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台湾与问题)
![]() |
爱与痛的边缘(Thanyou Spring) |
从台湾回来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回来的一周,开学应付各种事项,本欲在寝室里好好地收拾一下,下学期让自己的小窝更舒服一点,然而又发生了一些事情,情绪涌动,轨迹有所改变……但实际上,无非和每月月初都有的一次心情起伏不无关系。只不过,都没有机会回想去台湾的那一周,好好地回想一下,记录一下。
大陆对于台湾的了解,几乎是闭塞的,即便通过网络,新闻,以及现在的三通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但所有这些关联对于大部分并没有那么热切关注台湾的人来说,都是渺小的。三通更多的,还是对于有着明确而实际的联通愿望的那些人,比如台湾的老兵和老兵后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台湾这个地方,仍旧是遥远而令人费解的。所有的电视,网络,新闻,都经过无数次再加工,即便是那些一直在搜寻真相的人,由于这种“从没亲眼见过”的隔阂,仍旧是一种无法洞穿的呐喊。至少对于我而言,过去的10几年,我唱着“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我歌唱的完全是一片我未知的地方。
高屋建瓴,在首都就是这样,你总是能很快地获得一些所谓的“高屋建瓴”的视角。这种视角自小就有了,我们心中的台湾是我们很快就要收回的台湾,是必将收回的台湾,是遥远的但仍旧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台湾,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那里的实体却是梦幻的。我们心目中的台湾早已首先就有了这样一种印象,遥远的祖国的……祖国的弃子。
事实是事实,历史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对事实的描述,但历史中的人仍旧起到强烈的渲染作用,所以历史当然是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的。真正发生的事情我们永远不知道,所以借由历史产生的观点,多半也只能说是一种假说而已,所以,我的观点和思虑,很大程度上也是假说,基于不可明确证伪的的历史论据。
我认为没有必然势必可行的东西,但是有一种必然会促发的事件和方向。对于1949年非自愿地被带到台湾的大陆老兵们来说,他们渴望回到大陆是一种真实的感情,这种真实的感情是存在的,当它存在的时候,和台湾基于政治因素要不要收回,是有区别的。不管要不要收回,我们都不能否定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渴望故土的感情的存在。而台湾自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被日本殖民了50年,你可以评价这种殖民的正义和非正义,更可以抨击当时日本政府的无耻,也可以对当时清政府的懦弱感到愤怒,但是,日本在对台湾50年的殖民中,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影响却是无论你怎么谈论应该和不应该,都是无法改变的。当你走在台北街头,可以随处可见一些生活的细节中渗透着日本元素,首先很多建筑都具有日本的古朴,简单,素净,物尽其用的风格,它们沉郁而清新,可爱又历史悠久。即使是台北市政府里面,还是看不到一种威严耸立的气氛,市政府正门口的《礼运大同篇》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理念,但是更深处的“儿童剧场”,你就很难去说明来自于哪个国家的传统。而严格来说,你很难在首都的政治中心看到一幅孔子治国理念的对联,“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在盛大而忙碌的首都,似乎是很难寻觅的,人在广大的城市里,感觉到深深的孤独。
再看日本学生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女生,有着明显的日本女生的风格;街头随处可见“日式服装”,“日式鞋子”,盒饭被称作“便当”,自行车被称作“脚踏车”或者“单车”,摩托车也有“机车”的称谓。阿里山上,飘扬着淡淡的樱花的香气,山路边上有一些牌子,上面写着“青枫”,“朝雾”,从山上走下来的年轻人,我更是难以分辨他们和我的大学里那些和中国人学打太极拳的日本人有什么明显的服装打扮的区别。
但是,我必须明确地说,即使是这样,台湾岛,至于钓鱼岛,仍然是大陆的一部分。只不过,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意识到,很多很多真正存在过的,被影响的,和去影响的,留下的深深的,甚至是伤痛的,印记。有的地方,宛若被挖去了什么一样,发出阵痛。因为,即便台湾处处有日本的痕迹,你无法否认因为这属于“小部分”,你才会特别关注它们,而更多的,你看到的是台湾本土对于大陆传统文化的执着,对于中国那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真诚,你看到的是固执的痛,是台湾人的那种固执。
每一次当有外来势力入侵中国时,台湾作为一个关口,一个闸门,一个关键的地带,一个关键的海岛与海峡,就被争抢和撕扯,然后,就被懦弱的历史上的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割让,虽然又再次被收回,但是你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留下的血迹和阵痛。你可以想象,当年的澎湖列岛上的人民,是怎样在清政府无动于衷的懦弱的映衬下,誓死保卫自己的土地的。
实力弱小不等于完全没有迎战的行动,就这一点而言,历史上的割让行为是抛弃,这是不可理解,也不可原谅的。
所以当马英九登上彭佳屿,说出“钓鱼岛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时,你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很多的情感。台湾的电视台中认为,台湾希望借此获得一种“我们是存在的,请注意到我们吧”,这样的作用。对于台湾而言,那些“钓鱼岛是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的声音显得多么苍白和与他们无关,在这个角度上,一部分台湾人觉得自己只要借此令大陆注意到并重视,让日本注意到并重视,让美国注意到并重视,让世界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就可以了。
而这个海岛真正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由谁来负责?当大陆富强的时候,又有别于那些懦弱的,无力的时候,对台湾进行的是大张旗鼓的收回,统治,控制,这些自然是理所应当势在必行的,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你没办法去否定这个想法“凭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不如由日本来殖民的好”。
当你义正言辞,言之凿凿地弘扬,甚至膨胀自己的大国雄风的时候,或者你根本就没有雄风,而是借着别人的雄风来让自己壮胆提气的时候,请注意到,这是多么的空虚和被阻隔。请注意到,在那片几乎已经被隔离了太久的地方,对这样的声音感到多么的……冷淡,习以为常,不屑,畏惧,怀疑,或者怨恨。要伸张正义,主权,但是这之后的保养,维护,修缮,却与每个“想要”的人完全无关。那么,如果我是台湾人,我为什么要理会,为什么要理睬?
继而我想起了的仍旧是孔子的遗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主权自然是重要的,但在维护主权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谁能够让老百姓过上更平稳安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日子,当气势汹汹地质疑,“为什么不打一仗”,“干一架就好了”的时候,那种孔子当年含泪的遗憾,仍旧还是一种遗憾了。
当然,大陆的民意和政府的行动自然有很多很多的差别,而我所希望的,不是最终这件事会有怎样的一个正义的,道德的,必将胜利的结果,而是期求着在解决所谓的“长久以来的问题”时,无论是民意,还是国家政府之间,消除更多的误会,仇恨。或者是消除能够消除的误会和仇恨。
情像雨点 似断难断
愈是去想 更是凌乱
我已经不想跟你痴缠
我有我的尊严 不想再受损
无奈我心 要辨难辨
道别再等 也未如愿
永远在爱与痛的边缘
应该怎么决定挑选
2012.9.15 霓简一
后记补充:每年春天,台湾的海角,会举办“春天的呐喊”活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会聚集到此,女孩子都穿着比基尼,男孩子也赤裸着上身,狂欢,舞蹈,发出春天的呐喊,太平洋和台湾海峡的浪花迎向天际,人们在这里,忘却了一切的仇恨。Thanyou Spring。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2 18: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