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之四] 童话国度
我觉得,再没有什么能比“童话”这个词更恰当地形容荷兰了。
或者,确切一点,再没有什么能比安徒生的童话更恰当的形容荷兰了。
格林童话是孩子们的童话,王尔德童话是诗人们的童话,安徒生童话介于这二者之间——加伊和格尔达终于逃离了白雪皇后,像王子与公主逃离了巫婆的诅咒。然而白雪皇后不熬黑色的毒药,她住在北极光照耀下的冰雪宫殿里,她让加伊用冰块拼出“永恒”,而奖励是整个世界和一双新冰鞋。牧羊女与扫烟囱的人计划私奔,小美人鱼忍着刀割般的疼痛跳一支舞,圣诞烤鹅出现在第二根火柴划出的光里,肥肥的,一下子便驱散了新雪的寒意。
——这样毫末之间的平衡,像一块来回晃动,但从不落地的跷跷板。格林与王尔德坐在两端,轻一分或重一分,多一分或少一分,大家便要败兴而归。
荷兰就像一个这样的童话。
八月份,火车从阿姆驶向南方,阳光,运河,绿树,牧场,电线杆,矮房子,又轻快又安静,空气里仿佛有一种音乐,一种阳光闪烁在河面上,树叶隙,牧草尖,以及奶牛背上的声音。 南方的一座座小城,街上的人那么少,而风景又那么优美,给谁看呢?学校背后有一座森林,沙子路,木栅栏,没有路标,有小房子,藏在森林的某个角落里。什么人住在里面?门关着,大而干净的窗户关着,白窗帘从里面拉上,多久没有打开过了?
市中心有一座双塔教堂,一个小广场,餐馆的露天座位。天很蓝,云飘的很快,教堂塔尖的落日光芒忽隐忽现,街景不断变换着明暗,像一部用快进手法拍摄的纪录片片头。在纪录片里,天空和景物这样迅速的阴晴变化往往暗示着岁月流逝,然而在这里,你知道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明天还会和今天一样,不同的只是天气,天气和四季在永恒里自我循环,一个童话,没有延伸至混沌的来龙去脉,它担不起“沧海桑田”的重量。
所以,即便是秋天来了,冬天来了,随时随地可能下雨,随时随地可能雨停,两周的阴天,雨天和多云天换来三个小时的晴天,白昼短的可怜,夜晚空无一人,只有路灯映着路边的积水,你还是觉得它像个童话,像个有一点点悲哀,一点点寒冷,但绝不阴暗,绝不沉重的童话。
有一次,到另一座城市去,雨已经下了一天,黄昏时越下越大,没有带伞,在露天茶座的遮阳伞下困了一个小时,冻的瑟瑟发抖。雨势稍减的时候,冒雨跑到公交站,湿漉漉爬上公交,坐到火车站,上了火车——回来的一路上,天色阴沉地像在夜里,植被隐入夜色,密布的黑云下荒原凄冷,荒原尽头孤零零的树影,像一个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处都是雨,它哪儿也去不了——另一侧的车窗外,天末有一带霞光,那是黑云的来处。这些云来自海上,充满海洋所蒸发的水汽,飘过山脉与原野,一路哗哗地洒下寒雨。这是一个寒冷阴沉的时刻,恶毒的王后把艾丽丝变得棕黑,连她的父亲都认不出她来了。
那天后的第三天,我坐火车到格罗宁根去乘飞往意大利的飞机。是深秋里难得的晴天。阳光显得很安详,照在树叶变红或已经半枯的树上,照在不那么饱满茁壮,但仍然够奶牛吃饱的牧场的草上,一座城市的火车站过去,一片广袤的原野过去,三四幢在草坪上和树荫里远远分散开的小楼——阁楼,砖墙,大窗户与厚窗帘一一过去,一片近的树林过去,阳光在树叶上跳舞。你还来不及回味上一幅画面,便不得不抓紧欣赏下一幅,每一片风景都值得驻足看上一个钟头,甚至盖一幢房子在它边上住一辈子。可这个国家是如此富于优美的风景,以至于你只能在飞驰的火车上向每一片风景匆匆瞥上一眼,这一种近于忽视的挥霍使你觉得深深不安,仿佛辜负了造物的精心准备,可是,除了遗憾,你什么也做不了。
你总是会遗憾的。
走出格罗宁根的火车站,车站楼和车站广场对面的池水一下撞到人的心里去。那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砖红色,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座塔楼矗立在蓝天之下,楼顶嵌着一面巨大的钟表,装饰繁复,又是一座童话般的建筑。更惊艳的是这座建筑对面,隔着不到百米的空地,一片池水在冷冽的空气里波光粼粼,一只白鸟低低的斜飞在池水上——这是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几乎没几个人,只有右手侧远处的公交站下聚集着一群游客——为了赶公交和飞机,我没有余地缓上一口气,只有生生的承受了这一下冲击,我转身向公交站走去,把池水和白鸟抛在脑后,然而——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啊。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家破人亡的戴尔克最终回到荷兰乡下,我隐隐觉得,与塔希提之于天才画家相比,荷兰之于在残酷的人世间饱受折磨的人们同样是一种归宿。它是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国度,仿佛好与坏,悲与喜,轻快与沉重,过去与未来总在不断地调和与牵引,似乎不会有什么坏到极点,坏到丝毫没有美感的事情发生。所以这里的人民直率,热情而开放,就像是一群没有经历过沧桑苦难,甚至还涉世未深的童话人物。
或者,确切一点,再没有什么能比安徒生的童话更恰当的形容荷兰了。
格林童话是孩子们的童话,王尔德童话是诗人们的童话,安徒生童话介于这二者之间——加伊和格尔达终于逃离了白雪皇后,像王子与公主逃离了巫婆的诅咒。然而白雪皇后不熬黑色的毒药,她住在北极光照耀下的冰雪宫殿里,她让加伊用冰块拼出“永恒”,而奖励是整个世界和一双新冰鞋。牧羊女与扫烟囱的人计划私奔,小美人鱼忍着刀割般的疼痛跳一支舞,圣诞烤鹅出现在第二根火柴划出的光里,肥肥的,一下子便驱散了新雪的寒意。
——这样毫末之间的平衡,像一块来回晃动,但从不落地的跷跷板。格林与王尔德坐在两端,轻一分或重一分,多一分或少一分,大家便要败兴而归。
荷兰就像一个这样的童话。
八月份,火车从阿姆驶向南方,阳光,运河,绿树,牧场,电线杆,矮房子,又轻快又安静,空气里仿佛有一种音乐,一种阳光闪烁在河面上,树叶隙,牧草尖,以及奶牛背上的声音。 南方的一座座小城,街上的人那么少,而风景又那么优美,给谁看呢?学校背后有一座森林,沙子路,木栅栏,没有路标,有小房子,藏在森林的某个角落里。什么人住在里面?门关着,大而干净的窗户关着,白窗帘从里面拉上,多久没有打开过了?
市中心有一座双塔教堂,一个小广场,餐馆的露天座位。天很蓝,云飘的很快,教堂塔尖的落日光芒忽隐忽现,街景不断变换着明暗,像一部用快进手法拍摄的纪录片片头。在纪录片里,天空和景物这样迅速的阴晴变化往往暗示着岁月流逝,然而在这里,你知道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明天还会和今天一样,不同的只是天气,天气和四季在永恒里自我循环,一个童话,没有延伸至混沌的来龙去脉,它担不起“沧海桑田”的重量。
所以,即便是秋天来了,冬天来了,随时随地可能下雨,随时随地可能雨停,两周的阴天,雨天和多云天换来三个小时的晴天,白昼短的可怜,夜晚空无一人,只有路灯映着路边的积水,你还是觉得它像个童话,像个有一点点悲哀,一点点寒冷,但绝不阴暗,绝不沉重的童话。
有一次,到另一座城市去,雨已经下了一天,黄昏时越下越大,没有带伞,在露天茶座的遮阳伞下困了一个小时,冻的瑟瑟发抖。雨势稍减的时候,冒雨跑到公交站,湿漉漉爬上公交,坐到火车站,上了火车——回来的一路上,天色阴沉地像在夜里,植被隐入夜色,密布的黑云下荒原凄冷,荒原尽头孤零零的树影,像一个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处都是雨,它哪儿也去不了——另一侧的车窗外,天末有一带霞光,那是黑云的来处。这些云来自海上,充满海洋所蒸发的水汽,飘过山脉与原野,一路哗哗地洒下寒雨。这是一个寒冷阴沉的时刻,恶毒的王后把艾丽丝变得棕黑,连她的父亲都认不出她来了。
那天后的第三天,我坐火车到格罗宁根去乘飞往意大利的飞机。是深秋里难得的晴天。阳光显得很安详,照在树叶变红或已经半枯的树上,照在不那么饱满茁壮,但仍然够奶牛吃饱的牧场的草上,一座城市的火车站过去,一片广袤的原野过去,三四幢在草坪上和树荫里远远分散开的小楼——阁楼,砖墙,大窗户与厚窗帘一一过去,一片近的树林过去,阳光在树叶上跳舞。你还来不及回味上一幅画面,便不得不抓紧欣赏下一幅,每一片风景都值得驻足看上一个钟头,甚至盖一幢房子在它边上住一辈子。可这个国家是如此富于优美的风景,以至于你只能在飞驰的火车上向每一片风景匆匆瞥上一眼,这一种近于忽视的挥霍使你觉得深深不安,仿佛辜负了造物的精心准备,可是,除了遗憾,你什么也做不了。
你总是会遗憾的。
走出格罗宁根的火车站,车站楼和车站广场对面的池水一下撞到人的心里去。那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砖红色,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座塔楼矗立在蓝天之下,楼顶嵌着一面巨大的钟表,装饰繁复,又是一座童话般的建筑。更惊艳的是这座建筑对面,隔着不到百米的空地,一片池水在冷冽的空气里波光粼粼,一只白鸟低低的斜飞在池水上——这是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几乎没几个人,只有右手侧远处的公交站下聚集着一群游客——为了赶公交和飞机,我没有余地缓上一口气,只有生生的承受了这一下冲击,我转身向公交站走去,把池水和白鸟抛在脑后,然而——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啊。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家破人亡的戴尔克最终回到荷兰乡下,我隐隐觉得,与塔希提之于天才画家相比,荷兰之于在残酷的人世间饱受折磨的人们同样是一种归宿。它是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国度,仿佛好与坏,悲与喜,轻快与沉重,过去与未来总在不断地调和与牵引,似乎不会有什么坏到极点,坏到丝毫没有美感的事情发生。所以这里的人民直率,热情而开放,就像是一群没有经历过沧桑苦难,甚至还涉世未深的童话人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