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在记忆中的——人性暗面望月峰太郎
望月峰太郎的作品其实我看的很少只有一部《末日》(确实是只找到这一部)。但是,这部作品确实是相当的不错,足以体现望月峰太郎老师的功力。对人性的探求,犹如话剧一般,在整个漫画的中表现力十足,给人一种充分的张力。不仅仅是通过那些电影样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人性和故事,更多的要利用绘画特有的技巧和对环境的处理,来实现作品里对人性的表现力。当然,我不是说电影的表现手法不够好,而是漫画可以有很多独特的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但是日本漫画,在表现手法的探究上,给我的感觉是略弱的……当然,我对欧美先锋文化了解了也不多。
后来,经过学习和了解,我觉得望月峰太郎先生对于前辈斋藤隆夫的《陆地沉没记》也是多有借鉴和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极大的发展了题材和深度,以及绘画技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对漫画发展极有意义的作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入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从横向上来说,这种灾难题材的漫画,在日本和美国都比较常见。《末日》初期带有强烈的日本特质,一个狭小空间内,少数几人或者是一两个人求生的故事,然后把故事的角度拉远,试图展示一个崩溃后社会的全景。而相比之下,我所看过的欧美系的灾难漫画,往往会将这两者分开,要么是一股废土气息的大地上,带有强烈的即视感的人和物被放在了荒废的大地上——《暮狼寻乡》其实算是一个不错的代表。另一种,就是让人物一开始就融入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人物交互而产生关系——最近大热的《行尸走肉》就属于这一类的故事。相对于这两类作品,日本很少有能够将这两者分的那么清楚,不知道是我看得少的原因还是日本漫画本身的特点。即使是对灾难的世界观有所涉猎的人,二瓶勉的作品中,也往往是科幻内容占主导,以想象力来弥补一些叙事的不足。而日本恐怖漫画类的灾难作品,譬如说《极度恐惧》之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心不是很好,让人感觉少年味道十足……
所以,和同类日本漫画相比,望月峰太郎的《末日》在人物塑造上的虽然继承了日本传统作品的特征,但是毫无疑问的,更加细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多的描写。虽然,我得说,作品最后的超展开和地下人类的想象让人觉得好神奇,但是也算是言之成理,给了故事一个较为正常的结局。加上望月大师虽然略显老派但是却很细致刻画的美术风格,足以在日本漫坛引领风骚。不论是构图还是光影的运用,都堪称是同类题材里优秀的。相比于美国漫画而言,美术水平显然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特定的读者来说,甚至可以说,望月先生的画工远远优于美国漫画。但是,单纯的从编剧技巧上来说,显然还稍显不顺畅,故事有明显的撕裂痕迹,莫名奇妙的进入下一章节的现象真的很多。从这一点上来说,有专门作家给做剧本的漫画家明显会比较好,不论美日。而美国专业作家为漫画家写剧本,自然大幅度的提升了剧本的实力。譬如说尼尔盖曼操刀的《Sandman》,这个绝对神一样的剧本啊……当然,独自设计也有好处,这个并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这总会使得日本商业漫画,有了一点介于欧美商业漫画和先锋漫画之间的味道,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吧。
纵向的从日本之前的同类型漫画比,由于该作是一部极为杰出的作品,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受赏作。把它和那些二三流作品对比肯定是不太合适。但是,荒野求生类作品,从斋藤隆夫的《陆地沉没记》到谋图雄一的《漂流教室》,从风格上倒是有一些略略的相似——仅仅说画风啊。那种粗狂的黑线,和大色块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是这几代日本恐怖漫画家一脉相承的处理方式。虽然故事各不相同,《龙头》虽然带有幻想要素,但是作品的写实性强于《陆地沉没记》,而《陆地沉没记》的写实性又远超《漂流教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对故事叙事和对题材驾驭的一种进步,只有更好地故事表现手法和能力,才能够驾驭更真实的故事。就像历史题材的作品看上去好做,但是实际上优秀的作品寥寥一样,如何讲故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当然,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人——浦泽直树。浦泽直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被称为手冢治虫的继承人,他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且良好的运用了漫画的手法来实现故事情节。这与望月先生的作品,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作品同样经常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和早期日漫比起来,这种变化还是很明显的,相比于手冢治虫时代喜欢做多人物群像似的作品——明显的现实主义小说风格,现代的作品,大多数将人物和故事聚焦起来,一次只表现少量人物,简化人物关系,以少量人物的焦点事件来完善作品的表现力。这一点我不知道好还是不好。望月先生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但是还是很难达到那种故事的张力。至于和二三流作品比,我就不想说了,唯一一提的是,由于望月老师的年龄,画风确实差距很大,看惯了当下流行的三流作品的同志们,看的时候要先适应一下。
总之,这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去看一看。恐怖并不一定要题材多新颖,一部作品好与不好的关键,还是能否充分运用漫画的技法来表现人性……这样作品才能够算是真正的神作。讲了这么多历史问题,我觉得最近推荐的作品似乎历史地位不够,那我就找一个历史上地位够显赫的作家来推荐好了,池田理代子的《奥尔菲士之窗》——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哈哈哈……
后来,经过学习和了解,我觉得望月峰太郎先生对于前辈斋藤隆夫的《陆地沉没记》也是多有借鉴和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极大的发展了题材和深度,以及绘画技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对漫画发展极有意义的作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入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从横向上来说,这种灾难题材的漫画,在日本和美国都比较常见。《末日》初期带有强烈的日本特质,一个狭小空间内,少数几人或者是一两个人求生的故事,然后把故事的角度拉远,试图展示一个崩溃后社会的全景。而相比之下,我所看过的欧美系的灾难漫画,往往会将这两者分开,要么是一股废土气息的大地上,带有强烈的即视感的人和物被放在了荒废的大地上——《暮狼寻乡》其实算是一个不错的代表。另一种,就是让人物一开始就融入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人物交互而产生关系——最近大热的《行尸走肉》就属于这一类的故事。相对于这两类作品,日本很少有能够将这两者分的那么清楚,不知道是我看得少的原因还是日本漫画本身的特点。即使是对灾难的世界观有所涉猎的人,二瓶勉的作品中,也往往是科幻内容占主导,以想象力来弥补一些叙事的不足。而日本恐怖漫画类的灾难作品,譬如说《极度恐惧》之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心不是很好,让人感觉少年味道十足……
所以,和同类日本漫画相比,望月峰太郎的《末日》在人物塑造上的虽然继承了日本传统作品的特征,但是毫无疑问的,更加细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多的描写。虽然,我得说,作品最后的超展开和地下人类的想象让人觉得好神奇,但是也算是言之成理,给了故事一个较为正常的结局。加上望月大师虽然略显老派但是却很细致刻画的美术风格,足以在日本漫坛引领风骚。不论是构图还是光影的运用,都堪称是同类题材里优秀的。相比于美国漫画而言,美术水平显然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特定的读者来说,甚至可以说,望月先生的画工远远优于美国漫画。但是,单纯的从编剧技巧上来说,显然还稍显不顺畅,故事有明显的撕裂痕迹,莫名奇妙的进入下一章节的现象真的很多。从这一点上来说,有专门作家给做剧本的漫画家明显会比较好,不论美日。而美国专业作家为漫画家写剧本,自然大幅度的提升了剧本的实力。譬如说尼尔盖曼操刀的《Sandman》,这个绝对神一样的剧本啊……当然,独自设计也有好处,这个并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这总会使得日本商业漫画,有了一点介于欧美商业漫画和先锋漫画之间的味道,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吧。
纵向的从日本之前的同类型漫画比,由于该作是一部极为杰出的作品,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受赏作。把它和那些二三流作品对比肯定是不太合适。但是,荒野求生类作品,从斋藤隆夫的《陆地沉没记》到谋图雄一的《漂流教室》,从风格上倒是有一些略略的相似——仅仅说画风啊。那种粗狂的黑线,和大色块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是这几代日本恐怖漫画家一脉相承的处理方式。虽然故事各不相同,《龙头》虽然带有幻想要素,但是作品的写实性强于《陆地沉没记》,而《陆地沉没记》的写实性又远超《漂流教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对故事叙事和对题材驾驭的一种进步,只有更好地故事表现手法和能力,才能够驾驭更真实的故事。就像历史题材的作品看上去好做,但是实际上优秀的作品寥寥一样,如何讲故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当然,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人——浦泽直树。浦泽直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被称为手冢治虫的继承人,他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且良好的运用了漫画的手法来实现故事情节。这与望月先生的作品,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作品同样经常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和早期日漫比起来,这种变化还是很明显的,相比于手冢治虫时代喜欢做多人物群像似的作品——明显的现实主义小说风格,现代的作品,大多数将人物和故事聚焦起来,一次只表现少量人物,简化人物关系,以少量人物的焦点事件来完善作品的表现力。这一点我不知道好还是不好。望月先生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但是还是很难达到那种故事的张力。至于和二三流作品比,我就不想说了,唯一一提的是,由于望月老师的年龄,画风确实差距很大,看惯了当下流行的三流作品的同志们,看的时候要先适应一下。
总之,这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去看一看。恐怖并不一定要题材多新颖,一部作品好与不好的关键,还是能否充分运用漫画的技法来表现人性……这样作品才能够算是真正的神作。讲了这么多历史问题,我觉得最近推荐的作品似乎历史地位不够,那我就找一个历史上地位够显赫的作家来推荐好了,池田理代子的《奥尔菲士之窗》——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哈哈哈……
-
soulmak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