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有食之性·2012作品
这个是我2012年写的一些关于饮食的零零碎碎小文章汇总,怎么说了,摸爬滚打着来吧。
《来碗羊杂汤》
下货,即是动物内脏,我从前是不吃的,觉得油腻而腥膻——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羊杂汤这种东西肯定是更加无感了,这货的膻气程度简直是普通下货的平方。
人这辈子吃什么不吃什么,得看机缘。机缘到时,东西入口时强忍着恶心劲儿,嚼了几口咽下去马上就像开了灵光,觉得出这东西独有滋味来马上喜欢个不行,颇有点像老和尚参禅。有的时候,心不动旗子也不会飘,总得自己把眼睁开才能看出五光十色来。
羊杂汤没什么卖相,乳白的汤,里面奇形怪状的各种有机体,扑鼻而来的是羊肉膻味夹带点土腥气。打眼看去,很容易就拒绝了它,我当时也曾如此,对着一碗羊杂汤打不起勇气来。这个时候,那个坐在对面肩负着点化我的人拈花一笑。拈得不是花,是一瓶胡椒面,拧开瓶盖儿不分深浅就倒了一大片进去,留我呆呆看着白汤溶化这神奇的粉末。胡椒的辛辣被蒸腾的热气这么一熏,钻进鼻子里直冲头脑,一下豁然开朗了。
对面“禅师”这个时候就得说出禅语了,“吃之前管它里面是羊心还是羊肺作甚,总要吃下去嚼出滋味来才知道。”
那勺羊杂入口之时,我便知道,此时我心中的羊心羊肺,从没来由的臆想变成了浓厚的滋味。此后再见羊杂汤,分明的可爱起来,那白汤里面诸般形态,从浓厚的滋味又变作了体面的形象了。喝羊汤我喜欢加白胡椒粉和白醋,两样都是透明的,不染汤的原色,而且味道厚重解膻。最好是有嚼劲的羊肚儿和入口即化的羊血同吃,一勺两味皆得,人生快事。这个时候边上一定要有羊肉烧麦一屉,随手夹一个热乎乎放到嘴里,一咬吱吱冒油,再来勺汤综合一下,膻、酸、辣、鲜、香,由着一条味觉线走到终点,咽下去就觉得,世间美好全在此处了。
吃东西时候,本着个参禅的心,哪怕吃的不过是家常物事,自然能吃出个中滋味胜过山珍海味远矣!
羊汤最出名的是本溪小市,未曾吃过,我常吃的不过家里那边的一些杨姓回族做的。最近一次吃也是颇久之前了。
++++++++++++++++++++++++++++++++++
《抻的面》
十多年前,沈阳仿佛还没有蓝底白字招牌清真旗号的兰州牛肉拉面,至少也是没有现在这么随处可见。那时候的面馆,都叫做抻面馆。
抻面拉面,面字前面形容做法的抻和拉,理论上都是一回事儿。所不同的是,沈阳老抻面往往是鸡汤打底儿,上面撒香菜末儿和盐水腌的苤蓝。汤近乎于清汤,面上不事荤腥,点缀滋味的即是那腌得色泽通透、材质柔韧的苤蓝,就是这苤蓝通常切得也不那么规整,用饭铲子铲一下子扣在汤面上就上桌。吃面通常还要要上盘鸡架来一起吃,鸡架就是汤锅里煮出来的,肉不多,完全就是啃那么个意思,解决汤面没有荤腥的。
我喜欢吃面条,在小时候便尤其喜欢这抻面。抻面往往实惠得很,一碗满满得感觉够成年人吃个饱,顺带着啃个鸡架,怕是一天也吃不下别的东西去了。面馆里通常熙来攘往,人们可以看见后厨那里师傅两三倒把一团面变成一缕丝,在浮着油花的汤锅里咕嘟咕嘟浮起来,用白钢的大水舀子舀到白瓷碗里撒上配菜,然后传到了自己面前热气腾腾。这种抻面不是阔人吃的东西,甚至连北京炸酱面那种穷有穷吃法富有富讲究的也不如。它同东北人的性子相似,简单而有滋味,管饱还颇为解馋。
那个时候的我对于师傅抻面的手艺颇为佩服,一次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舀水和面做实验想做出抻面,结果不是太干就是太稀,所以面是和了不小一盆,抻却是没有抻出形状了。
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兰州拉面开始占领全国的,牛骨汤头,上面撒卤牛肉三五片,面条较之本土抻面更为筋道通透了。有一段时间我也是几乎天天吃它,不过后来认识了个兰州人,被告之这些感觉上很正宗的却不是兰州本地做法,更多是青海某县的人开的店,出了兰州怕是吃不到正宗的了。这也颇为遗憾,看来为了牛肉面也少不得什么时候去次兰州了。
得陇望蜀,吃鱼不忘熊掌方是正道,若是什么时候沈阳抻面有了兰州拉面的筋道和汤头,兰州拉面有了沈阳抻面的实惠。想象着一碗浓汤热面,上面码得满满的牛肉片咸菜丝,旁边一盘肥嫩的白斩鸡,老板笑呵呵的看着你来上一句,“一共五块钱!”,共产主义是不是就来到了?恐怕是,对于我这种没出息的人,这个场面就得把我乐醒个好几次了。
++++++++++++++++++++++++++++++++
《北菜南相》
北菜少甜。
自小长在燕赵之地,要是有个人和我说,肉往甜了做,我估计听了就得说:“那还有个吃?”。但是一到三五人聚在小饭馆,哪里还有这个觉悟,早点上一个锅包肉,还吃的挺香。
锅包肉是北菜中的例外,但是它还不是南菜。酸甜的底味是南方格调,粗犷的做法是北方习惯。南菜里没这么大块切肉、这么大油烹调的,北菜里就没有把肉做成酸甜的!姑且叫它做北菜南相,还算恰当。
据说锅包肉是个官家私房菜,哈尔滨道台府里出身,后来才飞出百姓家。到现在,虽然贵气全无,锅包肉仍是北方小饭店考验厨师手艺的一道菜。一道菜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吃一顿费多大周章花几两银子,在于有多少人吃过它而且常在吃它。
做的好的锅包肉,颜色要艳:肉外裹糊油炸过后淡淡金色,再外是锅里糖醋调和炒制的芡汁包裹,最外是炒汁时那一勺明油的亮闪闪外衣。好的锅包肉,纯靠火候和糖色,这颜色却三位一体,浑然天成;次之的,出锅加番茄沙司,底色偏红,虽然不见炒色的功底,但是也已自成一派;最差的用橙汁,颜色东施效颦,极其不自然,更不要说口感了。
口感要脆中韧,韧中嫩的:第一口是油炸的外衣,必要咬下去咯吱一声,吃进嘴时体会里脊肉的妙处,肥瘦适中,有劲头而不柴,咀嚼时油炸的妙处,肉质软嫩,恰到好处。油炸的不到位的,吃下去脆度不够,柔韧尚可的次之。最差的是把好好的里脊肉炸成了木头块,把脆理解成了硬,连一点柔嫩都吃不出来的。
滋味要酸甜均匀,香而不腻:舌尖上第一感就是糖醋调和的味道,务必酸甜恰当,然后油香出来,最后是肉里的滋味,四个字概括就是厚而不腻;糖醋调和不当,油放多了,这两者有一个,这道菜就毁了一半;只知道要酸甜,要油炸,却不知道适度的,是最下等的。
这些年过去,各家锅包肉三六九等吃了许多,自觉最上等的是一个街边小店,老板兼任厨子,五十多岁,曾经做过部队炊事员的,他还算我半个酒友;最下等的是某家知名大饭店,橙汁挂色、肉质干柴、酸甜得夸张,不讨好的占齐了。
好菜未必是富贵逼人,似锅包肉这等,从富贵中来到市井中去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才能称得上好菜。我曾做一首顺口溜道它的好处:闷时能就酒,饥时可下饭。味厚不伤脾,甜酸亦解馋。三五好友,南腔北调,一盘锅包肉,筷头飞舞你争我夺,吃香全无满嘴油渍,不亦快哉!
+++++++++++++++++++++++++++++++++++
《炭火铜锅涮羊肉》
不是所有“沸汤下羊肉片变色捞出蘸料即食”都能叫做涮羊肉。
涮羊肉须得老铜锅,锅身得够高、炭膛要够大。
涮羊肉只好用炭火,不蔫不燥、火足烟小。
涮羊肉要用好羊肉,只要内蒙的两三龄大尾巴绵羊,取肉只取黄瓜条、大小三叉、上脑、磨档。
涮羊肉讲究刀功夫,全仗着师傅手里活计,片出薄如纸、勺若浆、齐似线、美如花,落在盘里要见得青花。
涮羊肉得自己调料,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卤虾油、酱油、辣椒油、香油,配有小香葱碎和香菜末。
涮羊肉不能缺糖蒜,蒜得是大六瓣,颜色白黄而色泽通透,味道甜酸微辣还得是嘎嘣脆。
涮羊肉的汤要清汤,一锅子清水,下进葱、姜、海米、口蘑就得,管你涮多少来回儿不起沫。
七样都齐活儿了,得嘞!
先吃瓣糖蒜顺顺气儿,等着老铜锅下红炭火渐渐起来,清汤渐沸。红白相间薄如纸的羊肉片往那滚滚清汤里一丢,筷子千万别离开锅儿,看着那咕嘟嘟里面羊肉变色须得抓紧夹出来。青瓷小碟里早有自个调和的料,香、咸、辣、卤、糟、鲜全是可自己的口味儿。羊肉滚匀小料,您就往嘴里送吧。吃上一顿,这一冬的气全都得补足了,还怕什么风雪!
++++++++++++++++++++++++++++++++++++
《下饭菜》
食材:圆茄子,土豆,东北黄豆酱【进阶吃法:可以把酱炸一炸,放猪五花肉碎和鸡蛋;也可以用蒸酱,里面放辣椒、薄荷叶和南瓜花的(后一种只有小时候在姥家吃过,做法不详,甚是好吃)】,嫩葱,蒜末,香菜,小磨香油、辣椒油随个人喜好。
厨具:烧柴火大黑铁锅一枚
最佳伴侣:高粱米水饭,过凉水镇一镇
做法:煮饭的时候把茄子土豆都放进去,一锅煮熟,把煮烂乎的茄子土豆装入海碗,用筷子搅碎,加酱料拌匀。
吃法:这个……就着高粱米水饭吃,最好有个咸鸭蛋什么的。
功效:大幅度增长饭量
++++++++++++++++++++++++++++++++++++
《浓妆下的西施》
豆腐西施这种叫法不无道理,好容貌的女子的皮肤须得像豆腐,且白且嫩——当然,时代在进化,豆腐也在进化。土法卤水豆腐虽然味道独到,同后起之秀的各种豆腐相比来说,相貌终究还是输了几分。
日本豆腐,就把白和嫩体现得更加恰当,虽然她不是豆子做的却叫做豆腐,然而莹白滑嫩的质感真真我见犹怜不忍下口。如此女子,当何妆容?少事酱醋便是淡妆处,把她原来颜色都发挥出来。口味重些就学苏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失风雅。再蠢笨些就如我,偏爱把个西子做浓妆。
油要重,给那白嫩的身子披上层金袍,还得用辣豆瓣和辣酱走一下,再披上一抹格外艳红,还得要小嫩葱碎段做小绿花,看上去好一个浓艳花大姐!上来的器皿也不要细致如粉彩青花、青白剔透,就要一个黑圆粗野的大铁盘子,下面还带着些火烈余温,豆腐铺上去嗤啦一声,吴侬软糯到了紧要处也说不得铿锵嘶哑。
此菜上桌,食客欣然,筷尖轻挑,破掉绿花红衣、裹身的金袍,噫!好一个白嫩的佳人儿。滚匀周边油酱,勺舀入口,香、鲜、咸、辣是其味,前脆后嫩是其质。佳人是其形质,浓妆是其新赏,西子不宜总是一副素纱裹体掩心羞怯之态,何妨金戈铁马阵中做燕赵之歌舞,且想铁板铜琶声中念去去千里烟波!
(附:开胃、宜下饭,但油酱过重少食为宜,此菜取得是日本豆腐本无滋味就容易借咸辣的味道,但是想吃日本豆腐本身鲜味就不适合了,西子可以扮柴火妞,却终究不是柴火妞。)
+++++++++++++++++++++++++++++++++++++
《老板娘,给加个汤,不要钱的》
时光退回到我的大学,学校门口有一家小川菜馆“四川特味”,那是我们周末打牙祭的地方。
菜倒未必是怎么正宗,但是在学生圈中还是极其受欢迎的,毕竟和伟大的食堂相比,小饭店是更具职业精神的食品提供商。更兼请人惠而不费、被请饕餮而不需多虑人情——我们的学生时代毕竟没那么多人情说道。还有就是人很好的老板娘。常去的这些人基本都熟络了,毕竟四年摸爬滚打,点菜从开始的思量再三到后来的心照不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点汤了,而是和老板娘说,“给加个汤呗,不要钱的。”
加的通常是紫菜蛋花汤,相比较川菜还是清淡,做法简单成本也不高,但是饭桌上确是最容易见底儿的。紫菜的腥鲜、蛋花的软滑,就着简单的味道和一勺香油的滋润,竟有说不出的五味调和来。我想,即使没有水煮肉片、辣子鸡丁、川北凉粉、麻婆豆腐等等等等点齐的那一桌盛宴,就着这碗不要钱的汤我也能多吃两碗饭。
开始自己生活后,在很饿的时候,紫菜蛋花汤也是常做的,要不了两分钟就出一锅热腾腾的汤,泡着饭吃也是很好的。
也常去周边的小饭馆,不过暂时却是没有送碗汤的了。
++++++++++++++++++++++++++++++++++++++
《回不去的回味》
十一回家,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蒸蛋。因为自己做了几次总是做不好,要么不熟要么就老了,索性干脆不做了,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已经到了不容许一丁点儿不完美的程度。
看着母亲在大碗里打了几个鸡蛋,筷子搅匀,往里加了几小勺盐、十三香、鸡精,又往里加了些水再次搅匀,最后是一大勺香油和一点海米,放在蒸锅里,点火盖锅盖。和回忆里的步骤一模一样,为什么我却做不好?
等到水开了,母亲说,“做不好蒸蛋,大概你是忘了放汽了吧”。她把锅盖打开一点小缝儿,一股浓浓的蒸汽窜了出来,带了一点儿蒸蛋独有的香气,然后又合上锅盖熄火闷了一小会儿,蒸蛋就好了。
表面上嵌着小虾米的金黄的一层油,一勺下去,里面淡黄嫩滑的鸡蛋羹,丝毫没有蜂窝状的气孔。入口滑溜溜的,鸡蛋本来没什么味道,被简简单单的盐和十三香刺激了一下,焕发出一种独有的鲜香来。不知不觉一大碗都吃进了肚子,感觉头脑中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又一点点的清晰起来了。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做的蒸蛋其实一点也不好,和我自己做的也差不多,不是老了就是没熟。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其实源自于我姥姥。
曾经的我,每到暑假的时候总要跑到姥家去,一个小村子里,捧本书坐在凉爽的瓜棚下看。路过的认识我的长辈总要说上一句,“小且(东北方言,不知道字应该怎么写,指客人)又来了,姥娘给做啥好吃的了?”我就会说:“蒸鸡蛋!”
我姥总是在小饭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均、加作料,加水搅匀,一勺香油一点海米,放在烧柴火的大黑锅里,蒸屉上还有饭和茄子土豆和蒸酱。我坐个小板凳,往灶坑里添柴火。一出锅了,飞也似的跑出去喊姥爷回来吃饭,然后跑回来等着那碗蒸蛋放到我的面前,然后把这美味吃个精光。
我和我母亲说这次蒸蛋做的很像我姥做的了。母亲说,以前每次去姥家取我,姥姥都得和她说一遍怎么做好蒸鸡蛋,做法早就烂熟于心了。
为什么以前母亲做的蒸蛋没有这么好了?我没有问,但是看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和渐渐有些迟缓的行动,我似乎知道答案。姥姥也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这回不去的回味,多令人伤感。
++++++++++++++++++++++++++++++++++++
《旅人食粮》
我想,很少有车站小卖店会不卖这东西的吧。
一个小煤炉,小黑锅里黑汤温吞冒白气,一个个破碎相的鸡蛋在里面泡着澡,锅里有个小勺子,随时客来随时捞起,若无人光顾好像不知道它们要泡到什么时候!买到手里,轻轻一撕,那破破烂烂的像汝窑出品的外壳连成一片的脱落掉,露出里面褐色的带龟甲纹路的蛋体。吃起来就是煮鸡蛋带点酱油茶叶味,别指望车站能做出什么绝味出来,脏倒是真的!
我似乎非常留意这车站的茶叶蛋,便是留意一段旅途的故事,每每看到有人买它,便在心里勾绘出一个派生出的图案。像那个民工打扮的一家三口买了几个充饥,年轻的母亲给自己的小孩剥开鸡蛋壳,吹凉了,小孩吃的很香,或许还会有一个甜甜的微笑。这家人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颇久吧,省吃俭用大概是为了一所乡间的新房子,还有把孩子送回爷爷奶奶那里读书吧。还有那次站台相送的两个老太太,稍稍年轻的那个也是满头白发,从小布手绢里掏出零钱买了两个塞给年纪大点的那个做旅途点心。她们或许是两地分隔的姊妹,如今车站话别了,都已是八十来岁的沧桑,怕是此一别就再不能相见了,可是干涸的眼眶已经没有了情感涟漪……
旅途,也不是见得是那么风雅的东西,颠倒了三五天卧铺车厢为了省钱尽吃得方便面加饼干,总算是见了平地,小卖店里卖的这样热的,像祥子吃的老豆腐,能烫开你的性命。你纵使走遍天南海北见惯五光十色,在那个中转的地方,也会有这脏脏的茶叶蛋卖,你吃过没?很脏但是很香。
+++++++++++++++++++++++++++++++++++++
《离家便想》
我想,大多数和我同龄的东北小孩儿,小时候是绝对算不上喜欢酸菜的。那个时候的冬天寂寞得很,精打细算的家长自然是不愿常破费去买些不应季青菜,那么,家里那口不小的酸菜缸似乎预示着什么……
酸菜,捞出缸来满是汁水、微黄萎蔫的一棵白菜,那形象绝对是称不上好的,如果要是闻到那味道,你会更加迷茫它是不是烂了。得把特别软烂的边缘去掉,留相对硬挺的菜帮菜叶,切成极细极细的丝,过水洗一洗再攥干水,看起来就更有食物的样子了——我所知道的所有酸菜做法的第一步都是这个。
酸菜的第一要义是炖,酸菜搭笨猪肉是一绝,要五花三层的肥多瘦少的,再加上几块排骨脊骨,还要有土法做的地瓜粉条、现灌的血肠做陪衬,放在大骨头汤里咕嘟咕嘟好久。到了酸菜入口就要化,猪肉白得显透明的时候就好吃了。盛上一碗饭,浇上点热乎乎香喷喷的酸菜汤,铺上白肉血肠粉条酸菜,以后自己联想~~
酸菜的第二要义是包饺子,把酸菜丝剁的细细的酸菜末,合着猪瘦肉绞的肉馅,肉菜七三,多放大豆油搅拌到能捏成丸的程度。皮儿要比平时大上一点和厚上一点,因为酸菜馅的饺子必须得是大馅儿。包好了上屉蒸,自己调好蒜泥酱油和陈醋站在锅边等着,出锅之后顾不得烫直接夹上一个。一咬满嘴流油,但有酸菜那独到的味道调和绝对不腻!
我也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在异乡的梦里梦到吃酸菜吃得畅快淋漓而把自己馋醒,小时候绝对谈不上喜欢的东西,在长大后是我所自豪的一种家乡烙印。
“东北这旮儿有啥?酸菜!”
+++++++++++++++++++++++++++++++++++
《穷讲究》
老头儿从外面遛弯儿回来,头里提着半斤五花儿一袋菜、六必居的黄豆酱和一瓶散白干儿,迈进小院儿看见老太太收干衣裳,小步蹭到近前试探着说上一句,“老婆子,咱今儿个吃过水、手擀的,怎么样?”
老太太眉毛一拧,道:“行啊,你擀面条儿带炸酱、面码儿切了……”
老头儿愁眉苦脸道:“那您呐?”
老太太笑了,“我呀,我就管过水。我撂挑子咱就吃锅挑儿!”
说归说,还是接过来一堆东西走进小厨房。老头儿不敢怠慢了这位,在后面紧跟着,见拿出面盆来才松了口气。年轻时那双素白纤手不再,可是这擀面的力道可是炉火纯青了,见水面混合,老头儿忍不住说上一句,“加俩鸡蛋揉!”
“要不你来?”老头儿马上唯唯。
饧完揉完,面团表面光洁稍硬,铺到桌子上拿大号擀面杖来几下,便成了个面饼。这面饼越来越薄铺了小半个桌子大,里面刷点油,卷起来,拿刀当当当小旋风一阵,成了均匀的面卷许多。再撒上散面抓一抓,面条的雏形就出来了,没有点功夫哪能切得这么齐整!
黑锅烧热,下豆油和猪油两掺,比例七三,这可是长久以来琢磨出来的。姜蒜爆锅,见香味儿就放五花肉碎,翻炒均匀。总得肉质见白,把黄豆酱下到里面。多少?一直得是酱在油里浸着,油在酱上汪着。炒勺一个方向搅和,这手法不简单,一个不留神就炸糊了。就这么炸着,到了香味儿飘得哪哪儿都是了,出锅嘞!
嫩黄瓜、心里美,手起刀落,匀匀净净的细丝儿。水发黄豆、青豆可也别少了,老头儿寻思寻思,蒜没剥,赶紧去剥两头。那头里老太太早烧上了水,面条下里面了,咕嘟咕嘟一开,面条捞出来了。
老头剥完蒜马上小跑过来,道:“我来过水!”把面条往凉水里走一下,那盆水见温就捞出来盛到二大海碗里,把还热乎的酱往面条中间儿扣上一勺儿,面码儿四下放齐整了,开饭!
“这面!按我说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做法)是不是好!这酱!按我说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做法)是不是好!配上我最称赞特地买回来的这少不了的几样面码儿!”
“合着你动动嘴功劳全成了你的了,下回谁还给你做,等着吃锅挑吧!穷讲究!”
老头喝了点酒自然脸有点红,看着老太太说道,“就冲这一手炸酱面,老太太,下辈子咱也得赖上你!”
老太太没喝酒,夕阳的霞光打在脸上,“跟你这么个穷讲究委屈了一辈子,还下辈子!”
+++++++++++++++++++++++++++++++++++++
《三鲜烙盒》
如今,吃东西的时令概念越来越不明显了,不分冬夏,想吃点啥到超市逛一圈基本也没有找不到的。便利了吧,也少了点什么似的。比方说要吃三鲜烙盒,不必等春暖花开韭菜从地里钻出来,水灵灵宽叶小梗的韭菜一年四季躺在那。可是,总觉得水气太大,搅成了馅儿还得挤一挤水,味道也欠缺。
等吧,等到开春了,蔬菜摊儿那纸壳子广告牌上写了“头刀韭菜”。叶子又宽又厚实,韭菜梗是白茬儿的,闻一闻味道是那么回事儿,买回来吧。
猪五花肉切小碎丁儿,和姜蒜末翻炒,喜欢油大点儿的拿猪油炒,炒到变色盛出。鸡蛋搅匀翻炒熟,嫩点最好,块不要太碎,也是待用。虾仁,大点的冰冻那种就化开了切碎,实在没有放点海米也成(小时候吃的多是海米)。最后把切碎的韭菜末和这几样搅匀,加调料和油,油比正常量多一点。
白面两下分,一边拿水活一边拿油活,比例随自己个心意。水和面成剂子了往里掺油面,反复擀揉几次就成。最后要是一张大点的圆皮儿,饺子皮儿两个大两个那么厚就好。
包起来很简单,馅儿铺在正中,两下一合,边上捏好摺儿就行,半月形的。平底锅烧热油,煎到两面金黄些微有点糊意了,就出锅。
配小米粥小咸菜,外酥里鲜,吃了这个才算开春。
(现在头刀韭菜也假的多,都是棚里出来的)
+++++++++++++++++++++++++++++++++++++++++
《会做饭么,不会那就做可乐鸡翅吧》
可乐鸡翅,学名叫做“不怎么做饭的人也能做出来然后吹嘘一通的一道菜”。尽管放心,这道菜除非你连糊了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要不然绝对是做不砸的。
为什么广大懒人青年热衷于这道菜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鸡翅这食材是肉类里最好糊弄的,肉少但是极嫩,开锅就熟,并且不用切丝切片。其次,做法根本不用掌握火候,下油锅炒,完事添作料锅里闷,油温不够没事,油温大了没事,反正最后都是咕嘟咕嘟熟了。最后说作料,可乐这货在别的菜里根本没有出场机会,但在这里绝逼是染色剂调味剂加上菜的灵魂,含糖量极高的它能够让你放进去的盐和酱油味道不那么刺激,所以轻易做不咸。淡了?算甜口的。
我至少吃过五个人信心满满给我做的可乐鸡翅,它们味道各异,但是都能够下咽。要做到回味无穷不容易,但说实话还真没吃到过做砸了的。面对着“掌勺”非常期待的目光,你不好意思挑什么毛病,只好任由她说道“我做的可乐鸡翅很美味是吧!”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简单的菜真的不少,你完全可以换一道尝试……
PS:做法是,鸡翅划刀略腌一下,入热油两面煎金黄微硬。锅内留少许油,炒葱姜蒜末,然后加鸡翅,然后加酱油料酒可乐锅中闷熟变色即可。这菜做法太庞杂了,怎么弄都行,但我自己是一次没做过……
+++++++++++++++++++++++++++++++++++++
《与年同味》
我家乡有个风俗,每到除夕上午家家都要炸素丸子,以至于我一直认为炸素丸子是和饺子一眼的存在。
一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风俗,后来听某位长辈考究的是我家乡里原有座年头颇久的庙,旧时除夕炸初一的供,小家小业出不起香火就炸点供送庙去。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俗,虽然那座庙被拆了很多年。
素丸子各家做法不一,但都是素的,有家用萝卜有家用土豆还有家放豆腐的。一到除夕当天,早支好油锅来,小孩子跑出去粘春联,要么就拿挂小鞭儿四处放去。总到了一个时候,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飞快的跑回家去,“我家丸子要炸好了!”
素丸子趁热吃极好吃,外酥里嫩,所以一定要赶上家里炸的头一锅。我家人口多,炸的也多,素丸子也要炸给好几种,也还有糖和鸡蛋和面炸的面鱼儿。跑回来总算赶上了出锅,洗了手就赶紧拿上几个坐在大门口吃起来。冬天冷啊,咬开丸子脆脆的外皮里面还冒着白色的热气,转头看见隔壁家的孩子也在吃,两下换几个互相品评一下。
丸子是不会让你吃太多的,油腻东西怕吃存了食,晚上的饺子吃不下。过年之后几天每顿热几个,不过热的就没有刚出锅的好吃了。
二十多年除夕都吃的它,它于我早就与年同味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年是什么味道?
++++++++++++++++++++++++++++++++
《这哪里是黄桃、这分明是蟠桃》
家有小孩儿有病发烧,在被窝里滚来滚去的不起来,口里嚷嚷难受不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家长见了不知如何是好?待我传给你一宗灵药,附耳过来!
这灵药端得了不起,水晶瓶纳天宫仙果、老君炉里蜜水调和。眼见其色泽如金似玉、鼻嗅那香馥似桂如兰,更描画不清的是那一分入口甜蜜,教人三冬觉暖、暑伏清凉。这灵药,专管那小儿发热头痛、起床困难之病症,吃过之后不出半日,小孩儿保管他精神更胜往日。
您要问这灵药去哪里找寻?不难不难,只需到小卖店那里,看柜台后面摆得齐齐整整一瓶一瓶,上书“糖水黄桃”的便是。
戏作,这里说的是我小时候的情况,现在的小孩估计没共鸣了。一辈有一辈的专属灵药。
+++++++++++++++++++++++++++++++
《女贞陈绍,远年花雕》
提到绍兴黄酒,首先会想到孔乙己先生来。因为第一次对于黄酒产生了兴趣就是读了《孔乙己》之后,温一碗绍兴黄酒配上碟茴香豆的组合深入我心。不知道为什么,从这个组合里竟读不出穷酸和世态炎凉,只因孔先生把这柜台慢慢喝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白玉堂三试颜查散时候,小酒馆里点名要喝那一般女贞陈绍,“吾告诉你说,吾要那金红颜色浓浓香,倒了碗内要挂碗,犹如琥珀一般,那才是好的!”,这等好酒得配上一斤往上的“必须尾巴要像胭脂瓣儿相似,那才新鲜”的鲤鱼和“青笋尖儿上头的尖儿,可要嫩切成条儿,要吃那末咯吱咯吱”的“尖上尖”同做。这段描写端得气势十足、侠气毕现!
黄酒倒是温的好喝。红楼梦里,除了林黛玉吃完螃蟹喝那一乌银壶里装的特意表出不是,梨香院里配着薛姨妈糟鹅掌喝的、把个湘云醉倒在芍药荫下行酒令的、夜宴里拈花名就着芳官一曲《赏花时》的乃至刘姥姥东倒西歪头重脚轻的罪魁都是这绍兴黄酒。宝钗说的,冷酒喝了要拿心去暖它,写字要手颤的。这等佳酿,堪配上怡红快绿、才子佳人。
花雕是绍兴酒,周作人却写绍兴本地陈绍是有的,但没有叫花雕名号的酒。花雕别名女儿红,也无法考证旧时绍兴生女儿时候,到底是不是要埋一坛子酒了。花雕还有种说法叫花凋,却说的是女孩儿半道夭折了的酒才叫这个名号,养大成人的叫女儿红,所以有“来坛女儿红,永不饮花凋”这种说法。
名号里面蕴藉的那种深远韵味,那鉴湖水、精白糯调和、经过岁月凝固的琥珀光彩,从勾践的铜樽里到王羲之的流觞中盛过的佳酿,不曾饮过,人生何憾!
PS:标题是老北京南酒馆幌子常用的,我还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么挂的。我家乡的人平时是不喝黄酒的,只喝烧酒,黄酒是用来入药用的。药房里诊脉的老先生特别喜欢开一副丸药方子,然后勾勾画画写上“黄酒送服”,患者的家属就得跑到酒铺买回小小的一坛子“南酒”来,精贵的很。
PS+1:据说分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惭愧没喝过那么多种。
+++++++++++++++++++++++++++++++++++++++++
《烈酒在喉》
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在我的少年时代带给我对于两种事物的渴望,法拉利和杰克丹尼。法拉利是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的……还好有杰克丹尼。
个人总觉威士忌这种酒不讨好,论清香是万万比不上白兰地的,调酒的实用性不如朗姆,纯烈似乎还稍逊伏特加,便宜还不如中国老白干——可它只是不讨好而已,就像身边一个硬朗的朋友,说话直性子到让人头疼,可是遇到难办的事想起的第一个可靠的人却还是他。
威士忌首先看色,需得是琥珀色的带点子红茶汤质感的才是好的,符合“玉碗盛来琥珀光”的中式审美,不过威士忌还是用广口玻璃杯装得最好,里面只加冰。入口不呛的威士忌算不得威士忌,那股子说不明白的烟熏味是威士忌不可或缺的东西,被味道熏得晕乎乎之后,口腔里的酒精、橡木的味道开始挥发萦绕,流到喉咙像一团火坠下去。杰克丹尼的好处在于,色它好,味它纯,劲头它足,你想要的这里都有,做到精纯处,浮华皆可抛。
杰克丹尼不是摆在沙龙酒会上给绅士小姐们品的,它更适合浴血沙场的战士、流浪四方的行者,杰克丹尼是给那些硬朗的人的最好饮料。
说道杰克丹尼不得不说它的酒瓶子,辨识度极高,四四方方金色酒浆黑牌子,在哪里看到就像个老朋友。一次春天进山里玩,傍晚又冷又饿才回到附近镇子里找旅店,在那个小柜台一眼就见到它。老板是个好饮之人,欣然赐予一杯,什么也不加一口闷下去,豁然开朗——我觉得这种情景才是喝它的最佳情景吧。
OLD NO.7,old sport
++++++++++++++++++++++++++++++++++++
《因纯净,故绝对》
烈酒的口感通常不是容易体察的,因为高纯度的酒精在口腔里造成的刺激效应可以掩盖掉很多东西。
伏特加是最纯粹的一种洋酒,烧酒材料可以是小麦土豆等等一切淀粉充足的粮食,烧酒工艺简单也不需要窖藏,甚至除了酒精都尝不出别的混合香来。提起它来就会想到俄罗斯和北欧那种苦寒的天气,因为那里不需要品味,喝酒只是吸收酒精,为了解除身上的寒气。
绝对伏特加在纯粹之中又更精纯了一些。
老式俄国伏特加可能是更传统一点,烧酒材料很多元化,绝对伏特加把其它材料一律摒弃,只采用一个产地的冬麦来烧酒。虽然喝起来区别不像威士忌受烧酒材料影响那么大,但是土豆和玉米伏特加确实辣味更重一点,冬麦的口感相对保守,不失烈性而极精纯。
包装上高透圆弧玻璃瓶,让内容物如纯净水一样,第一看看到这个瓶子就很难拒绝她,谁也不会想到这般清纯的外表里多么烈性的心在里面。
另外不得不称道绝对伏特加宣传手段,“品牌要成功,广告不能随波逐流,必须冲破一般酒广告的传统模式;只渲染产品本身的质量远远不够,必须创造它的附加价值,把绝对牌塑造成时兴的——人人都想喝的形象”。广告所做的就是为产品创造一种外观上持久的时尚,绝对做到了。想想新浪视频前面三十几秒的XX梦、梦之蓝,一样做酒的广告怎能这样图样图森破。
喝绝对的话,没有收集癖的话还是经典瓶子那种比较实惠,而且感觉带口味的确实不如原味自己调出来的(红莓和柠檬还好),尤其是那个辣椒味(毋宁说辣椒和胡椒杂交味),理解不能。
+++++++++++++++++++++++++++++++++
《不知名的金色巧克力球》
看到ROCHER,我最先想到的竟然不是它的香甜口感,而是高中时坐我前座的胖妞。
胖妞非常爱吃甜,她的书桌里永远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糖——即使是她减肥的那段日子里。其实她倒不算很胖,只不过脸有些婴儿肥,其他女生曲线毕露的时候她依然轮廓不明显。她是个豁达的女生,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别人叫她胖妞。
前后座坐久了,她对于我来说就有着很多特殊的意义了,比如上课时可以充分借助她的后背遮掩的空间看点打发时间的小书、无聊了可以戳一下她的后背低声聊聊天、饿了可以伸手过去豪不羞愧的要零食吃。她是第一个知道我喜欢的女生是谁的那个女生,还兴高采烈地为我出谋划策,失败了之后还不断安慰我。
年少时候总会有一段时间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追女生失败的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而她做了我的第一个读者。我已经习惯了她回过头,眯起眼睛对着我笑,伸出手来接过我的笔记本,然后顺手给我一块糖做“稿费”。
“你可以选择让他和她在一起的呀”,她总是喜欢参与进剧情里,“不一定她就不喜欢他的。”
而我彼时还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孤独、伤感、失意etc。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似乎很长也似乎刹那间就结束了。胖妞某天的稿费极其丰厚,那是一个金灿灿的球,直到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它叫ROCHER,很好吃,比德芙要好吃多了。她还是那样眯着眼睛看着我,“怎么样?好吃吧”。我大大咧咧的伸出手表示我还想吃,胖妞装作一副非常艰难的表情又递给我一颗。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吃糖,但是那天的不知名巧克力球吃得十分顺口,以至于后来胖妞给我看了盒子表示里面没有了。
“哪儿买的,很好吃啊。”“我爸从国外带回来的。”
我还不知道在那个物价不高的年代我十几分钟吃掉了我几乎一个星期的饭钱。
胖妞她爸从国外回来的目的,大概就是要接她去国外——其实我问她她也没和我说她要去的是哪,总之她走了,带走了我的那部没写完的作品,然后说,“这回故事的结局该由我做主了”。之后的生活虽然还是那样,但是总是觉得少了什么,当时觉得可能是前座太瘦了的缘故。
后来赚了一点真正的稿费,想给当时在异地的女友买些什么,在屈臣氏里看到了这个金色不知名的巧克力球,知道了它叫ROCHER,吃起来一如当年的好吃。胖妞啊,眼睁睁看着我吃了这么多当时的你有多纠结?
胖妞,如果你忽然出现的话,我还是会考虑还给你几颗,并且在那个笔记本上补上个你设想的结局。
+++++++++++++++++++++++++++++++++++++
《后记》
感谢曾经读过这些不成熟小文章的你们。
《来碗羊杂汤》
下货,即是动物内脏,我从前是不吃的,觉得油腻而腥膻——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羊杂汤这种东西肯定是更加无感了,这货的膻气程度简直是普通下货的平方。
人这辈子吃什么不吃什么,得看机缘。机缘到时,东西入口时强忍着恶心劲儿,嚼了几口咽下去马上就像开了灵光,觉得出这东西独有滋味来马上喜欢个不行,颇有点像老和尚参禅。有的时候,心不动旗子也不会飘,总得自己把眼睁开才能看出五光十色来。
羊杂汤没什么卖相,乳白的汤,里面奇形怪状的各种有机体,扑鼻而来的是羊肉膻味夹带点土腥气。打眼看去,很容易就拒绝了它,我当时也曾如此,对着一碗羊杂汤打不起勇气来。这个时候,那个坐在对面肩负着点化我的人拈花一笑。拈得不是花,是一瓶胡椒面,拧开瓶盖儿不分深浅就倒了一大片进去,留我呆呆看着白汤溶化这神奇的粉末。胡椒的辛辣被蒸腾的热气这么一熏,钻进鼻子里直冲头脑,一下豁然开朗了。
对面“禅师”这个时候就得说出禅语了,“吃之前管它里面是羊心还是羊肺作甚,总要吃下去嚼出滋味来才知道。”
那勺羊杂入口之时,我便知道,此时我心中的羊心羊肺,从没来由的臆想变成了浓厚的滋味。此后再见羊杂汤,分明的可爱起来,那白汤里面诸般形态,从浓厚的滋味又变作了体面的形象了。喝羊汤我喜欢加白胡椒粉和白醋,两样都是透明的,不染汤的原色,而且味道厚重解膻。最好是有嚼劲的羊肚儿和入口即化的羊血同吃,一勺两味皆得,人生快事。这个时候边上一定要有羊肉烧麦一屉,随手夹一个热乎乎放到嘴里,一咬吱吱冒油,再来勺汤综合一下,膻、酸、辣、鲜、香,由着一条味觉线走到终点,咽下去就觉得,世间美好全在此处了。
吃东西时候,本着个参禅的心,哪怕吃的不过是家常物事,自然能吃出个中滋味胜过山珍海味远矣!
羊汤最出名的是本溪小市,未曾吃过,我常吃的不过家里那边的一些杨姓回族做的。最近一次吃也是颇久之前了。
++++++++++++++++++++++++++++++++++
《抻的面》
十多年前,沈阳仿佛还没有蓝底白字招牌清真旗号的兰州牛肉拉面,至少也是没有现在这么随处可见。那时候的面馆,都叫做抻面馆。
抻面拉面,面字前面形容做法的抻和拉,理论上都是一回事儿。所不同的是,沈阳老抻面往往是鸡汤打底儿,上面撒香菜末儿和盐水腌的苤蓝。汤近乎于清汤,面上不事荤腥,点缀滋味的即是那腌得色泽通透、材质柔韧的苤蓝,就是这苤蓝通常切得也不那么规整,用饭铲子铲一下子扣在汤面上就上桌。吃面通常还要要上盘鸡架来一起吃,鸡架就是汤锅里煮出来的,肉不多,完全就是啃那么个意思,解决汤面没有荤腥的。
我喜欢吃面条,在小时候便尤其喜欢这抻面。抻面往往实惠得很,一碗满满得感觉够成年人吃个饱,顺带着啃个鸡架,怕是一天也吃不下别的东西去了。面馆里通常熙来攘往,人们可以看见后厨那里师傅两三倒把一团面变成一缕丝,在浮着油花的汤锅里咕嘟咕嘟浮起来,用白钢的大水舀子舀到白瓷碗里撒上配菜,然后传到了自己面前热气腾腾。这种抻面不是阔人吃的东西,甚至连北京炸酱面那种穷有穷吃法富有富讲究的也不如。它同东北人的性子相似,简单而有滋味,管饱还颇为解馋。
那个时候的我对于师傅抻面的手艺颇为佩服,一次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舀水和面做实验想做出抻面,结果不是太干就是太稀,所以面是和了不小一盆,抻却是没有抻出形状了。
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兰州拉面开始占领全国的,牛骨汤头,上面撒卤牛肉三五片,面条较之本土抻面更为筋道通透了。有一段时间我也是几乎天天吃它,不过后来认识了个兰州人,被告之这些感觉上很正宗的却不是兰州本地做法,更多是青海某县的人开的店,出了兰州怕是吃不到正宗的了。这也颇为遗憾,看来为了牛肉面也少不得什么时候去次兰州了。
得陇望蜀,吃鱼不忘熊掌方是正道,若是什么时候沈阳抻面有了兰州拉面的筋道和汤头,兰州拉面有了沈阳抻面的实惠。想象着一碗浓汤热面,上面码得满满的牛肉片咸菜丝,旁边一盘肥嫩的白斩鸡,老板笑呵呵的看着你来上一句,“一共五块钱!”,共产主义是不是就来到了?恐怕是,对于我这种没出息的人,这个场面就得把我乐醒个好几次了。
++++++++++++++++++++++++++++++++
《北菜南相》
北菜少甜。
自小长在燕赵之地,要是有个人和我说,肉往甜了做,我估计听了就得说:“那还有个吃?”。但是一到三五人聚在小饭馆,哪里还有这个觉悟,早点上一个锅包肉,还吃的挺香。
锅包肉是北菜中的例外,但是它还不是南菜。酸甜的底味是南方格调,粗犷的做法是北方习惯。南菜里没这么大块切肉、这么大油烹调的,北菜里就没有把肉做成酸甜的!姑且叫它做北菜南相,还算恰当。
据说锅包肉是个官家私房菜,哈尔滨道台府里出身,后来才飞出百姓家。到现在,虽然贵气全无,锅包肉仍是北方小饭店考验厨师手艺的一道菜。一道菜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吃一顿费多大周章花几两银子,在于有多少人吃过它而且常在吃它。
做的好的锅包肉,颜色要艳:肉外裹糊油炸过后淡淡金色,再外是锅里糖醋调和炒制的芡汁包裹,最外是炒汁时那一勺明油的亮闪闪外衣。好的锅包肉,纯靠火候和糖色,这颜色却三位一体,浑然天成;次之的,出锅加番茄沙司,底色偏红,虽然不见炒色的功底,但是也已自成一派;最差的用橙汁,颜色东施效颦,极其不自然,更不要说口感了。
口感要脆中韧,韧中嫩的:第一口是油炸的外衣,必要咬下去咯吱一声,吃进嘴时体会里脊肉的妙处,肥瘦适中,有劲头而不柴,咀嚼时油炸的妙处,肉质软嫩,恰到好处。油炸的不到位的,吃下去脆度不够,柔韧尚可的次之。最差的是把好好的里脊肉炸成了木头块,把脆理解成了硬,连一点柔嫩都吃不出来的。
滋味要酸甜均匀,香而不腻:舌尖上第一感就是糖醋调和的味道,务必酸甜恰当,然后油香出来,最后是肉里的滋味,四个字概括就是厚而不腻;糖醋调和不当,油放多了,这两者有一个,这道菜就毁了一半;只知道要酸甜,要油炸,却不知道适度的,是最下等的。
这些年过去,各家锅包肉三六九等吃了许多,自觉最上等的是一个街边小店,老板兼任厨子,五十多岁,曾经做过部队炊事员的,他还算我半个酒友;最下等的是某家知名大饭店,橙汁挂色、肉质干柴、酸甜得夸张,不讨好的占齐了。
好菜未必是富贵逼人,似锅包肉这等,从富贵中来到市井中去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才能称得上好菜。我曾做一首顺口溜道它的好处:闷时能就酒,饥时可下饭。味厚不伤脾,甜酸亦解馋。三五好友,南腔北调,一盘锅包肉,筷头飞舞你争我夺,吃香全无满嘴油渍,不亦快哉!
+++++++++++++++++++++++++++++++++++
《炭火铜锅涮羊肉》
不是所有“沸汤下羊肉片变色捞出蘸料即食”都能叫做涮羊肉。
涮羊肉须得老铜锅,锅身得够高、炭膛要够大。
涮羊肉只好用炭火,不蔫不燥、火足烟小。
涮羊肉要用好羊肉,只要内蒙的两三龄大尾巴绵羊,取肉只取黄瓜条、大小三叉、上脑、磨档。
涮羊肉讲究刀功夫,全仗着师傅手里活计,片出薄如纸、勺若浆、齐似线、美如花,落在盘里要见得青花。
涮羊肉得自己调料,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卤虾油、酱油、辣椒油、香油,配有小香葱碎和香菜末。
涮羊肉不能缺糖蒜,蒜得是大六瓣,颜色白黄而色泽通透,味道甜酸微辣还得是嘎嘣脆。
涮羊肉的汤要清汤,一锅子清水,下进葱、姜、海米、口蘑就得,管你涮多少来回儿不起沫。
七样都齐活儿了,得嘞!
先吃瓣糖蒜顺顺气儿,等着老铜锅下红炭火渐渐起来,清汤渐沸。红白相间薄如纸的羊肉片往那滚滚清汤里一丢,筷子千万别离开锅儿,看着那咕嘟嘟里面羊肉变色须得抓紧夹出来。青瓷小碟里早有自个调和的料,香、咸、辣、卤、糟、鲜全是可自己的口味儿。羊肉滚匀小料,您就往嘴里送吧。吃上一顿,这一冬的气全都得补足了,还怕什么风雪!
++++++++++++++++++++++++++++++++++++
《下饭菜》
食材:圆茄子,土豆,东北黄豆酱【进阶吃法:可以把酱炸一炸,放猪五花肉碎和鸡蛋;也可以用蒸酱,里面放辣椒、薄荷叶和南瓜花的(后一种只有小时候在姥家吃过,做法不详,甚是好吃)】,嫩葱,蒜末,香菜,小磨香油、辣椒油随个人喜好。
厨具:烧柴火大黑铁锅一枚
最佳伴侣:高粱米水饭,过凉水镇一镇
做法:煮饭的时候把茄子土豆都放进去,一锅煮熟,把煮烂乎的茄子土豆装入海碗,用筷子搅碎,加酱料拌匀。
吃法:这个……就着高粱米水饭吃,最好有个咸鸭蛋什么的。
功效:大幅度增长饭量
++++++++++++++++++++++++++++++++++++
《浓妆下的西施》
豆腐西施这种叫法不无道理,好容貌的女子的皮肤须得像豆腐,且白且嫩——当然,时代在进化,豆腐也在进化。土法卤水豆腐虽然味道独到,同后起之秀的各种豆腐相比来说,相貌终究还是输了几分。
日本豆腐,就把白和嫩体现得更加恰当,虽然她不是豆子做的却叫做豆腐,然而莹白滑嫩的质感真真我见犹怜不忍下口。如此女子,当何妆容?少事酱醋便是淡妆处,把她原来颜色都发挥出来。口味重些就学苏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失风雅。再蠢笨些就如我,偏爱把个西子做浓妆。
油要重,给那白嫩的身子披上层金袍,还得用辣豆瓣和辣酱走一下,再披上一抹格外艳红,还得要小嫩葱碎段做小绿花,看上去好一个浓艳花大姐!上来的器皿也不要细致如粉彩青花、青白剔透,就要一个黑圆粗野的大铁盘子,下面还带着些火烈余温,豆腐铺上去嗤啦一声,吴侬软糯到了紧要处也说不得铿锵嘶哑。
此菜上桌,食客欣然,筷尖轻挑,破掉绿花红衣、裹身的金袍,噫!好一个白嫩的佳人儿。滚匀周边油酱,勺舀入口,香、鲜、咸、辣是其味,前脆后嫩是其质。佳人是其形质,浓妆是其新赏,西子不宜总是一副素纱裹体掩心羞怯之态,何妨金戈铁马阵中做燕赵之歌舞,且想铁板铜琶声中念去去千里烟波!
(附:开胃、宜下饭,但油酱过重少食为宜,此菜取得是日本豆腐本无滋味就容易借咸辣的味道,但是想吃日本豆腐本身鲜味就不适合了,西子可以扮柴火妞,却终究不是柴火妞。)
+++++++++++++++++++++++++++++++++++++
《老板娘,给加个汤,不要钱的》
时光退回到我的大学,学校门口有一家小川菜馆“四川特味”,那是我们周末打牙祭的地方。
菜倒未必是怎么正宗,但是在学生圈中还是极其受欢迎的,毕竟和伟大的食堂相比,小饭店是更具职业精神的食品提供商。更兼请人惠而不费、被请饕餮而不需多虑人情——我们的学生时代毕竟没那么多人情说道。还有就是人很好的老板娘。常去的这些人基本都熟络了,毕竟四年摸爬滚打,点菜从开始的思量再三到后来的心照不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点汤了,而是和老板娘说,“给加个汤呗,不要钱的。”
加的通常是紫菜蛋花汤,相比较川菜还是清淡,做法简单成本也不高,但是饭桌上确是最容易见底儿的。紫菜的腥鲜、蛋花的软滑,就着简单的味道和一勺香油的滋润,竟有说不出的五味调和来。我想,即使没有水煮肉片、辣子鸡丁、川北凉粉、麻婆豆腐等等等等点齐的那一桌盛宴,就着这碗不要钱的汤我也能多吃两碗饭。
开始自己生活后,在很饿的时候,紫菜蛋花汤也是常做的,要不了两分钟就出一锅热腾腾的汤,泡着饭吃也是很好的。
也常去周边的小饭馆,不过暂时却是没有送碗汤的了。
++++++++++++++++++++++++++++++++++++++
《回不去的回味》
十一回家,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蒸蛋。因为自己做了几次总是做不好,要么不熟要么就老了,索性干脆不做了,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已经到了不容许一丁点儿不完美的程度。
看着母亲在大碗里打了几个鸡蛋,筷子搅匀,往里加了几小勺盐、十三香、鸡精,又往里加了些水再次搅匀,最后是一大勺香油和一点海米,放在蒸锅里,点火盖锅盖。和回忆里的步骤一模一样,为什么我却做不好?
等到水开了,母亲说,“做不好蒸蛋,大概你是忘了放汽了吧”。她把锅盖打开一点小缝儿,一股浓浓的蒸汽窜了出来,带了一点儿蒸蛋独有的香气,然后又合上锅盖熄火闷了一小会儿,蒸蛋就好了。
表面上嵌着小虾米的金黄的一层油,一勺下去,里面淡黄嫩滑的鸡蛋羹,丝毫没有蜂窝状的气孔。入口滑溜溜的,鸡蛋本来没什么味道,被简简单单的盐和十三香刺激了一下,焕发出一种独有的鲜香来。不知不觉一大碗都吃进了肚子,感觉头脑中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又一点点的清晰起来了。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做的蒸蛋其实一点也不好,和我自己做的也差不多,不是老了就是没熟。对于蒸蛋的美好回忆其实源自于我姥姥。
曾经的我,每到暑假的时候总要跑到姥家去,一个小村子里,捧本书坐在凉爽的瓜棚下看。路过的认识我的长辈总要说上一句,“小且(东北方言,不知道字应该怎么写,指客人)又来了,姥娘给做啥好吃的了?”我就会说:“蒸鸡蛋!”
我姥总是在小饭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均、加作料,加水搅匀,一勺香油一点海米,放在烧柴火的大黑锅里,蒸屉上还有饭和茄子土豆和蒸酱。我坐个小板凳,往灶坑里添柴火。一出锅了,飞也似的跑出去喊姥爷回来吃饭,然后跑回来等着那碗蒸蛋放到我的面前,然后把这美味吃个精光。
我和我母亲说这次蒸蛋做的很像我姥做的了。母亲说,以前每次去姥家取我,姥姥都得和她说一遍怎么做好蒸鸡蛋,做法早就烂熟于心了。
为什么以前母亲做的蒸蛋没有这么好了?我没有问,但是看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和渐渐有些迟缓的行动,我似乎知道答案。姥姥也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这回不去的回味,多令人伤感。
++++++++++++++++++++++++++++++++++++
《旅人食粮》
我想,很少有车站小卖店会不卖这东西的吧。
一个小煤炉,小黑锅里黑汤温吞冒白气,一个个破碎相的鸡蛋在里面泡着澡,锅里有个小勺子,随时客来随时捞起,若无人光顾好像不知道它们要泡到什么时候!买到手里,轻轻一撕,那破破烂烂的像汝窑出品的外壳连成一片的脱落掉,露出里面褐色的带龟甲纹路的蛋体。吃起来就是煮鸡蛋带点酱油茶叶味,别指望车站能做出什么绝味出来,脏倒是真的!
我似乎非常留意这车站的茶叶蛋,便是留意一段旅途的故事,每每看到有人买它,便在心里勾绘出一个派生出的图案。像那个民工打扮的一家三口买了几个充饥,年轻的母亲给自己的小孩剥开鸡蛋壳,吹凉了,小孩吃的很香,或许还会有一个甜甜的微笑。这家人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颇久吧,省吃俭用大概是为了一所乡间的新房子,还有把孩子送回爷爷奶奶那里读书吧。还有那次站台相送的两个老太太,稍稍年轻的那个也是满头白发,从小布手绢里掏出零钱买了两个塞给年纪大点的那个做旅途点心。她们或许是两地分隔的姊妹,如今车站话别了,都已是八十来岁的沧桑,怕是此一别就再不能相见了,可是干涸的眼眶已经没有了情感涟漪……
旅途,也不是见得是那么风雅的东西,颠倒了三五天卧铺车厢为了省钱尽吃得方便面加饼干,总算是见了平地,小卖店里卖的这样热的,像祥子吃的老豆腐,能烫开你的性命。你纵使走遍天南海北见惯五光十色,在那个中转的地方,也会有这脏脏的茶叶蛋卖,你吃过没?很脏但是很香。
+++++++++++++++++++++++++++++++++++++
《离家便想》
我想,大多数和我同龄的东北小孩儿,小时候是绝对算不上喜欢酸菜的。那个时候的冬天寂寞得很,精打细算的家长自然是不愿常破费去买些不应季青菜,那么,家里那口不小的酸菜缸似乎预示着什么……
酸菜,捞出缸来满是汁水、微黄萎蔫的一棵白菜,那形象绝对是称不上好的,如果要是闻到那味道,你会更加迷茫它是不是烂了。得把特别软烂的边缘去掉,留相对硬挺的菜帮菜叶,切成极细极细的丝,过水洗一洗再攥干水,看起来就更有食物的样子了——我所知道的所有酸菜做法的第一步都是这个。
酸菜的第一要义是炖,酸菜搭笨猪肉是一绝,要五花三层的肥多瘦少的,再加上几块排骨脊骨,还要有土法做的地瓜粉条、现灌的血肠做陪衬,放在大骨头汤里咕嘟咕嘟好久。到了酸菜入口就要化,猪肉白得显透明的时候就好吃了。盛上一碗饭,浇上点热乎乎香喷喷的酸菜汤,铺上白肉血肠粉条酸菜,以后自己联想~~
酸菜的第二要义是包饺子,把酸菜丝剁的细细的酸菜末,合着猪瘦肉绞的肉馅,肉菜七三,多放大豆油搅拌到能捏成丸的程度。皮儿要比平时大上一点和厚上一点,因为酸菜馅的饺子必须得是大馅儿。包好了上屉蒸,自己调好蒜泥酱油和陈醋站在锅边等着,出锅之后顾不得烫直接夹上一个。一咬满嘴流油,但有酸菜那独到的味道调和绝对不腻!
我也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在异乡的梦里梦到吃酸菜吃得畅快淋漓而把自己馋醒,小时候绝对谈不上喜欢的东西,在长大后是我所自豪的一种家乡烙印。
“东北这旮儿有啥?酸菜!”
+++++++++++++++++++++++++++++++++++
《穷讲究》
老头儿从外面遛弯儿回来,头里提着半斤五花儿一袋菜、六必居的黄豆酱和一瓶散白干儿,迈进小院儿看见老太太收干衣裳,小步蹭到近前试探着说上一句,“老婆子,咱今儿个吃过水、手擀的,怎么样?”
老太太眉毛一拧,道:“行啊,你擀面条儿带炸酱、面码儿切了……”
老头儿愁眉苦脸道:“那您呐?”
老太太笑了,“我呀,我就管过水。我撂挑子咱就吃锅挑儿!”
说归说,还是接过来一堆东西走进小厨房。老头儿不敢怠慢了这位,在后面紧跟着,见拿出面盆来才松了口气。年轻时那双素白纤手不再,可是这擀面的力道可是炉火纯青了,见水面混合,老头儿忍不住说上一句,“加俩鸡蛋揉!”
“要不你来?”老头儿马上唯唯。
饧完揉完,面团表面光洁稍硬,铺到桌子上拿大号擀面杖来几下,便成了个面饼。这面饼越来越薄铺了小半个桌子大,里面刷点油,卷起来,拿刀当当当小旋风一阵,成了均匀的面卷许多。再撒上散面抓一抓,面条的雏形就出来了,没有点功夫哪能切得这么齐整!
黑锅烧热,下豆油和猪油两掺,比例七三,这可是长久以来琢磨出来的。姜蒜爆锅,见香味儿就放五花肉碎,翻炒均匀。总得肉质见白,把黄豆酱下到里面。多少?一直得是酱在油里浸着,油在酱上汪着。炒勺一个方向搅和,这手法不简单,一个不留神就炸糊了。就这么炸着,到了香味儿飘得哪哪儿都是了,出锅嘞!
嫩黄瓜、心里美,手起刀落,匀匀净净的细丝儿。水发黄豆、青豆可也别少了,老头儿寻思寻思,蒜没剥,赶紧去剥两头。那头里老太太早烧上了水,面条下里面了,咕嘟咕嘟一开,面条捞出来了。
老头剥完蒜马上小跑过来,道:“我来过水!”把面条往凉水里走一下,那盆水见温就捞出来盛到二大海碗里,把还热乎的酱往面条中间儿扣上一勺儿,面码儿四下放齐整了,开饭!
“这面!按我说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做法)是不是好!这酱!按我说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做法)是不是好!配上我最称赞特地买回来的这少不了的几样面码儿!”
“合着你动动嘴功劳全成了你的了,下回谁还给你做,等着吃锅挑吧!穷讲究!”
老头喝了点酒自然脸有点红,看着老太太说道,“就冲这一手炸酱面,老太太,下辈子咱也得赖上你!”
老太太没喝酒,夕阳的霞光打在脸上,“跟你这么个穷讲究委屈了一辈子,还下辈子!”
+++++++++++++++++++++++++++++++++++++
《三鲜烙盒》
如今,吃东西的时令概念越来越不明显了,不分冬夏,想吃点啥到超市逛一圈基本也没有找不到的。便利了吧,也少了点什么似的。比方说要吃三鲜烙盒,不必等春暖花开韭菜从地里钻出来,水灵灵宽叶小梗的韭菜一年四季躺在那。可是,总觉得水气太大,搅成了馅儿还得挤一挤水,味道也欠缺。
等吧,等到开春了,蔬菜摊儿那纸壳子广告牌上写了“头刀韭菜”。叶子又宽又厚实,韭菜梗是白茬儿的,闻一闻味道是那么回事儿,买回来吧。
猪五花肉切小碎丁儿,和姜蒜末翻炒,喜欢油大点儿的拿猪油炒,炒到变色盛出。鸡蛋搅匀翻炒熟,嫩点最好,块不要太碎,也是待用。虾仁,大点的冰冻那种就化开了切碎,实在没有放点海米也成(小时候吃的多是海米)。最后把切碎的韭菜末和这几样搅匀,加调料和油,油比正常量多一点。
白面两下分,一边拿水活一边拿油活,比例随自己个心意。水和面成剂子了往里掺油面,反复擀揉几次就成。最后要是一张大点的圆皮儿,饺子皮儿两个大两个那么厚就好。
包起来很简单,馅儿铺在正中,两下一合,边上捏好摺儿就行,半月形的。平底锅烧热油,煎到两面金黄些微有点糊意了,就出锅。
配小米粥小咸菜,外酥里鲜,吃了这个才算开春。
(现在头刀韭菜也假的多,都是棚里出来的)
+++++++++++++++++++++++++++++++++++++++++
《会做饭么,不会那就做可乐鸡翅吧》
可乐鸡翅,学名叫做“不怎么做饭的人也能做出来然后吹嘘一通的一道菜”。尽管放心,这道菜除非你连糊了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要不然绝对是做不砸的。
为什么广大懒人青年热衷于这道菜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鸡翅这食材是肉类里最好糊弄的,肉少但是极嫩,开锅就熟,并且不用切丝切片。其次,做法根本不用掌握火候,下油锅炒,完事添作料锅里闷,油温不够没事,油温大了没事,反正最后都是咕嘟咕嘟熟了。最后说作料,可乐这货在别的菜里根本没有出场机会,但在这里绝逼是染色剂调味剂加上菜的灵魂,含糖量极高的它能够让你放进去的盐和酱油味道不那么刺激,所以轻易做不咸。淡了?算甜口的。
我至少吃过五个人信心满满给我做的可乐鸡翅,它们味道各异,但是都能够下咽。要做到回味无穷不容易,但说实话还真没吃到过做砸了的。面对着“掌勺”非常期待的目光,你不好意思挑什么毛病,只好任由她说道“我做的可乐鸡翅很美味是吧!”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简单的菜真的不少,你完全可以换一道尝试……
PS:做法是,鸡翅划刀略腌一下,入热油两面煎金黄微硬。锅内留少许油,炒葱姜蒜末,然后加鸡翅,然后加酱油料酒可乐锅中闷熟变色即可。这菜做法太庞杂了,怎么弄都行,但我自己是一次没做过……
+++++++++++++++++++++++++++++++++++++
《与年同味》
我家乡有个风俗,每到除夕上午家家都要炸素丸子,以至于我一直认为炸素丸子是和饺子一眼的存在。
一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风俗,后来听某位长辈考究的是我家乡里原有座年头颇久的庙,旧时除夕炸初一的供,小家小业出不起香火就炸点供送庙去。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俗,虽然那座庙被拆了很多年。
素丸子各家做法不一,但都是素的,有家用萝卜有家用土豆还有家放豆腐的。一到除夕当天,早支好油锅来,小孩子跑出去粘春联,要么就拿挂小鞭儿四处放去。总到了一个时候,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飞快的跑回家去,“我家丸子要炸好了!”
素丸子趁热吃极好吃,外酥里嫩,所以一定要赶上家里炸的头一锅。我家人口多,炸的也多,素丸子也要炸给好几种,也还有糖和鸡蛋和面炸的面鱼儿。跑回来总算赶上了出锅,洗了手就赶紧拿上几个坐在大门口吃起来。冬天冷啊,咬开丸子脆脆的外皮里面还冒着白色的热气,转头看见隔壁家的孩子也在吃,两下换几个互相品评一下。
丸子是不会让你吃太多的,油腻东西怕吃存了食,晚上的饺子吃不下。过年之后几天每顿热几个,不过热的就没有刚出锅的好吃了。
二十多年除夕都吃的它,它于我早就与年同味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年是什么味道?
++++++++++++++++++++++++++++++++
《这哪里是黄桃、这分明是蟠桃》
家有小孩儿有病发烧,在被窝里滚来滚去的不起来,口里嚷嚷难受不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家长见了不知如何是好?待我传给你一宗灵药,附耳过来!
这灵药端得了不起,水晶瓶纳天宫仙果、老君炉里蜜水调和。眼见其色泽如金似玉、鼻嗅那香馥似桂如兰,更描画不清的是那一分入口甜蜜,教人三冬觉暖、暑伏清凉。这灵药,专管那小儿发热头痛、起床困难之病症,吃过之后不出半日,小孩儿保管他精神更胜往日。
您要问这灵药去哪里找寻?不难不难,只需到小卖店那里,看柜台后面摆得齐齐整整一瓶一瓶,上书“糖水黄桃”的便是。
戏作,这里说的是我小时候的情况,现在的小孩估计没共鸣了。一辈有一辈的专属灵药。
+++++++++++++++++++++++++++++++
《女贞陈绍,远年花雕》
提到绍兴黄酒,首先会想到孔乙己先生来。因为第一次对于黄酒产生了兴趣就是读了《孔乙己》之后,温一碗绍兴黄酒配上碟茴香豆的组合深入我心。不知道为什么,从这个组合里竟读不出穷酸和世态炎凉,只因孔先生把这柜台慢慢喝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白玉堂三试颜查散时候,小酒馆里点名要喝那一般女贞陈绍,“吾告诉你说,吾要那金红颜色浓浓香,倒了碗内要挂碗,犹如琥珀一般,那才是好的!”,这等好酒得配上一斤往上的“必须尾巴要像胭脂瓣儿相似,那才新鲜”的鲤鱼和“青笋尖儿上头的尖儿,可要嫩切成条儿,要吃那末咯吱咯吱”的“尖上尖”同做。这段描写端得气势十足、侠气毕现!
黄酒倒是温的好喝。红楼梦里,除了林黛玉吃完螃蟹喝那一乌银壶里装的特意表出不是,梨香院里配着薛姨妈糟鹅掌喝的、把个湘云醉倒在芍药荫下行酒令的、夜宴里拈花名就着芳官一曲《赏花时》的乃至刘姥姥东倒西歪头重脚轻的罪魁都是这绍兴黄酒。宝钗说的,冷酒喝了要拿心去暖它,写字要手颤的。这等佳酿,堪配上怡红快绿、才子佳人。
花雕是绍兴酒,周作人却写绍兴本地陈绍是有的,但没有叫花雕名号的酒。花雕别名女儿红,也无法考证旧时绍兴生女儿时候,到底是不是要埋一坛子酒了。花雕还有种说法叫花凋,却说的是女孩儿半道夭折了的酒才叫这个名号,养大成人的叫女儿红,所以有“来坛女儿红,永不饮花凋”这种说法。
名号里面蕴藉的那种深远韵味,那鉴湖水、精白糯调和、经过岁月凝固的琥珀光彩,从勾践的铜樽里到王羲之的流觞中盛过的佳酿,不曾饮过,人生何憾!
PS:标题是老北京南酒馆幌子常用的,我还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么挂的。我家乡的人平时是不喝黄酒的,只喝烧酒,黄酒是用来入药用的。药房里诊脉的老先生特别喜欢开一副丸药方子,然后勾勾画画写上“黄酒送服”,患者的家属就得跑到酒铺买回小小的一坛子“南酒”来,精贵的很。
PS+1:据说分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惭愧没喝过那么多种。
+++++++++++++++++++++++++++++++++++++++++
《烈酒在喉》
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在我的少年时代带给我对于两种事物的渴望,法拉利和杰克丹尼。法拉利是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的……还好有杰克丹尼。
个人总觉威士忌这种酒不讨好,论清香是万万比不上白兰地的,调酒的实用性不如朗姆,纯烈似乎还稍逊伏特加,便宜还不如中国老白干——可它只是不讨好而已,就像身边一个硬朗的朋友,说话直性子到让人头疼,可是遇到难办的事想起的第一个可靠的人却还是他。
威士忌首先看色,需得是琥珀色的带点子红茶汤质感的才是好的,符合“玉碗盛来琥珀光”的中式审美,不过威士忌还是用广口玻璃杯装得最好,里面只加冰。入口不呛的威士忌算不得威士忌,那股子说不明白的烟熏味是威士忌不可或缺的东西,被味道熏得晕乎乎之后,口腔里的酒精、橡木的味道开始挥发萦绕,流到喉咙像一团火坠下去。杰克丹尼的好处在于,色它好,味它纯,劲头它足,你想要的这里都有,做到精纯处,浮华皆可抛。
杰克丹尼不是摆在沙龙酒会上给绅士小姐们品的,它更适合浴血沙场的战士、流浪四方的行者,杰克丹尼是给那些硬朗的人的最好饮料。
说道杰克丹尼不得不说它的酒瓶子,辨识度极高,四四方方金色酒浆黑牌子,在哪里看到就像个老朋友。一次春天进山里玩,傍晚又冷又饿才回到附近镇子里找旅店,在那个小柜台一眼就见到它。老板是个好饮之人,欣然赐予一杯,什么也不加一口闷下去,豁然开朗——我觉得这种情景才是喝它的最佳情景吧。
OLD NO.7,old sport
++++++++++++++++++++++++++++++++++++
《因纯净,故绝对》
烈酒的口感通常不是容易体察的,因为高纯度的酒精在口腔里造成的刺激效应可以掩盖掉很多东西。
伏特加是最纯粹的一种洋酒,烧酒材料可以是小麦土豆等等一切淀粉充足的粮食,烧酒工艺简单也不需要窖藏,甚至除了酒精都尝不出别的混合香来。提起它来就会想到俄罗斯和北欧那种苦寒的天气,因为那里不需要品味,喝酒只是吸收酒精,为了解除身上的寒气。
绝对伏特加在纯粹之中又更精纯了一些。
老式俄国伏特加可能是更传统一点,烧酒材料很多元化,绝对伏特加把其它材料一律摒弃,只采用一个产地的冬麦来烧酒。虽然喝起来区别不像威士忌受烧酒材料影响那么大,但是土豆和玉米伏特加确实辣味更重一点,冬麦的口感相对保守,不失烈性而极精纯。
包装上高透圆弧玻璃瓶,让内容物如纯净水一样,第一看看到这个瓶子就很难拒绝她,谁也不会想到这般清纯的外表里多么烈性的心在里面。
另外不得不称道绝对伏特加宣传手段,“品牌要成功,广告不能随波逐流,必须冲破一般酒广告的传统模式;只渲染产品本身的质量远远不够,必须创造它的附加价值,把绝对牌塑造成时兴的——人人都想喝的形象”。广告所做的就是为产品创造一种外观上持久的时尚,绝对做到了。想想新浪视频前面三十几秒的XX梦、梦之蓝,一样做酒的广告怎能这样图样图森破。
喝绝对的话,没有收集癖的话还是经典瓶子那种比较实惠,而且感觉带口味的确实不如原味自己调出来的(红莓和柠檬还好),尤其是那个辣椒味(毋宁说辣椒和胡椒杂交味),理解不能。
+++++++++++++++++++++++++++++++++
《不知名的金色巧克力球》
看到ROCHER,我最先想到的竟然不是它的香甜口感,而是高中时坐我前座的胖妞。
胖妞非常爱吃甜,她的书桌里永远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糖——即使是她减肥的那段日子里。其实她倒不算很胖,只不过脸有些婴儿肥,其他女生曲线毕露的时候她依然轮廓不明显。她是个豁达的女生,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别人叫她胖妞。
前后座坐久了,她对于我来说就有着很多特殊的意义了,比如上课时可以充分借助她的后背遮掩的空间看点打发时间的小书、无聊了可以戳一下她的后背低声聊聊天、饿了可以伸手过去豪不羞愧的要零食吃。她是第一个知道我喜欢的女生是谁的那个女生,还兴高采烈地为我出谋划策,失败了之后还不断安慰我。
年少时候总会有一段时间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追女生失败的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而她做了我的第一个读者。我已经习惯了她回过头,眯起眼睛对着我笑,伸出手来接过我的笔记本,然后顺手给我一块糖做“稿费”。
“你可以选择让他和她在一起的呀”,她总是喜欢参与进剧情里,“不一定她就不喜欢他的。”
而我彼时还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孤独、伤感、失意etc。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似乎很长也似乎刹那间就结束了。胖妞某天的稿费极其丰厚,那是一个金灿灿的球,直到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它叫ROCHER,很好吃,比德芙要好吃多了。她还是那样眯着眼睛看着我,“怎么样?好吃吧”。我大大咧咧的伸出手表示我还想吃,胖妞装作一副非常艰难的表情又递给我一颗。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吃糖,但是那天的不知名巧克力球吃得十分顺口,以至于后来胖妞给我看了盒子表示里面没有了。
“哪儿买的,很好吃啊。”“我爸从国外带回来的。”
我还不知道在那个物价不高的年代我十几分钟吃掉了我几乎一个星期的饭钱。
胖妞她爸从国外回来的目的,大概就是要接她去国外——其实我问她她也没和我说她要去的是哪,总之她走了,带走了我的那部没写完的作品,然后说,“这回故事的结局该由我做主了”。之后的生活虽然还是那样,但是总是觉得少了什么,当时觉得可能是前座太瘦了的缘故。
后来赚了一点真正的稿费,想给当时在异地的女友买些什么,在屈臣氏里看到了这个金色不知名的巧克力球,知道了它叫ROCHER,吃起来一如当年的好吃。胖妞啊,眼睁睁看着我吃了这么多当时的你有多纠结?
胖妞,如果你忽然出现的话,我还是会考虑还给你几颗,并且在那个笔记本上补上个你设想的结局。
+++++++++++++++++++++++++++++++++++++
《后记》
感谢曾经读过这些不成熟小文章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