斯马·斯潘(Othmar Spann,1878年10月1日光绪四年 - 1950年7月8日民国三十九年)是一个保守的奥地利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激进的反自由主义(anti-liberal)和反社会主义的观点,基於由亚当·穆勒(Adam Müller)等人表达的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想法。“直觉普遍主义”(intuitive universalism),受马赫的知觉理论的影响。按这种学说,知识是通过对各种社会学整体的本质特征的直觉想象而获得的。只有这些本质是持久而真实的。不幸的是,它们是无法观察的,只能用直觉去认识它们。具备这种直觉能力的专家,也就是应当制定政策的人,因为他们的政策是有益于整体的政策。斯潘反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类的信条,因为它们对一种至关重要的真知灼见构成了干扰:所有的价值必须从它对集体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理解。斯潘认为经济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比如家庭和公司只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部分来理解。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光绪九年-1950年1月8日民国三十九年)國家主義者。 【俄罗斯】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伊林(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Ильи́н,1883年3月28日光绪九年 - 1954年12月21日民国四十三年)是俄罗斯宗教和政治哲学家,白俄政论家和俄罗斯全军事联盟的理论家。《强力抗恶论》。 【英国文学】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Thomas Ernest Hulme,1883年9月16日光绪九年 - 1917年9月28日民国六年)英国评论家,诗人。
【中国语言学家,经学家,早年是革命活动家,后期是保守主义】刘师培(Liu Shipei,1884年-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号左盦(庵),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著有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1902年刘师培中举,次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并改名光汉,归途经过上海,结识了章太炎,撰写《攘书》等,参入反清宣传。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当他和妻子何震流亡日本时,他成为了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同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鼓吹女权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等,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同时仍然致力于保存中国的文化精髓,特别是道教和中国前帝国历史的记录。留日期间费用巨大,经济压力沉重,思想开始转向保守主义。1909年,他回到中国为满族政府工作,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1915年8月支持袁世凯成为皇帝的企图。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他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教员队伍。1919年1月,与黄侃等成立“国故月刊社”, 成为国粹派,在北大主导发起《国故学刊》。他于1919年死于肺结核。
【法国文学】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1885年7月26日光绪十一年 - 1967年10月9日)是一个法国作家。 【法国文学】亨利·马西斯(Henri Massis,1886年3月21日光绪十二年 - 1970年4月16日)是法国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 【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光绪十四年-1985年4月7日)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国家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万历十六年-1679年12月4日永历三十三年)英国的政治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当君主可以履行该契约所约定的保证人民安全的职责时,人民应该对君主完全忠诚。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 前341年周显王扁二十八年-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英国文学】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 - 1965年1月4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一个散文家,出版人,剧作家,文学和社会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他在1914年(25岁)搬到英国,并在1927年(39岁)时归化为英国臣民。
【个人观点,思考中】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 - 1976年5月26日)是德国哲学家,是欧洲大陆传统和哲学解释学的创始思想家。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以他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贡献而闻名。海德格尔哲学中有太多保守主义的成分和相似共同之处了。保守主义对社会历时性的整体论也就是对历史、传统的看法其实就是认为历时性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非离散的,社会不僅僅是所有生者的合夥,還是所有生者、死者、未出生的人們的合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时间的认识不可能不意识到这点,谢林、黑格尔、柏格森都知道的东西海德格尔不可能不知道。保守主义对共同体的认同是一种怀乡病,“用普鲁士的剑为日耳曼的犁夺取生存空间”,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也是有对怀乡病的问题意识的。海德格尔的“被抛入”“先在”跟保守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人的优先“人不是生而自由,而是生而服从的。不仅要服从父母的权威,也要服从他所出生的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正是在父母和国家的保护下,人才呼吸到了第一口气”一致,也是强调一种“先在”对此在的优先,这种此在的“被抛入”与其说此在是生而自由的不如说此在是生而服从的。“共在”就更不用说了。保守主义认为人最深刻的动机出自恐惧,这点倒是很认同霍布斯。被過度的憂慮壓倒,也好於在盲目自信中毀滅。及早和有預見性的恐懼,是安全之母。这跟海德格尔的“畏”,不是恐惧的对象,而是恐惧本身,没有恐惧对象的纯粹恐惧本身,从而“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思想很有相通的地方。保守主义认为邪恶根源于人的本性而不是任何特定的社会制度,这种伦理学观点对政治哲学推理思路,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真生存”与“此在的非本真生存的沉沦”也可以做同样的理解吗?这样理解的海德格尔将是超过休谟、伯克、雅可比、奥克肖特、哈耶克、施特劳斯、沃格林等所有大牌保守主义思想家的最大牌保守主义者。
【英国天主教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亨利·道森(Christopher Henry Dawson,1889年10月12日 - 1970年5月25日)是英国的独立学者,写了许多文化史和基督教的书。道森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讲英语的天主教历史学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著作使他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T·S·艾略特写了他的重要性的影响。他是“辩论赛”的边缘成员。这个讨论组涉及艾略特,约翰·贝利,曼海姆,沃尔特·莫伯利,波兰尼,马乔里·里维斯,伯纳德·罗纳根和亚历克·维德勒。也是“上帝的喻示”促进基督教不同教派联合(ecumenical)的组织成员。据Bradely Birzer所说,道森也影响了J·R·R·托尔金著作的神学基础。罗素·柯克是另一个非常钦佩道森的人,虽然两人从未见过面。道森对基督教文化的研究中列出的外用方法形成在阿奎那学院天主教研究计划的核心。他的工作是坎皮恩学院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成立的影响力,并在2012年形成的在西澳大利亚珀斯的克里斯托弗·道森学会哲学与文化公司。
【中国历史学家,现代保守主义】陈寅恪(Chen Yinke,1890年7月3日至1969年10月7日)中国历史学家、学者、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具独创性和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保守主义者:“余少喜临川新法之新,而老同涑水迂叟之迂。盖验以人心之厚薄,民生之荣悴,则知五十年来,如车轮之逆转,似有合于所谓退化论之说者。是以论学论人,迥异时流,而迫于事势,噤不得发。”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临川新法、熙宁变法都是指王安石变法。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涑水迂叟指司马光。说自己赞同保守主义的司马光反对社会主义王安石造成文明倒退。“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2页。湘乡是指经世派曾国藩, 出生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旧属于湖南湘乡县。南皮是指经世派张之洞,出生于河北南皮县。同治中兴,中国君主制被消灭前保守主义最后的努力。说自己赞同同治中兴时的经世派保守主义思想。
【匈牙利】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年3月11日 - 1976年2月22日)是一位匈牙利学者,對物理化学,经济学和哲学有重要理论贡献。他认为,实证主义提供虚假的知識,如果采取(這種虚假的知識)严重破坏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最高成就。他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例如他的一个多中心的自发秩序概念的应用,是在他反对中央计划的背景下开发的。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隐性知识(默會知識)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美国新正统神学】卡尔·保罗·莱因霍尔德·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1892年6月21日 - 1971年6月1日)是美国神学家,伦理学家,公共知识分子,政治和公共事务评论员。他最有影响力的书是《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 A Study of Ethics and Politics》(道德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和《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A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人的本性与命运)。他20世纪30年代關注新正统现实主义神学,發展了一种称为基督教现实主义的神哲学视角(the theo-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他攻击乌托邦主义处理现实是无效的,写在《The Children of Light and the Children of Darkness》(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1944):“人行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而人行不义的倾向,使民主成为必要。”("Man's capacity for justice makes democracy possible; but man's inclination to injustice makes democracy necessary.")在像柯克这样批评现代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和理论的人与像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这种仅限于批评自由主义理论但同时又赞扬其制度的内在智慧的人之间作出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德国律师】埃德加·朱利叶斯·荣格(Edgar Julius Jung,1894年3月6日光绪二十年 - 1934年7月1日民国二十三年)德国律师。突出的天主教行动人員,德国保守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他不仅反对魏玛共和国,他认为是颓废的和外国强加的国会议事制度,而且反对纳粹主义的群众运动。他在1934长刀清除夜被盖世太保杀害。
【英国文学批评家】弗兰克·雷蒙·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95年7月14日至1978年4月14日)是二十世纪初至中期的英国文学评论家。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剑桥唐宁学院任教,后来在约克大学任教。阿诺德的当代传人是剑桥大学的利维斯。
【美国小说家,老右派】约翰·罗德利哥·多斯·帕索斯(John Roderigo Dos Passos,1896年1月14日 - 1970年9月28日)是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小说家和艺术家。 出生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州,他于1916年毕业于哈佛学院。他访问欧洲和中东,在那里他学习了文学,艺术和建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巴黎和意大利的美国志愿者汽车救护队的成员,后来加入美国陆军医疗团。被认为是失落的一代作家之一,《美国三部曲》。他是1935年4月由共产主义美国作家联盟赞助的第一次美国作家大会的领导参与者,但他最终扼杀了斯大林对美国创造性作家的控制的想法。
【奥地利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光绪二十五年-1992年3月23日)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
【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哈罗德·赫特(William Harold Hutt,1899年8月3日 - 1988年6月19日)英国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哈特的工作尤其受乔治A.塞尔金和布坎南称赞。在他1936年的著作《经济学家和公众》(《Economists and the Public》),他创造了现在著名的概念“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
【美国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年9月20日-1973年10月18日)是一位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专事古典哲学研究。他生涯中的大部分是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科学教授,在那里他教授了几代投入的学生,也出版了十五本书。自他死后,他开始被认为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施特劳斯并没有接受伯克(Burke)关于英国宪法(constitution)的观念,即英国宪法乃是为了回应历史的必要性而在长期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他也不相信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提出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观点——这种观点试图不借助任何计划或创建来解释宪法。—— 曼斯菲尔德
1958年,伯林發表了使他聲譽卓著的《兩種自由的概念》,沒過多久,施特勞斯就在“相對主義”(1961)一文中首先糾彈伯林的觀點。伯林自稱英國經驗理性傳統中人,思想以邏輯明晰有力見稱,施特勞斯卻偏偏糾彈伯林“自由”論的邏輯矛盾:伯林將消極自由看作一種絕對的價值,而這一價值的論證卻是如下宣稱:所有價值都是相對的。施特勞斯並沒有就消極自由的觀念本身說什麼,僅指出,伯林用來支撐消極自由概念的相對主義的價值觀,恰恰是一種絕對主義。既然所有價值都是相對的,何以可能將消極自由作為一種絕對的政治價值來捍衛?這一再明顯不過的邏輯矛盾相當奇妙,也意味深長。伯林看到這樣的糾彈,心裏一定不舒服。 的確如此。可是,伯林與施特勞斯在猶太人處境問題上的分歧,又是明擺著的。倆人的不和更為尖銳地體現在對納粹政治的看法方面。作為猶太後裔,倆人當然都對納粹沒有好感。對於伯林來說,納粹政治是絕對主義價值觀的結果;相反,在施特勞斯看來,正是由於蔑視某種絕對的價值,徹底拜倒在歷史相對主義腳下的德國哲人們,才在1933年沒有能力對德國的政治命運作出道德裁決。施特勞斯會問伯林:既然他已經宣稱,自由主義就是要放棄“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尋求最終答案這一千年幻想,他告誡人們希特勒的失敗“實在僥倖得很”,是不是廢話呢?
日记提到了58本图书
- 58本图书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他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保守主义是人类社会存在需要持久性制度前提的智识理由,它具有重要且必需的作用。它合理地捍卫了存在对意识、秩序对混乱的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