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力波(2)前言:文献宇宙和百万亿首诗
文献宇宙和百万亿首诗
(代前言)
《乌力波》(2)对“乌力波”介入地更深刻,雷蒙•格诺及其作品有了一个全面介绍。关于他是否是乌力波的创始人问题,我们译介了法国乌力波人的内部观点。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格诺为乌力波创作的《百万亿首诗》(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是乌力波走向世界舞台的号角,也彻底的在达达主义之外,走上了“限制”下写作的道路,为写作与文本寻找到“客观性”找到了可以立身的理由,且坚不可摧。
《百万亿首诗》被认为是理想的复杂书写形式的代表:由十首十四行诗组成,每一首十四行诗的任一诗行都可以与其它九首相对应的诗行互换;因此,这十首十四行诗就有了10的14次方种可能,变成100,000,000,000,000首诗。设若24小时不间断地阅读此书,那么需要190,258,751年才能读完。事实上,这就变成一首读不完的诗。因为人生周期的缘故,我们不可能读完它。它在有生之年获得了自我运转的能力。而它看起来却是如此的简洁、透彻。这个文本在计算机时代实现了模型,只要鼠标移动到模型上,诗行自动翻滚,一首新的商籁体诗自动生成。而它的初版仅将这些十四行诗印在十张连续的右侧书页上(图见《乌力波》第一期扉页),每一页被切割成14个长条,每一长条上有一行诗,读者可以通过翻动诗行条,自由组合成百万亿首诗。它们看起来就像瞑目寱语;但这十首十四行诗依旧各有一个基本主题(1)南美,(2)古希腊,(3)海,(4)印度,(5)意大利,(6)访问巴黎,(7)双生,(8)诗歌,(9)餐饮,(10)死亡。《百万亿首诗》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提炼文本的内在规律和客观性之可能。《百万亿首诗》和雷蒙•格诺的其它写作一样,没有传统的叙事,本期全译的《风格练习》可一窥格诺式的小说叙事风格。
《百万亿首诗》的面世是格诺从达达主义突围的成功,尽管我们仍然可以将乌力波看作是从达达主义之树上脱蒂的果实。格诺和布勒东之间有说不清的恩仇,不可否认的是格诺曾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信徒——无疑的,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层次的阴霾同样也笼罩过格诺的心头,这似乎是我们至今为止,对于战争和人类情绪――表现为艺术行为的最好解释。格诺是最早反对布勒东的人之一,因此尽早的走向了达达的反面,即在形式限制下的想象力。而跟一种无限制的文学艺术行为比勘,乌力波是一种“限制的文学”,我们不断强调这点,因为同时也在强调乌力波文本的无限性。因为这种限制在乌力波信徒身上表现为寻找文本的宇宙规律,即客观性,所以格诺创造出了《百万亿首诗》,而佩雷克创造了《人生拼图版》(又译《生活使用说明》——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赞美这是繁复小说(不可量计的因素合而为一)的杰出代表作品。佩雷克(见《乌力波》第三期)的这座房子里的一切都在描述之列,剖开来看,这是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原型),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走完了每一步棋。格诺和佩雷克等乌力波人是要在规则和限制之中找到想象力,所以数学、计算机专家、核能物理学家,等等,成了他们天然的盟友,事实上,在乌力波名单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样一些人的存在。吊诡的是,杜尚在临终前几年出奇地申明,加入了乌力波阵营,尽管当时的乌力波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乌力波的思想资源是整个战后的巴黎。乌力波本身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那些学术上的“波动”,超文本主义的罗兰•巴特、人类学领域的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俄国形式主义等这些都在乌力波人的圈子范畴。但时至今日,法国乌力波也没有超过四十人。而其思想应跃而起的可以称作乌力波的人和作品却风起云涌,波及到音乐、绘画、电影等其他领域,前面都冠以乌力波。乌力波的这种限制在文学上首先获得掌声和喝彩的无疑是卡尔维诺,他的作品充满奇异而明澈的潮汐般的诗性想象力。这种清晰正在来自卡尔维诺对限制的形式的近乎残忍的克制,其诗性想象力又是证明限制不是文学和想象力负面作用的最好解释。接力而起的乌力波杰出作品不断产生,相继的英语世界对乌力波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研究与出版,局部的扩散着乌力波潮汐的影响力。但是奇怪的是,乌力波团体的写作,至今都很陌生,在法国人中间也不例外。他们有规律而又秘密的聚会形式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性,而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高智商性令人生畏。当然,对这种区别的认识是后来的事情。约翰•巴斯在辨认这种限制的时候,把它认作“晶体”,或者晶体结构。
然而《百万亿首诗》的直接灵感却来自巴赫的赋格,而赋格原理皆源自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前275年),即他在《几何原本》中所运用的由定义、公理、公设、命题(包括作图和定理)组成体系的数学方法,本书最初的名字“原本”在古希腊文的意思是“关于宇宙原理的研究”。此书之几何思想不仅仅只是对巴赫这样的人有决定性影响,而是对整个欧洲和人类世界的思想影响深刻,牛顿、斯宾诺莎、爱因斯坦,这些人物都在《几何原本》的“原本”思想笼罩之下。“原本”和中国的易学结合,也产生了划时代的著作,清代经学大师焦里堂对《几何原本》的热衷在同时代人中或许也是屈指可数的。他以“比例、时行、旁通、相错”将《周易》所有文字构成完整体系,成为新的解释系统,其成就也成为有清一代易学的高峰。这仍然可以看作《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一个奇特传承。它和《周易》的结构体系是如此的具有原生性、亲和性,而至近代尚有薛学潜等人沿着爱因斯坦的道路继续推进周易的“原本”研究。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乌力波在文学上的奇异,而其本质却是乌力波的雄心在寻找“宇宙规律”之文学形式。好比巴赫在音乐中领悟到的一样,音乐即宇宙。因此,将客观性作为一个宇宙延伸性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文学性即客观性,是其基本的认识。无论小说还是诗歌,都是如此。小说和诗歌之不同,在于诗歌的秩序是可以通过声音直接感知,韵律是自然规律,是声音的秩序感。而在乐理上,这些是具体的,乃原理本身,所以诗歌本身具有客观性。小说也有其叙事规律和结构事实,这些规律也当作客观性加以发挥。小说和诗歌之客观性的一面被乌力波人当作更本真的东西,这些客观性一方面是物质运动本身的规律,一方面要通过语言和声音作为媒介展示出来,最终通过人类的工作表达出来——或许我们仍然认为“心灵之魅”挥之不去。事物的客观性和人类的心灵之间通过语言的合约达成的合作——乌力波强调了客观性一面,使其成为公理的写作因此变得和自然科学十分接近。也可以说,他们正在把艺术作为事物的公理的存在而努力追求着。它本身具有的客观性使其和数学物理等学科进一步突出了其特色。而作为艺术本身而言,她永远是唯心的——也就是说不管如何庞大的文本它必须承受心灵的过滤,有所心得,没有心得即丧失灵性,走向了人存在的反面——反人类。在限制之下——公理的限制,想象力得到的是合理的呈现,而不是无序、混乱——这是其结构和诗学价值,也是关于人的这部分的价值。艺术作为客观性来创作的本质,是将其学科化,并将客观性像对待数理化一样的科学来对待,以期通过文本展示语言-事物-心灵三者之间的特色。而在汉语,“文字”二字之其本义是如此的恰如其分,“文”即符号,“字”即孳,孕育。它站在潜在性的源头。
《百万亿首诗》由有限的无限性导致乌力波人对传统时间进行了重新定义。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的“千年”,即源自乌力波时间:一年等于一百年。这里的“千年”实际上是“十年”。此讲稿没有写完而卡尔维诺不幸逝世,此“千年”一直被误读。但是“千年”带来的感官上的加速度正是乌力波文本的正常行为,它长驱直入地把我们导入文学的现代性:文本无限繁殖的同时如何更本质而简约地写作。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没有质量的书本,是无限可集成的图书时代,我们可称之为文献宇宙。我们要重新定义文字、语言和书写活动。因此,乌力波人的文本引导与计算机的道路也是同时代的产物。书写或许更加古老,但是人类思维本质并没有跨越几个千年。在这点上,乌力波文本释放了我们对传统集成所存在的负荷力之担忧。
文学、艺术,其本身并没有变得更加伟大,显然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在发生变化。中国乌力波式的创作最近集解为一种实验的姿态,它们所开出的乌力波传统不同于法国乌力波,从詹姆斯•乔伊斯、安德烈•别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博尔赫斯、翁贝托•埃科、托马斯•品钦,再到拉美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作家、比如米洛拉德•帕维奇,再到本土的博物学、甚至经学传统等等。中国作家的这种转变实际上有两点特别值得指出,一个是作家学者化,一个作家百科全书化。在艺术性上具体的表现为告别简单的“乡土”、简单的“人性”与简单的“讲故事”。而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变,即从传统书院转变为现代分科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使得创作者队伍变得更加复杂精英化,更多的创作者具有世界眼光。本土作家“卖萌”的时代似乎已经遭遇终结,莫言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终结者,尽管他不能代表他那一代人的总体成就。中国文学本身的内涵和创造性发生着质的变化。其中的一部分实验作者我们把他叫做COULIPO(中国乌力波)。这似乎表明,他们接受了以上两种转变,不会再走二十世纪中后期那批作家的道路。但是还会摇摆下去,好比当年的“科玄之争”。卡尔维诺说的文学的理想是“种族完美充分的进化”,适用于种种艺术行为吧。大家都想在这种争吵中获益,但对COULIPO而言,乌力波之客观性带给我们的启发更大。
最后简单介绍一些本期看点,大家可以在目录相应条款中查看正文介绍。除了乌力波人单元围绕“乌力波之父”格诺展开之外,尚继续收录COULIPO作品,译介文本特提罗池先生费力十余年译注詹姆斯•乔伊斯《芬妮根氏围客》(Finnegans Wake)(又译《芬尼根守灵夜》)在《乌力波》连载,添薪助火,此亦译界盛事也。
本书迻译文章有的来自英文,有的来自法文,因此同一篇章中的某些名句在引文或者译介者翻译时并不毫无差异,这是文本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这也是不同地域作者对“乌力波”阐释理解时发生的差异,我们在本书中保留了这种差异。在阅读的时候请读者注意。不足之处难免,有识之士多加斧正。
蝼 冢
2012年12月31日徕园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089566/
(代前言)
《乌力波》(2)对“乌力波”介入地更深刻,雷蒙•格诺及其作品有了一个全面介绍。关于他是否是乌力波的创始人问题,我们译介了法国乌力波人的内部观点。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格诺为乌力波创作的《百万亿首诗》(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是乌力波走向世界舞台的号角,也彻底的在达达主义之外,走上了“限制”下写作的道路,为写作与文本寻找到“客观性”找到了可以立身的理由,且坚不可摧。
《百万亿首诗》被认为是理想的复杂书写形式的代表:由十首十四行诗组成,每一首十四行诗的任一诗行都可以与其它九首相对应的诗行互换;因此,这十首十四行诗就有了10的14次方种可能,变成100,000,000,000,000首诗。设若24小时不间断地阅读此书,那么需要190,258,751年才能读完。事实上,这就变成一首读不完的诗。因为人生周期的缘故,我们不可能读完它。它在有生之年获得了自我运转的能力。而它看起来却是如此的简洁、透彻。这个文本在计算机时代实现了模型,只要鼠标移动到模型上,诗行自动翻滚,一首新的商籁体诗自动生成。而它的初版仅将这些十四行诗印在十张连续的右侧书页上(图见《乌力波》第一期扉页),每一页被切割成14个长条,每一长条上有一行诗,读者可以通过翻动诗行条,自由组合成百万亿首诗。它们看起来就像瞑目寱语;但这十首十四行诗依旧各有一个基本主题(1)南美,(2)古希腊,(3)海,(4)印度,(5)意大利,(6)访问巴黎,(7)双生,(8)诗歌,(9)餐饮,(10)死亡。《百万亿首诗》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提炼文本的内在规律和客观性之可能。《百万亿首诗》和雷蒙•格诺的其它写作一样,没有传统的叙事,本期全译的《风格练习》可一窥格诺式的小说叙事风格。
《百万亿首诗》的面世是格诺从达达主义突围的成功,尽管我们仍然可以将乌力波看作是从达达主义之树上脱蒂的果实。格诺和布勒东之间有说不清的恩仇,不可否认的是格诺曾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信徒——无疑的,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层次的阴霾同样也笼罩过格诺的心头,这似乎是我们至今为止,对于战争和人类情绪――表现为艺术行为的最好解释。格诺是最早反对布勒东的人之一,因此尽早的走向了达达的反面,即在形式限制下的想象力。而跟一种无限制的文学艺术行为比勘,乌力波是一种“限制的文学”,我们不断强调这点,因为同时也在强调乌力波文本的无限性。因为这种限制在乌力波信徒身上表现为寻找文本的宇宙规律,即客观性,所以格诺创造出了《百万亿首诗》,而佩雷克创造了《人生拼图版》(又译《生活使用说明》——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赞美这是繁复小说(不可量计的因素合而为一)的杰出代表作品。佩雷克(见《乌力波》第三期)的这座房子里的一切都在描述之列,剖开来看,这是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原型),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走完了每一步棋。格诺和佩雷克等乌力波人是要在规则和限制之中找到想象力,所以数学、计算机专家、核能物理学家,等等,成了他们天然的盟友,事实上,在乌力波名单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样一些人的存在。吊诡的是,杜尚在临终前几年出奇地申明,加入了乌力波阵营,尽管当时的乌力波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乌力波的思想资源是整个战后的巴黎。乌力波本身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那些学术上的“波动”,超文本主义的罗兰•巴特、人类学领域的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俄国形式主义等这些都在乌力波人的圈子范畴。但时至今日,法国乌力波也没有超过四十人。而其思想应跃而起的可以称作乌力波的人和作品却风起云涌,波及到音乐、绘画、电影等其他领域,前面都冠以乌力波。乌力波的这种限制在文学上首先获得掌声和喝彩的无疑是卡尔维诺,他的作品充满奇异而明澈的潮汐般的诗性想象力。这种清晰正在来自卡尔维诺对限制的形式的近乎残忍的克制,其诗性想象力又是证明限制不是文学和想象力负面作用的最好解释。接力而起的乌力波杰出作品不断产生,相继的英语世界对乌力波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研究与出版,局部的扩散着乌力波潮汐的影响力。但是奇怪的是,乌力波团体的写作,至今都很陌生,在法国人中间也不例外。他们有规律而又秘密的聚会形式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性,而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高智商性令人生畏。当然,对这种区别的认识是后来的事情。约翰•巴斯在辨认这种限制的时候,把它认作“晶体”,或者晶体结构。
然而《百万亿首诗》的直接灵感却来自巴赫的赋格,而赋格原理皆源自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前275年),即他在《几何原本》中所运用的由定义、公理、公设、命题(包括作图和定理)组成体系的数学方法,本书最初的名字“原本”在古希腊文的意思是“关于宇宙原理的研究”。此书之几何思想不仅仅只是对巴赫这样的人有决定性影响,而是对整个欧洲和人类世界的思想影响深刻,牛顿、斯宾诺莎、爱因斯坦,这些人物都在《几何原本》的“原本”思想笼罩之下。“原本”和中国的易学结合,也产生了划时代的著作,清代经学大师焦里堂对《几何原本》的热衷在同时代人中或许也是屈指可数的。他以“比例、时行、旁通、相错”将《周易》所有文字构成完整体系,成为新的解释系统,其成就也成为有清一代易学的高峰。这仍然可以看作《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一个奇特传承。它和《周易》的结构体系是如此的具有原生性、亲和性,而至近代尚有薛学潜等人沿着爱因斯坦的道路继续推进周易的“原本”研究。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乌力波在文学上的奇异,而其本质却是乌力波的雄心在寻找“宇宙规律”之文学形式。好比巴赫在音乐中领悟到的一样,音乐即宇宙。因此,将客观性作为一个宇宙延伸性问题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文学性即客观性,是其基本的认识。无论小说还是诗歌,都是如此。小说和诗歌之不同,在于诗歌的秩序是可以通过声音直接感知,韵律是自然规律,是声音的秩序感。而在乐理上,这些是具体的,乃原理本身,所以诗歌本身具有客观性。小说也有其叙事规律和结构事实,这些规律也当作客观性加以发挥。小说和诗歌之客观性的一面被乌力波人当作更本真的东西,这些客观性一方面是物质运动本身的规律,一方面要通过语言和声音作为媒介展示出来,最终通过人类的工作表达出来——或许我们仍然认为“心灵之魅”挥之不去。事物的客观性和人类的心灵之间通过语言的合约达成的合作——乌力波强调了客观性一面,使其成为公理的写作因此变得和自然科学十分接近。也可以说,他们正在把艺术作为事物的公理的存在而努力追求着。它本身具有的客观性使其和数学物理等学科进一步突出了其特色。而作为艺术本身而言,她永远是唯心的——也就是说不管如何庞大的文本它必须承受心灵的过滤,有所心得,没有心得即丧失灵性,走向了人存在的反面——反人类。在限制之下——公理的限制,想象力得到的是合理的呈现,而不是无序、混乱——这是其结构和诗学价值,也是关于人的这部分的价值。艺术作为客观性来创作的本质,是将其学科化,并将客观性像对待数理化一样的科学来对待,以期通过文本展示语言-事物-心灵三者之间的特色。而在汉语,“文字”二字之其本义是如此的恰如其分,“文”即符号,“字”即孳,孕育。它站在潜在性的源头。
《百万亿首诗》由有限的无限性导致乌力波人对传统时间进行了重新定义。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的“千年”,即源自乌力波时间:一年等于一百年。这里的“千年”实际上是“十年”。此讲稿没有写完而卡尔维诺不幸逝世,此“千年”一直被误读。但是“千年”带来的感官上的加速度正是乌力波文本的正常行为,它长驱直入地把我们导入文学的现代性:文本无限繁殖的同时如何更本质而简约地写作。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没有质量的书本,是无限可集成的图书时代,我们可称之为文献宇宙。我们要重新定义文字、语言和书写活动。因此,乌力波人的文本引导与计算机的道路也是同时代的产物。书写或许更加古老,但是人类思维本质并没有跨越几个千年。在这点上,乌力波文本释放了我们对传统集成所存在的负荷力之担忧。
文学、艺术,其本身并没有变得更加伟大,显然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在发生变化。中国乌力波式的创作最近集解为一种实验的姿态,它们所开出的乌力波传统不同于法国乌力波,从詹姆斯•乔伊斯、安德烈•别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博尔赫斯、翁贝托•埃科、托马斯•品钦,再到拉美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作家、比如米洛拉德•帕维奇,再到本土的博物学、甚至经学传统等等。中国作家的这种转变实际上有两点特别值得指出,一个是作家学者化,一个作家百科全书化。在艺术性上具体的表现为告别简单的“乡土”、简单的“人性”与简单的“讲故事”。而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变,即从传统书院转变为现代分科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使得创作者队伍变得更加复杂精英化,更多的创作者具有世界眼光。本土作家“卖萌”的时代似乎已经遭遇终结,莫言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终结者,尽管他不能代表他那一代人的总体成就。中国文学本身的内涵和创造性发生着质的变化。其中的一部分实验作者我们把他叫做COULIPO(中国乌力波)。这似乎表明,他们接受了以上两种转变,不会再走二十世纪中后期那批作家的道路。但是还会摇摆下去,好比当年的“科玄之争”。卡尔维诺说的文学的理想是“种族完美充分的进化”,适用于种种艺术行为吧。大家都想在这种争吵中获益,但对COULIPO而言,乌力波之客观性带给我们的启发更大。
最后简单介绍一些本期看点,大家可以在目录相应条款中查看正文介绍。除了乌力波人单元围绕“乌力波之父”格诺展开之外,尚继续收录COULIPO作品,译介文本特提罗池先生费力十余年译注詹姆斯•乔伊斯《芬妮根氏围客》(Finnegans Wake)(又译《芬尼根守灵夜》)在《乌力波》连载,添薪助火,此亦译界盛事也。
本书迻译文章有的来自英文,有的来自法文,因此同一篇章中的某些名句在引文或者译介者翻译时并不毫无差异,这是文本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这也是不同地域作者对“乌力波”阐释理解时发生的差异,我们在本书中保留了这种差异。在阅读的时候请读者注意。不足之处难免,有识之士多加斧正。
蝼 冢
2012年12月31日徕园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08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