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备
陈寿的《三国志》里面,最英雄的是曹操,曹操的志向远大,曹操的气度恢弘,曹操的智慧过人,曹操的善于用人,都让我油然而生地钦佩。刘备虽然也不失为英雄,但与曹操相比,英雄气就差了很多。王沈的《魏书》上说,刘备求和于吕布的时候,吕布的手下曾说:“刘备反覆无常,小人难养,应该早点消灭他。”这是对刘备比较客观的一个评价。刘备数次寄人篱下,但大部分待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刘备的野心比较大,不甘居于人下,是个危险分子。
刘备最早在公孙瓒下面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因为公孙瓒和陶谦是盟友,陶谦受到攻击,求救于田楷,田楷便和刘备一起为陶谦解围。刘备来了之后,陶谦给了他四千人马,刘备看这里发展机遇好,便离开了田楷,投奔了陶谦。刘备后来和吕布几散几合,最终不能相容,投奔了曹操。曹操对刘备礼遇有加,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刘备心怀鬼胎,先是和董承他们密谋诛杀曹操,后来怕曹操发觉,找了个机会带兵出去,一脱身就杀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自己占据了徐州。结果曹操亲征,打了刘备个落荒而逃。刘备就投奔了袁绍。不知怎的,没过多久,又觉得袁绍这边不好待了,找了个借口,跑到荆州刘表那里去了。刘备在刘表那里待的时间最长,一待待了八年,一直待到了刘表死。但刘备能收人心,荆州的很多豪杰都倒向他,因此刘表也疑心他,暗地里防范他,他和刘备的关系其实也不和谐。在刘备的发展史上,有两个人没有及时听取谋臣的意见,对他养虎为患,一个是曹操,不用程昱、郭嘉的建议,放跑了刘备,一个是孙权,不用周瑜的建议,不然刘备也不可能保命。而最最倒霉,反受其害的是刘璋,刘璋错用了内奸张松的奸计,引狼入室,把刘备放了进来,本意是想用刘备的武力,抵抗张鲁和曹操。刘备来了之后,倒不急着打张鲁,反而是在别人的地盘,厚树恩德,广收人心。第二年,盟友孙权因战事向刘备求救,刘备向刘璋求一万兵士和一些物资,刘璋给了他四千兵士,物资减半,《魏书》上说刘备由此当众发怒。这是什么逻辑?你刘备自己要去帮孙权,刘璋给你兵就算不错了,你还嫌人家给的不够多?再后来,张松东窗事发,刘备的阴谋被刘璋知道了,刘璋把张松杀了,对刘备闭关拒守。刘备因此说刘璋无礼,斩了刘璋派来的军官,也不用再伪装了,直接攻蜀。战争理由是刘璋无礼?这真是个笑话,人家当你是好人,请你来帮忙,给你兵马粮草,没想到你是觊觎人家的地盘,人家杀了自己的内奸,对你实施必要的防卫,你倒反咬他无礼?但无论如何,刘璋终究不是刘备的对手,刘备也因此占领了益州,有了帝王之资。
人们常说吕布反复无常,不讲信义,比较而言,刘备寄人篱下的次数更多。但和吕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走到哪里,都遭人唾弃,刘备走到哪里,都处处欢迎。吕布杀了董卓,但被董卓的部将李傕他们击败,想去投奔袁术,想着杀了袁术的仇人董卓,给袁家一家人报了仇,有恩于袁术,结果袁术厌恶他反复,拒不接受。吕布只好投奔另一个姓袁的-袁绍。袁绍也忌惮吕布,想下手把他除掉,被吕布跑了出来。吕布曾和刘备称兄道弟,但刘备也是外表和气内心不悦。吕布被曹操俘虏的时候不光不为他求情,还落井下石。吕布差点和袁术成为儿女亲家,但也是离离合合。反观刘备,在陶谦那里,陶谦临死举州相托。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到了袁绍那里,袁绍长子袁谭只身相迎,袁绍更是离开邺城两百里,在道路上迎接他。到了刘表那里,刘表也是到郊外迎接,对刘备奉为座上宾。只能说明,吕布做人太差,刘备太会做人。
刘备很有人格魅力,一方面是自己很受人待见,一方面是能够吸引和聚集一方人才跟随他。刘备为人沉默寡言,但善于与人相处,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喜欢交接豪侠,年轻人都依附于他,起义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到两位富商的支持。在平原县当相国的时候,有人不服他,派刺客想杀他,结果刺客见了刘备之后竟被其感化,下不了手,反而告知内情。刘备能得到“仁德”的美名,还因为在荆州危难的时候说了这么两番话。一是过荆州治所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乘机攻击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这是刘表的孩子,我不忍心啊!”二是走的时候跟着他的老百姓很多,走的很慢,情况又危急,有人就说:“咱们这是要赶紧到江陵去保命,现在带着这么多人,但都是老百姓,没几个有战斗力的,曹操来了怎么办?”刘备说:“做大事要以人为本,现在大家都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这两番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学家从中看到“仁德”,阴谋家说人“虚伪”。我认为,刘备善得人心,仁义之名还是有的,但能成帝王之业之人,也不可能不讲阴谋。尤其是夺取益州,前后不一。《三国志.鲁肃传》和《献帝春秋》说,刘备不想和孙权联合攻蜀,想吃独食,孙权于是强行进军,刘备为了劝阻他,说:“我和刘璋都是皇室宗亲,希望祖先保佑,能够匡扶汉朝。现在刘璋得罪了大家,我刘备也一个人惊惧不安,希望你们放过他,不然的话,我就披头散发,住进山里,这样才不失信于天下。”结果转眼自己就占领了蜀地。但试问,古今中外,哪个成功的政治家不虚伪吗?曹操、孙权难道就不虚伪吗?曹操称魏公、魏王,非得要三让之后才接受。孙权第一次见鲁肃,鲁肃跟他讲成就帝业之事,孙权说什么我只是辅佐汉朝而言,没别的意思。后来自己又跟陆逊回忆这次谈话,说论及帝业,人生一快。在那个时代,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有时候要以诚待人,有时候又要讲虚伪的手段。
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四次被人打的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十分狼狈。第一次是吕布袭取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小,后来刘备向吕布求和,才得以归还。第二次,吕布又对刘备发动攻击,把刘备打到了曹操那里,再一次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留了下来。直到曹操消灭掉了吕布,刘备才和他们得以团聚。第三次,刘备背叛曹操,曹操亲征他,据《魏书》说,刘备吓得只带了几十人马,弃城逃跑。曹操收编了刘备整支军队,俘虏他的家属,还连带了一个关羽。第四次,刘备从荆州撤退,曹操轻骑赶上,刘备又一次抛妻弃子,只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他们几十人马逃跑。然而,刘备屡受重挫,却能不坠青云之志,在夹缝和绝地中求生存,终于抓住机会,发展和壮大了自己。赤壁之战,和孙权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进军巴蜀,有了最牢固的根据地。汉中之战,斩杀了骁勇的夏侯渊,抗拒曹操大军,终有汉中之地。只是晚节不保,征战一生的英雄,在夷陵之战,大败于年轻而不出名的陆逊之手,临死之前,刘备一定抱着这莫大的遗憾。但对于我们而言,刘备的一生是成功的,他不屈不饶,终成帝业,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备是个英雄,曹操也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为这句话,直接吓跑了当时已心怀不轨的刘备。胡冲《吴历》上说,曹操曾派人窥探刘备种菜,因此吓跑了刘备,裴松之辩驳了这种说法。我也认为,这事就算有,也不至于那么夸张。曹操说这句话,也不是为了刺探刘备,他是真这么认为,忍不住说了心里话而已。曹操当时对刘备并没有严加防范,直到刘备跑路了之后,才追悔莫及。陈寿给刘备作结语的时候,说刘备揣测曹操之器量,必不能容己,因此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避免受迫害。曹操的器量其实不小,对曾经背叛过他,杀害他儿子和爱将的张绣,都能接纳,给他最高的封赏,用他做将军。况且曹操自己也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不同意杀刘备。陈寿这事不应该是说当时,而应该是说,如果刘备长期留在曹操身边,以刘备的野心,曹操必不能相容。刘备的野心是称帝,这在他小时候,就有所表现。从出身来说,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开国帝王,刘备的家境是最差的。虽然从血缘上说,刘备贵为皇室宗亲,但那是老远的事了,而且已经被剥夺了侯爵之位。刘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穷的和母亲卖鞋织席为生。但刘备从小也就很有志向,他能得到的人才最少,而且大半生都仰人鼻息,历经磨难,取得的成功非常不容易。陈寿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器量。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让其辅佐刘禅,还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而诸葛亮也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他。这是古今君臣的典范。但谋略方面,刘备比不上曹操,所以创立的基业也不如曹操,可是百折不饶,不甘于曹操之下。这是对刘备很中肯的评价。
刘备最早在公孙瓒下面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因为公孙瓒和陶谦是盟友,陶谦受到攻击,求救于田楷,田楷便和刘备一起为陶谦解围。刘备来了之后,陶谦给了他四千人马,刘备看这里发展机遇好,便离开了田楷,投奔了陶谦。刘备后来和吕布几散几合,最终不能相容,投奔了曹操。曹操对刘备礼遇有加,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刘备心怀鬼胎,先是和董承他们密谋诛杀曹操,后来怕曹操发觉,找了个机会带兵出去,一脱身就杀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自己占据了徐州。结果曹操亲征,打了刘备个落荒而逃。刘备就投奔了袁绍。不知怎的,没过多久,又觉得袁绍这边不好待了,找了个借口,跑到荆州刘表那里去了。刘备在刘表那里待的时间最长,一待待了八年,一直待到了刘表死。但刘备能收人心,荆州的很多豪杰都倒向他,因此刘表也疑心他,暗地里防范他,他和刘备的关系其实也不和谐。在刘备的发展史上,有两个人没有及时听取谋臣的意见,对他养虎为患,一个是曹操,不用程昱、郭嘉的建议,放跑了刘备,一个是孙权,不用周瑜的建议,不然刘备也不可能保命。而最最倒霉,反受其害的是刘璋,刘璋错用了内奸张松的奸计,引狼入室,把刘备放了进来,本意是想用刘备的武力,抵抗张鲁和曹操。刘备来了之后,倒不急着打张鲁,反而是在别人的地盘,厚树恩德,广收人心。第二年,盟友孙权因战事向刘备求救,刘备向刘璋求一万兵士和一些物资,刘璋给了他四千兵士,物资减半,《魏书》上说刘备由此当众发怒。这是什么逻辑?你刘备自己要去帮孙权,刘璋给你兵就算不错了,你还嫌人家给的不够多?再后来,张松东窗事发,刘备的阴谋被刘璋知道了,刘璋把张松杀了,对刘备闭关拒守。刘备因此说刘璋无礼,斩了刘璋派来的军官,也不用再伪装了,直接攻蜀。战争理由是刘璋无礼?这真是个笑话,人家当你是好人,请你来帮忙,给你兵马粮草,没想到你是觊觎人家的地盘,人家杀了自己的内奸,对你实施必要的防卫,你倒反咬他无礼?但无论如何,刘璋终究不是刘备的对手,刘备也因此占领了益州,有了帝王之资。
人们常说吕布反复无常,不讲信义,比较而言,刘备寄人篱下的次数更多。但和吕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走到哪里,都遭人唾弃,刘备走到哪里,都处处欢迎。吕布杀了董卓,但被董卓的部将李傕他们击败,想去投奔袁术,想着杀了袁术的仇人董卓,给袁家一家人报了仇,有恩于袁术,结果袁术厌恶他反复,拒不接受。吕布只好投奔另一个姓袁的-袁绍。袁绍也忌惮吕布,想下手把他除掉,被吕布跑了出来。吕布曾和刘备称兄道弟,但刘备也是外表和气内心不悦。吕布被曹操俘虏的时候不光不为他求情,还落井下石。吕布差点和袁术成为儿女亲家,但也是离离合合。反观刘备,在陶谦那里,陶谦临死举州相托。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到了袁绍那里,袁绍长子袁谭只身相迎,袁绍更是离开邺城两百里,在道路上迎接他。到了刘表那里,刘表也是到郊外迎接,对刘备奉为座上宾。只能说明,吕布做人太差,刘备太会做人。
刘备很有人格魅力,一方面是自己很受人待见,一方面是能够吸引和聚集一方人才跟随他。刘备为人沉默寡言,但善于与人相处,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喜欢交接豪侠,年轻人都依附于他,起义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到两位富商的支持。在平原县当相国的时候,有人不服他,派刺客想杀他,结果刺客见了刘备之后竟被其感化,下不了手,反而告知内情。刘备能得到“仁德”的美名,还因为在荆州危难的时候说了这么两番话。一是过荆州治所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乘机攻击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这是刘表的孩子,我不忍心啊!”二是走的时候跟着他的老百姓很多,走的很慢,情况又危急,有人就说:“咱们这是要赶紧到江陵去保命,现在带着这么多人,但都是老百姓,没几个有战斗力的,曹操来了怎么办?”刘备说:“做大事要以人为本,现在大家都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这两番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学家从中看到“仁德”,阴谋家说人“虚伪”。我认为,刘备善得人心,仁义之名还是有的,但能成帝王之业之人,也不可能不讲阴谋。尤其是夺取益州,前后不一。《三国志.鲁肃传》和《献帝春秋》说,刘备不想和孙权联合攻蜀,想吃独食,孙权于是强行进军,刘备为了劝阻他,说:“我和刘璋都是皇室宗亲,希望祖先保佑,能够匡扶汉朝。现在刘璋得罪了大家,我刘备也一个人惊惧不安,希望你们放过他,不然的话,我就披头散发,住进山里,这样才不失信于天下。”结果转眼自己就占领了蜀地。但试问,古今中外,哪个成功的政治家不虚伪吗?曹操、孙权难道就不虚伪吗?曹操称魏公、魏王,非得要三让之后才接受。孙权第一次见鲁肃,鲁肃跟他讲成就帝业之事,孙权说什么我只是辅佐汉朝而言,没别的意思。后来自己又跟陆逊回忆这次谈话,说论及帝业,人生一快。在那个时代,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有时候要以诚待人,有时候又要讲虚伪的手段。
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四次被人打的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十分狼狈。第一次是吕布袭取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小,后来刘备向吕布求和,才得以归还。第二次,吕布又对刘备发动攻击,把刘备打到了曹操那里,再一次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留了下来。直到曹操消灭掉了吕布,刘备才和他们得以团聚。第三次,刘备背叛曹操,曹操亲征他,据《魏书》说,刘备吓得只带了几十人马,弃城逃跑。曹操收编了刘备整支军队,俘虏他的家属,还连带了一个关羽。第四次,刘备从荆州撤退,曹操轻骑赶上,刘备又一次抛妻弃子,只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他们几十人马逃跑。然而,刘备屡受重挫,却能不坠青云之志,在夹缝和绝地中求生存,终于抓住机会,发展和壮大了自己。赤壁之战,和孙权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进军巴蜀,有了最牢固的根据地。汉中之战,斩杀了骁勇的夏侯渊,抗拒曹操大军,终有汉中之地。只是晚节不保,征战一生的英雄,在夷陵之战,大败于年轻而不出名的陆逊之手,临死之前,刘备一定抱着这莫大的遗憾。但对于我们而言,刘备的一生是成功的,他不屈不饶,终成帝业,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备是个英雄,曹操也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为这句话,直接吓跑了当时已心怀不轨的刘备。胡冲《吴历》上说,曹操曾派人窥探刘备种菜,因此吓跑了刘备,裴松之辩驳了这种说法。我也认为,这事就算有,也不至于那么夸张。曹操说这句话,也不是为了刺探刘备,他是真这么认为,忍不住说了心里话而已。曹操当时对刘备并没有严加防范,直到刘备跑路了之后,才追悔莫及。陈寿给刘备作结语的时候,说刘备揣测曹操之器量,必不能容己,因此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避免受迫害。曹操的器量其实不小,对曾经背叛过他,杀害他儿子和爱将的张绣,都能接纳,给他最高的封赏,用他做将军。况且曹操自己也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不同意杀刘备。陈寿这事不应该是说当时,而应该是说,如果刘备长期留在曹操身边,以刘备的野心,曹操必不能相容。刘备的野心是称帝,这在他小时候,就有所表现。从出身来说,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开国帝王,刘备的家境是最差的。虽然从血缘上说,刘备贵为皇室宗亲,但那是老远的事了,而且已经被剥夺了侯爵之位。刘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穷的和母亲卖鞋织席为生。但刘备从小也就很有志向,他能得到的人才最少,而且大半生都仰人鼻息,历经磨难,取得的成功非常不容易。陈寿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器量。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让其辅佐刘禅,还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而诸葛亮也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他。这是古今君臣的典范。但谋略方面,刘备比不上曹操,所以创立的基业也不如曹操,可是百折不饶,不甘于曹操之下。这是对刘备很中肯的评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