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风球
十号风球
天兔过后的第一天,广州就开始转寒了。早晨起来时,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穿着深深浅浅的秋衣,睡眼惺忪地从身边走过。
听说他们刚意外地享受了两天的假期。天兔要来的前一天,许多学校的老师加班坐等教育局的停课通知,最后忙得手忙脚乱才在深夜将通知发下去。尽管如此,第二天依旧有不知情的父母将孩子往学校里送,我上班的地方,有位同事赶不上折返将小孩送回家中,只能顺带着来上班了。
我心里是要抱怨现在孩子的安生,却又多了一份歆羡,台风来了,不用上课,那得是多好的事。我小时候一年自夏秋开始,每隔半个月台风总是如期而至,却是印象中极少为台风停课。台风来了,照旧是得早上六点起床;照旧得挤在风雨招摇的课室里听老师讲课。小学二年级时,碰上记事以来印象中最大的台风,整个学校被暴雨淹没,老师们在院子里养的鸡一只一只都凫水而去,大水都漫进课室,可是没有人走,老师认认真真上课,学生规规矩矩听着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风声雨声声声入耳。然后下课铃声后,整个年级就看着我们班主任光着脚,戴着青笠,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只一只将在雨中淋得打颤的鸡抓进笼中。搞卫生的同学,站在课室门口,一瓢一瓢地将水勺出去,轻轻慢慢的,传勺接瓢,彷如是一场生动的游戏。
那时候的台风比现在大多了。哪里像“天兔”路过广州时的温顺,除了稀稀拉拉地上了几场小雨,就几乎没有太多的声响,大概台风从汕头到了这里,一路狂奔,累了,也乏了。小时候作文课,老师要让我们写秋雨,脑袋中从来不会想到那些斜风细雨,秋意渐浓的小清新场面,倒几乎全都是狂风大作的台风场面。“飞沙走石”、“滔天巨浪”、“阴风怒号”、“滔天巨浪”、“鬼哭狼嚎”等词语虽然吓人,但却总归是真的,没有骗人。依旧是小学二年级,我家的房子和杂物房曾在台风的肆虐下不幸被刮去屋顶,好些瓦砾被刮飞到几家房子之外才找到。我下课等好久都没见风雨势头减小,母亲和三姐在家里做防风赶不上来接我,自己便着急撑着伞回家,半路上雨伞被吹得朝天翻转,小小的身子被拖得就要飞上天。眼睛完全睁不开,找不到方向,雨点万马奔腾地打在脸上,生痛生痛的感觉。很是惊心动魄。等涉水回到家中,全身上下仿佛刚从翻滚的汤中打捞起来,书包里足足倒出一大碗的冷水。一个人换了衣服冷索索地躲在被子里抖擞了好久方才缓过神来。相当难忘。
虽然风大雨大浪大,但记忆中台风对于小孩而言,却是难得的欢乐来源。不像现在的孩子台风来到时,安静地躲在家中,看电视写作业。那时候孩子野得很,也胆大得很。台风来前,天气闷得很,便光着身子和脚丫到处跑,漆黑的皮肤锃亮锃亮的,像脱缰的小野马的背脊,捉蜻蜓等游戏玩得可起劲。本来天气闷热下,一切生物,猪、狗、鸡等都了无声息,但是在小孩子的追赶下,蜻蜓溃败纷飞,笑声灿然,台风来前因防风抢收而生发出紧张也消减在这狂乱的追赶之中。待到天色霎时间全然暗下来,家家户户的水缸渐次响起一连串编钟声时,台风如期而至,这时候真正的高潮也随之而来,文静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躲在家中,安静地听着那些自然的风声雨声是如何和家中的水缸、水管的蜂鸣相和合。或者坐在屋檐下,看翻滚的雨水从楼顶下如小型瀑布倾泻而下,然后再汇入一条条水渠之中,向排水渠的方向奔腾而去。这时候,用课本或者作业本折叠而成的五颜六色的纸船,打磨得光滑的海绵船就会从家家户户的门前的小渠中驶出,犹如一声令下,千帆出海,百舸争流,分外赛紧。滚滚的雨水很容易打翻纸船,小孩子也不气馁,照旧折照旧放,也不管纸船驶到哪,仿佛停到哪里,那里就播种下快乐的种子。胆大的孩子当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文绉绉的举动。趁着家长不注意,大一点的孩子偷偷领着小一点的孩子,从家里偷出一把破伞,再带上一顶草帽或斗笠,便来到空地上狂奔呐喊,或者一窝蜂地像风一样窜来窜去,杀杀杀,沙沙沙,声音彼此交错起伏;或者高举着雨伞,籍借着大风希望雨伞可以带着自己离开地球表面。当真有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怪的感觉。只可怜雨伞和草帽,一番在风雨中折腾,往往尸骨俱裂,不复原初。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有一些水性好的孩子会待到风势雨势小点跳进涨得老高的江里,滚滚长江东逝水,他们的身子却在黄橙橙的水中逆着水流做着各种自在的动作,犹如浪里白条,有的孩子潜伏在起伏不定的渔船底下,一转眼就消散不见,等到定睛下来看时,原来是凫到渔船队伍的另外一头,吓得围观的人一身冷汗,赶紧唤来孩子的家长,将小孩“打捞”回家。每逢这样时节,总有很多树木的残肢败干,上游人家来不及抢救的家具、衣服等东西顺流而下,有小孩会在水中甄别看那些物件可以收回家中再次使用。我记得有一次,几个小孩从江水中打捞起一个残缺的神像,不忍心扔掉,便恭恭敬敬地在江边搭建起一座简单的小屋子,供奉在里面,逢初一十五烧香祭祀,据说至今还挺受出江的渔民所依赖信仰,香火不灭。很是神奇。
台风天里,家里人都将我看得很紧,哥哥姐姐长我不少年纪,早已过了贪玩的年龄,加之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他们便更加认真执行母亲的叮嘱,不让我在风里来雨里去地蹦跳撒野。除了上学,台风天里,我要等到台风完全过去方才批准出门。然而,雨后下地里捉鱼,钓青蛙,却丝毫不减少我对台风天的期待和乐趣。
大雨过后,江水水位上涨,尤其是村后用于灌溉的鉴西江,江水倒灌,轻易便漫进一旁地里的稻田,一同涌进的还有数不清的鱼虾,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罗非鱼、鲫鱼等。台风过后很容易看到蓝天白云,当真是天朗气清的模样。赶上台风来得早的时节,风后稻田如被,厚厚实实从田地的这边一路绵延不绝到尽头,颜色青黄相接,除了夹缝之间的公路和细小用来运输农具的泥路,看不见田埂,看不见人和耕种的牛,风烟寂寂,像梵高笔下一气呵成的油画,有种动人心魄的美。
面对这台风天最大的恩赐,小孩们也不客气,喜欢成群结对带着鱼篓下到地里捉鱼。鱼篓不需要做得很复杂,简单的一根铁丝,再绕上一个丝网就可。很多家里都是世代打渔,便有现成的。更简单的是一个用竹篾编织成的斜边竹篓,用起来大开大合,好玩又实用。捉鱼呢,也不需要选定哪些地方,听凭鱼虾在水里翻腾的声音,便知道哪一块区域藏着从大江大海飘泊过来的精灵。有时候走近,鱼虾被人声惊醒,身子如同离线的箭穿梭而去,看着他们的背脊,在平整的水面顶起小小的皱褶,然后一条弧线渐次突起,落下,消失,优雅得犹如美人的探戈。不是稻田,而是一条条的灌溉渠是最为忙碌的战场,小孩子们划定自己的区域,垒坝,除水,撒网,捕捞,各有各的忙活,各有各的热闹,俨然一副小渔家的姿态,好些将身子狠狠地掘进泥土里调皮的鲶鱼,也会被小孩小心翼翼地抠出来,抓住顺滑的尾巴,轻轻一甩,便进了边上的罐子里,各色瓶子、坛子里,远远近近摆得一路,煞是好看。野气归野气,小孩大多懂得耕种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还没收割的稻田绝不轻易下踏,因此听着密实的稻田底下鱼儿打浪的声音,总归有些许期待和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望田兴叹了。
虽然将台风视为习以为常,照旧生活,但并非全然没有安全意识,防范措施还是要做足的。印象中,台风来之前,村里的喇叭总会循环往复地播着各色防风措施。例如,渔民和渔船要靠岸避风;靠岸的人家也会被转移到江水上涨不到的地方暂时住下;在江边种有林木的会被要求将落单的树木提前砍掉;养的鸡鸭要提前圈养好。虾塘、鱼塘,危房是重点的防风对象,主人要趁着台风来之前加高加固,尤其是那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更要里里外外都栓上结实的绳子,搭上厚实的木柱,十字架或者三角形,避免风雨中招摇倾颓,碎玻璃要一片一片拆下来,免得刮伤人畜。最为忙碌的是抢收,稻子如果差不多熟时,就要割了,要不被刮倒时,泡在水里,容易长芽。自家种的菜,南瓜,丝瓜、木瓜等更要提前摘下。风前,孩子虽然热衷于四处撒野,但是要到帮忙家里抢收,防风时,还是很认真积极,我小时候家里种了一院子的南瓜,台风前的最重要记忆就是帮忙抢收南瓜,一个一个无论生熟,抱回家,沉甸甸的,放在房间里,晚上睡觉,几乎可以听见它们隐秘的呼吸声。
真正的敬畏和惧怕之心要等稍微长大后才懂得。台风天,快乐的是小孩,最难过的是大人,特别是渔民和农民。尽管回岸停靠,但是台风中渔船沉没、碰撞受损是时有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远洋捕捞的渔民,一去就是一两个月,赶不上在台风前回来,就轻易会有生命的危险。小时候父亲曾有一段时间合伙跟别人出海捕鱼,碰上台风天时,一家人都难免担心得七上八下。经营养殖业的渔民更为凄惨,巨浪击垮防洪堤,漫过虾塘,鱼塘和养耗场,除了青苗流失、鱼排破损之外,养殖场里的鱼虾水土不服,一只只翻着白肚子漂浮在水面,场面也很是触目惊心。而且,故乡多种植香蕉,蕉农最怕的就是台风,每次台风来,轻则断肢残干,重则颗粒无收,小时候,同班同学不少家中都承包了蕉林,到台风天时,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脸容格外的愁云惨淡,未成熟的香蕉价贱,无人收购,而且往往一整车的价格还比不上运输的费用,因此大多蕉农任由香蕉烂在地里,等于白耗一年的辛劳。
还会时常听到有伤亡的消息。电视里,报纸里时常会说哪里哪里的海域又有多少渔民失踪,哪里哪里的村庄停水停电,塌了多少房子,伤及了多少老人和孩子。每次听到,总觉得心里一冰一冰的,凉得生痛。以为大自然发起怒来,十屋九倾,人如蜉蝣草芥,弱小得不堪一击。
念大学时,有一次无意中翻阅一些研究台风的文献。比如记载上海历代的台风记录,“明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初一,飓风,扬沙拔木,漂没三州,一千七百家尽葬鱼腹。崇明沿沙庐舍尽没,民溺十之七八。松江府溺死二万余人。”“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强台风袭沪,黄浦江中船只走锚,进水,沉溺无算,浮尸漂流。闰七月初三至初五台风袭沪,大风暴雨海溢,马路行舟。黄浦江内及吴淞口船只沉伤甚多,捞尸不少,棺木卖空。”这些记录之中,诸如“溺死人畜无算”、“大饥”、“大疫”、“浮骸万余”、“棺木卖空”等触目惊心的字不绝于眼。是的,比起久远的记录,现在已经好多了,除了无法移除的作物,基建之外,大多数的人畜总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没有人需要逃难,没有人需要担心瘟疫,小孩被告知停课在家避风,老人更可以得到很好的安置转移。我表哥在故乡做基层的公务员,每到台风来时,他总会跟着下到每家每户,确保危险地带的人得到安全的转移。这一次天兔过境,据官方统计,广东死亡人数30人,比起往常的万千计数也似乎有了长足的进步。
只不过,还是略微感觉不够。我小时候得知台风来时,最初的信息来源不是村里的广播和喇叭,而是漂泊而来的香港电视台,本港台和翡翠台。不同程度的风球信号,挂在节目的左上角,异常醒目。稍微长大一些才懂得,原来香港沿袭了英国传统,管热带飓风的预警信号做风球。香港气象台将台风风力分为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十号,最高级是十二号。我小时候多少羡慕香港的孩子,三号风球时,不用等学校通知就可以自动停课。等到后来有机会亲自到香港走走时,便更加钦佩香港人应对台风时的缜密和自然。除了严格预警之外,对于基建保护、妇幼疏通转移、交通运输调控、作物保护、流浪人员安置均有一套严密规定。2012年夏天,我到香港,刚好碰上“韦森特”来袭,走在香港的街道上,看到有不少志愿者在劝说街头的流浪人员,一个个苦口婆心,送他们去政府开放的庇护所,当时就很是感动。在大陆,在那些一次台风暴雨就可以让整个世界瘫痪的城市,这样成熟而充满人文情怀的细节,无异于一种奢望。
据说,香港已经好多年没有因为台风而有过人员死亡的情况出现了。30虽然靠近0,但是30终究不是零,当然广东也不是香港,但是生命无价如同一般。
天文台又挂出新的台风信号,“蝴蝶”马上要来了,之后又是“菲特”,我躲在写字楼上码字,已经提前体验到台风的凉气。小时的种种乐趣终究是远去,台风天中,城市乡村畅通安定,百姓如旧快乐生活,便是最大的愿望。张国荣唱,“台风狂吹,谁要登陆。留在留在半路,我爱起伏。”其实,没有多少人要台风登陆,那让它留在半路吧,不要来,不要来。
(本文写于天兔过后的第二天。本不打算贴出来的,但看到最近“菲特”肆虐,看余姚等地方受洪水,便也将这篇闲笔放出来。希望浙江、上海等地的人们能安全渡过此次灾难,照旧生活。)
天兔过后的第一天,广州就开始转寒了。早晨起来时,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穿着深深浅浅的秋衣,睡眼惺忪地从身边走过。
听说他们刚意外地享受了两天的假期。天兔要来的前一天,许多学校的老师加班坐等教育局的停课通知,最后忙得手忙脚乱才在深夜将通知发下去。尽管如此,第二天依旧有不知情的父母将孩子往学校里送,我上班的地方,有位同事赶不上折返将小孩送回家中,只能顺带着来上班了。
我心里是要抱怨现在孩子的安生,却又多了一份歆羡,台风来了,不用上课,那得是多好的事。我小时候一年自夏秋开始,每隔半个月台风总是如期而至,却是印象中极少为台风停课。台风来了,照旧是得早上六点起床;照旧得挤在风雨招摇的课室里听老师讲课。小学二年级时,碰上记事以来印象中最大的台风,整个学校被暴雨淹没,老师们在院子里养的鸡一只一只都凫水而去,大水都漫进课室,可是没有人走,老师认认真真上课,学生规规矩矩听着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风声雨声声声入耳。然后下课铃声后,整个年级就看着我们班主任光着脚,戴着青笠,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只一只将在雨中淋得打颤的鸡抓进笼中。搞卫生的同学,站在课室门口,一瓢一瓢地将水勺出去,轻轻慢慢的,传勺接瓢,彷如是一场生动的游戏。
那时候的台风比现在大多了。哪里像“天兔”路过广州时的温顺,除了稀稀拉拉地上了几场小雨,就几乎没有太多的声响,大概台风从汕头到了这里,一路狂奔,累了,也乏了。小时候作文课,老师要让我们写秋雨,脑袋中从来不会想到那些斜风细雨,秋意渐浓的小清新场面,倒几乎全都是狂风大作的台风场面。“飞沙走石”、“滔天巨浪”、“阴风怒号”、“滔天巨浪”、“鬼哭狼嚎”等词语虽然吓人,但却总归是真的,没有骗人。依旧是小学二年级,我家的房子和杂物房曾在台风的肆虐下不幸被刮去屋顶,好些瓦砾被刮飞到几家房子之外才找到。我下课等好久都没见风雨势头减小,母亲和三姐在家里做防风赶不上来接我,自己便着急撑着伞回家,半路上雨伞被吹得朝天翻转,小小的身子被拖得就要飞上天。眼睛完全睁不开,找不到方向,雨点万马奔腾地打在脸上,生痛生痛的感觉。很是惊心动魄。等涉水回到家中,全身上下仿佛刚从翻滚的汤中打捞起来,书包里足足倒出一大碗的冷水。一个人换了衣服冷索索地躲在被子里抖擞了好久方才缓过神来。相当难忘。
虽然风大雨大浪大,但记忆中台风对于小孩而言,却是难得的欢乐来源。不像现在的孩子台风来到时,安静地躲在家中,看电视写作业。那时候孩子野得很,也胆大得很。台风来前,天气闷得很,便光着身子和脚丫到处跑,漆黑的皮肤锃亮锃亮的,像脱缰的小野马的背脊,捉蜻蜓等游戏玩得可起劲。本来天气闷热下,一切生物,猪、狗、鸡等都了无声息,但是在小孩子的追赶下,蜻蜓溃败纷飞,笑声灿然,台风来前因防风抢收而生发出紧张也消减在这狂乱的追赶之中。待到天色霎时间全然暗下来,家家户户的水缸渐次响起一连串编钟声时,台风如期而至,这时候真正的高潮也随之而来,文静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躲在家中,安静地听着那些自然的风声雨声是如何和家中的水缸、水管的蜂鸣相和合。或者坐在屋檐下,看翻滚的雨水从楼顶下如小型瀑布倾泻而下,然后再汇入一条条水渠之中,向排水渠的方向奔腾而去。这时候,用课本或者作业本折叠而成的五颜六色的纸船,打磨得光滑的海绵船就会从家家户户的门前的小渠中驶出,犹如一声令下,千帆出海,百舸争流,分外赛紧。滚滚的雨水很容易打翻纸船,小孩子也不气馁,照旧折照旧放,也不管纸船驶到哪,仿佛停到哪里,那里就播种下快乐的种子。胆大的孩子当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文绉绉的举动。趁着家长不注意,大一点的孩子偷偷领着小一点的孩子,从家里偷出一把破伞,再带上一顶草帽或斗笠,便来到空地上狂奔呐喊,或者一窝蜂地像风一样窜来窜去,杀杀杀,沙沙沙,声音彼此交错起伏;或者高举着雨伞,籍借着大风希望雨伞可以带着自己离开地球表面。当真有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怪的感觉。只可怜雨伞和草帽,一番在风雨中折腾,往往尸骨俱裂,不复原初。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有一些水性好的孩子会待到风势雨势小点跳进涨得老高的江里,滚滚长江东逝水,他们的身子却在黄橙橙的水中逆着水流做着各种自在的动作,犹如浪里白条,有的孩子潜伏在起伏不定的渔船底下,一转眼就消散不见,等到定睛下来看时,原来是凫到渔船队伍的另外一头,吓得围观的人一身冷汗,赶紧唤来孩子的家长,将小孩“打捞”回家。每逢这样时节,总有很多树木的残肢败干,上游人家来不及抢救的家具、衣服等东西顺流而下,有小孩会在水中甄别看那些物件可以收回家中再次使用。我记得有一次,几个小孩从江水中打捞起一个残缺的神像,不忍心扔掉,便恭恭敬敬地在江边搭建起一座简单的小屋子,供奉在里面,逢初一十五烧香祭祀,据说至今还挺受出江的渔民所依赖信仰,香火不灭。很是神奇。
台风天里,家里人都将我看得很紧,哥哥姐姐长我不少年纪,早已过了贪玩的年龄,加之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他们便更加认真执行母亲的叮嘱,不让我在风里来雨里去地蹦跳撒野。除了上学,台风天里,我要等到台风完全过去方才批准出门。然而,雨后下地里捉鱼,钓青蛙,却丝毫不减少我对台风天的期待和乐趣。
大雨过后,江水水位上涨,尤其是村后用于灌溉的鉴西江,江水倒灌,轻易便漫进一旁地里的稻田,一同涌进的还有数不清的鱼虾,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罗非鱼、鲫鱼等。台风过后很容易看到蓝天白云,当真是天朗气清的模样。赶上台风来得早的时节,风后稻田如被,厚厚实实从田地的这边一路绵延不绝到尽头,颜色青黄相接,除了夹缝之间的公路和细小用来运输农具的泥路,看不见田埂,看不见人和耕种的牛,风烟寂寂,像梵高笔下一气呵成的油画,有种动人心魄的美。
面对这台风天最大的恩赐,小孩们也不客气,喜欢成群结对带着鱼篓下到地里捉鱼。鱼篓不需要做得很复杂,简单的一根铁丝,再绕上一个丝网就可。很多家里都是世代打渔,便有现成的。更简单的是一个用竹篾编织成的斜边竹篓,用起来大开大合,好玩又实用。捉鱼呢,也不需要选定哪些地方,听凭鱼虾在水里翻腾的声音,便知道哪一块区域藏着从大江大海飘泊过来的精灵。有时候走近,鱼虾被人声惊醒,身子如同离线的箭穿梭而去,看着他们的背脊,在平整的水面顶起小小的皱褶,然后一条弧线渐次突起,落下,消失,优雅得犹如美人的探戈。不是稻田,而是一条条的灌溉渠是最为忙碌的战场,小孩子们划定自己的区域,垒坝,除水,撒网,捕捞,各有各的忙活,各有各的热闹,俨然一副小渔家的姿态,好些将身子狠狠地掘进泥土里调皮的鲶鱼,也会被小孩小心翼翼地抠出来,抓住顺滑的尾巴,轻轻一甩,便进了边上的罐子里,各色瓶子、坛子里,远远近近摆得一路,煞是好看。野气归野气,小孩大多懂得耕种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还没收割的稻田绝不轻易下踏,因此听着密实的稻田底下鱼儿打浪的声音,总归有些许期待和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望田兴叹了。
虽然将台风视为习以为常,照旧生活,但并非全然没有安全意识,防范措施还是要做足的。印象中,台风来之前,村里的喇叭总会循环往复地播着各色防风措施。例如,渔民和渔船要靠岸避风;靠岸的人家也会被转移到江水上涨不到的地方暂时住下;在江边种有林木的会被要求将落单的树木提前砍掉;养的鸡鸭要提前圈养好。虾塘、鱼塘,危房是重点的防风对象,主人要趁着台风来之前加高加固,尤其是那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更要里里外外都栓上结实的绳子,搭上厚实的木柱,十字架或者三角形,避免风雨中招摇倾颓,碎玻璃要一片一片拆下来,免得刮伤人畜。最为忙碌的是抢收,稻子如果差不多熟时,就要割了,要不被刮倒时,泡在水里,容易长芽。自家种的菜,南瓜,丝瓜、木瓜等更要提前摘下。风前,孩子虽然热衷于四处撒野,但是要到帮忙家里抢收,防风时,还是很认真积极,我小时候家里种了一院子的南瓜,台风前的最重要记忆就是帮忙抢收南瓜,一个一个无论生熟,抱回家,沉甸甸的,放在房间里,晚上睡觉,几乎可以听见它们隐秘的呼吸声。
真正的敬畏和惧怕之心要等稍微长大后才懂得。台风天,快乐的是小孩,最难过的是大人,特别是渔民和农民。尽管回岸停靠,但是台风中渔船沉没、碰撞受损是时有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远洋捕捞的渔民,一去就是一两个月,赶不上在台风前回来,就轻易会有生命的危险。小时候父亲曾有一段时间合伙跟别人出海捕鱼,碰上台风天时,一家人都难免担心得七上八下。经营养殖业的渔民更为凄惨,巨浪击垮防洪堤,漫过虾塘,鱼塘和养耗场,除了青苗流失、鱼排破损之外,养殖场里的鱼虾水土不服,一只只翻着白肚子漂浮在水面,场面也很是触目惊心。而且,故乡多种植香蕉,蕉农最怕的就是台风,每次台风来,轻则断肢残干,重则颗粒无收,小时候,同班同学不少家中都承包了蕉林,到台风天时,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脸容格外的愁云惨淡,未成熟的香蕉价贱,无人收购,而且往往一整车的价格还比不上运输的费用,因此大多蕉农任由香蕉烂在地里,等于白耗一年的辛劳。
还会时常听到有伤亡的消息。电视里,报纸里时常会说哪里哪里的海域又有多少渔民失踪,哪里哪里的村庄停水停电,塌了多少房子,伤及了多少老人和孩子。每次听到,总觉得心里一冰一冰的,凉得生痛。以为大自然发起怒来,十屋九倾,人如蜉蝣草芥,弱小得不堪一击。
念大学时,有一次无意中翻阅一些研究台风的文献。比如记载上海历代的台风记录,“明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初一,飓风,扬沙拔木,漂没三州,一千七百家尽葬鱼腹。崇明沿沙庐舍尽没,民溺十之七八。松江府溺死二万余人。”“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强台风袭沪,黄浦江中船只走锚,进水,沉溺无算,浮尸漂流。闰七月初三至初五台风袭沪,大风暴雨海溢,马路行舟。黄浦江内及吴淞口船只沉伤甚多,捞尸不少,棺木卖空。”这些记录之中,诸如“溺死人畜无算”、“大饥”、“大疫”、“浮骸万余”、“棺木卖空”等触目惊心的字不绝于眼。是的,比起久远的记录,现在已经好多了,除了无法移除的作物,基建之外,大多数的人畜总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没有人需要逃难,没有人需要担心瘟疫,小孩被告知停课在家避风,老人更可以得到很好的安置转移。我表哥在故乡做基层的公务员,每到台风来时,他总会跟着下到每家每户,确保危险地带的人得到安全的转移。这一次天兔过境,据官方统计,广东死亡人数30人,比起往常的万千计数也似乎有了长足的进步。
只不过,还是略微感觉不够。我小时候得知台风来时,最初的信息来源不是村里的广播和喇叭,而是漂泊而来的香港电视台,本港台和翡翠台。不同程度的风球信号,挂在节目的左上角,异常醒目。稍微长大一些才懂得,原来香港沿袭了英国传统,管热带飓风的预警信号做风球。香港气象台将台风风力分为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十号,最高级是十二号。我小时候多少羡慕香港的孩子,三号风球时,不用等学校通知就可以自动停课。等到后来有机会亲自到香港走走时,便更加钦佩香港人应对台风时的缜密和自然。除了严格预警之外,对于基建保护、妇幼疏通转移、交通运输调控、作物保护、流浪人员安置均有一套严密规定。2012年夏天,我到香港,刚好碰上“韦森特”来袭,走在香港的街道上,看到有不少志愿者在劝说街头的流浪人员,一个个苦口婆心,送他们去政府开放的庇护所,当时就很是感动。在大陆,在那些一次台风暴雨就可以让整个世界瘫痪的城市,这样成熟而充满人文情怀的细节,无异于一种奢望。
据说,香港已经好多年没有因为台风而有过人员死亡的情况出现了。30虽然靠近0,但是30终究不是零,当然广东也不是香港,但是生命无价如同一般。
天文台又挂出新的台风信号,“蝴蝶”马上要来了,之后又是“菲特”,我躲在写字楼上码字,已经提前体验到台风的凉气。小时的种种乐趣终究是远去,台风天中,城市乡村畅通安定,百姓如旧快乐生活,便是最大的愿望。张国荣唱,“台风狂吹,谁要登陆。留在留在半路,我爱起伏。”其实,没有多少人要台风登陆,那让它留在半路吧,不要来,不要来。
(本文写于天兔过后的第二天。本不打算贴出来的,但看到最近“菲特”肆虐,看余姚等地方受洪水,便也将这篇闲笔放出来。希望浙江、上海等地的人们能安全渡过此次灾难,照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