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二度尾编

书接上编,走罢王氏家庙玉泉寺。车折县城,又往城东南的宋家庄镇大固城村行去,当地故城寺始建于明代,寺内释迦殿明代水陆画保存完好,画工精美内容丰富、画幅人物众多,而且留有榜题和供养人姓名等资料,较为少见,曾出版精装画册《故城寺壁画》。近期它又被评为国七文保,即将被严密保护生人少进,因而赶着文保碑立起之前赶紧前往一观。

故城寺,寺内释迦殿挂匾又称心佛寺,又因位于村东,民间俗称东大寺。当地传说为辽时蔚州故城,【辽代之前,蔚州州治常年设在今灵丘县,辽时才迁到现在的蔚州镇。此处传说的蔚州故城,可能是辽代之前设立在今蔚县境内的安边县,或者天成军城】因而相沿“故城”之称。【惯例,某地地名用城子、老城、古城、旧城、故城命名者,多半会是古城旧址】明时此地为故城里,【明代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其地后建南北二堡,南堡较大,其后繁衍村落名为大故城村,北堡则名小故城村,后又忌“故”改之为“固”,即今天之大固城、小固城两地,故城寺则保留旧名未改。

横穿大固城村新村,乡村建设相当不错,街道宽敞屋舍整齐,颇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之感。转折而至村东、古堡东南角的故城寺,大门上锁院内只有几只小狗纵横高歌动人心魄,喊之无人答应。眼看空旷的大院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正殿呆立,和网上什么山门、弥勒宫的介绍根本不符,牌匾上更大书有“心佛寺”三个大字,一时间让俺们觉得是找错了地方,困惑不解。

糊涂间,某淑忙上网解惑,俺想着反正到了先看看再说。当时快到饭点,猜想看门人可能是去吃饭了吧,正想找个路过的村民问问,热心的刘师傅让我们等着自己拔腿就往堡子里走去找看门人。站着无聊,院子里一帮狗狗看门,靠近院子就是一通叫唤,俺就爬上堡墙上拍个全景,正好一个打猪草的大叔骑车路过,看着俺们的呆样就问你们要不要进去看看啊?然后也开始热心的帮俺们想办法找人。。 感动的热泪汪汪,乡里人真是实诚,千年不改的老实善心。也真真奇怪了我天朝人,越是所谓民智未开字儿都不识几个的山野编甿,人性至实无一毫之伪,心灵有如宗教徒般的圣洁。而只要是懂点文化的所谓斯文人,顿时觉得自己灰常了不起不是常人了别人都是二逼了自己天下第一了结果营营苟苟心肠龌龊到了极点。。想想真有佛爷真主圣母玛利亚,那也该多多眷顾这些善良的人儿,给他们在天堂多留些位置,至于那帮只知道砸钱买神棍高兴的二货,还是地狱血池里让他多泡会儿清醒清醒为妙。

看门大叔还宁是让刘师傅给找着了,倒是没吃饭,就在不远处和人唠嗑呐。反正离得不远,院里又一堆狗狗侦缉队,真有人进去了一通撕咬够他受的。。 大叔打开门,喝退了一群嗷嗷欲试的狗狗,带我们进到院内。 四处打量一番,偌大的寺内现在仅存有释迦殿和三间禅房,其余建筑早已被毁,两侧一些红砖瓦房都是后来加盖,供看门人居住生活。释迦殿兀立院西,座北朝南,单檐悬山布瓦顶,绿琉璃瓦剪边,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南面明间开有四隔扇门,常年封闭。背面明间则开有板门两扇,供人出入。


走进大殿,脊檩下的木额上题记为:“时大明国山西大同府蔚州东乡故城里故城寺德俊于正德贰年岁丁卯季秋吉立”,之后是拾地功德主、扶梁功德主、丹青、阴阳、都料者的姓名。殿前东侧墙下还嵌有碣石一块,上刻“蔚州东乡故城村故城寺住持德俊,仝发善男信女喜舍柱,苑果、杨氏、魏锁、贾氏等。” 根据相关资料,大殿的建造时间是明正德二年(1507),壁画绘制时间和建筑年代大致相同,壁画绘制的主持者名为李汉,一堂壁画是由大云町、北门子村、石家庄村以及九宫口村等200余位功德主供养的,其中又以女信众为多。此外,还有钱铺、缸房、肉房、永信成及瑞和永等商号参与投资绘制。

殿内塑像早已被毁,现存释迦牟尼像等都系新塑。四壁绘儒、释、道三教神袛壁画,东、西山墙上的山花象眼壁内,是山水、花草和渔樵耕读等内容的水墨画。大殿多年失修,文革时期还曾作为大队仓库使用,幸而免于被毁,但北壁的东、西两侧,因漏雨等原因,壁画已大面积脱落、开裂,漫漶不清。

殿内壁画构图严谨,东、西壁及南壁,共有112幅沥粉贴金重彩壁画,壁画以北壁的十大明王为中心,以之起首向东西、南壁依次展开,绘诸天梵王、日月星宿、五岳大帝、四海龙王、道教祖师、天曹地府、各司判官、往古帝王将相士绅各色人等。三教人物,无论是捧笏朝拜还是人物行进的方向,都是面向北方朝拜佛祖,体现了唯佛为尊的思想。112幅壁画中63幅上有供养人的姓名,其他49幅仅画了框子,却没有供养人的名字,可能是绘制时一直没有供养人认捐,因而留空至今。

小子闲说。故城寺近期被评为国七,源本即殿内之水陆画。但据我看来,寺内壁画真心一般,感觉在清代有过重新描绘,色彩艳丽线条外露,风格已经与明代有了差别。或说其画风生动有趣,在我看来却有种乡俗不堪的感觉。。萝卜白菜各人所爱,欣赏不同不予计较,只思想先代绘画毁坏太多,使得而今得以幸存者都成了“绝世精品”,不由一声叹矣哉。。。。。。



看罢出门,和看门大叔和打草大叔一一相别。好客的大叔们说家里的中午饭都做好了,争相邀请我俩去家里吃个饭再走,又复感动的眼泪汪汪中 T^T 谢绝好意上车开拔,和两位硬是送出门的大叔挥手言别,心里自悔忘了带点烟酒什么的给这些淳朴的看守者做一份小礼物。走行村落山野间未开发的古迹,每每能遇到这些普通的憨厚的文物看守者,一个月只领着文保所的几百块钱,却尽职尽责的将民族文化遗产尽心尽力的保护看守着,态度之认真看护之细心让人由衷的尊重。诸君以后观临,对这些人尽量客气点,万万不要拿城里人的派头去玩赖耍横,自贬自轻。

却说站在堡墙上拍照时,曾见得堡子里隐约有间庙宇的模样,问了大叔们说是的确有个废寺其中。于是坐车进堡,东西堡门之间果然有间关帝庙,尚存戏台和一间正殿。戏台建在砖砌台基之上,木构古朴像是明代遗构,墙体青砖包裹,西墙因为前几天的大雨坍塌,露出内里的土坯墙体。



正殿是间硬山式阔三小屋,小院围墙门口上锁进不得里面,连窗户都拿木条钉裹严实,看不清内景。问门口歇凉的老乡,说早做了仓库堆满了杂物。想想无甚可观,作为寻常旅游者只拍照走人了事。



转回堡门,见上方镶有石匾一块,线刻“故城永安堡”【当地人读“堡”为[bǔ],记得北京有马家堡 [pù] ,而俺们一般读作[bǎo]】五个楷体大字。字下刻满筑堡监督、督同、石匠的名字,除石匠姓柴外全是贾姓,想来贾家应是堡子中的大姓。石匾左侧题写“二十七年”、“乡长贾”等字样,有明年号过二十七年只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推测这么大规模的堡子不太可能建于诸事草创的洪武年间,应该是太平日久的嘉靖或万历年间所建,暂无资料查询验证。





车返县城,寻找东关外的天齐庙。刘师傅又开始打电话给他的一位神通广大的朋友,从去重泰寺开始,我们每去一个地方刘师傅都要电话问询他,结果这位朋友都能知道是哪个庙在哪个地方,在他的指点下俺们的行程顺畅无比,没走过一次冤枉路,大赞 ~\(≧▽≦)/~。

天齐庙就在东关外胜利西路70号北侧,现存建筑只有献亭和正殿两座。停车街边,往里一望就能看到巷子深处的小小献亭和庑殿顶正殿。庙宇据记载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供奉道教神祗东岳大帝。 按照道家的说法,东岳大帝统辖着三山五岳及天下名山,并且掌管十殿阎罗,是道教地府的最高神明,他主宰着人间、阴间的祸福,是统辖阴阳界的大神。以前翻读《聊斋》,不时能见到关于东岳鬼卒四处勾人魂魄的故事,可见明清时对其信仰之深。东岳大帝的官方名号,唐时为“天齐君”、“天齐王”,宋真宗时先后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东岳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施行祀典复古,将天下诸神的帝号、王号、官号统统消去,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民间则仍习惯称之为天齐大帝、东岳大帝,庙宇亦称为天齐庙或东岳庙。

留存至今的正殿是天齐庙的主要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门并不在正中明间开设,而是开在了大殿右侧【西边】次间的位置。殿为单檐庑殿顶,上覆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顶,正脊残毁只剩东侧鸱吻,垂脊为琉琉花脊,栱眼壁上还残存有绿底黄龙绘画。

献亭位于大殿前,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卷棚歇山布瓦顶,四面皆有开窗,山面窗下砖砌十字孔墙体以通风。殿内现在堆满了杂物,整体建筑与正殿相隔不过一米距离。



天齐庙身处民居之中,之前屡屡听闻将要修缮。但其四周都是民居,要拓展保护范围就需要拆迁住户,需要大笔资金运作,文保部门却又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地处繁华地段的天齐庙如今塌陷了半边还是没人理会,老城中的灵岩寺、真武庙等建筑反而因为之前被作仓库使用,腾退顺利现在都已经修缮完毕。。相形之下,东岳大帝何其不幸。。




看完天齐庙,刘师傅又主动带着去附近的一所小庙观音庙看看,近前发现是所新修小庙没什么特色,就让师傅直接送去了蔚县博物馆释迦寺,和他结账言别。【这里帮刘师傅做个广告,师傅人很和善,不爱说话为人实诚,用他的话说和人混熟了别人用他车他不好意思要钱别人也不好意思坐他车了。。蔚县的各处古迹他大致都知道,而且还会帮你主动探知地点联系看门人,诸君往蔚县旅游,尽可联系刘师傅,电话13715310482 】 释迦寺边是蔚县三中,说到博物馆前其实是想去三中院内的关帝庙一观。时当正午三中校门紧闭,两人只好先往南关找地儿吃饭。南关街面上到处是外地的旅游者,多是从小五台山、空中草原游罢赶来县城过夜的人,今日顺便游览下县城然后回家。在南安寺塔边上找家小店吃过饭,顺步消食往旁边的蔚州衙去,结果中午休息下午两点半才开门卖票。。看看墙上的蔚县旅游简图,城隍庙就在近旁,于是两人踱步前往,古城地面小,只五分钟就已走到。眼见院内停满车辆,前殿已经改作了县城七街居委会的活动场所,趴窗一看里面散摆方桌扔着满地的扑克牌。。

城隍庙始建于城隍开始泛滥的明代,现在的基本木构依然是明代遗物。整体建筑由南北两进大院和东西两个小院组成,从前至后依次为前殿、正殿、后殿,分别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前殿也就是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木架保存完好,东西两侧均有砖券角门进入东西跨院,两跨院各有禅房数间,现在都有住户居住其中。

正殿为单檐悬山顶前出硬山抱厦,琉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建在将近一米高的月台上。城隍庙先前曾作为学校使用,正殿抱厦被封死不设入口,窗下依然留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殿两侧的禅房门口还挂着“三年级教室”等小牌标识。正殿之后还有后殿,据说为硬山布瓦顶,同样建在近一米的月台上,现在与正殿一墙相隔,没能亲眼见到。





走完城隍庙已是午后两点时分,天气炎热日晒烤人,某淑游兴大减,先往汽车站候车去者。我自己邀了出租,去往古城西南角的李堡子村六神庙,到了一看却是座新新小寺,门口厢房的挂牌还有一蔚县武术协会的牌子。。中午午休时分,进入院内没人搭理,连檐下的一条小狗都翻着白肚皮睡得正酣。。

庙分南北两进院落,南院正南建有戏楼,北院建在高台之上。走入北院,一排小殿内供着观音、关帝、梓潼、财神、马王、龙母六位神祗,寺庙因此名为六神庙,实非六神花露水的本院。。小殿内山墙上都有壁画,不过多半是新绘图画,最古者也不过清代。

草草转完走人,回去车站有点不甘心,于是去往不远处的释迦寺,故地重游拍了几张照片。出门来发现旁边三中的小门开着,心头暗喜决定去碰碰运气。先前来访,都被门口保安以“学校重地不准进入”的官方回应踹了出去,这次走进门内,先向门房做谄媚笑容,一个大爷推门出来,忙向他说明来意。可能是放假吧,门房大爷语气平和:去看看赶紧出来。道谢连连赶紧冲了进去~~

蔚县关帝庙据说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但留存至今的建筑基本为明代木构,清时曾加以重修,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保留有戏台、前殿、中殿和后殿四座建筑。

关帝庙戏台坐南朝北,后硬山前歇山卷棚勾连搭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卷棚做成三面观,扩大戏台的受众面,可以让更多的人看戏。【明代以后的三面戏台逐渐增多,是否代表着乡村人口的日益增多?】硬山部分东、南、西三面青砖到顶,檐头勾头滴水保存齐全,是县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戏台。

前殿是关帝庙的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规制较高,顶上推山极小,正脊较短,和卜北堡玉泉寺很相似,只体量较之稍小而已,应该是明代早期形制。殿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与大殿同宽,进深二间,增加了整个大殿的纵深。


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单坡悬山顶抱厦,歇山顶的垂脊和博风板与悬山顶抱厦的垂脊和博风板一坡顺下,较为少见。殿门紧锁,隔缝望进去一片灰暗,不知内景如何。 中殿不像是关帝庙的正殿,其后又相隔近40米才是后殿,两者之间建有现代建筑阅览室一间,按照古代庙宇形制,后殿之前应建有正殿的。目前尚未查到相关资料,不知中殿是否就是正殿亦或中殿和后殿之间距离较远是原有形制,还是原有大殿因故损坏才建了阅览室在中间。





后殿应即寝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外墙被用水泥包裹,除明间辟门外,右【西】梢间还开有一门,应为学校改建。殿前铲车正在清理杂秽,都没机会趴在门缝上瞅瞅内景。大殿殿身梁架硕大古朴,翼角升起古意十足,感觉是明代的建筑遗存。




-
Cer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19 00:08:13
-
zhang1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6 13:25:12
-
压缩饼干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8 22:14:51
-
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6 19:20:48
-
仲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9 11:02:08
-
小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22:57:34
-
阿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11:29:11
-
青萍之末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9:57:18
-
倍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9:57:04
-
城市笔记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9:44:37
-
李果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9:41:28
-
丁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8:59:57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8:32:54
-
法喜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2:20:49
-
白马啸西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1:32:51
-
半隐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23:52:33
-
蓝翼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7 2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