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读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
除了作品本身带来的深刻印象之外,我对郭沫若做学问的态度也颇有感触。
一是他在序言里面直言有几首翻译得相当满意;
二是他在注释里面直接将闻一多的一首翻译全部引入,并表示闻的翻译非常写实可作参照;
三是他说自己写《凤凰涅槃》的时候还没读过《鲁拜集》,所以虽然有一节内容很相似,但论深刻,《鲁拜集》远胜过他。
自信、坦然、尊重同行,感觉一点都没有虚假气。郭沫若出版译作《鲁拜集》是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距离今天已经差不多90年了,可现在文人们写文章做学问,那种假谦虚的劲儿,真是令人作呕。
当然,郭沫若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就开始带着后期创造社攻击鲁迅了,尽管他后来有所辩解,所谓“社会意识的批判”,“不仅限于鲁迅一人”,而是“文化的整体”,“所批判的鲁迅先生是代表着的文化的一个部门,或一部分的社会意识”。可见后来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在社会文化意识层面已经高于鲁迅了。这个时候他依然是坦然的,并且以“先生”呼鲁迅,仍留尊重。
至于到文化large革命,现场向江美丽献诗,则显得自信全无,呜呼,是老了么?我觉得不是。他是脆脆的钢板折了。
一是他在序言里面直言有几首翻译得相当满意;
二是他在注释里面直接将闻一多的一首翻译全部引入,并表示闻的翻译非常写实可作参照;
三是他说自己写《凤凰涅槃》的时候还没读过《鲁拜集》,所以虽然有一节内容很相似,但论深刻,《鲁拜集》远胜过他。
自信、坦然、尊重同行,感觉一点都没有虚假气。郭沫若出版译作《鲁拜集》是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距离今天已经差不多90年了,可现在文人们写文章做学问,那种假谦虚的劲儿,真是令人作呕。
当然,郭沫若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就开始带着后期创造社攻击鲁迅了,尽管他后来有所辩解,所谓“社会意识的批判”,“不仅限于鲁迅一人”,而是“文化的整体”,“所批判的鲁迅先生是代表着的文化的一个部门,或一部分的社会意识”。可见后来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在社会文化意识层面已经高于鲁迅了。这个时候他依然是坦然的,并且以“先生”呼鲁迅,仍留尊重。
至于到文化large革命,现场向江美丽献诗,则显得自信全无,呜呼,是老了么?我觉得不是。他是脆脆的钢板折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