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肖像 • II • 加冕与相亲
![]() |
加冕肖像,原件不存,1600年摹本。让人胆寒的13英寸细腰。 |
然后就是这张“加冕肖像”(The Coronation Portrait)。 弟弟死了,姐姐死了,命运的波谲云诡中,伊丽莎白25岁登基成为女王。在当时,英国只是蕞尔小国,甚至还不是“一个岛屿”——岛屿的另一半是苏格兰。国库近乎枯竭,一半是因为父亲和弟弟宫廷奢华,欠下大笔债务,另一半是因为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Spain, 1527-1598),他不客气地抽调英国财源去和大陆国家作战。女王决定掩饰捉襟见肘的景况,即位后她采取的第一个有力举措,就是有计划地塑造权力和财富的幻觉,既鼓舞臣民,也迷惑敌人。为了凑齐加冕典礼上的红色丝绸,她下令海关禁止所有进口红绸的出售,以优先满足宫廷需求。为了省钱,那件金色织锦缎的加冕袍子,还是姐姐玛丽女王用过的,宫廷裁缝师加以修改以适合伊丽莎白瘦削的身材。女王加冕典礼的总花费在16741英镑(当时英国总债务26万6千英镑),美伦美奂,充满象征仪式和铺张的排场,女王的权威和个人魅力通过她的形象和仪态表露无遗——一天的加冕典礼她换了三套衣服。如果这是一场不得不上演的政治戏剧,女王是个优秀演员,该剧非常成功。
![]() |
加冕仪仗图示 |
原始的加冕肖像是由弗兰德斯女画家利瓦伊那·提尔林克(Levina Teerline)绘制的,今已不存,目前在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展出的是1600年由尼可拉斯·希利亚德重制的,表现的是她在1559年1月15日那天的样子。伊丽莎白头戴精致的王冠,身披金色织锦镶白鼬皮的王袍,珠宝镶嵌的领圈和腰带,右手权杖,左手权球,这些身份符号与任何君王肖像别无二致。但是,亨利八世的护裆已经过时,是纤腰统治世界的时候了——女王的腰身细窄,只有13英寸。她的眼神温柔,她的额发,按照习俗剃掉一些以抬高发际,使脸庞呈现完美的蛋形;她的长发,实为棕红色,却被表现为更华贵的金色,松散地披垂下来,这是未婚的标志。国王不仅是女的,国王还是未婚的。如果说肖像统治是一种用象征符号进行统治的形式,女王并不忌惮表现自己的女性魅力。
在女王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金色镶宝石的戒指,见证她自继位之日起,就以身许国:“英格兰即朕之夫君,金石弗渝。”但是在男性贵族们看来,一个女人不可能依靠自己进行统治,大家都以为所谓“童贞女王”不过是做做样子。此时,女王王权未稳,她又很有“观赏性”,预备英雄救美的,预备看她笑话的,大有人在。法国国王亨利二世通过中间人向伊丽莎白表示,她应当嫁给一位“能让法国感觉友好的人士”,这位“人士”显然就是亨利的小儿子安茹公爵。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也断然向小姨子求婚,如果“这个伊丽莎白”不接受,他委婉地暗示,可能会迎娶“那个伊丽莎白”——法王亨利二世的女儿。不仅如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次子查理大公爵、帕拉丁选帝侯的儿子卡西米尔、还有瑞典国王埃里克、霍尔斯泰因公爵阿道夫、曾经的苏格兰王位继承人艾伦伯爵(1543年,亨利八世指定将当时的公主伊丽莎白许配给他)等等,皆向女王抛来玫瑰花,最热闹的时候,同时有十几个国家的求婚使节长驻宫廷,连英国本土的贵族们也跃跃欲试。在44年的漫长统治中,女王像一个高超的杂技演员,抛出一个又一个绣球,她时而鼓励、时而冷淡,经常拖延、时有反悔,永远卖弄风情、又永远拒绝。表面看是婚姻外交,实质上是均势外交,游走于西欧急剧变化的力量对比中,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交付任何一个外国王子,女王为英国的崛起赢得了难得的机会。
![]() |
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提香画的,就是不同凡响。 |
![]() |
“另一个伊丽莎白”,也是菲利普二世的第三个妻子。 |
![]() |
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大公爵 |
![]() |
法国的安茹公爵,双性恋,异装癖,女王称他为“我的青蛙”。 |
关于女王,人们到底知道些什么?她显得瘦高,实则娇小,5英尺3寸,最多5英尺5寸,也就是1米6左右。较暗的皮肤、瘦长的脸型和尖下巴遗传自母亲,鹰钩鼻和红中带黄色发色遗传自父亲。她有美白的习惯,长年涂抹一种由蛋清、蛋壳粉、罂粟籽、硼砂和明矾调制的乳液。按照当时标准,女王很注意个人卫生,她喜欢香料,几个星期就洗一次澡,一年泡三次药浴。贪吃蜜渍甜品的缘故吧——当时人们认为吃甜品让人气息芬芳——不幸牙齿很黑,所以肖像画上从来不露齿。不过,与柔弱的外表不一致,她脾气暴躁得像她的父亲,急起来嗖嗖扔东西,愤怒起来往地上吐口水,喜欢诅咒发誓,经常威胁廷臣说,谁要是惹她生气,她就将谁送进伦敦塔关起来——事实上,她真的这么做。她是个出色的骑手,酷爱打猎,不惧于亲手割断鹿的喉咙。她贪吃,嗜酒,爱尔(Ale)啤酒,她评价自己“拥有国王的心和胃”。在跳流行的嘉雅舞时,她喜欢跳男步。一直有种邪恶的说法,说女王是石女,由此解释她的不婚。另一个更邪恶的阴谋论说,伊丽莎白是个阴阳人,或者,干脆就是男扮女装,说真正的小公主早夭,她母亲为了不失去亨利八世的宠爱,从民间抱了一个小孩充数,因为红发孩子太稀有,即便是个男孩也只好将就了。里顿·斯特拉奇这样的老派史学家辩护说,女王非常女人,首先,她异乎寻常地迷信,惧怕黑魔法,登基的日子都是请著名占星术士约翰·迪伊博士算好的。还有,她在政治上总是举棋不定,犹豫拖延,出尔反尔,令外国使节和本国廷臣们头痛不已。第三,酷爱华服。第四,惧怕老鼠。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的女王有老辣的政治手腕。那些野心勃勃的权臣、诡计多端的使节、难以驾驭的国会、讨厌的苏格兰女王、不驯服的爱尔兰贵族、胆大包天的海盗、还有被圈地运动搞得流离失所的贫民,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她偏偏搞得定。
所有那些私人生活场景和宫廷政治内幕,隔了历史的遥远距离,人们都看不见。人们只看见画像上的她,冷淡地向画框外望着。有美化她的画像,也不是没有丑化她的画像,在国外刊刻的小册子上,她常被表现为邪恶的女巫、丑陋的老处女、“十万恶魔附体”的异教女王。可是在国家监管的媒体上,她的形象逐渐定型化、象征化、偶像化。登基的前几个年头,宫廷还缺少对女王肖像的指导和控制,女王也“非常不愿意被画出真面目”,结果坊间出现完全歪曲的画像,罗利爵士记载“一位学艺不精的画师所画绘的伊丽莎白女王像,在她的命令下,被敲碎焚毁。” 当时,民间出版物依照旧传统表现新女王,广为流传的一张肖像上,她戴着老气横秋的黑色山形英式兜帽,那是她早已抛弃的样式。此画一样粗劣,惹得女王不满。约从1563年起,监督严密起来。为了提高肖像质量,女王雇佣宫廷画师,同时也向多位国内国外的画家下订单。大约在1572年,女王发现自己的金匠尼可拉斯·希利亚德((Nicholas Hilliard, 1547-1619)是个天才,便封他为“女王的画师”,坚持自己的形象要由希利亚德来表现。
![]() |
1558-1560年间的早期肖像,黑白相间的“新教”颜色。 |
![]() |
货币上的女王像,比较粗劣 |
当时全欧洲都有对女王肖像的“需求”,在皇室的大厅里,在贵族的府邸里,在花花公子的小饰物上,一幅女王肖像是“象征资本”,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着“盟友”、“亲戚”、“庇护者”、“可爱慕者”等等不同的含义。女王自己订制的肖像是送给外国君主和贵族亲戚的贵重礼物。政府则管理和推广一般意义上的女王形象,以期影响国家认同,赢得民众支持。至于廷臣和大商人们,常常自掏腰包,请画家按照官方首肯的“标准脸”(face patterns),为自家大厅画一幅女王肖像,以显示自己的忠诚和富裕。从八十年代开始,对女王肖像的需求激增,女王所雇佣的其他画师们,乔治·高尔(George Gower)、约翰·贝茨(John Bettes)、马库斯·加拉德(Marcus Gheeraerts)、小马库斯·加拉德(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威廉·席格(William Segar)、罗伯·比克(Robert Peake),都沿袭希利亚德所开创的“青春的假面”风格,投入到女王肖像的大业中去。
在所有这些肖像中,女王鲜有全身戎装、骑马征战的“帝王”形象,却总是环珠绕翠,华丽得无以复加。她是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招贴女郎”。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她也是全欧洲最具身价的未婚女性,每一幅新绘制的精美肖像,相当于一个新版征婚广告——虽然追求者甚众,但是面对面见过的,只有安茹公爵一人,亦可见出肖像画对于相亲之重要。
2007年,苏富比以259万英镑拍出了“汉普登肖像”(The Hampden Portrait)。 此画由宫廷女画师、比利时的默伦(Steven van der Meulen, 1543–1568)执笔,大约创作于1563年,是第一幅大型女王全身肖像。专家分析,有可能这就是一张“相亲画”。想来相亲不成功,数年后,女王将这幅画送给了白金汉郡郡长汉普登(Griffith Hampden)。此画是较为早期的画作,难得地显示了女王的真容:她虽然服饰艳丽,还没有装饰过度;脸上薄施脂粉,还不是日后的红白粉厚妆;左肩上簪着玫瑰,但王室的象征符号还没有那么多。这阶段的女王是女人、还不是女神。
![]() |
汉普顿肖像。 |
未完,待续,完善中,请勿转载。
下一篇在此
http://www.douban.com/note/260724598/
女王肖像系列豆列在此: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95985/
malingca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自己代言:三联深度阅读计划—夏季篇 (66人喜欢)
- 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又有多美? (587人喜欢)
- 乾坤识小:听文物说话,让名字鲜活 (5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