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归途中奏出的生命乐章——《诗经•小雅•采薇》与《诗经•豳风•东山》赏析
《古典诗词导读》课程考核作文
---------------------------------------------------------------------------------------------------------------------------------------------------
曾经在一门哲学课上听到这样的说法: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在研究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借用这样的说法,我大胆妄言:中华几千年的诗歌,不出一本《诗经》。诗三百的主题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情感的表达虽含蓄却相当丰富。更何况“诗无达诂”,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解读,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我最早被诗经深深吸引,是偶尔翻到《秦风•黄鸟》里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在《诗经》众多如白开水般温润的句子里,突然尝到一丝苦涩一丝辛辣,于是全身为之一怔。诗中无助地哀号“彼苍者天”后狠狠抛下一句“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人是渺小至可悲的,但人也是有尊严和力量的。面对子车三良无辜殉葬,面对野蛮而荒谬的习俗,人们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左传》有云:“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司马迁在其名篇《报任安书》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人的情感被极度压抑,必须要找到一个宣泄口尽情释放,于是有了诗。无奈在先秦,诗歌创作者的姓名并不会被记录,尽管他们的作品一度成为那个时代口耳相传的“流行歌曲”。事实上司马迁笔下的“圣贤”,很可能仅仅是些默默无名的“小角色”,更多时候他们只能暗自嗟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小雅•采薇》的那位无名“圣贤”唱到最后吐出的余韵。这类无名者,人们一般称他们为“征夫”。《采薇》的作者在漫长的返乡途中,回忆起当年采薇草的时候,从薇草生长的漫长过程而引起远别家乡,历久不归的的切切思乡之情,但被那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而有所转移;这正如诗人陆游所写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接着他又回想到那紧张的军旅生话所激起的高昂的战斗之情,从而战胜了外侮,那又是何等的喜悦!现在终于能侥幸离开出生入死的战场,走到返乡的路上,快要了却多年的心愿了,又怎能不心情激动呢!可是,无情的雪花刺激,将征夫从追忆中惊醒,又回到了现实,感受到在返乡路上饥渴难耐,疲乏不堪的忧伤心情。也追忆起当年出征之时,依依杨柳,枝茂叶盛,想起亲人相送时的热情;而此时的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孤独,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征夫深切地体会到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表达了诗境深层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及生命流逝感。这里既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里有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写真。晋人谢玄曾评价认为,诗中的这四句为诗三百中最好的句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最后一句终于道出了征夫的归途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里既有对紧张军旅生活的回忆及获取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死沙场不能回乡的战友的悲伤;既有对久思归乡而不得的那种煎熬岁月的回忆,也有如愿以偿的欢欣;更有对离家后家乡的变化而有更多的遐思:我还有那个家吗?是否会变得更加破烂不堪?亲人还有吗?剩下哪几个?是否会变成“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呢?如果我的邻居问到我那战死沙场的战友我怎么回答呢?假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征夫,可疑的问题则更多了。这大概正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意境了。虽然《采薇》里并未直接提及服役时长,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节令的变化似乎暗示着我们,曾经那个春天般的少年,如今早已垂垂老矣;而他要回的那个“家”,也许只剩下一栏杂草,与断壁颓垣。
从诗经开始,我们已经读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汉乐府名作《十五从军征》就是此类主题的典型。“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不正是所有“靡室靡家”的征夫们回家后的无可奈何吗?历经艰难险阻的万里回家路,却发现这哪里是自己的“家”?这分明是比战场还寂寞的人间地狱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见惯杀戮与死亡的老兵而言,马革裹尸是莫大的幸福。自已虽能侥幸回来,但面对这受外侮入侵所被催毁的家乡又怎能高兴得起来呢!“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泪水里涵盖了多少辛酸,多少失落,多少无助,多少寂寞。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有两行热泪。
晚唐诗人张乔的名篇《河湟旧卒》讲述的也是同样的故事。与《十五从军征》不同,张乔表达得更简练含蓄,只一句“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我猜想,《十五从军征》里东望落泪的那位征夫,大概心里所想的也正是他曾经的战友们,那些自己唯一熟悉却永难相见的人,他们才是亲人是家人啊!有种悲伤无法倾诉,有种痛楚永难平复,我的战友们,我的兄弟们,为何你们都已为国牺牲,而我却苟活于世?
我读到不少对《河湟旧卒》的赏析,其中都有类似“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的论调。生者真的是幸运儿吗?返乡回家真的是莫大幸事吗?到底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征夫们的抵抗外侮,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以及胜利返乡后的命运?恐怕真正在意他们的只有唐朝诗人陈陶的在《陇西行》中所写的“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了。
同处晚唐的曹松道出了那千古真理:“一将功成万骨枯。”纵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各种为征夫们而作的名篇,纵使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用各种途径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军士的悲惨和家人的思念与绝望,但到底有多少人想知道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征夫”们到底是谁叫什么?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个人情感到底是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思考?
梁启超对《诗经》的评价很独特,他说道:“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什么是“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虚情假意显然不在其范畴。
同样的主题,《豳风•东山》里的征夫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回家路。三年辄反,家中还有新婚即别的妻子守候,当人有了念想,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想象和憧憬。
同样是雨天,但此刻仅仅“零雨其蒙”,至少诗人自己这样觉得。他快步走在路上,难掩心中的激动,“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三年戎马倥偬,今天重获自由!终于可以穿上得体的便服,而艰苦卓绝的行伍生活,也随着脱去的战袍一去不复返了。每段开头重复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欢乐的氛围中,似乎有了新的意义。这是反复咀嚼品味,反复温习感动,于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勃勃。“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这都是些荒郊野外寂静的景致罢了,甚至一个人时还有几分恐惧。但诗人却自娱自乐般地继续吟道:“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对于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年轻人而言,即便是这荒凉的景象,也让他有一种重回人间的感动。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回家,回家!
家门临近,门边的小土堆上,鹳鸟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欢迎他的归来。视线转入房间里,妻子正打扫着卫生,隐约能听见她的哀叹。她大概以为我还在远方的前线吧?她一定不会想到下一刻我即将出现在她的眼前。我们见面首先说什么呢?也可能就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了。可是,我眼前的这一切能是真实的吗?
诗人犹豫了,他的眼光也游离开,最终停在柴堆顶的一个破葫芦上。突然间诗人思绪万千,三年前它就这样放着啊!是啊,三年了,一切都该发生很多变化,那些熟悉的大概都不复存在了吧。他知道这里是他的家,是那个熟悉的家,但如今自己却是个“陌生人”。对他来说一切也许都是崭新的,都要重新认识重新适应。可是那葫芦,那柴堆,分明在告诉诗人这里的确就是他的家啊!到家了,到家了!
我不知道这段到底是诗人的臆想,还是真的即将步入家门,但惊喜之余那一瞬的恐惧依稀可见。所以诗人难掩内心的呼号:“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但无论是幻想还是现实,妻子终究在那。他看不见妻子的脸。在他眼前的只有那个出嫁时的少女,那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日子。三年征夫岁月,每每思乡,总是这个场景萦绕脑海。年轻人的思念似火,何况新婚燕尔便是离别,于是久久不能忘怀。但如今的她还是三年前那般美丽动人吗?他不知道。他小声问出,没有回答。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他到家后发生了什么?他的妻子依旧和他想象中的一样吗?他适应退伍后的生活吗?他偶尔会怀念起行伍之事吗?他还会被征召从军吗?很不幸,没有答案。一切都停留在回家的路上。
《诗经》里从来没有怀疑过战争的正义性,毕竟当时仍处于奴隶制晚期,为“王师”效力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孔子评价《诗经》的那句“思无邪”,大概也包括了这层意思。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也仅仅指责诸侯间的攻伐。按汉代经师的说法,《东山》写的是周公东征凯旋时的故事。然而既是随正统王师凯旋而归,为何只字不提丰功伟绩,倒是《采薇》反复提及“玁狁之故”。我想这是因为《诗经》是真实的,是真诚的,是真挚的。《东山》里的征夫一心结束战争早日回家,所以通篇都在诉说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情真意切;《采薇》里的征夫却并不能肯定自己是否有家可归,那漫漫“回家路”对他而言不过是另一种煎熬,于是他选择了敷衍,选择了保留,选择了隐藏,而这同样是真实可感的。《诗经》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篇同为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挚细腻的作品,写的都是征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它们传统上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些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并增其哀乐。”这两首诗比较突出地表现了矛盾情感的有机融合,如《采薇》时的恋乡思亲与写军旅之壮的为国赴难责任感;送别时的“杨柳依依”之情与返乡时的“雨雪霏霏”的孤苦之感;《东山》中的解甲归田之喜与“我心西悲”之哀等,两者虽相互矛盾,但实质是真实感情更深刻的流露。王夫之在《诗广传》卷三中还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两首由返乡征夫所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已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已的身影。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采薇》的前三章,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东山》中的“蜎蜎者蠋,蒸在桑野”比喻征夫艰辛的军旅生活等,都看着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并有着体验生命之义。我们虽然只看到的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思念的成长和生命的走向。“杨柳依依”四句更是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等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柳”“雪”之别,而这一切都在一往一来的变化中生成。诗篇从对比中来体现时空变换,容纳了人生的深沉感概,从而把我们带进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去体验人生的奧秘。两首诗还共同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归途中”,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这两首诗将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将情和景紧紧融合在一起,表达出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深沉情怀,奏响了一支真实的生命乐章!
我很赞成不少人把这两首诗评价为爱国诗的观点及相类似以上的种种论述,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这两首诗是典型的厌战诗的说法。明明诗中写着《采薇》的征夫“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盐,不遑启用”等,以及《东山》的征夫刚新婚就出征,一别就是三年,这些不都是对他们的爱国热情的描绘与赞赏吗!至于思乡的忧情和爱国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人之常情啊!这种对人的真情实感的直白,正是诗经的最可贵之处。何况在对征夫的情感表述中,毕竟爱国热情压过思乡之情,正表明这两首诗应归结为爱国诗篇。这也正是把《采薇》归类于《诗经》的小雅之列的原因所在吧。至于有人抓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就认为全诗主要写悲,进而否定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评价,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无任何乐可谈,从而认定这是首厌战诗的说法更不可取。王夫之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承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效果的。后来的学者在剖析此四句的奧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子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依依,来而咏雨雪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卒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44页,1998)这种“哀怨”应是指诗人从追忆后回到现实中所发出的感慨: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载渴载饥”,也不是因为“雨雪霏霏”,而是因为在他摆脱了玁狁侵疆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显在诗人面前,这就是对家人的命运和自身的前景的担忧乃至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是征夫真实感情的流露。这与前面追忆中的恋家思归与戍边的责任感;军旅的艰辛与抗击外侮的决心;爱国乐观的激情与忧生嗟时的矛盾等种种感情的交织是既不相干但也还应该有联系的。这与范仲淹的《渔家傲》所写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有异曲同功之妙,这也可能就是该诗“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的范例之一吧。
在今天,当我们重读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时,依旧能被其间复杂的情感深深触动。读诗难道不正是为了这一刻的动容吗?在字里行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与诗人交融,那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于是诗歌在被诗人赋予了生命之后,又获得了来自读者的新生。我们试着拷问内心,我们投入情感和思考,诗歌便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展开。随之我们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段回归之路,从浮躁的当下回到那个纯真、质朴的“家”,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是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
曾经在一门哲学课上听到这样的说法: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在研究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借用这样的说法,我大胆妄言:中华几千年的诗歌,不出一本《诗经》。诗三百的主题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情感的表达虽含蓄却相当丰富。更何况“诗无达诂”,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解读,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我最早被诗经深深吸引,是偶尔翻到《秦风•黄鸟》里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在《诗经》众多如白开水般温润的句子里,突然尝到一丝苦涩一丝辛辣,于是全身为之一怔。诗中无助地哀号“彼苍者天”后狠狠抛下一句“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人是渺小至可悲的,但人也是有尊严和力量的。面对子车三良无辜殉葬,面对野蛮而荒谬的习俗,人们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左传》有云:“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司马迁在其名篇《报任安书》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人的情感被极度压抑,必须要找到一个宣泄口尽情释放,于是有了诗。无奈在先秦,诗歌创作者的姓名并不会被记录,尽管他们的作品一度成为那个时代口耳相传的“流行歌曲”。事实上司马迁笔下的“圣贤”,很可能仅仅是些默默无名的“小角色”,更多时候他们只能暗自嗟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小雅•采薇》的那位无名“圣贤”唱到最后吐出的余韵。这类无名者,人们一般称他们为“征夫”。《采薇》的作者在漫长的返乡途中,回忆起当年采薇草的时候,从薇草生长的漫长过程而引起远别家乡,历久不归的的切切思乡之情,但被那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而有所转移;这正如诗人陆游所写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接着他又回想到那紧张的军旅生话所激起的高昂的战斗之情,从而战胜了外侮,那又是何等的喜悦!现在终于能侥幸离开出生入死的战场,走到返乡的路上,快要了却多年的心愿了,又怎能不心情激动呢!可是,无情的雪花刺激,将征夫从追忆中惊醒,又回到了现实,感受到在返乡路上饥渴难耐,疲乏不堪的忧伤心情。也追忆起当年出征之时,依依杨柳,枝茂叶盛,想起亲人相送时的热情;而此时的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孤独,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征夫深切地体会到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表达了诗境深层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及生命流逝感。这里既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里有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写真。晋人谢玄曾评价认为,诗中的这四句为诗三百中最好的句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最后一句终于道出了征夫的归途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里既有对紧张军旅生活的回忆及获取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死沙场不能回乡的战友的悲伤;既有对久思归乡而不得的那种煎熬岁月的回忆,也有如愿以偿的欢欣;更有对离家后家乡的变化而有更多的遐思:我还有那个家吗?是否会变得更加破烂不堪?亲人还有吗?剩下哪几个?是否会变成“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呢?如果我的邻居问到我那战死沙场的战友我怎么回答呢?假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征夫,可疑的问题则更多了。这大概正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意境了。虽然《采薇》里并未直接提及服役时长,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节令的变化似乎暗示着我们,曾经那个春天般的少年,如今早已垂垂老矣;而他要回的那个“家”,也许只剩下一栏杂草,与断壁颓垣。
从诗经开始,我们已经读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汉乐府名作《十五从军征》就是此类主题的典型。“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不正是所有“靡室靡家”的征夫们回家后的无可奈何吗?历经艰难险阻的万里回家路,却发现这哪里是自己的“家”?这分明是比战场还寂寞的人间地狱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见惯杀戮与死亡的老兵而言,马革裹尸是莫大的幸福。自已虽能侥幸回来,但面对这受外侮入侵所被催毁的家乡又怎能高兴得起来呢!“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泪水里涵盖了多少辛酸,多少失落,多少无助,多少寂寞。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有两行热泪。
晚唐诗人张乔的名篇《河湟旧卒》讲述的也是同样的故事。与《十五从军征》不同,张乔表达得更简练含蓄,只一句“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我猜想,《十五从军征》里东望落泪的那位征夫,大概心里所想的也正是他曾经的战友们,那些自己唯一熟悉却永难相见的人,他们才是亲人是家人啊!有种悲伤无法倾诉,有种痛楚永难平复,我的战友们,我的兄弟们,为何你们都已为国牺牲,而我却苟活于世?
我读到不少对《河湟旧卒》的赏析,其中都有类似“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的论调。生者真的是幸运儿吗?返乡回家真的是莫大幸事吗?到底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征夫们的抵抗外侮,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以及胜利返乡后的命运?恐怕真正在意他们的只有唐朝诗人陈陶的在《陇西行》中所写的“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了。
同处晚唐的曹松道出了那千古真理:“一将功成万骨枯。”纵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各种为征夫们而作的名篇,纵使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用各种途径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军士的悲惨和家人的思念与绝望,但到底有多少人想知道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征夫”们到底是谁叫什么?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个人情感到底是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思考?
梁启超对《诗经》的评价很独特,他说道:“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什么是“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虚情假意显然不在其范畴。
同样的主题,《豳风•东山》里的征夫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回家路。三年辄反,家中还有新婚即别的妻子守候,当人有了念想,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想象和憧憬。
同样是雨天,但此刻仅仅“零雨其蒙”,至少诗人自己这样觉得。他快步走在路上,难掩心中的激动,“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三年戎马倥偬,今天重获自由!终于可以穿上得体的便服,而艰苦卓绝的行伍生活,也随着脱去的战袍一去不复返了。每段开头重复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欢乐的氛围中,似乎有了新的意义。这是反复咀嚼品味,反复温习感动,于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勃勃。“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这都是些荒郊野外寂静的景致罢了,甚至一个人时还有几分恐惧。但诗人却自娱自乐般地继续吟道:“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对于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年轻人而言,即便是这荒凉的景象,也让他有一种重回人间的感动。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回家,回家!
家门临近,门边的小土堆上,鹳鸟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欢迎他的归来。视线转入房间里,妻子正打扫着卫生,隐约能听见她的哀叹。她大概以为我还在远方的前线吧?她一定不会想到下一刻我即将出现在她的眼前。我们见面首先说什么呢?也可能就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了。可是,我眼前的这一切能是真实的吗?
诗人犹豫了,他的眼光也游离开,最终停在柴堆顶的一个破葫芦上。突然间诗人思绪万千,三年前它就这样放着啊!是啊,三年了,一切都该发生很多变化,那些熟悉的大概都不复存在了吧。他知道这里是他的家,是那个熟悉的家,但如今自己却是个“陌生人”。对他来说一切也许都是崭新的,都要重新认识重新适应。可是那葫芦,那柴堆,分明在告诉诗人这里的确就是他的家啊!到家了,到家了!
我不知道这段到底是诗人的臆想,还是真的即将步入家门,但惊喜之余那一瞬的恐惧依稀可见。所以诗人难掩内心的呼号:“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但无论是幻想还是现实,妻子终究在那。他看不见妻子的脸。在他眼前的只有那个出嫁时的少女,那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日子。三年征夫岁月,每每思乡,总是这个场景萦绕脑海。年轻人的思念似火,何况新婚燕尔便是离别,于是久久不能忘怀。但如今的她还是三年前那般美丽动人吗?他不知道。他小声问出,没有回答。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他到家后发生了什么?他的妻子依旧和他想象中的一样吗?他适应退伍后的生活吗?他偶尔会怀念起行伍之事吗?他还会被征召从军吗?很不幸,没有答案。一切都停留在回家的路上。
《诗经》里从来没有怀疑过战争的正义性,毕竟当时仍处于奴隶制晚期,为“王师”效力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孔子评价《诗经》的那句“思无邪”,大概也包括了这层意思。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也仅仅指责诸侯间的攻伐。按汉代经师的说法,《东山》写的是周公东征凯旋时的故事。然而既是随正统王师凯旋而归,为何只字不提丰功伟绩,倒是《采薇》反复提及“玁狁之故”。我想这是因为《诗经》是真实的,是真诚的,是真挚的。《东山》里的征夫一心结束战争早日回家,所以通篇都在诉说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情真意切;《采薇》里的征夫却并不能肯定自己是否有家可归,那漫漫“回家路”对他而言不过是另一种煎熬,于是他选择了敷衍,选择了保留,选择了隐藏,而这同样是真实可感的。《诗经》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篇同为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挚细腻的作品,写的都是征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它们传统上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些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并增其哀乐。”这两首诗比较突出地表现了矛盾情感的有机融合,如《采薇》时的恋乡思亲与写军旅之壮的为国赴难责任感;送别时的“杨柳依依”之情与返乡时的“雨雪霏霏”的孤苦之感;《东山》中的解甲归田之喜与“我心西悲”之哀等,两者虽相互矛盾,但实质是真实感情更深刻的流露。王夫之在《诗广传》卷三中还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两首由返乡征夫所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已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已的身影。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采薇》的前三章,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东山》中的“蜎蜎者蠋,蒸在桑野”比喻征夫艰辛的军旅生活等,都看着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并有着体验生命之义。我们虽然只看到的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思念的成长和生命的走向。“杨柳依依”四句更是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等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柳”“雪”之别,而这一切都在一往一来的变化中生成。诗篇从对比中来体现时空变换,容纳了人生的深沉感概,从而把我们带进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去体验人生的奧秘。两首诗还共同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归途中”,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这两首诗将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将情和景紧紧融合在一起,表达出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深沉情怀,奏响了一支真实的生命乐章!
我很赞成不少人把这两首诗评价为爱国诗的观点及相类似以上的种种论述,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这两首诗是典型的厌战诗的说法。明明诗中写着《采薇》的征夫“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盐,不遑启用”等,以及《东山》的征夫刚新婚就出征,一别就是三年,这些不都是对他们的爱国热情的描绘与赞赏吗!至于思乡的忧情和爱国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人之常情啊!这种对人的真情实感的直白,正是诗经的最可贵之处。何况在对征夫的情感表述中,毕竟爱国热情压过思乡之情,正表明这两首诗应归结为爱国诗篇。这也正是把《采薇》归类于《诗经》的小雅之列的原因所在吧。至于有人抓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就认为全诗主要写悲,进而否定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评价,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无任何乐可谈,从而认定这是首厌战诗的说法更不可取。王夫之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承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效果的。后来的学者在剖析此四句的奧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子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依依,来而咏雨雪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卒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44页,1998)这种“哀怨”应是指诗人从追忆后回到现实中所发出的感慨: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载渴载饥”,也不是因为“雨雪霏霏”,而是因为在他摆脱了玁狁侵疆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显在诗人面前,这就是对家人的命运和自身的前景的担忧乃至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是征夫真实感情的流露。这与前面追忆中的恋家思归与戍边的责任感;军旅的艰辛与抗击外侮的决心;爱国乐观的激情与忧生嗟时的矛盾等种种感情的交织是既不相干但也还应该有联系的。这与范仲淹的《渔家傲》所写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有异曲同功之妙,这也可能就是该诗“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的范例之一吧。
在今天,当我们重读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时,依旧能被其间复杂的情感深深触动。读诗难道不正是为了这一刻的动容吗?在字里行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与诗人交融,那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于是诗歌在被诗人赋予了生命之后,又获得了来自读者的新生。我们试着拷问内心,我们投入情感和思考,诗歌便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展开。随之我们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段回归之路,从浮躁的当下回到那个纯真、质朴的“家”,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是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