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
坐在车上左右无事,便和我爹闲聊前几天他回老家的见闻。
我们祖籍江苏,洪泽湖畔,毗邻安徽。据说当时年年发水,动不动重新划定省界,有几年是江苏人,有几年就是安徽人。所以我爹一直管水果市场一个贩水果的安徽人称作老乡,当然,倒也不是因为这层渊源,无非想便宜两个钱。老家当年一穷二白,特产是挂面米糕(不过老爹同学说,江南到处是米糕,这不稀奇),现在个个发达,盛产小龙虾、大闸蟹。
我爷爷同学三五年生人,兄弟姐妹五人,五五年跑去当兵,后来集体转业,变成石油工人,在新疆克拉玛依。我爹五三年生在老家,到我奶奶六三年去新疆两年后,六五年才被别人带到克拉玛依。算起来,一共在老家待到十二岁。
我爹小时候在老家上学,成绩糟糕,足足上了三个小学一年级。因为据他说,老家那时候没人上学,他本来在课堂正襟危坐,架不住比他大两三岁的姑姑、叔叔的诱惑,翻窗户逃学跑到湖上采莲藕。当然了,这也是他一面之辞,我秉承史家风骨,把他后屁股开裆漏大脸的事情冒死记下,姑且存而不论。
我爷爷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就要把我爹接到油田。来了两次,都被我爸爸的太太将我爹强行扣下。所谓太太,就是我爷爷的奶奶。
这位老太太是个奇人。据我爹自吹自擂,我们祖上是个地主,颇为有钱。好在解放前,被土匪抢过多次,变成贫农,也算逃过一劫。这段写来颇为伤感,我瞬间与现在的爱新觉罗氏们惺惺相惜,虽然我们现在是“琼B”,老子也算曾经阔过。当时家里面有几手绝活,挂挂面,炸油条,炸馓子。挂面这个东西虽然常见,弄好了也不简单。挂面要用发面,好的挂面其实是空心的。我爹大伯的老婆做得一手好挂面,远近闻名。当时老家一带送礼的风气就是送两把挂面。按我爹的说法,挂面最好吃的部分是挂面头。挂面头是用杆子挂住挂面的部分,里面含盐,异常筋道,煮成面汤,撒点小葱香菜非常可口,只不过做挂面的不卖挂面头,外人吃不到罢了。至于油条和馓子则是挂面的副产品,要是天阴没办法挂挂面,只好炸油条炸馓子了。
老太太的丈夫去世得早,去世后,她的三儿子总觉得妇道人家哪有什么见识,便要出头当家作主。老太太雷霆手段,预先做好筹备,等有天他这个儿子从外面刚进家门,便命人关门上锁,一顿海扁,打得皮开肉绽,从此安分守己,息事宁人。老太太一战成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尊敬。
我爷爷当兵离家之后,我爸爸便跟这位老太太一起生活。据我爹回忆,老太太富态,人干净利落,喜欢这位重孙。从小带着我爹满村转悠,吃香喝辣。凡是上供给老太太的礼品,我爹总是独占一份。也就是跟着这位老太太,他吃到了他爷爷腌制的鳖蛋。当时只要我爷爷一回老家,老太太便提高警惕,扣住我爹不放。直到后来六五年,托别人才将我爹带到克拉玛依。至于我爹后来在克拉玛依与维族法郎子拳脚相加,大大有违民族团结,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爹说他的爷爷是位奇怪的人。上次风行水上老师在他这篇《鳖精》里面提到过,当年没人吃鳖。老家情况也是类似,一发水,野生老鳖便爬得满地都是,床底下到处是鳖,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名声不好,没人吃。但是我爹的爷爷爱捡鳖蛋。鳖多蛋自然多,只要留心,很快就能捡不少。把蛋放在小篓里面,用盐水和黄泥,灌满小篓,用土把口封好,过段时间,就是腌好的咸鳖蛋。这个做法到不稀奇,离我们老家不远的地方就是高邮,特产咸鸭蛋、汪曾祺,还有吴三桂。我爹一生坎坷,遇上的asshole特别多,我想,可能也怪他从小吃鳖蛋,长大了王八蛋们反攻倒算,这也毫不稀奇。
说起吃鳖,我自然把风老师讲的那个故事告诉我爹,我爹听罢,说他还真见过这样一个奇人。
那是七四年十一月间,他在陕西一个农场,一群二十多岁的下乡大学生和农村工作人员围着火炉烤火闲聊。农场中有位浙江人,三十多岁,是个转业军人,大家叫他阿宝。阿宝吹嘘自己抓鳖水平高超。年轻大学生们心高气傲,哪里肯信,便非要他表演一番。满饭好吃,满话难说。事已至此,只好现场演示。
山中小溪源自泉水,水温相对较高,但十一月间溪水中也有冰碴出现,他一人当先走在岸上,凝神观察,我爹他们跟在后面,保持二十米开外,生怕打扰大师发功,吓着老鳖。他先看,然后指着一地说,这里有鳖。然后赤脚下去踩,分辨鳖头方向,然后伸手进泥,抄起鳖屁股。以我的理解,这种找鳖方法,难点在于判断鳖头在哪个方向。试想老鳖正在泥中做春秋大梦,梦见唐三藏在灵山向佛祖咨询,这时候一双魔爪伸来,他气急败坏之下,猛咬一口也是应当。一旦鳖头方向判断不对,顿时就有血光之灾。
阿宝就这么在半个小时之内,沿着小溪走了半里,抓到了八只老鳖。
我爹说,这是他这辈子遇到的两个奇人之一。
我们祖籍江苏,洪泽湖畔,毗邻安徽。据说当时年年发水,动不动重新划定省界,有几年是江苏人,有几年就是安徽人。所以我爹一直管水果市场一个贩水果的安徽人称作老乡,当然,倒也不是因为这层渊源,无非想便宜两个钱。老家当年一穷二白,特产是挂面米糕(不过老爹同学说,江南到处是米糕,这不稀奇),现在个个发达,盛产小龙虾、大闸蟹。
我爷爷同学三五年生人,兄弟姐妹五人,五五年跑去当兵,后来集体转业,变成石油工人,在新疆克拉玛依。我爹五三年生在老家,到我奶奶六三年去新疆两年后,六五年才被别人带到克拉玛依。算起来,一共在老家待到十二岁。
我爹小时候在老家上学,成绩糟糕,足足上了三个小学一年级。因为据他说,老家那时候没人上学,他本来在课堂正襟危坐,架不住比他大两三岁的姑姑、叔叔的诱惑,翻窗户逃学跑到湖上采莲藕。当然了,这也是他一面之辞,我秉承史家风骨,把他后屁股开裆漏大脸的事情冒死记下,姑且存而不论。
我爷爷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就要把我爹接到油田。来了两次,都被我爸爸的太太将我爹强行扣下。所谓太太,就是我爷爷的奶奶。
这位老太太是个奇人。据我爹自吹自擂,我们祖上是个地主,颇为有钱。好在解放前,被土匪抢过多次,变成贫农,也算逃过一劫。这段写来颇为伤感,我瞬间与现在的爱新觉罗氏们惺惺相惜,虽然我们现在是“琼B”,老子也算曾经阔过。当时家里面有几手绝活,挂挂面,炸油条,炸馓子。挂面这个东西虽然常见,弄好了也不简单。挂面要用发面,好的挂面其实是空心的。我爹大伯的老婆做得一手好挂面,远近闻名。当时老家一带送礼的风气就是送两把挂面。按我爹的说法,挂面最好吃的部分是挂面头。挂面头是用杆子挂住挂面的部分,里面含盐,异常筋道,煮成面汤,撒点小葱香菜非常可口,只不过做挂面的不卖挂面头,外人吃不到罢了。至于油条和馓子则是挂面的副产品,要是天阴没办法挂挂面,只好炸油条炸馓子了。
老太太的丈夫去世得早,去世后,她的三儿子总觉得妇道人家哪有什么见识,便要出头当家作主。老太太雷霆手段,预先做好筹备,等有天他这个儿子从外面刚进家门,便命人关门上锁,一顿海扁,打得皮开肉绽,从此安分守己,息事宁人。老太太一战成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尊敬。
我爷爷当兵离家之后,我爸爸便跟这位老太太一起生活。据我爹回忆,老太太富态,人干净利落,喜欢这位重孙。从小带着我爹满村转悠,吃香喝辣。凡是上供给老太太的礼品,我爹总是独占一份。也就是跟着这位老太太,他吃到了他爷爷腌制的鳖蛋。当时只要我爷爷一回老家,老太太便提高警惕,扣住我爹不放。直到后来六五年,托别人才将我爹带到克拉玛依。至于我爹后来在克拉玛依与维族法郎子拳脚相加,大大有违民族团结,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爹说他的爷爷是位奇怪的人。上次风行水上老师在他这篇《鳖精》里面提到过,当年没人吃鳖。老家情况也是类似,一发水,野生老鳖便爬得满地都是,床底下到处是鳖,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名声不好,没人吃。但是我爹的爷爷爱捡鳖蛋。鳖多蛋自然多,只要留心,很快就能捡不少。把蛋放在小篓里面,用盐水和黄泥,灌满小篓,用土把口封好,过段时间,就是腌好的咸鳖蛋。这个做法到不稀奇,离我们老家不远的地方就是高邮,特产咸鸭蛋、汪曾祺,还有吴三桂。我爹一生坎坷,遇上的asshole特别多,我想,可能也怪他从小吃鳖蛋,长大了王八蛋们反攻倒算,这也毫不稀奇。
说起吃鳖,我自然把风老师讲的那个故事告诉我爹,我爹听罢,说他还真见过这样一个奇人。
那是七四年十一月间,他在陕西一个农场,一群二十多岁的下乡大学生和农村工作人员围着火炉烤火闲聊。农场中有位浙江人,三十多岁,是个转业军人,大家叫他阿宝。阿宝吹嘘自己抓鳖水平高超。年轻大学生们心高气傲,哪里肯信,便非要他表演一番。满饭好吃,满话难说。事已至此,只好现场演示。
山中小溪源自泉水,水温相对较高,但十一月间溪水中也有冰碴出现,他一人当先走在岸上,凝神观察,我爹他们跟在后面,保持二十米开外,生怕打扰大师发功,吓着老鳖。他先看,然后指着一地说,这里有鳖。然后赤脚下去踩,分辨鳖头方向,然后伸手进泥,抄起鳖屁股。以我的理解,这种找鳖方法,难点在于判断鳖头在哪个方向。试想老鳖正在泥中做春秋大梦,梦见唐三藏在灵山向佛祖咨询,这时候一双魔爪伸来,他气急败坏之下,猛咬一口也是应当。一旦鳖头方向判断不对,顿时就有血光之灾。
阿宝就这么在半个小时之内,沿着小溪走了半里,抓到了八只老鳖。
我爹说,这是他这辈子遇到的两个奇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