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终乐章草稿&演出版本
这个未完成的乐章在今日有许多完成版,当然都是根据布鲁克纳的草稿,这些草稿在他生前很可能就拿一些送给了別人,死后更是四散,多半是被自己的弟子拿走的,还好这些弟子的家属最后都把它们捐出来,成为奥地利许多图书馆的珍藏品。但可确定的是,一百多年来还是有一些草稿逸失了,许多学者认为还包括了最重要的尾声,怎么刚好是尾声呢?这实在令人有些疑惑...
根据传统的说法,认为尾声的草稿并不是逸失,而是根本就没有写作,这以大指挥家汪德(Wand)的意见为典型:他认为布鲁克纳并无完成终乐章的自信,所以为了逃避,才大幅修改第一号交响曲。我还满遗憾的发现意图完成此乐章的精英们,将他的意见完全忽视,因为汪德不仅是指挥家,更是布鲁克纳的信徒,对他的乐谱手稿同样十分熟悉,会说这样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由于有这样两派的说法,真相也早随着1896年石沉大海,所以我在这里只想聊聊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我是赞成完成此乐章的,只是对布鲁克纳有否亲自写了尾声觉得怀疑而已。
在现存的草稿中,大概有一百多个纸页,一个纸页折成一半,就总共有四页,一页多半是四小节,所以一个纸页通常有十六小节,虽然留白的小节不少,但也可看出全部的草稿确实规模庞大,他在重病垂危之际,还能如此坚持创作实在惊人,而且其中有172小节是完整的管弦乐总谱,其他的草稿有的很接近完整,有的只有弦乐,管乐部分则用语言指示其配置法,当然也有一堆废弃不用的草稿。纸页上有他写的编号,依此可以排出顺序,了解整个乐章的架构。经过组合与研究,发现已写到尾声的前奏部分,也就是纸页编号第32的地方,另外也出现了一个编号为36的纸页,日期为1896年5月,应该是最后的编号了...
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像空间,以一个纸页约十六小节来看,那么既然编号32是尾声的前奏部分,那么在约六十四小节后的编号36,不就是尾声的一部份吗?那么尾声应该是有写吧!只可惜这个纸页仅有和声进行而已,难以判读,前面的33、34、35又找不到,最后一切仍是个谜。
至於其他的纸页散失之处也不少,最糟糕的是编号1的纸页,也就是开头的部分就不知被谁拿走了也不还,导致此乐章无首又无尾,真的只是一个躯干,中间也有4、5、6、14、24、27、28、30、31等编号的纸页找不到,令后人束手无策,还好布鲁克纳在作曲时有个为每小节打编号的习惯,如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最下方的数字就是编号,这里是1234,但有时是12,有时是12345678,随他高兴,数完后又从1开始数,若换了下一个纸页就再接下去。这数小节的习惯使得学者们能将缺的纸页用一些零星的草稿,或用猜测小节数的方式来补齐,例如编号1的纸页,就是用一些不完整,但也有1的编号的準备性草稿来补足,这里当然要用音乐学的方式去分析。先解释一下,布鲁克纳在作曲时,是先用準备性的草稿(通常很零星),再写成决定性的草稿,最后直接加以管弦乐编曲,所以目前有编号又完整的草稿,就可视为决定性的草稿,第九的前三乐章也是以此方式来完成的,所以若了解布鲁克纳编曲的惯用手法,直接从这些草稿加笔,是可以作成一个接近原意的演出版本。
就目前来说,由samale,phillips,mazzuca,cohrs等四位音乐学者所作出的终乐章应该是最严谨且最尊重布鲁克纳原意的,我听过他们在1992年、2012年的两种版本,除了长短不同外,基本架构是一致的 ,2012年版还是由拉图爵士指挥柏林爱乐完成录音,意义自是不同,也代表主流乐界已开始关注这件事。
此版本一开始,就是下降四度,让人想到他最重要的合唱作品感恩颂(TE DEUM)开头,在终乐章的草稿中经常出现:
这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曾说若无法完成终乐章,可由感恩颂来代替,由此可看出本乐章的要旨,也同样是颂讚神。经过一连串的探索后,第一主题出现,又变成上昇四度,呼应第三乐章结尾的上昇四度,正如上文所述,这与"来世的主题"有关联,以下是这主题的手稿:
这主题带有剧烈的附点音符,后来又被重覆奏出,不过力道已减弱,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旋律~不用怀疑,那正是"来世的主题",它使之后出现的第二主题,也充满着对来世的憧憬,随着第一主题的反向形,音乐开始往上高扬,出现了第三主题,这主题群是整个草稿配器最完整的地方,效果也最震撼,如果不想听整个乐章或讨厌学者加笔的人,建议只听此乐段就好,可以完整表达作曲家的意念,这里用的正是上文所述的"生之別离主题",它在第三乐章时是那么压抑,在此却极为高亢而灿烂,仿佛他已由死而升天,可是其后所用的大规模半音和声却令人惊恐,这难道就是死亡的可怕与天堂的崇高?
然后"感恩颂"的主题由长笛静静的奏出,开始赞颂上主,与第三主题也与之对位,随之进入乐章的发展部,音量逐渐加大,先是第一主题变奏,再来是第二主题,这里还用铜管吹出第一主题的附点节奏,表达两主题的结合,进入了发展部的高潮,也可说是再现部的开始,这是以第一主题建构出的大规模赋格曲,在布鲁克纳的草稿中虽只有弦乐部分,但有一些管乐的指示,中断之处也较少,勉强算是完整...
这种曲式自古以来就多是为了颂讚神而使用的,这里应该也不例外,在赋格进行时,第一主题被反向处理,铜管还是不断吹出附点节奏,其锐利与冲劲很难让人不想到其后马勒的音乐,这是首巨大的颂歌,但也是为亡灵写的进行曲,第三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位,从而导引赋格的结束,一个新的主题出现了,它与"来世的主题"极为相似,只是由四度变成了三度,音响也高亢激昂的多,称为"三度的来世主题",由布鲁克纳其他的交响曲多以三度和弦光辉灿烂的结束来看,这应是要导向尾声的前奏。
但这里还只是预告而已,要第二、三主题都再现,才是一个圆满的奏鸣曲式,第二主题先再现,第三主题则宁静平和,一反呈示部时的火力全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听来像是葛利果圣歌,再现部到此结束,尾声的前奏开始,调性转回了d小调,与第一乐章开头相呼应,并导向"感恩颂主题"与"第三主题(即生之別离主题)"的结合,这绝对是本草稿中最感人之处,象征天堂与死后的生命链接,然后"三度的来世主题"回来了,其实只要细心聆听,就可发现这一段根本就是第一乐章前奏之变奏,布鲁克纳为让整首曲子统一,而大规模变奏了此前奏部分,然后顺理成章的让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回归,但他可能还在苦思如何让它回归时更有震撼力,因此完整的草稿只写到此而已,以下的部分只能推测了。
在这个版本中,先是让此主题回归 ,再接上由他一些零星的草稿中找到一张写得很完整,调性也同样是d小调的段落,并以此导向四个乐章第一主题的大集合,如同第八号交响曲一样,这样做是有根据的,因为max auer在他写的"布鲁克纳传"(1911)中表示他有看过这样的草稿,百年后的今天虽然已经找不到了,但还是可以将之"重建",听来效果还不错:
接下来就是尾声了,布鲁克纳晚年时的医生heller,表示他听过布鲁克纳用钢琴弹奏终乐章,并说:「这交响曲必须以第二乐章的"哈肋路亚"赞美亲爱的天主来结束」。这第二乐章"哈肋路亚",指的可能是第三乐章慢板开头第五小节的琶音主题,这时慢板应该还被排在第二乐章,该主题如下图:
这主题很重要,在第一、第二、第三乐章中都有出现,这做为尾声我绝对是赞同的,它具有可总括全曲的特质~当然我以为再加上"来世的主题"会更理想,因为也是在四个乐章中都有出现,但只能说是这版本的一个遗憾了,期待下次改版时能把它加进去,此乐章就在这主题壮丽的演奏下结束。
如今作曲家在他的构思中已经升天,也许已听到了天使唱"哈肋路亚"的声音,我们才算是听完了整首"第九号交响曲",它被称为"音乐中的启示录"当不是偶然,而是这位宣称看得到圣灵与鬼怪的作曲家的亲身体验,他既然不会用言语述说,也只能用他最擅长的音乐表达。所以后人每在聆听此曲时,总觉得被一种神祕的力量所牵引,而进入了未知的世界,这就是为甚么我要特別深入研究此曲的原因~那里说不定隐藏了生命的奥秘,毕竟在他心中,生与死本来就是同一~哈肋路亚!
文/夏尔克
根据传统的说法,认为尾声的草稿并不是逸失,而是根本就没有写作,这以大指挥家汪德(Wand)的意见为典型:他认为布鲁克纳并无完成终乐章的自信,所以为了逃避,才大幅修改第一号交响曲。我还满遗憾的发现意图完成此乐章的精英们,将他的意见完全忽视,因为汪德不仅是指挥家,更是布鲁克纳的信徒,对他的乐谱手稿同样十分熟悉,会说这样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由于有这样两派的说法,真相也早随着1896年石沉大海,所以我在这里只想聊聊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我是赞成完成此乐章的,只是对布鲁克纳有否亲自写了尾声觉得怀疑而已。
在现存的草稿中,大概有一百多个纸页,一个纸页折成一半,就总共有四页,一页多半是四小节,所以一个纸页通常有十六小节,虽然留白的小节不少,但也可看出全部的草稿确实规模庞大,他在重病垂危之际,还能如此坚持创作实在惊人,而且其中有172小节是完整的管弦乐总谱,其他的草稿有的很接近完整,有的只有弦乐,管乐部分则用语言指示其配置法,当然也有一堆废弃不用的草稿。纸页上有他写的编号,依此可以排出顺序,了解整个乐章的架构。经过组合与研究,发现已写到尾声的前奏部分,也就是纸页编号第32的地方,另外也出现了一个编号为36的纸页,日期为1896年5月,应该是最后的编号了...
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像空间,以一个纸页约十六小节来看,那么既然编号32是尾声的前奏部分,那么在约六十四小节后的编号36,不就是尾声的一部份吗?那么尾声应该是有写吧!只可惜这个纸页仅有和声进行而已,难以判读,前面的33、34、35又找不到,最后一切仍是个谜。
至於其他的纸页散失之处也不少,最糟糕的是编号1的纸页,也就是开头的部分就不知被谁拿走了也不还,导致此乐章无首又无尾,真的只是一个躯干,中间也有4、5、6、14、24、27、28、30、31等编号的纸页找不到,令后人束手无策,还好布鲁克纳在作曲时有个为每小节打编号的习惯,如下图:
![]() |
我们可以看到最下方的数字就是编号,这里是1234,但有时是12,有时是12345678,随他高兴,数完后又从1开始数,若换了下一个纸页就再接下去。这数小节的习惯使得学者们能将缺的纸页用一些零星的草稿,或用猜测小节数的方式来补齐,例如编号1的纸页,就是用一些不完整,但也有1的编号的準备性草稿来补足,这里当然要用音乐学的方式去分析。先解释一下,布鲁克纳在作曲时,是先用準备性的草稿(通常很零星),再写成决定性的草稿,最后直接加以管弦乐编曲,所以目前有编号又完整的草稿,就可视为决定性的草稿,第九的前三乐章也是以此方式来完成的,所以若了解布鲁克纳编曲的惯用手法,直接从这些草稿加笔,是可以作成一个接近原意的演出版本。
就目前来说,由samale,phillips,mazzuca,cohrs等四位音乐学者所作出的终乐章应该是最严谨且最尊重布鲁克纳原意的,我听过他们在1992年、2012年的两种版本,除了长短不同外,基本架构是一致的 ,2012年版还是由拉图爵士指挥柏林爱乐完成录音,意义自是不同,也代表主流乐界已开始关注这件事。
此版本一开始,就是下降四度,让人想到他最重要的合唱作品感恩颂(TE DEUM)开头,在终乐章的草稿中经常出现:
![]() |
这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曾说若无法完成终乐章,可由感恩颂来代替,由此可看出本乐章的要旨,也同样是颂讚神。经过一连串的探索后,第一主题出现,又变成上昇四度,呼应第三乐章结尾的上昇四度,正如上文所述,这与"来世的主题"有关联,以下是这主题的手稿:
![]() |
这主题带有剧烈的附点音符,后来又被重覆奏出,不过力道已减弱,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旋律~不用怀疑,那正是"来世的主题",它使之后出现的第二主题,也充满着对来世的憧憬,随着第一主题的反向形,音乐开始往上高扬,出现了第三主题,这主题群是整个草稿配器最完整的地方,效果也最震撼,如果不想听整个乐章或讨厌学者加笔的人,建议只听此乐段就好,可以完整表达作曲家的意念,这里用的正是上文所述的"生之別离主题",它在第三乐章时是那么压抑,在此却极为高亢而灿烂,仿佛他已由死而升天,可是其后所用的大规模半音和声却令人惊恐,这难道就是死亡的可怕与天堂的崇高?
然后"感恩颂"的主题由长笛静静的奏出,开始赞颂上主,与第三主题也与之对位,随之进入乐章的发展部,音量逐渐加大,先是第一主题变奏,再来是第二主题,这里还用铜管吹出第一主题的附点节奏,表达两主题的结合,进入了发展部的高潮,也可说是再现部的开始,这是以第一主题建构出的大规模赋格曲,在布鲁克纳的草稿中虽只有弦乐部分,但有一些管乐的指示,中断之处也较少,勉强算是完整...
这种曲式自古以来就多是为了颂讚神而使用的,这里应该也不例外,在赋格进行时,第一主题被反向处理,铜管还是不断吹出附点节奏,其锐利与冲劲很难让人不想到其后马勒的音乐,这是首巨大的颂歌,但也是为亡灵写的进行曲,第三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位,从而导引赋格的结束,一个新的主题出现了,它与"来世的主题"极为相似,只是由四度变成了三度,音响也高亢激昂的多,称为"三度的来世主题",由布鲁克纳其他的交响曲多以三度和弦光辉灿烂的结束来看,这应是要导向尾声的前奏。
但这里还只是预告而已,要第二、三主题都再现,才是一个圆满的奏鸣曲式,第二主题先再现,第三主题则宁静平和,一反呈示部时的火力全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听来像是葛利果圣歌,再现部到此结束,尾声的前奏开始,调性转回了d小调,与第一乐章开头相呼应,并导向"感恩颂主题"与"第三主题(即生之別离主题)"的结合,这绝对是本草稿中最感人之处,象征天堂与死后的生命链接,然后"三度的来世主题"回来了,其实只要细心聆听,就可发现这一段根本就是第一乐章前奏之变奏,布鲁克纳为让整首曲子统一,而大规模变奏了此前奏部分,然后顺理成章的让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回归,但他可能还在苦思如何让它回归时更有震撼力,因此完整的草稿只写到此而已,以下的部分只能推测了。
在这个版本中,先是让此主题回归 ,再接上由他一些零星的草稿中找到一张写得很完整,调性也同样是d小调的段落,并以此导向四个乐章第一主题的大集合,如同第八号交响曲一样,这样做是有根据的,因为max auer在他写的"布鲁克纳传"(1911)中表示他有看过这样的草稿,百年后的今天虽然已经找不到了,但还是可以将之"重建",听来效果还不错:
![]() |
接下来就是尾声了,布鲁克纳晚年时的医生heller,表示他听过布鲁克纳用钢琴弹奏终乐章,并说:「这交响曲必须以第二乐章的"哈肋路亚"赞美亲爱的天主来结束」。这第二乐章"哈肋路亚",指的可能是第三乐章慢板开头第五小节的琶音主题,这时慢板应该还被排在第二乐章,该主题如下图:
![]() |
这主题很重要,在第一、第二、第三乐章中都有出现,这做为尾声我绝对是赞同的,它具有可总括全曲的特质~当然我以为再加上"来世的主题"会更理想,因为也是在四个乐章中都有出现,但只能说是这版本的一个遗憾了,期待下次改版时能把它加进去,此乐章就在这主题壮丽的演奏下结束。
如今作曲家在他的构思中已经升天,也许已听到了天使唱"哈肋路亚"的声音,我们才算是听完了整首"第九号交响曲",它被称为"音乐中的启示录"当不是偶然,而是这位宣称看得到圣灵与鬼怪的作曲家的亲身体验,他既然不会用言语述说,也只能用他最擅长的音乐表达。所以后人每在聆听此曲时,总觉得被一种神祕的力量所牵引,而进入了未知的世界,这就是为甚么我要特別深入研究此曲的原因~那里说不定隐藏了生命的奥秘,毕竟在他心中,生与死本来就是同一~哈肋路亚!
文/夏尔克
-
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5 15:59:37
-
Alch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3 11:23:48
-
Orl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9 23:16:39
-
pakupaku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9 09:51:13
-
苏六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20:22:41
-
calv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7:20:4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4:26:19
-
大宝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4:05:54
-
Pluton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4:04:39
-
星际小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4:03:26
-
Brasid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1:50:00
-
加努那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1:35:23
-
Michae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0:49:25
-
vivid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10:24:57
-
杨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09:36:43
-
岩中花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09:18:55
-
杭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8 09:05:45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9 21:38:52
-
42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02 06:55:28
-
思甬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1 2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