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达:《嫁接,浇铸(再缝合)》
Grafts, a Return to Overcasting
{Retour au surjet}
嫁接,浇铸(再缝合)
[法]雅克•德里达 著
王立秋 试译
“最根本的,是使歌曲动起来,成为嫁接(graft),而不让它成为(静止的)意义、作品或景致(spectacle)。”(《逻辑学》[Logics])
“让我们像虔诚的占星家那样,把目光转向无垠的夜空——那儿,星星已经用难解的密码,为我们的出生而建立起档案,并且,把我们所有的协定和誓言都嫁接进去。然而,在提供指向的北极星缺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行星来确定海拔,既没有六分仪,也没有地平线,看……”
这就是事物被写下的方式。写作,即嫁接。这是同一个世界。言说某物,亦即也就是恢复它被嫁接的状态(being-grafted)。嫁接,并不发生在事物自身(properness)之上。除原初文本(original text)外,没有更多的事物存在。
因此,所有以数字列出的例文(textual samples)并不像你倾向于去相信的那样,是服务于某种目的的“引用(quotations)”、“拼贴(collages)”甚或“例证(illustrations)”。这里,引文并非被用于处理那个没有引文就早已存在的文本的——覆盖其表面或填充其空隙。而这些引文本身,也只有在重刻的操作(the operation of reinscription)中、在嫁接中,才能被阅读。在文本的厚密(thickness)中,不太明显的,是持续的、来自文本切口(incision)的微弱暴力,是增殖的同种异基因(allogene)的精打细算的播种,正是通过后者(即同种异基因),文本(那两个文本,即作为嫁接对象的文本与被嫁接文本,后者也被称作“接穗(scion)”——译注)才被改变,才改变彼此的形式、抑制对方的内容,不时地倾向于相互拒绝,简略地从一个到另一个转变,在重复中,沿着浇铸接口(overcast seam)[un surjet,此处可理解为“缝合线”]的边缘重生(regenerated)。每个被嫁接文本,都会持续地向其迁移地反向延伸(radiate back),同时,也使后者发生变化,因为它对新的领土(territory)有所影响。(嫁接的)活动(operation,即对文本进行的手术、操作——译注)对每个被嫁接文本进行界定(构想),同时,后者也在界定(构想)着前者的法则和影响波及的区域。比方说,在内容和形式那里,“1.33……(‘内容变了,形式变了,条件变了,此后,没有人能提供(furnish)除自己劳动外的任何东西’)……——”)或者,关于椭圆星系(elliptical):“2.98 ……‘商品向商品和金钱的分化变异,不是消除这些矛盾(in consistencies),而是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使矛盾双方能够和平共处。一般说来,真实矛盾(contradictions)的调解也如此。例如,说一个天体同时不断地向逼靠(falling toward)又不断地飞离(flying away)另一个天体,显然是一个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椭圆形的轨道运动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它在允许矛盾运动继续进行的同时,也使矛盾双方得到调和。’/——。”如此说来,你应该不会再在远离椭圆形轨道的地方迷失方向。
这类移植(transplantation)数目众多。“……原因不可能一样,但(移植)操作如一笔计算(of a sum)般增长……”……“我从数本书的各处,挑选出令我感到欣喜的句子,为的不是把它们牢牢记住(因为我没有那维持它们的记忆),而是移植,把它们移植到这部书中,在这儿,说实话,与在我从中挑选这些句子的书中一样,它们,都不曾属于我。”被嵌入数个场所,每次都为其输出所修饰,接穗,最终被嫁接到自身之上。最终,成树并无根茎。同时,在这由数和平方根构成的树上,一切,也都是根茎;因为,被嫁接的文本朝向自身,组成那被称作当下(present)之树的专有躯体(body proper)的整体:当下之树,以及主体之事业(career)或鸿的(quarry)。
惟有在那使文本与自身分离,并因此允许分裂(sciddion)、允许沉默的间距(silent spacing)脱节(disarticulation)(门,处女膜,破折号,数字,时代,引号,空白,等等)的间隙中,这一切才成为可能。不同书写的异质性,在于书写本身,即嫁接。从一开始它(书写)便数目众多(numerous,参见文末——译注),抑或,从一开始,书写就不存在(it is not)。因此,数字中的语音书写(phonetic),会发现自己被嫁接到非语音的书写类型之上。尤其被嫁接到一套中国式的表意文字之上,就像其名称那样,语音书写,源于表意文字,像寄生虫那样从文字那里获得滋养。直到现在,(欧洲人)对中国文字形式(Chinese graphic forms)的使用——人们尤其会想到“庞德”——出于最为错误的前提假设(according to the worst hypothesis),仍以通过迷恋(fascination)的增补效应,来对文本和页面进行浮饰装点为目标;通过把诗歌(the poetic)从特定语言表征系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迷恋的增补效应,将(在这不伦不类的用法上)萦绕不散;相反,基于正确的假设,对中国文字形式的使用,将允许设计的力量自己(the forces of the designs themselves),直接在那些不熟悉其作用法则的人们眼前,游戏。
这里,活动整个都是别样的。异国情调与此无关。相反,文本被穿透;它从书写符号(graphy)——后者侵入文本,以一种适当(regular)、执着(obsessive)的方式塑造文本——那里,得到一种不同的强度;书写符号变得越来越大而重(massive),想避开它也越来越不可能,它来自镜子的另一面——来自est(即东方,但也不太确定是不是镜像理论中的某个代码……——译注)——并在所谓的语音序列(phonetic sequence)自身内部活动,它穿越该序列,甚至在它出现之前,至少是在出现之后自己被识别之前,在那个(时间)点上——这时候它垂下,如文本的尾巴,如残余物,如覆盖在文本之上的一个句子——就开始把自己(即书写符号)译成后者(语音序列)。它主动的翻译已秘密受精;长久以来,它就已经在开采(侵蚀)([under]mining)你自己(domestic)文本的机体和历史,尽管现在,它标注自己的终结,就像某个已完成劳动(labor)的注册商标,但是,它[即这种开采(侵蚀)劳动]尚处在过程之中……
这种劳动,既非出自“句群(sentences)”或那已是文本之物,也不能归为某个引用(quotation)的结果,更不会来自于任何孤立的字(character)。同样,任何引文(citation)也绝不会有如此适当的意图——既“嵌入运动(setting in motion)”(“移动(to move)”的反复形式——ciere[???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译注]),又,也因为这是在其基本(fundamental)文本中动摇整个文化和历史的问题,恳请,比如说,整体的振动(shakeup)。
因此,文本的厚密在对整体的超越之上打开一片虚无,或绝对的外在;这虚无或绝对外在,既无任何深度又有无限的深度——在无限中,文本的一个层次包容(harbors)另一个层次。因此,阅读活动就像那揭露掩藏在一幅绘画表层之下的第二幅画的X光线:这幅隐藏的画为第一幅画的作者或其他人所作——这关系不大——,第二幅画的作者,要么由于自己缺乏材料而用(别人的)旧画布来做绘画的材料,要么,是为了寻求新的效果,而(在新的画作之下)刻意保留先前绘画的草图。而在那(草图)之下,等等(即草图之下又有画,如此循环——译注)……这一切都要求你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一文本事实(this textual matter)——看起来,这里的文本事实,是口语和书写文字经制造而成的——上涂写时,你会发现,对一幅图的描述,经常远离这幅图原有的框架(frame)而被别样地塑造,被分割(broken into)并重新裱装(remounted to)进另一个四边形(画框),接着,后者又在它的一个面上(on one of its sides)发生断裂(fractured)。
这种活动,抓住整个言语的织物(verbal tissue)以及,你。你在作画,书写的同时你也在阅读,你就在这幅画里面。“因此,像织工那样,作家向后(backwards)写作。”“4.36. (……现在你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在绘画的同时向后探视——因此不再有台前,也不再有幕后,你,则被“画布”吞没,但是,如果你试着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那么,你就会再一次地头晕目眩,一阵黑晕[black whirling]把一切地平线和水域的本质照亮……)——”
多亏了这不停的内容增补运动,我们才能看到,图画的边界并不完全如此:通过它,事物将得到显现、再现、描绘和陈列。框架过去存在(was),向自身集合(assemble)并自我取消(dismantle),仅此而已。看样子,在那些增补的共同-结果(con-sequence)中,框架既使自己成形又使自己变形,其间甚至不会自我显现。这种活动以其复数的存在(plupresent)提醒我,对这种双底(double bottom)来说,曾经存在某种框架,而它,比如说,在镜面之上开启、闭合——这,就是你必须执拗地对之保持警惕的东西。
紧张不安/处在边缘(On [the] edge)。警惕边界本身。留心日晷刻度盘(dial, cadran)的边缘并,停留在眩晕的边缘,因为,“向图画后(back)(深处[fond])”——你就在那——探视,你会发现,其无限的深度同时毫无深度(bottomless[sans fond],无底的)。十足地肤浅。这体积(volume),这立方体(cube),并没有深度。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把它混同于平面、画在地上的日(太阳:死亡)晷——把地面藏在其(日晷的)“针(needle)”、“竿(rod)”、“轴(stalk)”被安置的地方(“日晷,一种以地轴平行轴投影的直接方式指示太阳时的工具,使用的平行轴也作日晷指示针(style,兼有“风格”之意)”(《利特尔法语词典》))——而无动于衷。你将无限期地、头晕目眩地围绕这个日晷转圈,永远被指涉之力(powers of reference)向外部抛出。你不会置身外部,因为绝对的外部根本就不是什么外部,自身(as such)也不容栖居;不过,你会被放逐,陷入驱逐过程之中,直到永远;被光的体积以旋转之力(force of rotation)向外抛射(即离心力)的同时,你也为它所吸引(即向心力)。通过第四个面(surface)的开启,在四面之间、(立方体)中心那空无的场地(square)内,你将被封存(entrained)、完成(carried off)、浇铸于某种未完成的、无止境的劳动之中。这场地(square),或者,如果你愿意这么说的话,这立方体永不闭合(closed up)。人们将不得不继续试着削斜(équerrer, 原文作équerrier,疑为拼写错误——译注)(“削掉羊皮纸粗糙的边缘”)弄方(équerrir)(“把[木材或石块]加工成四方形”),“4.100.(……你,被一路带到那并非石块的石块,那被阅读、补充、抹除、焚毁并拒绝把自己封闭在其立方和深度中的无限的横向截面[a transversal multitude]那里)——(1+2+3+4)2=100——立方(原文即为中文——译注)——
你就站在这里,紧挨那第一块——不可辨识的——石块,它并不是一块,或者说,它——所有那些标记出道路的石块,不管先前是否由美杜莎变出——曾是(was),很多。微积分学(Calculus,也有结石之意——译注)。计算中使用的卵石。(铺路的)砾石(Gravel)。
[注]译自德里达:《撒播》(Dissemination),芭芭拉•约翰逊(Barbara Johnson)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358页。原题为“10. 嫁接,回到浇铸(缝合之归途)”(10. Grafts, a Return to Overcasting[Retour au surjet])。
{Retour au surjet}
嫁接,浇铸(再缝合)
![]() |
[法]雅克•德里达 著
王立秋 试译
“最根本的,是使歌曲动起来,成为嫁接(graft),而不让它成为(静止的)意义、作品或景致(spectacle)。”(《逻辑学》[Logics])
“让我们像虔诚的占星家那样,把目光转向无垠的夜空——那儿,星星已经用难解的密码,为我们的出生而建立起档案,并且,把我们所有的协定和誓言都嫁接进去。然而,在提供指向的北极星缺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行星来确定海拔,既没有六分仪,也没有地平线,看……”
这就是事物被写下的方式。写作,即嫁接。这是同一个世界。言说某物,亦即也就是恢复它被嫁接的状态(being-grafted)。嫁接,并不发生在事物自身(properness)之上。除原初文本(original text)外,没有更多的事物存在。
因此,所有以数字列出的例文(textual samples)并不像你倾向于去相信的那样,是服务于某种目的的“引用(quotations)”、“拼贴(collages)”甚或“例证(illustrations)”。这里,引文并非被用于处理那个没有引文就早已存在的文本的——覆盖其表面或填充其空隙。而这些引文本身,也只有在重刻的操作(the operation of reinscription)中、在嫁接中,才能被阅读。在文本的厚密(thickness)中,不太明显的,是持续的、来自文本切口(incision)的微弱暴力,是增殖的同种异基因(allogene)的精打细算的播种,正是通过后者(即同种异基因),文本(那两个文本,即作为嫁接对象的文本与被嫁接文本,后者也被称作“接穗(scion)”——译注)才被改变,才改变彼此的形式、抑制对方的内容,不时地倾向于相互拒绝,简略地从一个到另一个转变,在重复中,沿着浇铸接口(overcast seam)[un surjet,此处可理解为“缝合线”]的边缘重生(regenerated)。每个被嫁接文本,都会持续地向其迁移地反向延伸(radiate back),同时,也使后者发生变化,因为它对新的领土(territory)有所影响。(嫁接的)活动(operation,即对文本进行的手术、操作——译注)对每个被嫁接文本进行界定(构想),同时,后者也在界定(构想)着前者的法则和影响波及的区域。比方说,在内容和形式那里,“1.33……(‘内容变了,形式变了,条件变了,此后,没有人能提供(furnish)除自己劳动外的任何东西’)……——”)或者,关于椭圆星系(elliptical):“2.98 ……‘商品向商品和金钱的分化变异,不是消除这些矛盾(in consistencies),而是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使矛盾双方能够和平共处。一般说来,真实矛盾(contradictions)的调解也如此。例如,说一个天体同时不断地向逼靠(falling toward)又不断地飞离(flying away)另一个天体,显然是一个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椭圆形的轨道运动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它在允许矛盾运动继续进行的同时,也使矛盾双方得到调和。’/——。”如此说来,你应该不会再在远离椭圆形轨道的地方迷失方向。
这类移植(transplantation)数目众多。“……原因不可能一样,但(移植)操作如一笔计算(of a sum)般增长……”……“我从数本书的各处,挑选出令我感到欣喜的句子,为的不是把它们牢牢记住(因为我没有那维持它们的记忆),而是移植,把它们移植到这部书中,在这儿,说实话,与在我从中挑选这些句子的书中一样,它们,都不曾属于我。”被嵌入数个场所,每次都为其输出所修饰,接穗,最终被嫁接到自身之上。最终,成树并无根茎。同时,在这由数和平方根构成的树上,一切,也都是根茎;因为,被嫁接的文本朝向自身,组成那被称作当下(present)之树的专有躯体(body proper)的整体:当下之树,以及主体之事业(career)或鸿的(quarry)。
惟有在那使文本与自身分离,并因此允许分裂(sciddion)、允许沉默的间距(silent spacing)脱节(disarticulation)(门,处女膜,破折号,数字,时代,引号,空白,等等)的间隙中,这一切才成为可能。不同书写的异质性,在于书写本身,即嫁接。从一开始它(书写)便数目众多(numerous,参见文末——译注),抑或,从一开始,书写就不存在(it is not)。因此,数字中的语音书写(phonetic),会发现自己被嫁接到非语音的书写类型之上。尤其被嫁接到一套中国式的表意文字之上,就像其名称那样,语音书写,源于表意文字,像寄生虫那样从文字那里获得滋养。直到现在,(欧洲人)对中国文字形式(Chinese graphic forms)的使用——人们尤其会想到“庞德”——出于最为错误的前提假设(according to the worst hypothesis),仍以通过迷恋(fascination)的增补效应,来对文本和页面进行浮饰装点为目标;通过把诗歌(the poetic)从特定语言表征系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迷恋的增补效应,将(在这不伦不类的用法上)萦绕不散;相反,基于正确的假设,对中国文字形式的使用,将允许设计的力量自己(the forces of the designs themselves),直接在那些不熟悉其作用法则的人们眼前,游戏。
这里,活动整个都是别样的。异国情调与此无关。相反,文本被穿透;它从书写符号(graphy)——后者侵入文本,以一种适当(regular)、执着(obsessive)的方式塑造文本——那里,得到一种不同的强度;书写符号变得越来越大而重(massive),想避开它也越来越不可能,它来自镜子的另一面——来自est(即东方,但也不太确定是不是镜像理论中的某个代码……——译注)——并在所谓的语音序列(phonetic sequence)自身内部活动,它穿越该序列,甚至在它出现之前,至少是在出现之后自己被识别之前,在那个(时间)点上——这时候它垂下,如文本的尾巴,如残余物,如覆盖在文本之上的一个句子——就开始把自己(即书写符号)译成后者(语音序列)。它主动的翻译已秘密受精;长久以来,它就已经在开采(侵蚀)([under]mining)你自己(domestic)文本的机体和历史,尽管现在,它标注自己的终结,就像某个已完成劳动(labor)的注册商标,但是,它[即这种开采(侵蚀)劳动]尚处在过程之中……
这种劳动,既非出自“句群(sentences)”或那已是文本之物,也不能归为某个引用(quotation)的结果,更不会来自于任何孤立的字(character)。同样,任何引文(citation)也绝不会有如此适当的意图——既“嵌入运动(setting in motion)”(“移动(to move)”的反复形式——ciere[???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译注]),又,也因为这是在其基本(fundamental)文本中动摇整个文化和历史的问题,恳请,比如说,整体的振动(shakeup)。
因此,文本的厚密在对整体的超越之上打开一片虚无,或绝对的外在;这虚无或绝对外在,既无任何深度又有无限的深度——在无限中,文本的一个层次包容(harbors)另一个层次。因此,阅读活动就像那揭露掩藏在一幅绘画表层之下的第二幅画的X光线:这幅隐藏的画为第一幅画的作者或其他人所作——这关系不大——,第二幅画的作者,要么由于自己缺乏材料而用(别人的)旧画布来做绘画的材料,要么,是为了寻求新的效果,而(在新的画作之下)刻意保留先前绘画的草图。而在那(草图)之下,等等(即草图之下又有画,如此循环——译注)……这一切都要求你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一文本事实(this textual matter)——看起来,这里的文本事实,是口语和书写文字经制造而成的——上涂写时,你会发现,对一幅图的描述,经常远离这幅图原有的框架(frame)而被别样地塑造,被分割(broken into)并重新裱装(remounted to)进另一个四边形(画框),接着,后者又在它的一个面上(on one of its sides)发生断裂(fractured)。
这种活动,抓住整个言语的织物(verbal tissue)以及,你。你在作画,书写的同时你也在阅读,你就在这幅画里面。“因此,像织工那样,作家向后(backwards)写作。”“4.36. (……现在你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在绘画的同时向后探视——因此不再有台前,也不再有幕后,你,则被“画布”吞没,但是,如果你试着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那么,你就会再一次地头晕目眩,一阵黑晕[black whirling]把一切地平线和水域的本质照亮……)——”
多亏了这不停的内容增补运动,我们才能看到,图画的边界并不完全如此:通过它,事物将得到显现、再现、描绘和陈列。框架过去存在(was),向自身集合(assemble)并自我取消(dismantle),仅此而已。看样子,在那些增补的共同-结果(con-sequence)中,框架既使自己成形又使自己变形,其间甚至不会自我显现。这种活动以其复数的存在(plupresent)提醒我,对这种双底(double bottom)来说,曾经存在某种框架,而它,比如说,在镜面之上开启、闭合——这,就是你必须执拗地对之保持警惕的东西。
紧张不安/处在边缘(On [the] edge)。警惕边界本身。留心日晷刻度盘(dial, cadran)的边缘并,停留在眩晕的边缘,因为,“向图画后(back)(深处[fond])”——你就在那——探视,你会发现,其无限的深度同时毫无深度(bottomless[sans fond],无底的)。十足地肤浅。这体积(volume),这立方体(cube),并没有深度。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把它混同于平面、画在地上的日(太阳:死亡)晷——把地面藏在其(日晷的)“针(needle)”、“竿(rod)”、“轴(stalk)”被安置的地方(“日晷,一种以地轴平行轴投影的直接方式指示太阳时的工具,使用的平行轴也作日晷指示针(style,兼有“风格”之意)”(《利特尔法语词典》))——而无动于衷。你将无限期地、头晕目眩地围绕这个日晷转圈,永远被指涉之力(powers of reference)向外部抛出。你不会置身外部,因为绝对的外部根本就不是什么外部,自身(as such)也不容栖居;不过,你会被放逐,陷入驱逐过程之中,直到永远;被光的体积以旋转之力(force of rotation)向外抛射(即离心力)的同时,你也为它所吸引(即向心力)。通过第四个面(surface)的开启,在四面之间、(立方体)中心那空无的场地(square)内,你将被封存(entrained)、完成(carried off)、浇铸于某种未完成的、无止境的劳动之中。这场地(square),或者,如果你愿意这么说的话,这立方体永不闭合(closed up)。人们将不得不继续试着削斜(équerrer, 原文作équerrier,疑为拼写错误——译注)(“削掉羊皮纸粗糙的边缘”)弄方(équerrir)(“把[木材或石块]加工成四方形”),“4.100.(……你,被一路带到那并非石块的石块,那被阅读、补充、抹除、焚毁并拒绝把自己封闭在其立方和深度中的无限的横向截面[a transversal multitude]那里)——(1+2+3+4)2=100——立方(原文即为中文——译注)——
你就站在这里,紧挨那第一块——不可辨识的——石块,它并不是一块,或者说,它——所有那些标记出道路的石块,不管先前是否由美杜莎变出——曾是(was),很多。微积分学(Calculus,也有结石之意——译注)。计算中使用的卵石。(铺路的)砾石(Gravel)。
[注]译自德里达:《撒播》(Dissemination),芭芭拉•约翰逊(Barbara Johnson)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358页。原题为“10. 嫁接,回到浇铸(缝合之归途)”(10. Grafts, a Return to Overcasting[Retour au surjet])。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