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宽容,关于死亡
读完俺的小文后,推荐读一下杨早的这篇文章:
真实比礼貌更重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北京,不听俺娘的话,还是穿少了,一下车就冻得直哆嗦,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就去买了一条秋裤穿上,这不,回到武汉就有点小感冒。昨儿好好睡了又睡,又精神啦。
前天下午,和杨早老师及他们《话题》系列的几个作者在安贞桥新开的一个四川自贡盐帮菜餐厅坐着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听他们聊着连我都听熟悉了的朋友,看时间慢慢流逝,好难得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能静静听旁人摆龙门阵的时候,那个氛围就有点像在读易洞参加阅读邻居。所以,可惜我不在北京,要是在,我多半会参加每次的阅读邻居活动,会在那一天把“忙”的事情能推就推。因为在那里,听着大家闲聊读书和其他,虽然可能没有我们课程上的思维强度高,但那种闲散的聊天里,也自有生活的真意缓缓展现。
这阵子我猛看了不少《老友记》(美剧),以前我看头几集就没法进入,会觉得这些人好无聊啊,说些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呢,我多忙啊,有多少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
来北京的路上,同车厢的几个旅伴来自几所武汉的高校和研究所,去北京开学术会议。他们聊着身边那些早早离去的同行。其中有位学术和为人都得到广泛赞誉的学者,已经评上院士,甚至是下一任校长的人选,可是却突然发病,是癌症,3个月就走了,才41岁。
上完第一次课,我怪激动,那个心情,可能就和这次李巍类似。所以一大早起来写课后感。第二次课,我还是怪激动的,但是表现方式和第一次课不一样了,这次的表现方式是把杨早老师的录音听了6遍(到昨晚为止)。不知道现在对“听”的方式这么感兴趣,和我这阵子猛看《老友记》是不是有关系。
另外,最近我听俺娘的建议,带着玥玥多去听她正在学练的钢琴曲的视频/音频,我每周带着孩子学一首英文儿歌,这些也都在重启俺的耳朵,也能渐渐舒缓用得过猛的眼睛。
因此,对第二课,俺的一个突出感受是:今后要多搜寻可以“听”的好书或好文章,反复听。
另一个感受,和冀康类似,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冀康第二次课没赶上,但第二天我们就在邮电社碰面了。他说,最近又在重读《万历十五年》等书,虽然并没有按照老师推荐的参考书去读,但课程的学习让他重启了读历史书的兴趣,原本他就对明清历史感兴趣,我和冀康说没问题的,只管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所以也想请冀康在邮件列表里讲讲自己这个月的阅读想法。
我自己,也是很容易读着读着就沿着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道走下去,也没有一定按照老师的推荐书目去读,况且杨早老师也鼓励我们这样去读。
我这两个月很关注的主题是“宽容”。这和段老师这次发言讲的第一个点“为什么人们对外乡人这么残忍” 是类似的。残忍就是不宽容。
我想了解,“宽容”是如何撕开残忍的黑幕,把希望的光播撒到人间的。
所以,我就放下了中国的十八世纪,也放下了法国大革命,转而去读房龙的《宽容》,这本书不知买了多久了,找也找不到了,就直接读天涯书库上的版本。
其实,对“宽容”的主题感兴趣,也不完全是因为读《叫魂》,只有小部分原因和读《叫魂》有关。更主要的是我对孩子的教育,对团队的带领,促使我去思考宽容的力量,以及怎样才叫宽容,宽容是怎么来的。
胡适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也一直并没有真的想明白。
民主与共和,原来也不是一回事。
对以上这些让我深感兴趣,而又十分困扰的东东,我都有兴趣慢慢通过广泛的阅读,一点点去了解,从而能够理解专制统治对整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而非只是亚洲与中国)的影响。
也得感谢《老友记》这样的美剧,它的剧情里充满了人和人之间的宽容。我和大伯聊起这部美剧的情节,连他这么有包容心的人,也会说,那些事情,中国人看了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比如里面的菲比,她渴望亲情,自己是个大美女,却愿意为长相举止看起来有些乡巴佬的土气的同父异母弟弟做代孕妈妈,而这个19岁的弟弟也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欣赏,所以爱上了比自己大20多岁的女教师,这对夫妻没法自己生育,弟弟就转而求姐姐菲比帮他们代孕,居然怀的还是三胞胎。菲比生下三个娃娃,想留一个给自己养,但弟弟弟妹不舍,菲比也就很体谅他们的心情,决定当这三个孩子的好姑姑。如此挑战人类的伦理的一个剧情,但却也演绎得让人信服。
让我特别喜欢的,还有里面的乔伊和钱德勒这对好朋友,也有朋友笑称他们是一对好“基友”。乔伊来自意大利移民家庭,看上去头脑简单,但非常快乐,他经常会有些不靠谱的想法和念头,总会被头脑更好的钱德勒暗笑和不放心,但钱德勒同学却少不了这位“开心果”伙伴,因为钱德勒打小最缺少的,恰好是乔伊身上那种来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才会有的快乐,乔伊把自己的朋友都当作家人对待,他绝不会重色轻友,却经常会为了朋友而放弃恋情,比如菲比有个双胞胎姐姐厄休拉,打扮很hot,乔伊爱上了,但厄休拉却让乔伊不再和菲比来往,因为她从小就看不起菲比,乔伊不干,他宁可放弃厄休拉,也不会不顾及菲比这个好朋友的感受。
昨天看到感人一幕:搬出去和恋人同住的钱德勒,担心乔伊这个家伙在他离开后生活无着,心里想着,得给这个没有工作也不发愁,但不能没有披萨吃的室友留下1500元,好让这家伙有钱交房租、买披萨、付水电费啥的。可乔伊绝对不会受他馈赠,没办法,他就想出赌钱让乔伊赢的方式给乔伊留下他需要的生活费。没心没肺的乔伊也看不出来钱德勒的想法。欢笑中,这些细节会让人眼眶湿润。
乔伊简直就像是”感性“的代表词,而钱德勒貌似在为”理性“代言,他们俩的冲突和融合,让我一次次地感受着人身上两者都不能缺乏,孰高孰低,全看是对什么事情,感性和理性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我在想,我从小就好缺少这样的友情啊。从东北回到武汉上小学二年级,小孩子的心其实完全不势利,只是想和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交朋友,可惜我感兴趣的同学往往都不是奶奶喜欢的,她老人家喜欢“笑不露齿”的闺秀,俺偏喜欢爱疯爱闹的,尤其喜欢那些体育很好的同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结果,在奶奶的限制下,从小学到中学,我身边的朋友都是文静型的,也都是我不感冒而奶奶喜欢的,那些朋友倒全都喜欢围着我转,玩闹也都是我出主意,但我基本上就没重视过这些朋友平时在想什么,因为我没把她们装在心里,我心里想的是那些能玩能闹的同学。
终于上了大学,这下没人管我交朋友了,我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交朋友了。且俺爹在俺上大学的时候说了关键的一句话”读大学,很重要的是交朋友“。
读杨早老师写的大学生活回忆文章”那时候我们同声歌唱“ ,好喜欢啊。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活。我在大学里收获了很多友谊,留下了很多照片,而小学和中学,我和同学的合影少得可怜。现在玥玥就比我小时候好多了,成天生活在朋友堆里,忙啊。
尤其是大学最后一年,是友谊丰收的一年。因为喜欢唱京剧,不知被谁知道了,化学系几个男女同学找到我,我们真的排演了一幕《智斗》,我演阿庆嫂,还真的上台了,在”川大之春“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此前都是羡慕地在台下看别的同学表演。
化学系那几位同学也很有意思,有身为全校围棋冠军的校花级女生(至今依然认为她是我见到的女生中外表极为脱俗的一位),有被认为是”大众情人“的贵州籍”校草“,有全校著名谐星(我们这伙人的灵魂人物),有规规矩矩的工科男、工科女,这伙人成为我大学时代交往最密切的朋友,我们一切谱写了半年的《老友记》,如果时间更长一些就好了。
但我对友谊的理解,完全不如这些同学。我要毕业了,他们还要一年才毕业。我没想过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们的分别,但临别时,他们给我的留言册让我感动得不行。每个人都写了一段诗,且精心设计了插图和照片。看看我自己,就没为别的朋友花过这样的心思。
可以说,大学阶段,我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只是开始用了一点心思,但一直还是生活在别人对我好的环境里。这样的我,是满自恋的。
工作后,收获的友谊不是在工作中,而是在我练习太极拳的三年里,收获了一批拳友。那时我比大学阶段更懂得友谊的分量了,但也还是别人对我更好,我得到的比付出多。
慢慢地,我终于开始明白得更多,这个过程,真是缓慢啊。
慢慢地,我终于明白,我懒得付出,是因为我还没遇到自己真正很感兴趣的朋友。但在这长长的过程中,我依然也还是有愿意付出的时候的,比如我会默默地长时间地欣赏一位留级的高年级女生(比我高一届)在寝室里独舞,她常常也是为我而跳的,我会静静地听一位喜欢提问题的女生长时间地自问自答,会在深夜里听两位高年级女生给我讲她们的爱情故事,我还记得烛光下那位女生给我看的情书里,男生大段摘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我还对本楼道三位校花级女生非常感兴趣,虽然听旁人说她们如何玩弄男生于股掌之上,等等,但我就是对她们很感兴趣,总在观察她们的生活,这些,在我后来阅读王安忆的《荒山之恋》时有了一点生活的基础。
到现在回顾,我能看到,让我愿意主动付出时间的,都是为人行事比较独特的同学,他们全都不够”主流“,都很有个性。我对他们的欣赏,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认可。因为我大学也留级了,我也不肯就范。
现在我有了女儿,如何教育她,对我和孩子他爹是蛮大的考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比如如何看待孩子显出的在某些事情上的”笨“,就能看到我以前是如何看待那些围着我转的朋友的,我对他们的不重视,就是因为我对他们不感兴趣,所以我就从来都不去观察和倾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哪些优点是值得我学习的。这些思维惯性,很容易就使得我在带团队的时候,看到同事的”笨“就不耐烦,优越感很快就生出来,我能想象自己的表情常常是钱德勒看到乔伊的不靠谱时的那种不以为然。可我却并没有像钱德勒那样,学会欣赏乔伊身上那种淳朴的人情味对理性带来的紧张感的平衡与放松。
不过,认识到这点后,我也没有过于自责,因为我也知道了这不都是我的错,而是当时的我缺乏来自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倘若我当时能被满足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往,就一定能多多体会到自己为了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往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退让,这样就会懂得感谢别的朋友对自己做出的妥协和退让,能换位思考,懂得移情。
现在我观察玥玥,就发现她既有自己很向往的朋友,为了这样的朋友,她宁可委屈自己,也有别人求着要和她交往的朋友,这个时候她略有点趾高气扬,但我相信她会从中学会更多。
>>>>说了半天,其实我想印证的就是杨早老师在课程快结束时说的,要结合自己生活中想解决的问题来求知。
比如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这个人,是天性刻薄而很难做到对人宽容,还是即便没有”天生仁厚“,也能做到宽容?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认为自己天性刻薄,而是能够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就渐渐真的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这就是我对李巍说的”宽容自己“。
在理解自己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基础上,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的由来。也就是我说的”宽容他人“。
宽容,未必意味着亲近。也就是说,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等于说要和他/她成为朋友,但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对立。
《老友记》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一直害怕和他人长期建立亲密关系的钱德勒,常常在恋爱期间,因为一次吵架就和对方分手。但是和莫妮卡相爱后,从小就和哥哥罗斯既打架又相亲相爱的莫妮卡告诉钱德勒:吵架未必就一定要分手啊,那只是吵架——哦,这个道理,我也懂得很晚啊。
获得美国最佳教育奖的雷夫老师,在他的书《成功无捷径》里多次谈到了他是如何真正认识到宽容的力量的,其中有一节的标题是”不要让愤怒替代了喜悦“,他对此的感受和池莉在《来吧,孩子》里很相似。
王小妮在《上课记》里也多次谈到了她对学生的理解是如何渐变的,如何从偏狭到宽容,如何取得共识。这里面她以讲海子的诗的那堂课为例,做了生动的阐释。我在她的书里,看到了一个以往有着典型的”悲壮“情怀的诗人,如何在与90后学生的相处中,慢慢因为总是在反省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暴戾,以诗人的悲悯而不是自傲来体会那些被压制被忽略被轻慢的青年的心。在解放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容的同时,获得最可贵的幽默感。王小妮的转变,就来自于她的那次上海子的诗歌课之后的”噗哧“一笑,这笑声,让她释怀,让她真正开始懂得她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有了理解,就有了宽容,有了宽容,就有了放松,言行不易变形,事情开始朝着平和正常的方向发展。
我想讲讲对我个人来说,于沟通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变。
我在第一个单位,做人有些失败,其中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不知道如何与我的上级相处。后来我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我缺乏和父母相处的经验所致。从小和奶奶大伯长大,都不知道和父母撒娇该怎么做,不会说软话。简单地把说软话和拍马屁等同。
我喜欢旁观,眼见一位才华突出的领导,因为恃才傲物,和班子里其他两位合作不来(让我想到杨早老师这次讲的万科青青小区,十多年来,业主委员会一直没法成立)。这位恃才傲物的领导非常欣赏我,他欣赏我的方式也是我行我素,完全不管别人对此怎么看,结果一方面让我有了很多的工作机会,一方面也让我树敌颇多,同时让我很是自傲,把工作上的成绩都看成是自己的功劳,少有对他人协助的感激。
后来,这位领导被整得离开班子,回到他原来的单位。我也被恨乌及乌,整下台去。这个时候,倘若我的父母帮我火上浇油,我就会悲愤万分了。幸好我的父亲头脑冷静,他向来非常爱我,但又客观理性。他指出我的问题,认为我需要为这种局面承担一些责任。所以,我就开始读曾国藩,读《菜根谭》,读《小窗幽记》,这时,侯捷老师也鼓励我”鸭子划水,底下使劲“,提醒我不要躁进,要懂得”已成龙形再现爪“。
2003年,我来到供职的第二个单位。同样面临难题:社领导们同样有矛盾,难道我又得”站队“,接近一个,得罪一个?有没有其他路径?
这个时候,我已经考上华科大的MBA班,我没有上多少课,虽然交了三四万元,但我却记住了《组织行为学》课上,老师的一句关于沟通的话,她说,”如果你是真正的MBA,你就要记住这句话——一切都可以沟通。“
这句话,是我三四万元得来的最大收益,很值。
这是一句充满正能量的话,而我当时的考分挺高的,我对自己是MBA的认知就来自这句话。
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在遇到同样的困境时,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有了一次实战的机会。我和社领导中的二把手一起去美国,同行的,还有郑奇同学。
当时我和一把手很聊得来,和二把手的部下很聊得来,二把手与一把手及自己的部下,都有明显的矛盾(但其实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合作得不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矛盾,没看到矛盾背后的协作)。假如我还是以前的想法,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二把手我是处不好的。
But,俺是MBA了,是受过沟通教育的人了。我开始琢磨这样的目标:和所有领导都相处好。
于是,美国之行开始了。头两天,二把手领导不理我,我也心怀鬼胎。第三天,改变的契机出现。我们当时在纽约停留一周,二把手要去波士顿见亲戚。我们在唐人街等他,一车人悠悠地聊着天,等他的”灰狗“过来。我自告奋勇去”灰狗“停靠处接他。接了两次,没接到。再等了一会儿,领导自己过来了。我表功说”去接您两次“。他诧异地看着我,脸上是不相信的表情,我又说”还以为您被美女劫持了呢“——这下,大家都笑开了,领导绷着的脸也放松了。顺着”美女“的话题聊开去,我们聊电影,聊读的书,发现大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60后,都爱读小说,都喜欢罗伯特德尼罗,也都...喜欢关注美女。
接下来的日子就云淡风轻了,一路上我观察领导的眼光也不同,我发现他真是喜欢动脑筋,知识面很广,所以夸奖的话就是由衷的了。他也不客气地批评我一个女人,居然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就敢出国,而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给自己烫衣服。
两周的美国之行很快结束了,我发现该领导是个非常顾家的男人,爱老婆爱儿子,还把老婆的生日公布给大家,秀他给老婆买的化妆品和衣服鞋子。下飞机的那天,正好是他太太生日,我发短信表示祝福。他回复短信”感谢周筠,这两周是这么些年来我过得最愉快的两周!“
Oh,My god! 实战成就优秀,真想告诉我的MBA老师,瞧俺的!
此后,和这位领导的合作一直都比较愉快,他依然会不客气地给我指出一个个问题,我都没有多少抗拒之心。而他也会很体贴地帮我疏通与社里一些部门的合作关系。比如我对一个部门有意见,他也不说什么,但是拉着我和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吃饭,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再也不好意思对他抱怨,而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与部门合作了。
对这位领导,我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他给了我很多做事的机会,也在很多场合都肯定我,但只要见到我,他就会直接指出我的问题。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倘若我还像在第一个单位那样,只看他的不足,我就得不到这样的帮助,也学不到更多。
非常感谢在这过去的十多年的成长中,侯捷老师总是告诉我”处理问题要圆融“,邹欣老师告诉我”要有胸怀“,杨早老师告诉我”批评之前要先懂得欣赏“。
而雷夫老师的书,更让我感到有信心,因为他这样一个全美几乎家喻户晓的好老师,在宽容这个问题上也走了那么多弯路,甚至为此都想过是否放弃自己的教师事业,他走过的弯路,和王小妮几乎一模一样,而他面临的困境比王小妮可能更甚。
雷夫老师谈到了后来他一步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偶像,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芬奇律师,同名电影,是派克主演的。于是,我终于看了这部早就知道的电影,并带着孩子一起看了。
>>>so,下次课如果我申请发言,我会有兴趣谈谈自己这两三个月来,对”宽容“这个主题的认识。
因为我想,一个公民自治的社会能否在中国建立,可能很需要我们对于”宽容“,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而这个主题,也和我上次写的”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是一脉相承的。
谢谢大家看我写这么冗长的邮件,谢谢。
另,由于自己家里有癌症病人,这一段时间,孩子爹和我,以及我公公的家人,都在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功课。
我先生选书的眼光一向都是我信任的,他在读的两本关于死亡的书,我觉得都值得读:
1.《论死亡和濒临死亡》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80303/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一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里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确实革命性的。
这本书甚至被列为”美国人必读的20本书之一“。昨天微博上,郝宇晓老师问我和《西藏生死书》相比如何,我的看法是,倘若不是一个对宗教有些知识积累和感性认识的人,读《西藏生死书》会不易进入,虽然我自己当年读得津津有味。
2.《最后的舞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37614/
读这样的书,会帮助我们理解乔布斯那篇著名的演讲的最后一部分——
===记住我们终将死去====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大概一年以前, 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晨七点半做了一个检查, 检查清楚的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那很可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 我还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医生叫我回家, 然后整理好我的一切, 那就是医生准备死亡的程序。那意味着你将要把未来十年对你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那意味着把每件事情都搞定, 让你的家人会尽可能轻松的生活;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后来有一天早上我作了一个活切片检查,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 然后进入我的肠子, 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很镇静,因为我被注射了镇定剂。但是我的妻子在那里, 后来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地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他们开始尖叫, 因为这些细胞最后竟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症。我做了这个手术, 现在我痊愈了。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 我还希望这也是以后的几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从死亡线上又活了过来, 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用但是纯粹是知识上的概念的时候,我可以更肯定一点地对你们说: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 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你们现在是新的, 但是从现在开始不久以后, 你们将会逐渐的变成旧的然后被清除。我很抱歉这很戏剧性, 但是这十分的真实。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当我年轻的时候, 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在离这里不远的Menlo Park书写的, 他象诗一般神奇地将这本书带到了这个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 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造的。有点像用软皮包装的google, 在google出现三十五年之前:这是理想主义的, 其中有许多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ewart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的“整个地球的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 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的目录。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 你们的时代。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的),在照片之下有这样一段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是他们停止了发刊的告别语。“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我也希望你们能这样: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真实比礼貌更重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北京,不听俺娘的话,还是穿少了,一下车就冻得直哆嗦,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就去买了一条秋裤穿上,这不,回到武汉就有点小感冒。昨儿好好睡了又睡,又精神啦。
前天下午,和杨早老师及他们《话题》系列的几个作者在安贞桥新开的一个四川自贡盐帮菜餐厅坐着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听他们聊着连我都听熟悉了的朋友,看时间慢慢流逝,好难得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能静静听旁人摆龙门阵的时候,那个氛围就有点像在读易洞参加阅读邻居。所以,可惜我不在北京,要是在,我多半会参加每次的阅读邻居活动,会在那一天把“忙”的事情能推就推。因为在那里,听着大家闲聊读书和其他,虽然可能没有我们课程上的思维强度高,但那种闲散的聊天里,也自有生活的真意缓缓展现。
这阵子我猛看了不少《老友记》(美剧),以前我看头几集就没法进入,会觉得这些人好无聊啊,说些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呢,我多忙啊,有多少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
来北京的路上,同车厢的几个旅伴来自几所武汉的高校和研究所,去北京开学术会议。他们聊着身边那些早早离去的同行。其中有位学术和为人都得到广泛赞誉的学者,已经评上院士,甚至是下一任校长的人选,可是却突然发病,是癌症,3个月就走了,才41岁。
上完第一次课,我怪激动,那个心情,可能就和这次李巍类似。所以一大早起来写课后感。第二次课,我还是怪激动的,但是表现方式和第一次课不一样了,这次的表现方式是把杨早老师的录音听了6遍(到昨晚为止)。不知道现在对“听”的方式这么感兴趣,和我这阵子猛看《老友记》是不是有关系。
另外,最近我听俺娘的建议,带着玥玥多去听她正在学练的钢琴曲的视频/音频,我每周带着孩子学一首英文儿歌,这些也都在重启俺的耳朵,也能渐渐舒缓用得过猛的眼睛。
因此,对第二课,俺的一个突出感受是:今后要多搜寻可以“听”的好书或好文章,反复听。
另一个感受,和冀康类似,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冀康第二次课没赶上,但第二天我们就在邮电社碰面了。他说,最近又在重读《万历十五年》等书,虽然并没有按照老师推荐的参考书去读,但课程的学习让他重启了读历史书的兴趣,原本他就对明清历史感兴趣,我和冀康说没问题的,只管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所以也想请冀康在邮件列表里讲讲自己这个月的阅读想法。
我自己,也是很容易读着读着就沿着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道走下去,也没有一定按照老师的推荐书目去读,况且杨早老师也鼓励我们这样去读。
我这两个月很关注的主题是“宽容”。这和段老师这次发言讲的第一个点“为什么人们对外乡人这么残忍” 是类似的。残忍就是不宽容。
我想了解,“宽容”是如何撕开残忍的黑幕,把希望的光播撒到人间的。
所以,我就放下了中国的十八世纪,也放下了法国大革命,转而去读房龙的《宽容》,这本书不知买了多久了,找也找不到了,就直接读天涯书库上的版本。
其实,对“宽容”的主题感兴趣,也不完全是因为读《叫魂》,只有小部分原因和读《叫魂》有关。更主要的是我对孩子的教育,对团队的带领,促使我去思考宽容的力量,以及怎样才叫宽容,宽容是怎么来的。
胡适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也一直并没有真的想明白。
民主与共和,原来也不是一回事。
对以上这些让我深感兴趣,而又十分困扰的东东,我都有兴趣慢慢通过广泛的阅读,一点点去了解,从而能够理解专制统治对整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而非只是亚洲与中国)的影响。
也得感谢《老友记》这样的美剧,它的剧情里充满了人和人之间的宽容。我和大伯聊起这部美剧的情节,连他这么有包容心的人,也会说,那些事情,中国人看了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比如里面的菲比,她渴望亲情,自己是个大美女,却愿意为长相举止看起来有些乡巴佬的土气的同父异母弟弟做代孕妈妈,而这个19岁的弟弟也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欣赏,所以爱上了比自己大20多岁的女教师,这对夫妻没法自己生育,弟弟就转而求姐姐菲比帮他们代孕,居然怀的还是三胞胎。菲比生下三个娃娃,想留一个给自己养,但弟弟弟妹不舍,菲比也就很体谅他们的心情,决定当这三个孩子的好姑姑。如此挑战人类的伦理的一个剧情,但却也演绎得让人信服。
让我特别喜欢的,还有里面的乔伊和钱德勒这对好朋友,也有朋友笑称他们是一对好“基友”。乔伊来自意大利移民家庭,看上去头脑简单,但非常快乐,他经常会有些不靠谱的想法和念头,总会被头脑更好的钱德勒暗笑和不放心,但钱德勒同学却少不了这位“开心果”伙伴,因为钱德勒打小最缺少的,恰好是乔伊身上那种来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才会有的快乐,乔伊把自己的朋友都当作家人对待,他绝不会重色轻友,却经常会为了朋友而放弃恋情,比如菲比有个双胞胎姐姐厄休拉,打扮很hot,乔伊爱上了,但厄休拉却让乔伊不再和菲比来往,因为她从小就看不起菲比,乔伊不干,他宁可放弃厄休拉,也不会不顾及菲比这个好朋友的感受。
昨天看到感人一幕:搬出去和恋人同住的钱德勒,担心乔伊这个家伙在他离开后生活无着,心里想着,得给这个没有工作也不发愁,但不能没有披萨吃的室友留下1500元,好让这家伙有钱交房租、买披萨、付水电费啥的。可乔伊绝对不会受他馈赠,没办法,他就想出赌钱让乔伊赢的方式给乔伊留下他需要的生活费。没心没肺的乔伊也看不出来钱德勒的想法。欢笑中,这些细节会让人眼眶湿润。
乔伊简直就像是”感性“的代表词,而钱德勒貌似在为”理性“代言,他们俩的冲突和融合,让我一次次地感受着人身上两者都不能缺乏,孰高孰低,全看是对什么事情,感性和理性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我在想,我从小就好缺少这样的友情啊。从东北回到武汉上小学二年级,小孩子的心其实完全不势利,只是想和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交朋友,可惜我感兴趣的同学往往都不是奶奶喜欢的,她老人家喜欢“笑不露齿”的闺秀,俺偏喜欢爱疯爱闹的,尤其喜欢那些体育很好的同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结果,在奶奶的限制下,从小学到中学,我身边的朋友都是文静型的,也都是我不感冒而奶奶喜欢的,那些朋友倒全都喜欢围着我转,玩闹也都是我出主意,但我基本上就没重视过这些朋友平时在想什么,因为我没把她们装在心里,我心里想的是那些能玩能闹的同学。
终于上了大学,这下没人管我交朋友了,我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交朋友了。且俺爹在俺上大学的时候说了关键的一句话”读大学,很重要的是交朋友“。
读杨早老师写的大学生活回忆文章”那时候我们同声歌唱“ ,好喜欢啊。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活。我在大学里收获了很多友谊,留下了很多照片,而小学和中学,我和同学的合影少得可怜。现在玥玥就比我小时候好多了,成天生活在朋友堆里,忙啊。
尤其是大学最后一年,是友谊丰收的一年。因为喜欢唱京剧,不知被谁知道了,化学系几个男女同学找到我,我们真的排演了一幕《智斗》,我演阿庆嫂,还真的上台了,在”川大之春“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此前都是羡慕地在台下看别的同学表演。
化学系那几位同学也很有意思,有身为全校围棋冠军的校花级女生(至今依然认为她是我见到的女生中外表极为脱俗的一位),有被认为是”大众情人“的贵州籍”校草“,有全校著名谐星(我们这伙人的灵魂人物),有规规矩矩的工科男、工科女,这伙人成为我大学时代交往最密切的朋友,我们一切谱写了半年的《老友记》,如果时间更长一些就好了。
但我对友谊的理解,完全不如这些同学。我要毕业了,他们还要一年才毕业。我没想过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们的分别,但临别时,他们给我的留言册让我感动得不行。每个人都写了一段诗,且精心设计了插图和照片。看看我自己,就没为别的朋友花过这样的心思。
可以说,大学阶段,我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只是开始用了一点心思,但一直还是生活在别人对我好的环境里。这样的我,是满自恋的。
工作后,收获的友谊不是在工作中,而是在我练习太极拳的三年里,收获了一批拳友。那时我比大学阶段更懂得友谊的分量了,但也还是别人对我更好,我得到的比付出多。
慢慢地,我终于开始明白得更多,这个过程,真是缓慢啊。
慢慢地,我终于明白,我懒得付出,是因为我还没遇到自己真正很感兴趣的朋友。但在这长长的过程中,我依然也还是有愿意付出的时候的,比如我会默默地长时间地欣赏一位留级的高年级女生(比我高一届)在寝室里独舞,她常常也是为我而跳的,我会静静地听一位喜欢提问题的女生长时间地自问自答,会在深夜里听两位高年级女生给我讲她们的爱情故事,我还记得烛光下那位女生给我看的情书里,男生大段摘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我还对本楼道三位校花级女生非常感兴趣,虽然听旁人说她们如何玩弄男生于股掌之上,等等,但我就是对她们很感兴趣,总在观察她们的生活,这些,在我后来阅读王安忆的《荒山之恋》时有了一点生活的基础。
到现在回顾,我能看到,让我愿意主动付出时间的,都是为人行事比较独特的同学,他们全都不够”主流“,都很有个性。我对他们的欣赏,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认可。因为我大学也留级了,我也不肯就范。
现在我有了女儿,如何教育她,对我和孩子他爹是蛮大的考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比如如何看待孩子显出的在某些事情上的”笨“,就能看到我以前是如何看待那些围着我转的朋友的,我对他们的不重视,就是因为我对他们不感兴趣,所以我就从来都不去观察和倾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哪些优点是值得我学习的。这些思维惯性,很容易就使得我在带团队的时候,看到同事的”笨“就不耐烦,优越感很快就生出来,我能想象自己的表情常常是钱德勒看到乔伊的不靠谱时的那种不以为然。可我却并没有像钱德勒那样,学会欣赏乔伊身上那种淳朴的人情味对理性带来的紧张感的平衡与放松。
不过,认识到这点后,我也没有过于自责,因为我也知道了这不都是我的错,而是当时的我缺乏来自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倘若我当时能被满足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往,就一定能多多体会到自己为了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往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退让,这样就会懂得感谢别的朋友对自己做出的妥协和退让,能换位思考,懂得移情。
现在我观察玥玥,就发现她既有自己很向往的朋友,为了这样的朋友,她宁可委屈自己,也有别人求着要和她交往的朋友,这个时候她略有点趾高气扬,但我相信她会从中学会更多。
>>>>说了半天,其实我想印证的就是杨早老师在课程快结束时说的,要结合自己生活中想解决的问题来求知。
比如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这个人,是天性刻薄而很难做到对人宽容,还是即便没有”天生仁厚“,也能做到宽容?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认为自己天性刻薄,而是能够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就渐渐真的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这就是我对李巍说的”宽容自己“。
在理解自己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基础上,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的由来。也就是我说的”宽容他人“。
宽容,未必意味着亲近。也就是说,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等于说要和他/她成为朋友,但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对立。
《老友记》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一直害怕和他人长期建立亲密关系的钱德勒,常常在恋爱期间,因为一次吵架就和对方分手。但是和莫妮卡相爱后,从小就和哥哥罗斯既打架又相亲相爱的莫妮卡告诉钱德勒:吵架未必就一定要分手啊,那只是吵架——哦,这个道理,我也懂得很晚啊。
获得美国最佳教育奖的雷夫老师,在他的书《成功无捷径》里多次谈到了他是如何真正认识到宽容的力量的,其中有一节的标题是”不要让愤怒替代了喜悦“,他对此的感受和池莉在《来吧,孩子》里很相似。
王小妮在《上课记》里也多次谈到了她对学生的理解是如何渐变的,如何从偏狭到宽容,如何取得共识。这里面她以讲海子的诗的那堂课为例,做了生动的阐释。我在她的书里,看到了一个以往有着典型的”悲壮“情怀的诗人,如何在与90后学生的相处中,慢慢因为总是在反省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暴戾,以诗人的悲悯而不是自傲来体会那些被压制被忽略被轻慢的青年的心。在解放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容的同时,获得最可贵的幽默感。王小妮的转变,就来自于她的那次上海子的诗歌课之后的”噗哧“一笑,这笑声,让她释怀,让她真正开始懂得她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有了理解,就有了宽容,有了宽容,就有了放松,言行不易变形,事情开始朝着平和正常的方向发展。
我想讲讲对我个人来说,于沟通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变。
我在第一个单位,做人有些失败,其中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不知道如何与我的上级相处。后来我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我缺乏和父母相处的经验所致。从小和奶奶大伯长大,都不知道和父母撒娇该怎么做,不会说软话。简单地把说软话和拍马屁等同。
我喜欢旁观,眼见一位才华突出的领导,因为恃才傲物,和班子里其他两位合作不来(让我想到杨早老师这次讲的万科青青小区,十多年来,业主委员会一直没法成立)。这位恃才傲物的领导非常欣赏我,他欣赏我的方式也是我行我素,完全不管别人对此怎么看,结果一方面让我有了很多的工作机会,一方面也让我树敌颇多,同时让我很是自傲,把工作上的成绩都看成是自己的功劳,少有对他人协助的感激。
后来,这位领导被整得离开班子,回到他原来的单位。我也被恨乌及乌,整下台去。这个时候,倘若我的父母帮我火上浇油,我就会悲愤万分了。幸好我的父亲头脑冷静,他向来非常爱我,但又客观理性。他指出我的问题,认为我需要为这种局面承担一些责任。所以,我就开始读曾国藩,读《菜根谭》,读《小窗幽记》,这时,侯捷老师也鼓励我”鸭子划水,底下使劲“,提醒我不要躁进,要懂得”已成龙形再现爪“。
2003年,我来到供职的第二个单位。同样面临难题:社领导们同样有矛盾,难道我又得”站队“,接近一个,得罪一个?有没有其他路径?
这个时候,我已经考上华科大的MBA班,我没有上多少课,虽然交了三四万元,但我却记住了《组织行为学》课上,老师的一句关于沟通的话,她说,”如果你是真正的MBA,你就要记住这句话——一切都可以沟通。“
这句话,是我三四万元得来的最大收益,很值。
这是一句充满正能量的话,而我当时的考分挺高的,我对自己是MBA的认知就来自这句话。
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在遇到同样的困境时,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有了一次实战的机会。我和社领导中的二把手一起去美国,同行的,还有郑奇同学。
当时我和一把手很聊得来,和二把手的部下很聊得来,二把手与一把手及自己的部下,都有明显的矛盾(但其实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合作得不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矛盾,没看到矛盾背后的协作)。假如我还是以前的想法,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二把手我是处不好的。
But,俺是MBA了,是受过沟通教育的人了。我开始琢磨这样的目标:和所有领导都相处好。
于是,美国之行开始了。头两天,二把手领导不理我,我也心怀鬼胎。第三天,改变的契机出现。我们当时在纽约停留一周,二把手要去波士顿见亲戚。我们在唐人街等他,一车人悠悠地聊着天,等他的”灰狗“过来。我自告奋勇去”灰狗“停靠处接他。接了两次,没接到。再等了一会儿,领导自己过来了。我表功说”去接您两次“。他诧异地看着我,脸上是不相信的表情,我又说”还以为您被美女劫持了呢“——这下,大家都笑开了,领导绷着的脸也放松了。顺着”美女“的话题聊开去,我们聊电影,聊读的书,发现大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60后,都爱读小说,都喜欢罗伯特德尼罗,也都...喜欢关注美女。
接下来的日子就云淡风轻了,一路上我观察领导的眼光也不同,我发现他真是喜欢动脑筋,知识面很广,所以夸奖的话就是由衷的了。他也不客气地批评我一个女人,居然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就敢出国,而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给自己烫衣服。
两周的美国之行很快结束了,我发现该领导是个非常顾家的男人,爱老婆爱儿子,还把老婆的生日公布给大家,秀他给老婆买的化妆品和衣服鞋子。下飞机的那天,正好是他太太生日,我发短信表示祝福。他回复短信”感谢周筠,这两周是这么些年来我过得最愉快的两周!“
Oh,My god! 实战成就优秀,真想告诉我的MBA老师,瞧俺的!
此后,和这位领导的合作一直都比较愉快,他依然会不客气地给我指出一个个问题,我都没有多少抗拒之心。而他也会很体贴地帮我疏通与社里一些部门的合作关系。比如我对一个部门有意见,他也不说什么,但是拉着我和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吃饭,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再也不好意思对他抱怨,而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与部门合作了。
对这位领导,我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他给了我很多做事的机会,也在很多场合都肯定我,但只要见到我,他就会直接指出我的问题。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倘若我还像在第一个单位那样,只看他的不足,我就得不到这样的帮助,也学不到更多。
非常感谢在这过去的十多年的成长中,侯捷老师总是告诉我”处理问题要圆融“,邹欣老师告诉我”要有胸怀“,杨早老师告诉我”批评之前要先懂得欣赏“。
而雷夫老师的书,更让我感到有信心,因为他这样一个全美几乎家喻户晓的好老师,在宽容这个问题上也走了那么多弯路,甚至为此都想过是否放弃自己的教师事业,他走过的弯路,和王小妮几乎一模一样,而他面临的困境比王小妮可能更甚。
雷夫老师谈到了后来他一步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偶像,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芬奇律师,同名电影,是派克主演的。于是,我终于看了这部早就知道的电影,并带着孩子一起看了。
>>>so,下次课如果我申请发言,我会有兴趣谈谈自己这两三个月来,对”宽容“这个主题的认识。
因为我想,一个公民自治的社会能否在中国建立,可能很需要我们对于”宽容“,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而这个主题,也和我上次写的”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是一脉相承的。
谢谢大家看我写这么冗长的邮件,谢谢。
另,由于自己家里有癌症病人,这一段时间,孩子爹和我,以及我公公的家人,都在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功课。
我先生选书的眼光一向都是我信任的,他在读的两本关于死亡的书,我觉得都值得读:
1.《论死亡和濒临死亡》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80303/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一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里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确实革命性的。
这本书甚至被列为”美国人必读的20本书之一“。昨天微博上,郝宇晓老师问我和《西藏生死书》相比如何,我的看法是,倘若不是一个对宗教有些知识积累和感性认识的人,读《西藏生死书》会不易进入,虽然我自己当年读得津津有味。
2.《最后的舞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37614/
读这样的书,会帮助我们理解乔布斯那篇著名的演讲的最后一部分——
===记住我们终将死去====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大概一年以前, 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晨七点半做了一个检查, 检查清楚的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那很可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 我还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医生叫我回家, 然后整理好我的一切, 那就是医生准备死亡的程序。那意味着你将要把未来十年对你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那意味着把每件事情都搞定, 让你的家人会尽可能轻松的生活;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后来有一天早上我作了一个活切片检查,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 然后进入我的肠子, 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很镇静,因为我被注射了镇定剂。但是我的妻子在那里, 后来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地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他们开始尖叫, 因为这些细胞最后竟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症。我做了这个手术, 现在我痊愈了。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 我还希望这也是以后的几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从死亡线上又活了过来, 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用但是纯粹是知识上的概念的时候,我可以更肯定一点地对你们说: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 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你们现在是新的, 但是从现在开始不久以后, 你们将会逐渐的变成旧的然后被清除。我很抱歉这很戏剧性, 但是这十分的真实。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 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当我年轻的时候, 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在离这里不远的Menlo Park书写的, 他象诗一般神奇地将这本书带到了这个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 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 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造的。有点像用软皮包装的google, 在google出现三十五年之前:这是理想主义的, 其中有许多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ewart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的“整个地球的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 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的目录。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 你们的时代。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的),在照片之下有这样一段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是他们停止了发刊的告别语。“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我也希望你们能这样: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