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吃货
过年回家是一个在痛苦中寻找快乐的战役,抗战时间甚至时常一月有余。从开始为回家抢票,至担心受晚点拖累,这些在准备等待间劳心伤力,只是皮外伤痛,最痛于己,莫过于明知道回来的日子爱吃的早点宵夜一样都吃不着,却还是要选择这几个日子的一种被强的不痛快。
于是过年能吃到的东西屈指可数,聊以慰藉的总还有天价大饼可以吃到记忆的味道。至于团年饭,能吃什么心中早有论断:无非是藕夹,酥肉,糖醋排骨,珍珠圆子,又或是卤肉,扣肉,粉蒸肉。。。大抵因为这些东西可是事先做好,而正月客多,凉菜一胜在快而食不觉简,二胜在多而食者难察,不经意间就霸去宾客胃中的空当。待到主菜慢慢递上,也不会有待客不周的感觉了。至于为何看似简单的几道菜,每次姨妈们拾掇起来又显得格外费时费力,便是我这种懒得拥进厨房之人难以知晓之事了。
就像早已经对老爸的手艺没有特别的赞许,除夕的丰盛的晚餐对我也没任何特别期待。舌头和大脑总是不自觉将这些重复24年的菜式不停比于先时,以一敌众,结果总是超越者少而败肴者多。就像有时候忙着画图,就忘了当时的设计初衷,虽然准备得热火朝天,似乎没人在意祖祖辈辈当初如何定下了这些不二菜谱以致整个县城的团年菜谱几乎一样。我猜大概是往年年末能杀一猪,已是幸事,于是将其宰之,或为卤水,或成腊肉。庆祝新年只得功用其一,主要还是为了能储备来年不时之需。现如今,时令颠倒果蔬不胜繁举,夏天火锅汤祛热,寒冬冰激凌御寒,都是平常的事。所以这繁复的菜谱是不是一定得按部就班,我认为大可不必。假使每年的团年宴上,蒸炸食物早已备好,卤菜只管买来吃,用其准备时间,另作一两样别有新意的小菜,取个小彩头。不仅饭饱酒足于腹,且能唇齿留香于心。前几年老爸灵机一动,将粉蒸肉变成了粉蒸鱼,一样是渣广椒的香味,但肉质口感一变,却好像有了一个分量融了两种滋味的满足。
如今国门大开,番邦游玩归来的同志们,感叹最多除了廉价的血拼,就是不忍直视的餐饮文化。在香港每天早上被面包和方便面折磨了近两年之久,就越来越是怀念小时候在家乡吃早餐的感觉。看着小二端着热气疼疼的碗碟递到桌前,和看着流水线上面包里时而夹入鸡排,时而夹入猪排的感觉,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建始地方小,看场电影能遇上近10多个初中同学。上学的时候几乎把街上的所有铺子吃了个遍,现在还剩下便成了老字号。我一直固执的觉得,这些铺子各有所长,比如吃包面就选向家,吃油饼必找李伯;印刷厂的油星儿,幼儿园的大饼,南街的水煎包。。。每种早餐,一定只有一家做的最棒。学生时候回家还能吃到那些久违的早餐,但真吃进嘴里的时候,有时候又会觉得这不是原来的味道。这世上大抵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有人昨天还唾弃着,今儿就把玩上了。有时我也想,大概也不是味道变了,而是在外呆得久了,口中味道杂了,留给原来味道的部分,就真的少了。
尽管早餐和包面无缘,最终还是吃到一顿丰盛的包面中餐。无意间提及想吃的念头竟然劳得一家老小四处买包面皮,把我着实感动了一番。这跟每年跑到朝阳观去挖野生地梅菜回家包饺子的感觉一样,大概是因为花费了大家的心血,才吃出了团圆的味道。李白是酒鬼,所以“但使主人能醉客”,就可以“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于出生在吃货之乡的吃货,大概是永生难以达到之境界。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于吃货之货亦然,一下子描述清楚的食物,便会一下子失去它的价值。或许这就是老爸的番茄蛋汤,永远比不过外婆的番茄蛋汤的道理吧。
于是过年能吃到的东西屈指可数,聊以慰藉的总还有天价大饼可以吃到记忆的味道。至于团年饭,能吃什么心中早有论断:无非是藕夹,酥肉,糖醋排骨,珍珠圆子,又或是卤肉,扣肉,粉蒸肉。。。大抵因为这些东西可是事先做好,而正月客多,凉菜一胜在快而食不觉简,二胜在多而食者难察,不经意间就霸去宾客胃中的空当。待到主菜慢慢递上,也不会有待客不周的感觉了。至于为何看似简单的几道菜,每次姨妈们拾掇起来又显得格外费时费力,便是我这种懒得拥进厨房之人难以知晓之事了。
就像早已经对老爸的手艺没有特别的赞许,除夕的丰盛的晚餐对我也没任何特别期待。舌头和大脑总是不自觉将这些重复24年的菜式不停比于先时,以一敌众,结果总是超越者少而败肴者多。就像有时候忙着画图,就忘了当时的设计初衷,虽然准备得热火朝天,似乎没人在意祖祖辈辈当初如何定下了这些不二菜谱以致整个县城的团年菜谱几乎一样。我猜大概是往年年末能杀一猪,已是幸事,于是将其宰之,或为卤水,或成腊肉。庆祝新年只得功用其一,主要还是为了能储备来年不时之需。现如今,时令颠倒果蔬不胜繁举,夏天火锅汤祛热,寒冬冰激凌御寒,都是平常的事。所以这繁复的菜谱是不是一定得按部就班,我认为大可不必。假使每年的团年宴上,蒸炸食物早已备好,卤菜只管买来吃,用其准备时间,另作一两样别有新意的小菜,取个小彩头。不仅饭饱酒足于腹,且能唇齿留香于心。前几年老爸灵机一动,将粉蒸肉变成了粉蒸鱼,一样是渣广椒的香味,但肉质口感一变,却好像有了一个分量融了两种滋味的满足。
如今国门大开,番邦游玩归来的同志们,感叹最多除了廉价的血拼,就是不忍直视的餐饮文化。在香港每天早上被面包和方便面折磨了近两年之久,就越来越是怀念小时候在家乡吃早餐的感觉。看着小二端着热气疼疼的碗碟递到桌前,和看着流水线上面包里时而夹入鸡排,时而夹入猪排的感觉,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建始地方小,看场电影能遇上近10多个初中同学。上学的时候几乎把街上的所有铺子吃了个遍,现在还剩下便成了老字号。我一直固执的觉得,这些铺子各有所长,比如吃包面就选向家,吃油饼必找李伯;印刷厂的油星儿,幼儿园的大饼,南街的水煎包。。。每种早餐,一定只有一家做的最棒。学生时候回家还能吃到那些久违的早餐,但真吃进嘴里的时候,有时候又会觉得这不是原来的味道。这世上大抵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有人昨天还唾弃着,今儿就把玩上了。有时我也想,大概也不是味道变了,而是在外呆得久了,口中味道杂了,留给原来味道的部分,就真的少了。
尽管早餐和包面无缘,最终还是吃到一顿丰盛的包面中餐。无意间提及想吃的念头竟然劳得一家老小四处买包面皮,把我着实感动了一番。这跟每年跑到朝阳观去挖野生地梅菜回家包饺子的感觉一样,大概是因为花费了大家的心血,才吃出了团圆的味道。李白是酒鬼,所以“但使主人能醉客”,就可以“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于出生在吃货之乡的吃货,大概是永生难以达到之境界。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于吃货之货亦然,一下子描述清楚的食物,便会一下子失去它的价值。或许这就是老爸的番茄蛋汤,永远比不过外婆的番茄蛋汤的道理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