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APP推荐——东瀛物语〔食〕
![]() |
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大多数基础文化都是舶来品,是从盛唐时期传进去的,但是随着遣唐使的废止和唐王朝的没落,日本社会的对外交流虽然也因此迟缓下来,但文化的发展并未随着依附国的衰弱而减缓,反而是在列岛上浸透、酝酿,并借此时机催生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在历史学上,这一时期诞生的本土文化称为“国风”。
我指的这一时期,大概是在10世纪前后,假名文字逐渐形成,诞生了《古今和歌集》这样的文献。到了11世纪,日本文学领域已经成熟到可以完成《源氏物语》这样的著作了,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美学方面,“月次绘”也完全摆脱了中国画花鸟山水的意境,而是以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为主题,“物哀”、“闲寂”的禅宗精神深深浸透到了每一个领域,而我们今天要聊的日本料理,也大概是起源于这一时期。
日本料理非常偏执于对食材原始滋味的保留,偏执到可以培养出汉尼拔这样的生食主义爱好者(开个玩笑,汉尼拔是虚构人物,新美剧里把他写成料理高手这一点足以惹怒我,人家明明是深受大和民族生食主义影响的食人魔啊!)。说回料理,这种偏执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海外贸易不充分,辛香料和油料等调味品很少,另一方面也是受禅宗精神渗透,对周遭环境日月星斗、春夏秋冬的细微变化有着超凡的感知力和敬畏之心。和食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有四方面渊源:繁琐、精细的特点来源于平安时代的公家料理;雅致的礼仪来源于镰仓后期的禅院料理;质朴的风味来自于室町时期的武家料理;多样的形态来自于庶民料理。
![]() |
一提到和食,最多的还是想到寿司,寿司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鮨”(读yì),毫无疑问这个汉子来源于中国,但起初鮨的做法与现在的寿司是完全不同的,详细的说明可以去翻一下《齐民要术》。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寿司,除了便当里那种用紫菜把米饭和小菜卷起来的“卷寿司”最常见的还是一小口米饭上盖一片鱼的“握寿司”,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手卷等等的形式。
米饭与鱼同食才是寿司的精髓所在,日本人对寿司的爱相当惊人,这种爱有多么令人承受不起?举个栗子,寿司里的王者必然是金枪鱼,每年全球要捕捞191万吨金枪鱼,日本人吃掉了71万吨,占三分之一,其中蓝鳍金枪鱼的消耗量占全球的80%,据说这货很快就要列入濒危物种了……唉……祸从口出啊,其实生食的话,三文鱼也很赞啊!
![]() |
那么关于寿司可以看看这个应用,SushiCulture(所有设备兼容,免费),图文介绍了很多寿司的来龙去脉,英文,很精美,目前正在汉化中,稍晚会发布汉化版,敬请期待。
=============================================================
说到日本的酒估计还不如一个SK2 Pitera精华名气大,这种来源于清酒中的酵母锁水效果很厉害,人的皮肤水分足的话就什么都好说,不过我脚得要拼保湿的话,还是什么都敌不过玻尿酸……跑题了,说回酵母。神仙水你仔细闻的话是有非常浓的酒味的,这里的酒味并不是酒精而是一种叫saccharomycopsis的酵母,而且用久的话这种酒味会慢慢从清新的酵母味稍稍变酸,这就代表着里头为数不多的酵母已经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了~
日本酒的起源是否来源于大陆这个议题一直为各派学者们所争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清酒”一词是相对于“浊酒”而言的,两者都是对酒体的描述,浊酒在距今2000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日本人使用“三挂法”经历一个月的时间酿成的酒是一种酒精度数在20度左右的浊酒,需要再过滤、低温消毒并二次加工后才能得到酒体清冽的清酒。日本的酒并非只有清酒,只能说清酒是其中的一个大派,而在清酒当中,有着特定名称的是较为高级的,没有特定名称的就是普通酒,我们今天就特别说说这些高级酒。
![]() |
有着特定名称的清酒有三类:最高端的吟酿酒、下来的纯米酒和本酿造酒。吟酿酒又分“大吟酿”和“吟酿”,以后有兴趣到日本买酒的人可以去货架上看,只要名字中有“大吟酿”三个字的不用犹豫,连品牌都不用挑,果断抱回家,这些酒都是清酒中的极品,当然价格也一目了然。
酿酒所用大米的精白程度是区别以上三种酒的标准,普通酒相对于高级酒又掺杂了其他增酿酒和调味液,口味自然不够干净。其中用于酿造大吟酿的大米,是在糙米基础上进行反复碾磨,把米粒表层的半透明部分完全磨掉,只取最中间的核心部分当做原料,差不多每粒大米只用50%,吟酿取用60%,纯米酒是70%(本酿造酒又是加了酒精的),据说精白程度越高,酿造出来的酒越清冽。在寸土寸金大米极其昂贵的岛国上,一是坚持使用本土所产大米,二是如此挑剔的原料挑选,清酒的成本自然也相当高。
![]() |
吟酿酒中我最爱的是“贺茂鹤双鹤大吟酿”,主要是包装相对于其他加分不少,缺憾是产地在广岛,我比较不怕死所以不介意。清酒有两种喝法,在烫水中温热了喝和在冰块中制冷后喝,大吟酿是必须要冷喝的。我喜欢清酒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国酒,烧灼的感觉少一点,比较温润,入口的前后味相当明显。但因为清酒口味较淡,还是无法佐以中国菜下口,这种时候还是日本料理才行。
但又是冷酒又是生食,国人的胃恐怕撑不下来,可以加点天妇罗或者寿喜锅都是OK的。蔡澜的观点是:好酒必须物美价廉,大吟酿价格太不亲民已经失去了作为好酒的资格,他作为一个所有食材都是外来品的港人,实在没有立场指责食物的价格啊~
![]() |
除了双鹤大吟酿,比较推荐菊正宗生酉元(这个字打不出来,详见瓶身),这是一种传统酿制法,口感比较醇厚香甜,日本盛虽然也是本酿造但相比就弱爆了,太涩酒精味又太夺味。菊正宗1.8L的价格大概在400元左右。
![]() |
日本酒(仅有iPad版,免费)基本就是获过奖的大吟酿集合,里边有各种酒的大概简介,可以作为导购使用,可惜全日文。最近发布的版本好像新增了购买链接,我没更新,各位可以看看。
![]() |
=================================================================
在日本料理中,除了怀石料理、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这些是传统食物,到了19世纪后半期西洋文化入侵,再后来中华料理又全面进攻,发展到现代已然是各种料理交织不分的阶段了,我们可以在回转寿司店看到传送带上缓缓运来一个布丁,不知所以……比如前文提到的寿喜锅,日文发音是SUKIYAKI,就是火锅跟烤肉的中和产物,据说战时农民们是在锄头上烤肉吃的,额……总之,算是新式菜肴,注意味千拉面里的寿喜锅简直难吃吐了千万别点!!根本不是寿喜锅那个味!!
除了料理,这些变化在小食品上表现得更明显,西洋文化带来完全不同于岛国饮食的东西,比如蛋糕甜点。甜点到了日本就被叫做洋菓子,京都有一种传统点心,受到西洋甜点的影响后渐渐变得极尽精巧,卖相相当好看,口味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京菓子。
![]() |
京菓子本来是供奉公家、神社祭祀或者茶道用的小点心,因为是素食多用于素席,外皮是糯米制成,馅料是抹茶、红豆和绿豆,不过现在口味越来越多了,什么杏仁啊草莓啊凤梨啊都有,而且外表超级可爱,据说还有有电影海报进行包装的。
![]() |
日式点心分关东和关西两派,京菓子是关西派代表,讲究抽象美。京菓子是用眼睛、耳朵和嘴共同品味的点心,不仅造型优美,重要的是颜色搭配。多年来京菓子已形成固定意义的色彩搭配,比如粉红、雪白和嫩绿搭配,指春天的桃花;而两种深浅不同的棕色,代表秋天的栗子;墨绿和深灰,表现夏天的蝉;但如果是蝉的造型,恐怕一些人会抵触,所以做出两种颜色的糯米团,放在盛满透明琼脂的碗里,凉爽感立时就出来了。至于耳朵,就是所有京果子都有美丽的名字。比如树叶点心叫‘落文’,来自古代传说。那时男女不便直接表露心迹,就在叶面上题诗留言,然后卷上石头放在固定地方。
![]() |
关于京菓子的应用我找到个超级美的,The art of Japanese Confectioneries(所有设备兼容,30元),应用里按四季变迁的顺序介绍了不同季节的各种京都糖果,非常美。正文是英文,正在汉化中,敬请期待~ 有兴趣的可以先下载看看,图片超级美!!!
![]() |
![]() |
==========================================================
东瀛物语系列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