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青年的艺术展观感
12月9日Y11组织参观,要交感想==
--------------------------------------------------------------------------------------------------------------------------
很早就关注到《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这个活动。以前看过的画展多是国画、中国历史题材和现代风格,难得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展览,何况法国奥赛美术馆和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誉为“法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米勒、库尔贝的大作更是早已名扬四海。
《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是为庆祝“中华艺术宫”开馆,而由中华艺术宫和奥赛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的大型油画艺术珍品展。展览汇集了奥赛博物馆珍藏的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87件油画精品,通过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代表作来展现风起云涌、人文荟萃,充满变革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绘画艺术。
展览分为8个章节:“风景:从柯罗到库尔贝”、“米勒”、“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画家‘梦蝶’”、“布尔乔亚的低调魅力”、“孩童”和“苍生疾苦振臂一呼”。其中,既有艺术家个体和单个艺术题材的专题,也有注重对比的综合章节——通过展中展的灵活方式,多角度反映“法国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在19世纪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形成、发展与衍化,进而探讨艺术与自然人文、社会更迭、时代变革之间的微妙交融。
写点对部分作品的观感吧。
卡米耶·柯罗的《清晨的看牛人》,虽然作品标题的核心是看牛人,但实际上人物和牛只在画面视点处非常小的部分,风景则占据了画面主要部分。左右的大树将整幅画撑得非常饱满,中间则毫无遮拦一望无际,使画面纵深被拉开。上下的构图基本遵循“三七律”,天空由阳光的金色逐渐向外发散,过渡到浅蓝色。于是清晨静谧、安详的氛围跃然纸上。王五欣欣向荣,美好的一天缓缓拉开帷幕。
居斯塔夫·库尔贝的《鳟鱼》则是本次展品中少有的静物画。据查这条奄奄一息的鳟鱼是作者晚期作品,“可以诠释为作者在1873年的一幅政治自画像。四年之后,画家也在流放地瑞士溘然长逝。他身后名声大振,在自然主义画家中受到热烈追捧。”个人感觉这幅画放在展厅里“极不和谐”,尤其又在“风景”这个章节里。
保罗·德朗斯的《圣旺的罢工》同样是一幅令我印象深刻的画作。换画面中的人们都一脸倦意,抬头喘气的青年和拿着(不是举着、不是擎着,是“拿着”!)红旗低头前行的老者,队伍蜿蜒缓慢挪动着。画面核心位置是一个怀抱孩子的年轻母亲,她们白色的服装和黑压压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乌云与浓烟构成的天空中鲜有光束射出,基本都指向着孩子。但那一脸惊恐的孩子会是希望吗?没有人知道。画面的背景是农田,而最远端边缘处则是巨大的工厂。工业革命加剧了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田野挤入城市,生活压力集聚到一起,最终爆发。
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此次居然也有展出,是他的《维莱的贝尔南先生和夫人》,一份纯粹的商业作品。从画面中很容易看出,贝尔南一家到底是谁在当家==
亨利•马塞尔•马涅的《建筑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阳光明媚的天气,蓝天白云作为背景,建筑师与工人们如教堂壁画中上帝与天使、圣徒们一样。在一片黑暗色调的作品中,这是印象中唯一一幅对工业化、城市化采取褒扬视角的作品。当然实际上作者歌颂的是人类的伟大,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最后贴本次出展作品的目录吧:http://www.douban.com/note/251534550/
--------------------------------------------------------------------------------------------------------------------------
很早就关注到《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这个活动。以前看过的画展多是国画、中国历史题材和现代风格,难得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展览,何况法国奥赛美术馆和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誉为“法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米勒、库尔贝的大作更是早已名扬四海。
《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是为庆祝“中华艺术宫”开馆,而由中华艺术宫和奥赛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的大型油画艺术珍品展。展览汇集了奥赛博物馆珍藏的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87件油画精品,通过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代表作来展现风起云涌、人文荟萃,充满变革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绘画艺术。
展览分为8个章节:“风景:从柯罗到库尔贝”、“米勒”、“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画家‘梦蝶’”、“布尔乔亚的低调魅力”、“孩童”和“苍生疾苦振臂一呼”。其中,既有艺术家个体和单个艺术题材的专题,也有注重对比的综合章节——通过展中展的灵活方式,多角度反映“法国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在19世纪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形成、发展与衍化,进而探讨艺术与自然人文、社会更迭、时代变革之间的微妙交融。
写点对部分作品的观感吧。
卡米耶·柯罗的《清晨的看牛人》,虽然作品标题的核心是看牛人,但实际上人物和牛只在画面视点处非常小的部分,风景则占据了画面主要部分。左右的大树将整幅画撑得非常饱满,中间则毫无遮拦一望无际,使画面纵深被拉开。上下的构图基本遵循“三七律”,天空由阳光的金色逐渐向外发散,过渡到浅蓝色。于是清晨静谧、安详的氛围跃然纸上。王五欣欣向荣,美好的一天缓缓拉开帷幕。
居斯塔夫·库尔贝的《鳟鱼》则是本次展品中少有的静物画。据查这条奄奄一息的鳟鱼是作者晚期作品,“可以诠释为作者在1873年的一幅政治自画像。四年之后,画家也在流放地瑞士溘然长逝。他身后名声大振,在自然主义画家中受到热烈追捧。”个人感觉这幅画放在展厅里“极不和谐”,尤其又在“风景”这个章节里。
保罗·德朗斯的《圣旺的罢工》同样是一幅令我印象深刻的画作。换画面中的人们都一脸倦意,抬头喘气的青年和拿着(不是举着、不是擎着,是“拿着”!)红旗低头前行的老者,队伍蜿蜒缓慢挪动着。画面核心位置是一个怀抱孩子的年轻母亲,她们白色的服装和黑压压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乌云与浓烟构成的天空中鲜有光束射出,基本都指向着孩子。但那一脸惊恐的孩子会是希望吗?没有人知道。画面的背景是农田,而最远端边缘处则是巨大的工厂。工业革命加剧了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田野挤入城市,生活压力集聚到一起,最终爆发。
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此次居然也有展出,是他的《维莱的贝尔南先生和夫人》,一份纯粹的商业作品。从画面中很容易看出,贝尔南一家到底是谁在当家==
亨利•马塞尔•马涅的《建筑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阳光明媚的天气,蓝天白云作为背景,建筑师与工人们如教堂壁画中上帝与天使、圣徒们一样。在一片黑暗色调的作品中,这是印象中唯一一幅对工业化、城市化采取褒扬视角的作品。当然实际上作者歌颂的是人类的伟大,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最后贴本次出展作品的目录吧:http://www.douban.com/note/251534550/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