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拉康“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
原先一直没有搞懂拉康的这句话,今天读《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 主编)的“隐喻和转喻”词条,才发现原来拉康的这句话和结构语言学有一定的联系。
俄裔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创造性地将隐喻和转喻两种修辞形式转变为语言的两种基本运作机制。“在他看来,这两种修辞都是‘等值’的,因为它们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与己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同形成修辞格主体的实体相比具有‘同等的’地位……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提出的相似性或类比作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邻接的’代用词之间进行的接近的(或‘相继的’)联想作为基调。用索绪尔的概念来说,隐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而转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语言的‘平面的’关系。”隐喻是一个选择的/联想的共时性向度,而转喻是一种组合的/句段的历时性向度。
“雅各布森把隐喻和转喻看成是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它们为语言符号得以形成的选择和组合这一双重过程打下坚固的基础:‘特定的话语(信息)是从所有的组成因素(代码)的库存中选择出来的各种组成因素(句子、词、音位,等等)的组合。‘……组合的(/句段的)过程表现在邻接性(把一个词置于另一次的旁边)中,它的方式因而是转喻的。选择的(/联想的)过程表现在相似性中,它的方式因而是隐喻的。”
拉康将这两种模式用于精神分析当中,在拉康那里,隐喻界就是一个词/能指代替另一个词/能指;转喻界即一个能指和另一个能指的历时关系。“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运作机制可用于一种特殊的语言——即作为‘大他者的话语’的无意识分析中。他认为隐喻和转喻分别对应于弗洛依德在分析‘梦工作’时所揭示的压缩和移置的机制……”压缩是隐喻的领域,将能指进行压缩;移置则接近我们在转喻中看懂的意指关系的转向。
“弗洛伊德的压缩机制,使许多梦思想变形合成为显梦中的一个单一的新项,这类似于隐喻的过程。同样地,移置机制使隐蔽的梦思想的某些特征与显梦的截然不同的要素联系起来,类似于转喻的功能……这样,拉康就揭示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实质上是解释它们的‘语言结构’。”
拉康认为,无意识并不是被压抑的原始本能。 “无意识既不是初始的,也不是本能的;它所知道的基本的东西只是能指的基本要素。”“依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是一条能指链。”“梦工作遵从的是能指的法则。”由此,拉康得出了这一重要的命题——“无意识想一种语言一样被结构”。
“拉康还把无意识描述为一种话语:‘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Ecrits)’……或许其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人们应该在无意中发现言语对主体产生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无意识就是能指对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因为被压抑的就是能指,以无意识的形式(口误、妙语、梦和症状等)回归的就是能指。
所有对语言、言语、话语和能指的涉及都无一例外地将无意识置于象征秩序之中。事实上,‘无意识就是作为象征的功能而结构起来的’。因此,无意识就是象征秩序对主体的规定。”
拉康的观点和弗洛伊德并不相同,后者任务无意识是内部的,而前者则认为无意识是超越个体的,是外在的、主体间的。“拉康以‘说话的主体’——即人是无意识的主体——颠覆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意识)主体。拉康把无意识视为另一种语言,并且把无意识对人类主体的影响与语言文化对人类主体的影响结合起来考察……无意识不仅是语言文化(能指)作用下的产物,而且它还是一个中介,它把语言文化对人类主体的外在影响转化为一种‘内在’影响。这种时时刻刻的影响表现为:人类主体已成为一架架说话的机器,说着语言文化所要求的话语。通过无意识的转化,语言文化成了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我们人类主体的东西。”(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判》)
实际上,我认为,黄汉平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拉康并不一定会认为人类主体成为机器一样的东西。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每一个主义虽然都是在语言文化或者无意识的支配下说话,但是由于主体的位置不同,话语类型并不相同。所以,将无意识理解为“语言结构起来的”,只是为了分析精神病人的不同症状,但其目的不应该是将无意识变为意识,因为无意识是不可化约的。
“按拉康的看法,语言的分析机制同样也可用于神经病症候和一般欲望……一个神经症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取代某个其他的能指的能指,而这个其他的能指因其没有在个体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实际上是被压制在无意识中的。因此,在精神分析对话过程中,必须使这个被压制的能指从持存于受分析者行为的其他要素间的转喻关系中再现出来,从而把整个行为理解为一个能指链。
拉康把转喻描述为一个沿着能指链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历时运动,因为一个能指在一种意义上的永远延搁中不断地指涉另一个能指。欲望的特征恰恰也是同样的无止境的不断延搁的过程,因为欲望总是‘对别的东西的欲望’,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得到,它就不再是可欲的了,而主体的欲望又会集中在另一个对象上。所以拉康写道,‘欲望是一个转喻。’”
整理摘录于《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汪民安 主编)——“转喻和隐喻”和“无意识”两个词条,另有摘录于《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判》(黄汉平)
俄裔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创造性地将隐喻和转喻两种修辞形式转变为语言的两种基本运作机制。“在他看来,这两种修辞都是‘等值’的,因为它们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与己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同形成修辞格主体的实体相比具有‘同等的’地位……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提出的相似性或类比作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邻接的’代用词之间进行的接近的(或‘相继的’)联想作为基调。用索绪尔的概念来说,隐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而转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语言的‘平面的’关系。”隐喻是一个选择的/联想的共时性向度,而转喻是一种组合的/句段的历时性向度。
“雅各布森把隐喻和转喻看成是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它们为语言符号得以形成的选择和组合这一双重过程打下坚固的基础:‘特定的话语(信息)是从所有的组成因素(代码)的库存中选择出来的各种组成因素(句子、词、音位,等等)的组合。‘……组合的(/句段的)过程表现在邻接性(把一个词置于另一次的旁边)中,它的方式因而是转喻的。选择的(/联想的)过程表现在相似性中,它的方式因而是隐喻的。”
拉康将这两种模式用于精神分析当中,在拉康那里,隐喻界就是一个词/能指代替另一个词/能指;转喻界即一个能指和另一个能指的历时关系。“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运作机制可用于一种特殊的语言——即作为‘大他者的话语’的无意识分析中。他认为隐喻和转喻分别对应于弗洛依德在分析‘梦工作’时所揭示的压缩和移置的机制……”压缩是隐喻的领域,将能指进行压缩;移置则接近我们在转喻中看懂的意指关系的转向。
“弗洛伊德的压缩机制,使许多梦思想变形合成为显梦中的一个单一的新项,这类似于隐喻的过程。同样地,移置机制使隐蔽的梦思想的某些特征与显梦的截然不同的要素联系起来,类似于转喻的功能……这样,拉康就揭示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实质上是解释它们的‘语言结构’。”
拉康认为,无意识并不是被压抑的原始本能。 “无意识既不是初始的,也不是本能的;它所知道的基本的东西只是能指的基本要素。”“依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是一条能指链。”“梦工作遵从的是能指的法则。”由此,拉康得出了这一重要的命题——“无意识想一种语言一样被结构”。
“拉康还把无意识描述为一种话语:‘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Ecrits)’……或许其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人们应该在无意中发现言语对主体产生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无意识就是能指对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因为被压抑的就是能指,以无意识的形式(口误、妙语、梦和症状等)回归的就是能指。
所有对语言、言语、话语和能指的涉及都无一例外地将无意识置于象征秩序之中。事实上,‘无意识就是作为象征的功能而结构起来的’。因此,无意识就是象征秩序对主体的规定。”
拉康的观点和弗洛伊德并不相同,后者任务无意识是内部的,而前者则认为无意识是超越个体的,是外在的、主体间的。“拉康以‘说话的主体’——即人是无意识的主体——颠覆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意识)主体。拉康把无意识视为另一种语言,并且把无意识对人类主体的影响与语言文化对人类主体的影响结合起来考察……无意识不仅是语言文化(能指)作用下的产物,而且它还是一个中介,它把语言文化对人类主体的外在影响转化为一种‘内在’影响。这种时时刻刻的影响表现为:人类主体已成为一架架说话的机器,说着语言文化所要求的话语。通过无意识的转化,语言文化成了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我们人类主体的东西。”(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判》)
实际上,我认为,黄汉平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拉康并不一定会认为人类主体成为机器一样的东西。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每一个主义虽然都是在语言文化或者无意识的支配下说话,但是由于主体的位置不同,话语类型并不相同。所以,将无意识理解为“语言结构起来的”,只是为了分析精神病人的不同症状,但其目的不应该是将无意识变为意识,因为无意识是不可化约的。
“按拉康的看法,语言的分析机制同样也可用于神经病症候和一般欲望……一个神经症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取代某个其他的能指的能指,而这个其他的能指因其没有在个体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实际上是被压制在无意识中的。因此,在精神分析对话过程中,必须使这个被压制的能指从持存于受分析者行为的其他要素间的转喻关系中再现出来,从而把整个行为理解为一个能指链。
拉康把转喻描述为一个沿着能指链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历时运动,因为一个能指在一种意义上的永远延搁中不断地指涉另一个能指。欲望的特征恰恰也是同样的无止境的不断延搁的过程,因为欲望总是‘对别的东西的欲望’,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得到,它就不再是可欲的了,而主体的欲望又会集中在另一个对象上。所以拉康写道,‘欲望是一个转喻。’”
整理摘录于《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汪民安 主编)——“转喻和隐喻”和“无意识”两个词条,另有摘录于《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判》(黄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