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东:亲爱的张枣(节选)
亲爱的张枣(节选)
作者: 陈东东
1
亲爱的张枣:
你离席的意味分明。当时却谁也不会那么想。菜已经上齐,一桌人围坐,餐馆橙黄的灯光恰到好处地照着,也罩着,像是能隔开周边另桌的说笑哗然。此桌人也在说笑,津津有味地品尝,对厨师的手艺赞不绝口。红烧肉、响油鳝糊和小炒猪脚皮,这几样最合你胃口。这几样正是你从菜单里精选出来的。你近乎专注地抽牡丹烟,喝青岛啤酒,饕餮,但是被大咳打断。突然,你说:“不行了,扛不住了,太难受了,我先走了……”。你从一桌人中间站起来,独自离开。走之前还把单给买了。
那天是2009年11月5日。以后我就没再见过你。过了三天,你飞离上海,发给我一条短信:“狼狈回京,大咳不止,这回真惨。”我回复要你修整好了“卷土重来”。对上海,我知道你意犹未尽。
可是没有了你的消息。MSN上看不见你,你的手机也拨不通。或许回德国了?我还是疑惑不已。有时想起你来,就会拨你的电话,然而总是关机。直到12月25日,圣诞节上午10点多,当我从车站接一个朋友,穿行在人流中,习惯性地又去拨打,竟然听到了你手机铃响。很快,你的声音传来,前所未有地嘶哑:“我在德国”——那么是那里的凌晨4点,此时手机反而开着?你嘶哑的声音马上就把令人震惊的坏消息也传了过来:“我是肺癌晚期……”你的语调,镇静极了。你猜到我定会语无伦次,不让我说话就赶紧讲了具体情况,有所安慰的是这么一句:“但也并不是毫无希望了……”。我这头,方寸大乱:“一下子真不知说什么才好,怎么说才好……我先把电话挂了吧,枣。”
2010年元旦下午,我才又打电话给你。跟几天前比起来,你的声音更嘶哑、低沉、黯然,无力地说自己正在医院里化疗。我再次无言以对,挂机后发短信:“有需要我做的事情吗?”——没有你的回复。我不敢再打电话给你——我不知道该跟你,一个垂危的诗人,一位或许离终点不远的密友说点儿什么……
一个月后,鼓起了勇气。电话那头的你像是重又回来了:“我正出家门,要去医院”,声音里有你一贯的滋润和甜适。对于病,你说:“医生也已斩钉截铁地表示了乐观。”一会儿你发来一条短信:“生机在上升,但这个月的治疗仍复杂。医生也开始乐观,但,随运而化吧。”这是你给我的最后一信,收到的时间是2010年2月4日17点41分。它让我乐观了一个多月。
除夕,你差不多就可以坐到朋友们相聚的餐桌边上了。你在电话里抱怨德国没有春节的气氛,又咯咯地笑,要求至少把一头好猪的大半个屁股给你留着。你说只剩下扩散到腰椎部分的癌细胞尚待被控制,前景很看好,甚至可以考虑三四月份回中国,接着聊,你说……
但是,张枣,很快就来了幻灭。就在我又想要打个电话给你的时候,噩耗说:“诗人张枣于中国时间三月八日凌晨四点三十九分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难以相信!难以接受!——我拨打你的手机,铃声在另一个世界响起,一遍又一遍,你故意不接。我又拨过去,你还是不接。又拨,你不接……
另一封信打开后喊
死,是一件真事情
你曾在《哀歌》里这样唱。
东东
10.3.15.你的头七忌日,上海
2
枣:
我还是习惯这样称呼你,带着点儿儿化,尽管对付儿化音,上海舌头并不太轻松。沉重的则是坐下来写信,写给你,现在。不指望你回信(而从前我对你的不指望,是因为猜到你多么会拖事儿),那么,写给你的信只不过是写给我自己?所以这沉重也仅属于我?——这沉重应该被写作沉痛。
透过书信,我想要的对你的纪念,却希图有另一番滋味。譬如,老是被鞠躬的味蕾延请到你舌尖的滋味。——我记得几年前某个春节,你从长沙到上海,告诉我说,你那次回长沙的真正目的,是要去找寻小时候吃过的,街角小店里的一种馄饨。可是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朋友,亲戚,旧情人,胃的日程排得那么满,你不知道怎么才能变出点时间去那家小店。终于——忘不了你那个仿佛魔术得逞的表情——见缝插针,你在两个饭局间一个人溜到了那个街角。馄饨店还在,你要了两碗。一边吃着,你激动起来:“我一边就对自己讲——记住啊,记住啊,一定要记住这个滋味啊,一定要记住这个滋味!”
于是我们谈起了滋味,能够被记住的滋味。或许,在这个时代,惟有滋味的暗道,还能接通本民族曾经的固有感性——衣着、居所、交通、环境、语言文字和书写……这些方面都已剧变,只剩下了饮食的享乐:舌头对滋味的追求、舌头所追求的滋味,并没有多少改换。那么,就日常生活的层面而言,至少,不,仅仅,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能分明尝到一些后来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原本滋味?枣,这冠冕的借口是为你找的,让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痴迷(对,只有用痴迷这个词)从大餐到小吃直至零食的每一种美馔。
好几回,你岳母带着惊奇跟我说:“张枣这个人真是滑稽,嘎滑稽……馋得不得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馋,这么喜欢吃东西的人……”。我听了总是大笑。我也跟她一样惊奇,一样不知道在对吃的痴迷方面,竟还有出张枣之右者。你没到北京教书的时候,每次回来飞抵上海,从机场并不直奔你岳母家,而是让出租车停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南货店门前。你拖着箱子跨进店堂,真像是进了天堂,要不就是来到了乐园,欣喜地抚摸每一支火腿、每一块腊肉、每一捆香肠,这儿闻闻那边嗅嗅,打听每样东西的价格,但是忍住,并不买。直到飞回德国的前一天,你才扑向南货店大买一气。每次我帮你打行李的时候,都会很不耐烦已经装不下了,你却还要往那口大箱子里再多塞些鱼干、腊肉、糟鸭、薰肠、老干妈辣酱什么的。“回德国这可要吃上半年呢……”这时候你会看着我,几乎是深情地这么讲。弄得我毫无脾气,只好帮着你继续去硬塞。
打行李的趣事还有两件。有一次我到你岳母家送你,时间尚早,你说,再去菜场转一下吧。拖着行李在菜场里留连了很久,你买了把蒜苗,抓着它匆匆塞进大箱子,这才打车奔机场去。另有一次,我跟你住在北京一个朋友家里,临离开那天正打着行李,你突然把身上一件皮衣脱下来,一定要送给那个朋友。等那个朋友接过了皮衣,你一指阳台,商量着问:“我可不可以把你家的这只风鸡带走啊?”在那朋友家里住好几天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他家阳台上挂着一只风鸡。我猜想你,枣,一进他家就开始注意那只风鸡了……
也许,在德国那么多年“根本就没什么可吃的”,令你回来报复性地饕餮。不过,看见你每次餐饮的投入和快活得像是要飞起来的表现,从你对吃的寻求和想象,我还是想为你找到些别的东西,譬如被品尝然后消化和排泻的乡愁,带在行李箱里的乡愁,那一定要记住的滋味里的乡愁、往昔、童年,等等。
唉,想起你吃东西的劲头,我的情绪好了很多。
东东
10.3.17.上海
亲爱的张枣(节选二)
张枣
陈东东
3
亲爱的东东,近好!
这么长时间没有给你去信,你一定生我的气了吧?!我这个人真是讨厌,干什么都没有计划,受情绪的影响,动不动就灰心失望,能够活在人世当中本来就算大奇迹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唾弃我的这个性格呢。但我总是盼望你能够体谅我:体谅我太孤独,慢慢丧失了说话的愿望;而且想到海阔天空,我们相隔那么远,就觉得灰心,觉得写了信也不可能抵达。不过我内心却是常常想到你的,无聊的时候也常读读你想象力丰富的诗作。
有一个不是不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的确太忙了。你可以想象国外生活的紧张节奏吗?不但省略了我们十分颓废的午睡,吃饭也马马虎虎,睡眠也随随便便,生活就是一只表,昼夜不停地运转。对于我们支那人,尤其是我这种好逸恶劳的家伙,算是一场大惩罚。比较文学博士已开始做了,还得补修德国文学(修二年),计划是到明年底做完一切,然后就是张博士。听上去真叫人不寒而栗。我是一个会做学问的人,但是对学问彻头彻尾讨厌,因为我同时又是一个不耐烦的人,你看我的字就知道了。做学问应该在乱世,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好时代,对吗?记得我在国内做硕士的时候,一字不改地抄了某部书的一章交上去,打字的时候不耐烦,错了懒得改正,后来评委团就这一点说了大半天,却不知道通篇都是抄的,令我十分开心。不过在德国不能开这样的玩笑,这是一个美丽的科学的国家,我只好老老实实的做。做老实人做老实事真要命。我竟然开始脱头发了,前几天才发现,无意中一摸脑袋,哗啦啦掉下一大片。令我心惊肉跳!不过很科学地做研究到底很有意思的,你一步一步地追踪某一个东西,某一个已经有了的东西,然后发现了它,并且将其四平八稳地描述出来,下一个结论。这其实很有几分像写诗,写诗不是在发现一个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吗?不同的是,写诗是回忆,而科学是想象。
通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打架,熟人之间当然就是面对面地扭打,从未谋过面的人呢,比如我和你,就好像是我们躲在台下,手中牵着两个木偶在打,当然打的玩架。我特别喜欢后者,因为当我们演完了戏,从后台站出来,可能说的就是另外一种话,另外一种玩法了。我特别想有机会跟你见见面,结束这种“玩笑”。去年回来我本是有打算去上海看你的,只是沿途发生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儿,延了我,到后来一算时间不够了,加上天冷,只好逃回了德国。今年如我还会回来,回来一定去看你。即使这一次还不行,我们见面的日子总会有的,因为我打算回国,选择成都定居,不过可能是三、五年后的事了,做完博士我想去英国或美国工作一段。我是倾向于回来的。不过我们真能见面吗?也许你和我并未存在呢?
国内文坛很乱,狼烟四起,我平心而论,是一个好的现象。我对其他人的态度似乎宽容多了。我以为我们的天敌是我们固有的文化,至于形形色色的反叛者,我都引为同道。他们将如何发展,如何确定自己,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要干的是我们自己的事,希望人家也别干忧。
邮来近作一批盼指正。给我及时回信吧。我一定感谢不尽,同时保证再也不拖延了,我发誓!
祝好!
你的枣
88.7.23Trier
4
张枣:
听说你的坏消息后,我打开一些纸板箱,找你当初给我的信,找到近二十封,不全。不过我估计比你留存我当初写给你的信,还是略多。我听你讲过,那时候你老是把我写给你的信贴到学校教室外面的走廊墙壁上,让那些正在学中文的德国学生看。你当不会把贴出去的那些信又揭下来收起吧。
我们的通信,就像你说的,带点儿空幻成份,通信时我跟你还不曾谋面。后来见面了,你我就再没有通过信。你首先寄信给我,第一封信我现在找不到了,那几乎就是写给一个陌生人的。而八十年代的方式恰是如此——因为诗和理想主义而互相找寻、彻夜长谈、剖腹倾心、结盟江湖……对此我一向并不响应,因为不适应,对那种夸张的激情和轰轰烈烈还颇为反感,常常就以消极冷处理。不过,当初,时间是在1986年的深秋或1987年的初春?一封来自西德的信却把我唤起。在我当时给你的回信里,并没有谈论过这种唤起,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谈。关于那第一封来信,我仍能记起的是你语调里的甜蜜,还有一句邀情:“期望今后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句话之后,一来一回我们通了十年的信,十年后,1996年见面,我们之间已毫无陌生感——用你的话说,还不认识就熟透了,一见面就赶紧接着谈……
看到你把通信比作两个人打架,我想到的是你所谓的对话关系,而这又牵扯着你的知音观念。这些你自己说了不少,别人也就你这些方面讲了很多。所以,它们已是你公开的写作秘密,也不妨说,它们正是你人生的目的。缘于此,亲爱的张枣,我才又坐下来,要以给你写信的方式再跟你打一架——这回,我的架势是扭打,你呢,又去躲起来操纵木偶?
你当年躲着不见面则出于很多无奈,很多艰辛,像你在来信里透露的那样。有一次你打电话给我,说到自己在那儿的窘困:“几乎就不能动,不能旅行,甚至不能出门,因为我现在每个月能用的钱,只相当于你们这里的人民币七十多块……”,那时大概是1991年。
还好你有个几乎是信仰的诗歌信念,这也是我们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有人说你的幸运在于远在国外,避过了国内物欲冲击诗意理想和诗歌写作的时期,你的诗才,像是得到了神的保护。但在我看来,正相反,是诗歌把你从远在国外的孤寂难捱里拯救出来了。要是你不写诗,你在德国会怎么过下去呢?有好几次,半夜里我这儿突然就来了德国长途,你在那头的语气振奋:“我正在写一首新诗,很重要,现写了四句,你听听……”也许过了一刻钟,也许过了两个小时,电话铃会又一次响起,你的语调还一样振奋:“又‘科研’了几句,你听我念……”
一般而言,你对自己的才能、聪明劲儿、说话的甜蜜程度有相当的自信,表现得最自信的,当然是你的诗歌。尽管“我们要干的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过我知道,对此你也总是有一层担忧,其表现形式,则稍稍有点儿自恋。1990年的时候,你在一张明信片上写:“我今年的写作数量锐减,不知何故,莫不是江郎才尽了吧。”差不多二十年后,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间画廊外面,你蹲进暮色,讲起自己近来写不出什么诗来:“我一向很胆小,写东西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不过,然后,你说了一句对自己写作成果的评价:“就我写诗的这个向度而言,我可以说,五十年内没有人能赶上来超过我……”。这句话,谁会不同意?我想你其实期待着不同意。
东东
10.3.18.上海
5
东东近好:
谢谢你的及时来信和诗作。这两首我相当喜欢,认真看了多遍。我认定你正在进步,一些陌生的东西,尖锐的东西,蛇的和鹰的东西在进入它们。作品一下子显得十分集中和丰富。显得很真。我衷心地祝贺你。有机会不妨多寄来些近作。我的时间稍多一点就想跟你最具体地讨论一番。
但你还不够,我们都不够。
你逐渐认识了我的一些朋友是件很令人鼓舞的事。他们都是精英。尤其是来自四川——那个中国最神秘的省份。一般说来四川诗人应该多走走江南,而江南诗人也得找机会入川。中国古代的文人都这样做了。比如陆游就说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质上说的就是诗人不入川还难作诗人。跟四川诗人交游并入川看看对你都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代人”这个名称如大家都不赞同,我当然不能勉强。不过我认为你们的考虑不一定成熟。诗人的社会生存实则上是一种策略。不知你跟柏桦认真谈过没有。可惜我没时间去信,请向他转达我的考虑,并问候他祝福他。我是十分思念他的。我在海外是极端不幸福的。试想想孤悬在这儿有哪点好?!不过这是神的意旨,我很清楚。这个牢我暂时还得坐下去。但过三、五年一定回来。我想去成都开辟“红色根据地”,建立我们的“巴黎公社”。不知你会不会来。我认定本世纪末中国的诗人艺术家应重点聚在一个城市。大家不妨从现在起就积极筹备。
“诗论”我没有交。我在准备一个大论文曰:“论正午的抒情诗和统领者”。我需要时间。我不能说一些还不成熟的意见。请一定转告出版社我的处境。我还有一个请求:非经我许可的我的私人言论书信不能引作我的诗论。因此此书出版时我缺诗论。不一定要统一。我的诗已经说了很多。我希望能被你和出版方面理解。惟一可能救急的办法是:四年前(我在川时)我曾给柏桦一封英文信谈我的“早晨的风暴”等。但柏桦辗转流徙,此信可能不存。你若有耐心不妨问一声。此信也只能请柏桦转译中文。之后我和柏桦曾谈过这封信的意义。他可能还记得。
我目下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蝴蝶的传说》,说的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欧洲。有自传的成份。我最近才发现我身上非凡的小说天才。可惜时间不多,我得牺牲其它的许多,白天抽一个小时写。我迷上了这部小说,计一年内完成。
谢谢你代劳一切。你现在几乎是我国内惟一通讯的朋友。我太没时间了。代向大伙问候。请原谅我。神给我了其它任务,我必须完成。
最后,大家能否推荐陆、黄、钟鸣入集?为什么就十人,如果不止十人的话,这又不是“选美”。一个选集要诚实,去伪存真。我们应该奋力推荐,必要时大家可以一致抵制。艺术家应该为自己的权宜斗争,不能让他们错过这个机会,我请求!!!诗转达我的意见给出版者和在集的朋友。切切!
祝好!
我非常盼你给我写信。
你的张枣
89.3.
国内还出了哪些诗选,我有哪些在集?盼告。
作品分别是什么?能否给我弄一本钱锺书的《围城》(借用),还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切!切!)。
(原载《收获》杂志2010年3期)
作者: 陈东东
1
亲爱的张枣:
你离席的意味分明。当时却谁也不会那么想。菜已经上齐,一桌人围坐,餐馆橙黄的灯光恰到好处地照着,也罩着,像是能隔开周边另桌的说笑哗然。此桌人也在说笑,津津有味地品尝,对厨师的手艺赞不绝口。红烧肉、响油鳝糊和小炒猪脚皮,这几样最合你胃口。这几样正是你从菜单里精选出来的。你近乎专注地抽牡丹烟,喝青岛啤酒,饕餮,但是被大咳打断。突然,你说:“不行了,扛不住了,太难受了,我先走了……”。你从一桌人中间站起来,独自离开。走之前还把单给买了。
那天是2009年11月5日。以后我就没再见过你。过了三天,你飞离上海,发给我一条短信:“狼狈回京,大咳不止,这回真惨。”我回复要你修整好了“卷土重来”。对上海,我知道你意犹未尽。
可是没有了你的消息。MSN上看不见你,你的手机也拨不通。或许回德国了?我还是疑惑不已。有时想起你来,就会拨你的电话,然而总是关机。直到12月25日,圣诞节上午10点多,当我从车站接一个朋友,穿行在人流中,习惯性地又去拨打,竟然听到了你手机铃响。很快,你的声音传来,前所未有地嘶哑:“我在德国”——那么是那里的凌晨4点,此时手机反而开着?你嘶哑的声音马上就把令人震惊的坏消息也传了过来:“我是肺癌晚期……”你的语调,镇静极了。你猜到我定会语无伦次,不让我说话就赶紧讲了具体情况,有所安慰的是这么一句:“但也并不是毫无希望了……”。我这头,方寸大乱:“一下子真不知说什么才好,怎么说才好……我先把电话挂了吧,枣。”
2010年元旦下午,我才又打电话给你。跟几天前比起来,你的声音更嘶哑、低沉、黯然,无力地说自己正在医院里化疗。我再次无言以对,挂机后发短信:“有需要我做的事情吗?”——没有你的回复。我不敢再打电话给你——我不知道该跟你,一个垂危的诗人,一位或许离终点不远的密友说点儿什么……
一个月后,鼓起了勇气。电话那头的你像是重又回来了:“我正出家门,要去医院”,声音里有你一贯的滋润和甜适。对于病,你说:“医生也已斩钉截铁地表示了乐观。”一会儿你发来一条短信:“生机在上升,但这个月的治疗仍复杂。医生也开始乐观,但,随运而化吧。”这是你给我的最后一信,收到的时间是2010年2月4日17点41分。它让我乐观了一个多月。
除夕,你差不多就可以坐到朋友们相聚的餐桌边上了。你在电话里抱怨德国没有春节的气氛,又咯咯地笑,要求至少把一头好猪的大半个屁股给你留着。你说只剩下扩散到腰椎部分的癌细胞尚待被控制,前景很看好,甚至可以考虑三四月份回中国,接着聊,你说……
但是,张枣,很快就来了幻灭。就在我又想要打个电话给你的时候,噩耗说:“诗人张枣于中国时间三月八日凌晨四点三十九分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难以相信!难以接受!——我拨打你的手机,铃声在另一个世界响起,一遍又一遍,你故意不接。我又拨过去,你还是不接。又拨,你不接……
另一封信打开后喊
死,是一件真事情
你曾在《哀歌》里这样唱。
东东
10.3.15.你的头七忌日,上海
2
枣:
我还是习惯这样称呼你,带着点儿儿化,尽管对付儿化音,上海舌头并不太轻松。沉重的则是坐下来写信,写给你,现在。不指望你回信(而从前我对你的不指望,是因为猜到你多么会拖事儿),那么,写给你的信只不过是写给我自己?所以这沉重也仅属于我?——这沉重应该被写作沉痛。
透过书信,我想要的对你的纪念,却希图有另一番滋味。譬如,老是被鞠躬的味蕾延请到你舌尖的滋味。——我记得几年前某个春节,你从长沙到上海,告诉我说,你那次回长沙的真正目的,是要去找寻小时候吃过的,街角小店里的一种馄饨。可是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朋友,亲戚,旧情人,胃的日程排得那么满,你不知道怎么才能变出点时间去那家小店。终于——忘不了你那个仿佛魔术得逞的表情——见缝插针,你在两个饭局间一个人溜到了那个街角。馄饨店还在,你要了两碗。一边吃着,你激动起来:“我一边就对自己讲——记住啊,记住啊,一定要记住这个滋味啊,一定要记住这个滋味!”
于是我们谈起了滋味,能够被记住的滋味。或许,在这个时代,惟有滋味的暗道,还能接通本民族曾经的固有感性——衣着、居所、交通、环境、语言文字和书写……这些方面都已剧变,只剩下了饮食的享乐:舌头对滋味的追求、舌头所追求的滋味,并没有多少改换。那么,就日常生活的层面而言,至少,不,仅仅,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能分明尝到一些后来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原本滋味?枣,这冠冕的借口是为你找的,让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痴迷(对,只有用痴迷这个词)从大餐到小吃直至零食的每一种美馔。
好几回,你岳母带着惊奇跟我说:“张枣这个人真是滑稽,嘎滑稽……馋得不得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馋,这么喜欢吃东西的人……”。我听了总是大笑。我也跟她一样惊奇,一样不知道在对吃的痴迷方面,竟还有出张枣之右者。你没到北京教书的时候,每次回来飞抵上海,从机场并不直奔你岳母家,而是让出租车停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南货店门前。你拖着箱子跨进店堂,真像是进了天堂,要不就是来到了乐园,欣喜地抚摸每一支火腿、每一块腊肉、每一捆香肠,这儿闻闻那边嗅嗅,打听每样东西的价格,但是忍住,并不买。直到飞回德国的前一天,你才扑向南货店大买一气。每次我帮你打行李的时候,都会很不耐烦已经装不下了,你却还要往那口大箱子里再多塞些鱼干、腊肉、糟鸭、薰肠、老干妈辣酱什么的。“回德国这可要吃上半年呢……”这时候你会看着我,几乎是深情地这么讲。弄得我毫无脾气,只好帮着你继续去硬塞。
打行李的趣事还有两件。有一次我到你岳母家送你,时间尚早,你说,再去菜场转一下吧。拖着行李在菜场里留连了很久,你买了把蒜苗,抓着它匆匆塞进大箱子,这才打车奔机场去。另有一次,我跟你住在北京一个朋友家里,临离开那天正打着行李,你突然把身上一件皮衣脱下来,一定要送给那个朋友。等那个朋友接过了皮衣,你一指阳台,商量着问:“我可不可以把你家的这只风鸡带走啊?”在那朋友家里住好几天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他家阳台上挂着一只风鸡。我猜想你,枣,一进他家就开始注意那只风鸡了……
也许,在德国那么多年“根本就没什么可吃的”,令你回来报复性地饕餮。不过,看见你每次餐饮的投入和快活得像是要飞起来的表现,从你对吃的寻求和想象,我还是想为你找到些别的东西,譬如被品尝然后消化和排泻的乡愁,带在行李箱里的乡愁,那一定要记住的滋味里的乡愁、往昔、童年,等等。
唉,想起你吃东西的劲头,我的情绪好了很多。
东东
10.3.17.上海
亲爱的张枣(节选二)
张枣
陈东东
3
亲爱的东东,近好!
这么长时间没有给你去信,你一定生我的气了吧?!我这个人真是讨厌,干什么都没有计划,受情绪的影响,动不动就灰心失望,能够活在人世当中本来就算大奇迹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唾弃我的这个性格呢。但我总是盼望你能够体谅我:体谅我太孤独,慢慢丧失了说话的愿望;而且想到海阔天空,我们相隔那么远,就觉得灰心,觉得写了信也不可能抵达。不过我内心却是常常想到你的,无聊的时候也常读读你想象力丰富的诗作。
有一个不是不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的确太忙了。你可以想象国外生活的紧张节奏吗?不但省略了我们十分颓废的午睡,吃饭也马马虎虎,睡眠也随随便便,生活就是一只表,昼夜不停地运转。对于我们支那人,尤其是我这种好逸恶劳的家伙,算是一场大惩罚。比较文学博士已开始做了,还得补修德国文学(修二年),计划是到明年底做完一切,然后就是张博士。听上去真叫人不寒而栗。我是一个会做学问的人,但是对学问彻头彻尾讨厌,因为我同时又是一个不耐烦的人,你看我的字就知道了。做学问应该在乱世,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好时代,对吗?记得我在国内做硕士的时候,一字不改地抄了某部书的一章交上去,打字的时候不耐烦,错了懒得改正,后来评委团就这一点说了大半天,却不知道通篇都是抄的,令我十分开心。不过在德国不能开这样的玩笑,这是一个美丽的科学的国家,我只好老老实实的做。做老实人做老实事真要命。我竟然开始脱头发了,前几天才发现,无意中一摸脑袋,哗啦啦掉下一大片。令我心惊肉跳!不过很科学地做研究到底很有意思的,你一步一步地追踪某一个东西,某一个已经有了的东西,然后发现了它,并且将其四平八稳地描述出来,下一个结论。这其实很有几分像写诗,写诗不是在发现一个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吗?不同的是,写诗是回忆,而科学是想象。
通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打架,熟人之间当然就是面对面地扭打,从未谋过面的人呢,比如我和你,就好像是我们躲在台下,手中牵着两个木偶在打,当然打的玩架。我特别喜欢后者,因为当我们演完了戏,从后台站出来,可能说的就是另外一种话,另外一种玩法了。我特别想有机会跟你见见面,结束这种“玩笑”。去年回来我本是有打算去上海看你的,只是沿途发生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儿,延了我,到后来一算时间不够了,加上天冷,只好逃回了德国。今年如我还会回来,回来一定去看你。即使这一次还不行,我们见面的日子总会有的,因为我打算回国,选择成都定居,不过可能是三、五年后的事了,做完博士我想去英国或美国工作一段。我是倾向于回来的。不过我们真能见面吗?也许你和我并未存在呢?
国内文坛很乱,狼烟四起,我平心而论,是一个好的现象。我对其他人的态度似乎宽容多了。我以为我们的天敌是我们固有的文化,至于形形色色的反叛者,我都引为同道。他们将如何发展,如何确定自己,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要干的是我们自己的事,希望人家也别干忧。
邮来近作一批盼指正。给我及时回信吧。我一定感谢不尽,同时保证再也不拖延了,我发誓!
祝好!
你的枣
88.7.23Trier
4
张枣:
听说你的坏消息后,我打开一些纸板箱,找你当初给我的信,找到近二十封,不全。不过我估计比你留存我当初写给你的信,还是略多。我听你讲过,那时候你老是把我写给你的信贴到学校教室外面的走廊墙壁上,让那些正在学中文的德国学生看。你当不会把贴出去的那些信又揭下来收起吧。
我们的通信,就像你说的,带点儿空幻成份,通信时我跟你还不曾谋面。后来见面了,你我就再没有通过信。你首先寄信给我,第一封信我现在找不到了,那几乎就是写给一个陌生人的。而八十年代的方式恰是如此——因为诗和理想主义而互相找寻、彻夜长谈、剖腹倾心、结盟江湖……对此我一向并不响应,因为不适应,对那种夸张的激情和轰轰烈烈还颇为反感,常常就以消极冷处理。不过,当初,时间是在1986年的深秋或1987年的初春?一封来自西德的信却把我唤起。在我当时给你的回信里,并没有谈论过这种唤起,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谈。关于那第一封来信,我仍能记起的是你语调里的甜蜜,还有一句邀情:“期望今后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句话之后,一来一回我们通了十年的信,十年后,1996年见面,我们之间已毫无陌生感——用你的话说,还不认识就熟透了,一见面就赶紧接着谈……
看到你把通信比作两个人打架,我想到的是你所谓的对话关系,而这又牵扯着你的知音观念。这些你自己说了不少,别人也就你这些方面讲了很多。所以,它们已是你公开的写作秘密,也不妨说,它们正是你人生的目的。缘于此,亲爱的张枣,我才又坐下来,要以给你写信的方式再跟你打一架——这回,我的架势是扭打,你呢,又去躲起来操纵木偶?
你当年躲着不见面则出于很多无奈,很多艰辛,像你在来信里透露的那样。有一次你打电话给我,说到自己在那儿的窘困:“几乎就不能动,不能旅行,甚至不能出门,因为我现在每个月能用的钱,只相当于你们这里的人民币七十多块……”,那时大概是1991年。
还好你有个几乎是信仰的诗歌信念,这也是我们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有人说你的幸运在于远在国外,避过了国内物欲冲击诗意理想和诗歌写作的时期,你的诗才,像是得到了神的保护。但在我看来,正相反,是诗歌把你从远在国外的孤寂难捱里拯救出来了。要是你不写诗,你在德国会怎么过下去呢?有好几次,半夜里我这儿突然就来了德国长途,你在那头的语气振奋:“我正在写一首新诗,很重要,现写了四句,你听听……”也许过了一刻钟,也许过了两个小时,电话铃会又一次响起,你的语调还一样振奋:“又‘科研’了几句,你听我念……”
一般而言,你对自己的才能、聪明劲儿、说话的甜蜜程度有相当的自信,表现得最自信的,当然是你的诗歌。尽管“我们要干的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过我知道,对此你也总是有一层担忧,其表现形式,则稍稍有点儿自恋。1990年的时候,你在一张明信片上写:“我今年的写作数量锐减,不知何故,莫不是江郎才尽了吧。”差不多二十年后,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间画廊外面,你蹲进暮色,讲起自己近来写不出什么诗来:“我一向很胆小,写东西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不过,然后,你说了一句对自己写作成果的评价:“就我写诗的这个向度而言,我可以说,五十年内没有人能赶上来超过我……”。这句话,谁会不同意?我想你其实期待着不同意。
东东
10.3.18.上海
5
东东近好:
谢谢你的及时来信和诗作。这两首我相当喜欢,认真看了多遍。我认定你正在进步,一些陌生的东西,尖锐的东西,蛇的和鹰的东西在进入它们。作品一下子显得十分集中和丰富。显得很真。我衷心地祝贺你。有机会不妨多寄来些近作。我的时间稍多一点就想跟你最具体地讨论一番。
但你还不够,我们都不够。
你逐渐认识了我的一些朋友是件很令人鼓舞的事。他们都是精英。尤其是来自四川——那个中国最神秘的省份。一般说来四川诗人应该多走走江南,而江南诗人也得找机会入川。中国古代的文人都这样做了。比如陆游就说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质上说的就是诗人不入川还难作诗人。跟四川诗人交游并入川看看对你都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代人”这个名称如大家都不赞同,我当然不能勉强。不过我认为你们的考虑不一定成熟。诗人的社会生存实则上是一种策略。不知你跟柏桦认真谈过没有。可惜我没时间去信,请向他转达我的考虑,并问候他祝福他。我是十分思念他的。我在海外是极端不幸福的。试想想孤悬在这儿有哪点好?!不过这是神的意旨,我很清楚。这个牢我暂时还得坐下去。但过三、五年一定回来。我想去成都开辟“红色根据地”,建立我们的“巴黎公社”。不知你会不会来。我认定本世纪末中国的诗人艺术家应重点聚在一个城市。大家不妨从现在起就积极筹备。
“诗论”我没有交。我在准备一个大论文曰:“论正午的抒情诗和统领者”。我需要时间。我不能说一些还不成熟的意见。请一定转告出版社我的处境。我还有一个请求:非经我许可的我的私人言论书信不能引作我的诗论。因此此书出版时我缺诗论。不一定要统一。我的诗已经说了很多。我希望能被你和出版方面理解。惟一可能救急的办法是:四年前(我在川时)我曾给柏桦一封英文信谈我的“早晨的风暴”等。但柏桦辗转流徙,此信可能不存。你若有耐心不妨问一声。此信也只能请柏桦转译中文。之后我和柏桦曾谈过这封信的意义。他可能还记得。
我目下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蝴蝶的传说》,说的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欧洲。有自传的成份。我最近才发现我身上非凡的小说天才。可惜时间不多,我得牺牲其它的许多,白天抽一个小时写。我迷上了这部小说,计一年内完成。
谢谢你代劳一切。你现在几乎是我国内惟一通讯的朋友。我太没时间了。代向大伙问候。请原谅我。神给我了其它任务,我必须完成。
最后,大家能否推荐陆、黄、钟鸣入集?为什么就十人,如果不止十人的话,这又不是“选美”。一个选集要诚实,去伪存真。我们应该奋力推荐,必要时大家可以一致抵制。艺术家应该为自己的权宜斗争,不能让他们错过这个机会,我请求!!!诗转达我的意见给出版者和在集的朋友。切切!
祝好!
我非常盼你给我写信。
你的张枣
89.3.
国内还出了哪些诗选,我有哪些在集?盼告。
作品分别是什么?能否给我弄一本钱锺书的《围城》(借用),还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切!切!)。
(原载《收获》杂志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