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奥勒-勒-迪克的“理性”(1)
![]() |
图1为法国维泽莱玛德莲教堂(La Madeleine in Vézelay)1840年时的西立面(维奥勒-勒-迪克绘制)。这个教堂原为罗曼式风格,在中世纪中早期改建过。中门上方的山墙(B)、西南塔楼上部(C)已经开始出现哥特特征,由圆拱开始转变为尖拱。而且可以看出,中世纪早期的工匠原本试图对原有的西立面进行更多的改建(A),但没有完工,后来放弃了。
维奥勒-勒-迪克尽管也认识到了这种历史转变、累积的重要性,在西立面上把这种转变绝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但他认为那些未完工的改建部分(A)是unfinished,是不完整的作品,因此是没有价值的,于是在修复中把这些清晰、渐进的转变部分全部去掉了。为了处理两侧塔楼与中门上方山墙的交接部分,他在这些地方换上了平板的壁柱(图2,A1)。问题不仅在于这2个壁柱原本根本不存在,而且为了与这两个壁柱相协调,他还在西南塔楼的转角处又加了一个根本没有存在过的壁柱(图2,A2)。
维奥勒-勒-迪克一直认为他对古迹的处理是很理性的,其处理方式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性”?!
当然,他对这个西立面的改造与“美化”还不止一处。
西南塔楼顶端(F)原本较为朴素,但他认为这不够“理想”,于是在顶端加了一圈繁复的檐饰(F1),精致的小围栏(F2),向外凸出的排水口(F3)。
西北塔楼的腰檐(D)原本有些残缺了,他把这些地方补齐了,这道罢了,但是这些腰檐下方的墙体线脚收分原本没有那么强烈,他认为上下交接不够明确,“段式”不够明显,于是把这些线脚做的更突出了(D1),这还是基于一种建筑师个人的“美化”思想,与历史真实完全无关。
西南塔楼E处的圆拱窗原本是个盲窗,但中世纪人封掉这些窗户的时候加了个小“十字”孔,中世纪的人们把这些窗户封掉原本是为了防卫,在上面留个小“十字”孔是在防卫的同时起到“瞭望”、“攻击”的作用,可维奥莱-勒-迪克在修复的时候把这些原本有历史意义的孔完全封死了(E1),似乎这些孔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
至今人们还想不明白他出于何种“理性”而将这些孔封掉或没有修复出来。
维奥勒-勒-迪克标榜自己的修复都有其“理性”,要么出于结构目的、要么出于实际功能目的,可是我们在这里的修复中并没有看出多少“结构理性”、“功能理性”。
维奥勒-勒-迪克的“理性”在哪里?究竟是什么“理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