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5.09.2012
许久不写读书笔记。从连书卷都不卷保持整洁到在书页上乱写瞎划,大概是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我猜从这一步走到边读书边写摘要笔记还要经历一些心理历程。只是我越来越感受到了这种紧迫性,尤其是你在想反驳人家的时候拿出的论据连它作者的名字都想不起来,虽然记人名一向是我最大的弱点……
简单记一笔梅内克的德国的浩劫。首先必须要吐槽一下何老的翻译,老人家的学识我无话可说,只是其翻译功力早在读他给商务的《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有所见识,没想到老人家德译汉和法译汉的水平相当,那我就只能质疑一下老人家的汉语水平了。摘例(P18):“一个像提奥多尔·丰达尼(Theodor Fontane)这样的人,他毕生的事业只可能是代表着普鲁士传统中一切伟大的和美好的东西,竟然在他一生的末了,变得十分会批判而又有洞察力;他在1897年所写的一封信里,对他周围的普鲁士世界说了不愉快的话;我们不可因为他的话在各方面都有尖锐的夸张就拒绝他的话。”何爷爷,这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样也罢了,您译的时候可是1987年啊。
罢了,还是说说梅内克。作为德罗伊森的学生,梅内克算是把历史主义发扬光大,偶然决定论的腔调也算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简单来说,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主要思潮在于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互相交织,而前者的原因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后者则可追溯到工业革命。这两个思潮的剧烈碰撞在一战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德国战败后,民众中有一个强烈的声音认为战败的原因归结于德国阵营中出了叛徒,输掉这场战争来谋取既得利益,而这一叛徒团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犹太人,因为他们在魏玛共和国中获得了他们之前一直被排挤在外的利益。这引起了新一轮的不满。而到了这两股思潮再次由于魏玛共和国的内部问题冲向了高潮的时候,梅内克却突然话锋一转,声称某种偶然性让兴登堡抛弃了勃鲁宁和格罗那,并且最终扶植了希特勒,而这个偶然性是兴登堡的懦弱。当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勃鲁宁趁机想借此机会打击纳粹党,方式是国家出钱来改善愈演愈烈的失业现象,而当时德国的国家财政状况糟糕,政府随时有破产的危险。于是在这关键时刻,兴登堡没有信任勃鲁宁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转向信任了希特勒,而希特勒不仅获取了兴登堡的信任,同时也通过游说诱惑了国家军队倒向他这一方,于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说梅内克是想要反对宿命论的话,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如果人类可以预言自己的历史,那是一件多没意思的事情!那还要生活干什么。历史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但是历史终究是建构的,是人类社会和自身的互动,虽然建构论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但是这也好过绝对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人应该统统拉出去枪毙,如果不想好好生活那还不如去死。
但是梅内克的逻辑很奇怪,他在先前设定好了纳粹发生的种种前提,做好了各种铺垫,却在最后宣称“啊其实纳粹跟前面的毛关系都没有它是一个巧合”。作为一个反对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历史学家,梅内克恰恰是站在强烈的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立场上说话的。他认为纳粹只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意外,完全脱离了德国的传统和精神;当然,他承认每一种传统和精神都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但是他把纳粹的发生完全归结于了德国历史进程中坏的一面,或者说,“魔鬼”的一面。他承认事物的两面性,但却又不承认这种“魔鬼”的因素是德意志的。甚至于在全书的最后,他仍然想要用德国的古典文学和音乐来拯救二战之后的德国人民,来给德国去纳粹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托马斯曼恰恰是认为,纳粹的根源某种程度上恰恰就是来自于德国的古典文学与艺术。其实梅内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不愿意承认。我认为这恰恰代表了那一代德国人的普遍心声。
梅内克生于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差不多经历了德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段时间,可以在他身上看到那一代德国学者身上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某种对于德意志民族无法背离的深爱。即便是经历了在勒佩尼斯看来对于德国社会基础和精神传统有着巨大破坏的普鲁士军国主义时期,德国的知识分子仍然认为德意志的精神在延续,直到纳粹出现,才分为两派,争论不止。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德意志精神到底是什么。既然说到这儿那就提两句托马斯曼。我觉得他对于德意志人最好的说明绝不是"Deutschland und die Deutschen",而是“Doktor Faustus”。当你想阐释一个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Metaphor。小说即隐喻。对于概念的阐释,其实没有什么比文学更好的了。
简单记一笔梅内克的德国的浩劫。首先必须要吐槽一下何老的翻译,老人家的学识我无话可说,只是其翻译功力早在读他给商务的《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有所见识,没想到老人家德译汉和法译汉的水平相当,那我就只能质疑一下老人家的汉语水平了。摘例(P18):“一个像提奥多尔·丰达尼(Theodor Fontane)这样的人,他毕生的事业只可能是代表着普鲁士传统中一切伟大的和美好的东西,竟然在他一生的末了,变得十分会批判而又有洞察力;他在1897年所写的一封信里,对他周围的普鲁士世界说了不愉快的话;我们不可因为他的话在各方面都有尖锐的夸张就拒绝他的话。”何爷爷,这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样也罢了,您译的时候可是1987年啊。
罢了,还是说说梅内克。作为德罗伊森的学生,梅内克算是把历史主义发扬光大,偶然决定论的腔调也算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简单来说,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主要思潮在于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互相交织,而前者的原因可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后者则可追溯到工业革命。这两个思潮的剧烈碰撞在一战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德国战败后,民众中有一个强烈的声音认为战败的原因归结于德国阵营中出了叛徒,输掉这场战争来谋取既得利益,而这一叛徒团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犹太人,因为他们在魏玛共和国中获得了他们之前一直被排挤在外的利益。这引起了新一轮的不满。而到了这两股思潮再次由于魏玛共和国的内部问题冲向了高潮的时候,梅内克却突然话锋一转,声称某种偶然性让兴登堡抛弃了勃鲁宁和格罗那,并且最终扶植了希特勒,而这个偶然性是兴登堡的懦弱。当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勃鲁宁趁机想借此机会打击纳粹党,方式是国家出钱来改善愈演愈烈的失业现象,而当时德国的国家财政状况糟糕,政府随时有破产的危险。于是在这关键时刻,兴登堡没有信任勃鲁宁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转向信任了希特勒,而希特勒不仅获取了兴登堡的信任,同时也通过游说诱惑了国家军队倒向他这一方,于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说梅内克是想要反对宿命论的话,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如果人类可以预言自己的历史,那是一件多没意思的事情!那还要生活干什么。历史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但是历史终究是建构的,是人类社会和自身的互动,虽然建构论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但是这也好过绝对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人应该统统拉出去枪毙,如果不想好好生活那还不如去死。
但是梅内克的逻辑很奇怪,他在先前设定好了纳粹发生的种种前提,做好了各种铺垫,却在最后宣称“啊其实纳粹跟前面的毛关系都没有它是一个巧合”。作为一个反对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历史学家,梅内克恰恰是站在强烈的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立场上说话的。他认为纳粹只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意外,完全脱离了德国的传统和精神;当然,他承认每一种传统和精神都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但是他把纳粹的发生完全归结于了德国历史进程中坏的一面,或者说,“魔鬼”的一面。他承认事物的两面性,但却又不承认这种“魔鬼”的因素是德意志的。甚至于在全书的最后,他仍然想要用德国的古典文学和音乐来拯救二战之后的德国人民,来给德国去纳粹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托马斯曼恰恰是认为,纳粹的根源某种程度上恰恰就是来自于德国的古典文学与艺术。其实梅内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不愿意承认。我认为这恰恰代表了那一代德国人的普遍心声。
梅内克生于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差不多经历了德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段时间,可以在他身上看到那一代德国学者身上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某种对于德意志民族无法背离的深爱。即便是经历了在勒佩尼斯看来对于德国社会基础和精神传统有着巨大破坏的普鲁士军国主义时期,德国的知识分子仍然认为德意志的精神在延续,直到纳粹出现,才分为两派,争论不止。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德意志精神到底是什么。既然说到这儿那就提两句托马斯曼。我觉得他对于德意志人最好的说明绝不是"Deutschland und die Deutschen",而是“Doktor Faustus”。当你想阐释一个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Metaphor。小说即隐喻。对于概念的阐释,其实没有什么比文学更好的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