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与诗歌
流亡与诗歌
——北岛《青灯》《时间的玫瑰》读后
苦茶
说起来惭愧,我对于诗歌一窍不通,虽然大学喜欢叶嘉莹对于诗词的评析,但只不过是赏析,却谈不上热爱。对于现代诗歌更是如此,我不懂为何有这么多人沉迷于诗句之中。反复吟哦,似乎着魔,对于我这种彻底冷酷的性格,诗歌显得过分柔软了。至少,对于我来说,诗歌是文艺青年骗女青年的工具,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
对此,我很奇怪,清政府那么聪明,为什么傻了吧唧地迫害诗人,搞什么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难道会有什么大不了反革命罪行?对此,我摇摇头表示不解,但是也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觉得文字狱这东西太幼稚。后来,看《鹿鼎记》中慕天颜那副嘴脸,对于挑毛病更是深恶痛绝了。再后来,读到《哲人船》,说起苏联建国之初,也发生过驱逐哲人和诗人的事情,我渐渐觉得这件事并不这么简单了。至少,我虽然不同情诗人,但是至少还同情哲人,比如别尔嘉耶夫和舍斯托夫等人。
如果说,哲学因为揭示真相,而遭到政治的迫害的话,那么诗歌究竟为何会触怒政治?北岛就是中国因为政治而流亡的例子,在离开大陆后,四海飘荡,在继续诗歌事业之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除了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故事外,更多的是描绘了一幅后现代的场景。这是国内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尽管,他依然保持诗歌与政治的理想,但是已经不是那种八十年代意义的理想与政治之争了。
其实,我最好奇的是北岛的理想主义与诗歌,如何对于政治产生了挑战。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诗人,在其诗歌中充分体现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政治人物形象。而且,他的诗歌创作在民国期间就已经很受关注,原因就在于他诗歌中的某种魔力。这种魔力,其实北岛诗歌中就存在,我一直都怀疑将理想主义与诗歌相结合,然后就会制造出某种想象力和批判力都上佳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理想主义所以才会对现实进行批判,而诗歌只不过是这种批判的载体而已。
二
诗歌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具挑战力的命题,作为中西方皆有的文体,探讨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中国诗歌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
从《诗经》的题材看,颂很明显与《尚书》的题材具有类似的特征。而风则明显是从民间收集而来。这两者的形式不同,正好也能说明诗歌的两种不同的意图。对于上层来说,诗歌是用来展示祖先丰功伟绩的载体。而对于民间则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工具。但经过士大夫传唱的,则不免带有了政治的色彩。借物反讽,在《诗经》中也能找到。
希腊的源头,也能在《荷马史诗》中找到。其中,除了英雄事迹外,更重要的就是关于神的传说了。在诗歌中,表达对于英雄的赞颂,同样也有对于怯懦的嘲讽,更是有对于诸神不合的描写。而后者,则成为苏格拉底怪罪诗人的重要原因。在苏格拉底看来,诗人除了能够模仿外,却无法真正将事情背后的神揭露出来。反而会将英雄和神的缺陷描绘下来,从而触犯诸神。对此,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驱逐诗人。想来,这也是后来人们怪罪柏拉图,认为他开创了迫害诗人的先河。
这里,其实暗示了如果政治与哲学相结合,就会将诗人驱逐。如果不重视这个前提的话,就会误解柏拉图的意图。理想国之所为理想国,就是通过人类的理性,从而建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城邦,在那里面任何低俗的都会被视作对于城邦的玷污。因此,苏格拉底自己也因为引进新神玷污城邦,从而被城邦判处死刑。这说明了,即便在现实城邦中,无论用诗歌还是哲学,一旦涉及到信仰和教育,只要与城邦既有的信仰和礼法不合,就会受到政治的迫害。
事实上,诗歌作为政治谣谚,就恰恰兴起于西周末年,周厉王通过政令止谤。我是怀疑,所谓的诽谤,就是诗歌讽刺,如夏桀时期的与汝谐亡的句子。既然诗歌是抒发人们情感的通道,那么当这个渠道被堵塞之后,就不免有冲毁堤坝的风险。
三
北岛作为诗人,作为西方诗歌的翻译者,无论从引进新神(自由民主),还是败坏青年(诗歌朗诵会),都不比苏格拉底做得更差劲,甚至有些人认为他的语言比苏格拉底更具有鼓动性。想来,这是真的,我可以想象七十年代末他朗诵《我不相信》时的场景。有多少青年人至今犹记得那个场景。
反过来,这个城邦所信仰的神,叫做马克思,人们受到的教育叫做集体主义。当普罗米修斯在因阅读诗歌,而将火种带到民间的时候,宙斯不免大发雷霆。反过来,当人类获得了火种之后,就可以拥有对抗诸神的力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公然树立了新的女神,并向其顶礼膜拜。世人看到如此场景,不免厌弃旧神而追求新的神祇。
于是旧神的祭祀与新神的崇拜者之间的冲突,看来是不可避免。祭司们拥有的是国家机器,可以通过坦克和士兵来保卫旧有的神祇。但是,新神的信徒除了信仰外,就没有太多的武器了。因此,这场引入新神的运动,很快就戛然而止。其信徒也很快选择了远走异邦,北岛已经身处异邦。这种流亡构成了九十年代初的整体话语。北岛的散文创作就是从流亡开始的,介绍了大量的诗人和流浪的故事,在其中也穿插了自身的故事。
四
故事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对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回忆,从老一辈到新一辈;另外就是流亡时所经历的人与事,主要还是诗歌世界的故事。北岛没能免俗地介绍了不少诗歌界的大人物。
在介绍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那些创造出反抗性诗歌的诗人,其实在西方世界就像是堂吉诃德对抗不存在的巨人。越是批评地抨击现代资本主义,越是被中产阶级所消费。其实,在北岛看来这不过是后现代世界的必然罢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就不仅仅是一个穿插的故事,而是一种反向的叙事。在没看到语境的时候,只能看到明显的反抗形态。这其实就是北岛以及翻译诗人的悲哀。他们往往借用了反抗,而不知道对象。并将这种对抗,运用到了本民族之中。等到离开流亡之后,才会发现原来的解读和理解,其实出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扭曲。
将诗人有血有肉地介绍进来,远远比通过诗歌来赞颂新神要来的理智得多。甚至在《时间的玫瑰》中,他开始大量纠正已有的现代诗歌翻译。我想,这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从原来疯狂的赞颂解释中走出,回到真实的现场本身。也许只有经历过流亡,才能真正理解政治与诗歌的关系。
结语
对于哲学与政治迫害的关系,施特劳斯已经写了很多,但是对于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我并没有看到更多的探讨。就北岛个人的经历与诗歌政治的关系展示出来,这是本文的意图所在。换句话说,诗歌比散文更具诱惑力的就在于,他的节奏能够使人产生共鸣。而这个共鸣,正是宗教祭祀中所惯常运用的手段。我们追问诗歌背后诸神的时候,其实就必须面对诸神之间的战争。信仰的战争,就是政治。
当然,在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庸俗化后,诗歌、信仰和诸神已经被金钱如秋风般扫落。但是,我们必须说诗歌,作为诸神的颂词并未远去。现实生活的苦闷,依旧需要诗歌来抒发和表达。旧有的神祇,悄悄离去,新的神祇,还未到来!世俗的人们,沉溺于狂欢!欢呼一个无神时代的来临!
——北岛《青灯》《时间的玫瑰》读后
苦茶
说起来惭愧,我对于诗歌一窍不通,虽然大学喜欢叶嘉莹对于诗词的评析,但只不过是赏析,却谈不上热爱。对于现代诗歌更是如此,我不懂为何有这么多人沉迷于诗句之中。反复吟哦,似乎着魔,对于我这种彻底冷酷的性格,诗歌显得过分柔软了。至少,对于我来说,诗歌是文艺青年骗女青年的工具,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
对此,我很奇怪,清政府那么聪明,为什么傻了吧唧地迫害诗人,搞什么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难道会有什么大不了反革命罪行?对此,我摇摇头表示不解,但是也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觉得文字狱这东西太幼稚。后来,看《鹿鼎记》中慕天颜那副嘴脸,对于挑毛病更是深恶痛绝了。再后来,读到《哲人船》,说起苏联建国之初,也发生过驱逐哲人和诗人的事情,我渐渐觉得这件事并不这么简单了。至少,我虽然不同情诗人,但是至少还同情哲人,比如别尔嘉耶夫和舍斯托夫等人。
如果说,哲学因为揭示真相,而遭到政治的迫害的话,那么诗歌究竟为何会触怒政治?北岛就是中国因为政治而流亡的例子,在离开大陆后,四海飘荡,在继续诗歌事业之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除了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故事外,更多的是描绘了一幅后现代的场景。这是国内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尽管,他依然保持诗歌与政治的理想,但是已经不是那种八十年代意义的理想与政治之争了。
其实,我最好奇的是北岛的理想主义与诗歌,如何对于政治产生了挑战。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诗人,在其诗歌中充分体现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政治人物形象。而且,他的诗歌创作在民国期间就已经很受关注,原因就在于他诗歌中的某种魔力。这种魔力,其实北岛诗歌中就存在,我一直都怀疑将理想主义与诗歌相结合,然后就会制造出某种想象力和批判力都上佳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理想主义所以才会对现实进行批判,而诗歌只不过是这种批判的载体而已。
二
诗歌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具挑战力的命题,作为中西方皆有的文体,探讨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中国诗歌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
从《诗经》的题材看,颂很明显与《尚书》的题材具有类似的特征。而风则明显是从民间收集而来。这两者的形式不同,正好也能说明诗歌的两种不同的意图。对于上层来说,诗歌是用来展示祖先丰功伟绩的载体。而对于民间则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工具。但经过士大夫传唱的,则不免带有了政治的色彩。借物反讽,在《诗经》中也能找到。
希腊的源头,也能在《荷马史诗》中找到。其中,除了英雄事迹外,更重要的就是关于神的传说了。在诗歌中,表达对于英雄的赞颂,同样也有对于怯懦的嘲讽,更是有对于诸神不合的描写。而后者,则成为苏格拉底怪罪诗人的重要原因。在苏格拉底看来,诗人除了能够模仿外,却无法真正将事情背后的神揭露出来。反而会将英雄和神的缺陷描绘下来,从而触犯诸神。对此,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驱逐诗人。想来,这也是后来人们怪罪柏拉图,认为他开创了迫害诗人的先河。
这里,其实暗示了如果政治与哲学相结合,就会将诗人驱逐。如果不重视这个前提的话,就会误解柏拉图的意图。理想国之所为理想国,就是通过人类的理性,从而建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城邦,在那里面任何低俗的都会被视作对于城邦的玷污。因此,苏格拉底自己也因为引进新神玷污城邦,从而被城邦判处死刑。这说明了,即便在现实城邦中,无论用诗歌还是哲学,一旦涉及到信仰和教育,只要与城邦既有的信仰和礼法不合,就会受到政治的迫害。
事实上,诗歌作为政治谣谚,就恰恰兴起于西周末年,周厉王通过政令止谤。我是怀疑,所谓的诽谤,就是诗歌讽刺,如夏桀时期的与汝谐亡的句子。既然诗歌是抒发人们情感的通道,那么当这个渠道被堵塞之后,就不免有冲毁堤坝的风险。
三
北岛作为诗人,作为西方诗歌的翻译者,无论从引进新神(自由民主),还是败坏青年(诗歌朗诵会),都不比苏格拉底做得更差劲,甚至有些人认为他的语言比苏格拉底更具有鼓动性。想来,这是真的,我可以想象七十年代末他朗诵《我不相信》时的场景。有多少青年人至今犹记得那个场景。
反过来,这个城邦所信仰的神,叫做马克思,人们受到的教育叫做集体主义。当普罗米修斯在因阅读诗歌,而将火种带到民间的时候,宙斯不免大发雷霆。反过来,当人类获得了火种之后,就可以拥有对抗诸神的力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公然树立了新的女神,并向其顶礼膜拜。世人看到如此场景,不免厌弃旧神而追求新的神祇。
于是旧神的祭祀与新神的崇拜者之间的冲突,看来是不可避免。祭司们拥有的是国家机器,可以通过坦克和士兵来保卫旧有的神祇。但是,新神的信徒除了信仰外,就没有太多的武器了。因此,这场引入新神的运动,很快就戛然而止。其信徒也很快选择了远走异邦,北岛已经身处异邦。这种流亡构成了九十年代初的整体话语。北岛的散文创作就是从流亡开始的,介绍了大量的诗人和流浪的故事,在其中也穿插了自身的故事。
四
故事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对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回忆,从老一辈到新一辈;另外就是流亡时所经历的人与事,主要还是诗歌世界的故事。北岛没能免俗地介绍了不少诗歌界的大人物。
在介绍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那些创造出反抗性诗歌的诗人,其实在西方世界就像是堂吉诃德对抗不存在的巨人。越是批评地抨击现代资本主义,越是被中产阶级所消费。其实,在北岛看来这不过是后现代世界的必然罢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就不仅仅是一个穿插的故事,而是一种反向的叙事。在没看到语境的时候,只能看到明显的反抗形态。这其实就是北岛以及翻译诗人的悲哀。他们往往借用了反抗,而不知道对象。并将这种对抗,运用到了本民族之中。等到离开流亡之后,才会发现原来的解读和理解,其实出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扭曲。
将诗人有血有肉地介绍进来,远远比通过诗歌来赞颂新神要来的理智得多。甚至在《时间的玫瑰》中,他开始大量纠正已有的现代诗歌翻译。我想,这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从原来疯狂的赞颂解释中走出,回到真实的现场本身。也许只有经历过流亡,才能真正理解政治与诗歌的关系。
结语
对于哲学与政治迫害的关系,施特劳斯已经写了很多,但是对于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我并没有看到更多的探讨。就北岛个人的经历与诗歌政治的关系展示出来,这是本文的意图所在。换句话说,诗歌比散文更具诱惑力的就在于,他的节奏能够使人产生共鸣。而这个共鸣,正是宗教祭祀中所惯常运用的手段。我们追问诗歌背后诸神的时候,其实就必须面对诸神之间的战争。信仰的战争,就是政治。
当然,在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庸俗化后,诗歌、信仰和诸神已经被金钱如秋风般扫落。但是,我们必须说诗歌,作为诸神的颂词并未远去。现实生活的苦闷,依旧需要诗歌来抒发和表达。旧有的神祇,悄悄离去,新的神祇,还未到来!世俗的人们,沉溺于狂欢!欢呼一个无神时代的来临!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1:49:23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