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Schindler Award 2012写起的设计任务书们 1
来豆瓣一直在看别人的,很少吭声,实在是因为不怎么擅长写东西。可始终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因为除了毕业设计其他所有硕士课程已经完成,觉得可以大概写个小结了,让大家大概了解下柏林工业大学的建筑学的研究生教育吧,但绝非留学指导啊。
柏林工大的建筑学专业在德国并不出名,最主要的问题是教授数量与学生数目不成比例,教授很少参与辅导,尤其硕士阶段每个学期设计课教授只出现三次,两次中期汇报,一次终期汇报,当然个别设计项目例外。这种情况下,有工作经验的建筑师作为助教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全权负责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辅导。因为柏林工大的研究生的设计课只包含三个设计单元(Modul),一个城市设计单元,两个建筑设计单元, 所以我通过这三个设计单元所参与到的三个教授的教学体验并不能完全说明工大的情况,可我觉得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比较这三个教研组,学生们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最终设计的完成度,设计的平均水平确有很大差别。虽然基本这三个教研组都是通过每周下达任务书,让大家循序渐进的一步步完成设计,但是由于不同教研组的老师所设计课程进度安排及任务布置的指导思想不同,对建筑设计的解读方式有很大差别,也就决定了学生自身的设计构思定位。
在今年Schindler Award 2012,这个欧洲有名的城市设计竞赛中,柏林工大获得了第一,第二,第五,和一个提名奖,且均出自Prof. Rainer Hascher这一个教研组。我有幸参与其中,且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有很多感触。为什么工大在这个欧洲竞赛中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大家的设计能力出众,还是助教指导有力,还是其他参与者都太普通?比较之前参加过的别的教研组的设计,Prof. Hascher这组的设计任务的安排布置是最高效合理的。
所以,我觉得把这三个教研组的设计课程安排展现给大家,是最有意义的。优秀的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完成不同程度的设计,却是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步步地设计任务书,而是德国建筑师们对设计问题不同的解读和解答的方式。建筑设计是可以学习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可以激发的,怎样引导学生最终找到自己设计的立意,表达的方式?我希望和大家一起通过再次研读这些设计任务书找到些答案。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Schindler Award。这个竞赛其实和VELUX Award性质类似,由大型企业出资承办的学生竞赛。Schindler Award就是由瑞士最大的电梯公司Schindler 出资承办的欧洲范围内的学生城市设计竞赛,竞赛自2004年开始每两年一次,每次都会在欧洲城市内选择具体的设计地段,给予具体的设计任务,以城市设计为基本,关注城市更新,强调社会关怀。“Access for all”作为历届竞赛的主题,不仅体现了这个电梯巨头的企业形象,也展现出欧洲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前四届竞赛选择的城市是:布鲁塞尔,巴黎,维也纳,柏林。今年的设计基地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 Bern,地段很具挑战性。首先面积大,约10公顷。其次位于新老城交界处,紧邻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区,靠近火车站,地段内功能混杂。不仅需要解决地段内60米高差的可达性,而且需要设计一个服务于吸毒者的建筑单体Drogenanlaufstelle。这个设计需要考虑的人群不仅包括市民,学生,游客,坐轮椅的残疾人,还有在Drogenanlaufstelle工作的盲人以及吸毒人群。社会问题与城市更新建设的问题重叠,加上基地内自然高差,交通复合,是难得一见的位于城市中心的死角。
这个任务量巨大的设计在夏季学期完成,实属不易,因为夏季学期只有十二周,除去第一周的热身和第三周实地参观,用于设计的时间只有十周。当然最后作品提交前,我们还用了两周时间完善图纸与模型。但是从第一周到第十二周紧凑的安排与行之有效的任务书布置确实是大家能顺利完成并获得普遍认可的关键。
首先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周:设计作业一 (Schritt 1, the journey zone)
第二周:设计作业二 (Schritt 2, neglected refuge)
第三周:实地参观
第四周:设计作业三与作业四
(Schritt 3, fundus der barrieren und zugänglichkeiten)
(Schritt 4, vom erfassen des ortes)
第五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六周:中期汇报
第七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八周:设计作业五 (von altenberg nach alpenegg),与坐轮椅残疾人进行workshop
第九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十周:第二次中期汇报, 在盲人工作站与盲人座谈
第十一周:设计分组评图,参观柏林的吸毒者社会服务点
第十二周:终期汇报
那么下面开始正式介绍第一个设计作业了。
小插曲(作业一由来):每学期开学前学院会有一个简介大会Einführung,每个教研组都会在会上简介自己在这学期做的设计课题的大概内容,然后学生们会根据设计课题和教授自行选择,只要符合所谓培养计划的安排完成三大设计单元即可。所以,选设计课的前提是大家大概了解将进行的设计课题并且有兴趣。其次,因为教授少,每个教研组收的学生有限,所以选好的教授大家就要先PK, 这就是这个作业一的由来,是个一周的小型热身设计。这个设计与设计课题相关,做的不好或者对课题热情不大的人就会被刷到别的选课不多的人的组了。
因为Schindler Award 的主题是 “access for all” 皆可通行。所以第一周的热身小设计就紧紧围绕可达性做文章。设计基地就选在教学楼正对面的Ernst-Reuter-Platz广场,这个几乎被所有TU的学生厌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个广场是有名无实,中心巨大的安全环岛因为车行道的隔离,可达性极差,并阻隔了各个方向的联通。通过这个小设计不仅使大家从假期的倦怠中很快进入角色,也很好的帮助大家理解了可达性在设计中的引起的挑战及带来的新意。同学们对今后设计中可能会运用的表达方法也做了有趣的尝试,其中有些同学解决可达性的设计思路最终带入到了竞赛设计中。
下面就是设计任务书了。
第一步
The journey zone 旅途区
工作时间 / 一周
主题
用制图与文字的方式记录进入Ernst-Reuter-Platz 广场中心安全环岛的路径。
借助调研获得的认知重新设计Ernst-Reuter-Platz广场中心安全环岛的道路空间。
操作方法
至少展示三个不同的行进场景。
场景中的角色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其中一个拜访安全环岛的人是你们自己。另外至少两个其他角色需要你们投身其中表演。
可能的拜访者:相互陪伴聊天的散步的人,盲人(遮住眼睛,拿着手杖或被陪同), 坐轮椅的人(自行组织轮椅并实地使用), 骑自行车的人,玩滑轮的人等。每个角色的调研既可选相同的出发点与终点也可选择不同的。
制品
用简短的语言简介你所选择的拜访者。
在图纸中标记此人行进过的路径。
记录行动的场景。
为每一个行动及感受场景 Bewegungs-/ Wahrnehmungsszenario 制作一个地图 Kartierung 及一张图纸Mapping. 图纸中需要表达出特别的主观的在路途中的感受及发现。每张图纸都要命名。
介入
项目参与者需要借助三个场景所获得的认知在合适的位置重新设计道路空间 wegraum. 确定通过新的道路空间形成的联系路径。 这个道路空间需要实现调研中的所有运动模式的同时性。描述新设计的空间如何与每个场景融合,并促成了不同使用者之间怎样的沟通。表达新设计的空间所达到的氛围。表达新空间的上层平面oberfläche。 命名新设计。
工具
选择能表达特殊的主观感受的表达形式与方法。新设计的模型与图纸需要合适的比例,通过草图skizzen, 气氛表现 Atmosphärische Darstellung 等。
日期
布置第一步设计 周四,2012.4.12, 10点
汇报 周四,2012.4.19, 10点
任务书的核心就是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研究广场的可达性,并通过新的设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前期对路径的研究直接影响后期可达性表达的侧重点。而对路径的调研与表达,对不同人群的关注是Schindler竞赛设计中很重要的组成环节。
我们可爱的助教还给这个任务书配了张图 (The journey zone 1999,by Imagination),他希望大家能发现像这样的对路径自由的表达方式。
任务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我在网上没找到这张画,大家就凑合看吧。
(已经写完,并且这些连载也总结在“从 Schindler Award 2012写起的设计任务书们 (总)”这一篇里了!)
柏林工大的建筑学专业在德国并不出名,最主要的问题是教授数量与学生数目不成比例,教授很少参与辅导,尤其硕士阶段每个学期设计课教授只出现三次,两次中期汇报,一次终期汇报,当然个别设计项目例外。这种情况下,有工作经验的建筑师作为助教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全权负责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辅导。因为柏林工大的研究生的设计课只包含三个设计单元(Modul),一个城市设计单元,两个建筑设计单元, 所以我通过这三个设计单元所参与到的三个教授的教学体验并不能完全说明工大的情况,可我觉得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比较这三个教研组,学生们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最终设计的完成度,设计的平均水平确有很大差别。虽然基本这三个教研组都是通过每周下达任务书,让大家循序渐进的一步步完成设计,但是由于不同教研组的老师所设计课程进度安排及任务布置的指导思想不同,对建筑设计的解读方式有很大差别,也就决定了学生自身的设计构思定位。
在今年Schindler Award 2012,这个欧洲有名的城市设计竞赛中,柏林工大获得了第一,第二,第五,和一个提名奖,且均出自Prof. Rainer Hascher这一个教研组。我有幸参与其中,且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有很多感触。为什么工大在这个欧洲竞赛中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大家的设计能力出众,还是助教指导有力,还是其他参与者都太普通?比较之前参加过的别的教研组的设计,Prof. Hascher这组的设计任务的安排布置是最高效合理的。
所以,我觉得把这三个教研组的设计课程安排展现给大家,是最有意义的。优秀的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完成不同程度的设计,却是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步步地设计任务书,而是德国建筑师们对设计问题不同的解读和解答的方式。建筑设计是可以学习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可以激发的,怎样引导学生最终找到自己设计的立意,表达的方式?我希望和大家一起通过再次研读这些设计任务书找到些答案。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Schindler Award。这个竞赛其实和VELUX Award性质类似,由大型企业出资承办的学生竞赛。Schindler Award就是由瑞士最大的电梯公司Schindler 出资承办的欧洲范围内的学生城市设计竞赛,竞赛自2004年开始每两年一次,每次都会在欧洲城市内选择具体的设计地段,给予具体的设计任务,以城市设计为基本,关注城市更新,强调社会关怀。“Access for all”作为历届竞赛的主题,不仅体现了这个电梯巨头的企业形象,也展现出欧洲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前四届竞赛选择的城市是:布鲁塞尔,巴黎,维也纳,柏林。今年的设计基地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 Bern,地段很具挑战性。首先面积大,约10公顷。其次位于新老城交界处,紧邻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区,靠近火车站,地段内功能混杂。不仅需要解决地段内60米高差的可达性,而且需要设计一个服务于吸毒者的建筑单体Drogenanlaufstelle。这个设计需要考虑的人群不仅包括市民,学生,游客,坐轮椅的残疾人,还有在Drogenanlaufstelle工作的盲人以及吸毒人群。社会问题与城市更新建设的问题重叠,加上基地内自然高差,交通复合,是难得一见的位于城市中心的死角。
这个任务量巨大的设计在夏季学期完成,实属不易,因为夏季学期只有十二周,除去第一周的热身和第三周实地参观,用于设计的时间只有十周。当然最后作品提交前,我们还用了两周时间完善图纸与模型。但是从第一周到第十二周紧凑的安排与行之有效的任务书布置确实是大家能顺利完成并获得普遍认可的关键。
首先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周:设计作业一 (Schritt 1, the journey zone)
第二周:设计作业二 (Schritt 2, neglected refuge)
第三周:实地参观
第四周:设计作业三与作业四
(Schritt 3, fundus der barrieren und zugänglichkeiten)
(Schritt 4, vom erfassen des ortes)
第五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六周:中期汇报
第七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八周:设计作业五 (von altenberg nach alpenegg),与坐轮椅残疾人进行workshop
第九周:设计分组评图
第十周:第二次中期汇报, 在盲人工作站与盲人座谈
第十一周:设计分组评图,参观柏林的吸毒者社会服务点
第十二周:终期汇报
那么下面开始正式介绍第一个设计作业了。
小插曲(作业一由来):每学期开学前学院会有一个简介大会Einführung,每个教研组都会在会上简介自己在这学期做的设计课题的大概内容,然后学生们会根据设计课题和教授自行选择,只要符合所谓培养计划的安排完成三大设计单元即可。所以,选设计课的前提是大家大概了解将进行的设计课题并且有兴趣。其次,因为教授少,每个教研组收的学生有限,所以选好的教授大家就要先PK, 这就是这个作业一的由来,是个一周的小型热身设计。这个设计与设计课题相关,做的不好或者对课题热情不大的人就会被刷到别的选课不多的人的组了。
因为Schindler Award 的主题是 “access for all” 皆可通行。所以第一周的热身小设计就紧紧围绕可达性做文章。设计基地就选在教学楼正对面的Ernst-Reuter-Platz广场,这个几乎被所有TU的学生厌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个广场是有名无实,中心巨大的安全环岛因为车行道的隔离,可达性极差,并阻隔了各个方向的联通。通过这个小设计不仅使大家从假期的倦怠中很快进入角色,也很好的帮助大家理解了可达性在设计中的引起的挑战及带来的新意。同学们对今后设计中可能会运用的表达方法也做了有趣的尝试,其中有些同学解决可达性的设计思路最终带入到了竞赛设计中。
下面就是设计任务书了。
![]() |
第一步
The journey zone 旅途区
工作时间 / 一周
主题
用制图与文字的方式记录进入Ernst-Reuter-Platz 广场中心安全环岛的路径。
借助调研获得的认知重新设计Ernst-Reuter-Platz广场中心安全环岛的道路空间。
操作方法
至少展示三个不同的行进场景。
场景中的角色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其中一个拜访安全环岛的人是你们自己。另外至少两个其他角色需要你们投身其中表演。
可能的拜访者:相互陪伴聊天的散步的人,盲人(遮住眼睛,拿着手杖或被陪同), 坐轮椅的人(自行组织轮椅并实地使用), 骑自行车的人,玩滑轮的人等。每个角色的调研既可选相同的出发点与终点也可选择不同的。
制品
用简短的语言简介你所选择的拜访者。
在图纸中标记此人行进过的路径。
记录行动的场景。
为每一个行动及感受场景 Bewegungs-/ Wahrnehmungsszenario 制作一个地图 Kartierung 及一张图纸Mapping. 图纸中需要表达出特别的主观的在路途中的感受及发现。每张图纸都要命名。
介入
项目参与者需要借助三个场景所获得的认知在合适的位置重新设计道路空间 wegraum. 确定通过新的道路空间形成的联系路径。 这个道路空间需要实现调研中的所有运动模式的同时性。描述新设计的空间如何与每个场景融合,并促成了不同使用者之间怎样的沟通。表达新设计的空间所达到的氛围。表达新空间的上层平面oberfläche。 命名新设计。
工具
选择能表达特殊的主观感受的表达形式与方法。新设计的模型与图纸需要合适的比例,通过草图skizzen, 气氛表现 Atmosphärische Darstellung 等。
日期
布置第一步设计 周四,2012.4.12, 10点
汇报 周四,2012.4.19, 10点
任务书的核心就是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研究广场的可达性,并通过新的设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前期对路径的研究直接影响后期可达性表达的侧重点。而对路径的调研与表达,对不同人群的关注是Schindler竞赛设计中很重要的组成环节。
我们可爱的助教还给这个任务书配了张图 (The journey zone 1999,by Imagination),他希望大家能发现像这样的对路径自由的表达方式。
![]() |
任务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我在网上没找到这张画,大家就凑合看吧。
(已经写完,并且这些连载也总结在“从 Schindler Award 2012写起的设计任务书们 (总)”这一篇里了!)
-
酥荷 转发了这篇日记
太赞同"优秀的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完成不同程度的设计,却是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难得见关于brief和工作计划的讨论,且是城市设计的终于不是纯建筑。。
2013-02-17 12:40:23 -
乡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3 00:16:02
-
致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2 19:53:46
-
[已注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2 15:44:24
-
孤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2 10:52:51
-
小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8:46:40
-
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8:40:32
-
田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8:19:35
-
沐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7:21:41
-
leo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6:08:22
-
G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5:58:14
-
细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4:24:09
-
zxy2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4:22:47
-
FFT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4:10:50
-
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3:35:10
-
一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3:13:37
-
醒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1:23:11
-
果子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10:11:34
-
rushlin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08:22:25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08:03:30
-
Somewhe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1 0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