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十二星座导演的影像风格---处女座
处女座
悟性常在 灵动跳脱 剑走偏锋 暗处生光
在对处女座导演进行评论之前,先插一句题外话:对于众所熟知的圣斗士系列之黄道十二宫章节中,作者借助剧中人物的口,给予处女座圣斗士沙加的评价是:十二星座中最为接近神的人。
那么要成为最接近神的人,其必要条件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种资质,就是悟性。或者说是灵气。
纵观处女座导演的作品并将其放在十二星座导演中对比,处女座导演的作品在悟性上是普遍具有过人之处的。
从这个角度入手先谈谈大家比较熟知的导演及其作品,比如大卫芬奇和他的《搏击俱乐部》,这部片子用来引出对处女座灵悟资质的讨论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关于这部片子的讨论从来都没有终止过,且各种层面和程度的看法意见五花八门却又都言之有理。比如在我看来,这像是一个对精神与物质相依相生关系的物理展示,进而深层次的下探到二者关系能衍生出的最后结果,或者实现完美的融合而跃升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境界,或者分崩离析导致自我的毁灭。自然的本我,社会化的自我,以及开悟后的超我这三重精神档次在片中表现的清晰分明,而最后大楼的坍塌和角色的站起堪称神来一笔,高度凝练的表达了在迷茫和彻悟的临界点时的破与立那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痛苦又至乐的复杂过程和感受。而倒下的大楼也可以因角度的不同而被观众赋予各种象征意义,比如是物质,是欲望,是过去。。。但导演本身什么都没有说,他只是把这些撮合进镜头里,或许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个镜头乃至这个电影能被合理的解读出如此多的意义。他创造了一个作品,可这个作品却不再属于他了,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不断的理解和深化,且不管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方向却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在了灵与肉的关系上。是不是很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思?佛法说有四万八千法门,搏击俱乐部却好像是一把打开法门钥匙,法门在哪里?在人们的心里。这样的作品和伯格曼那种典雅的引导和深重的诉说风格迥异,也看不出导演心灵的痛苦和困惑。它亦庄亦谐,轻快利索的就把要展示的完整的展示完了,颇有点真传一句话的意思。得道容易传道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搏击俱乐部很像某种引人开悟的法器。可见大卫芬奇虽然不是沙加,但其灵气悟性也远超常人了。
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反,有灵气的导演往往各有各的专攻。比如奥利弗斯通不知是不是因为《野战排》、《刺杀肯尼迪》这种严肃叙事的风格已经承载不了他噼啪乱闪的天分,这位处女座导演在1994年推出了很有点旁门左道意思的《天生杀人狂》,仅仅看他的影像风格,快速的短切,交错的运镜,声画的分离、几乎自始至终的倾斜和晃动。。。极尽渲染的表现着这个世界内在上的疯狂和混乱,以此来烘托出这个看似没有逻辑的故事的逻辑。这是一部同样很难有统一结论的作品,它是如此亦真亦幻,仿佛是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畅快游走,一场残酷的狂欢。性情喜好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并由此建立了新的秩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罪恶,犯罪也可以是真诚的,杀人也因为遵循心性的纯洁而变得光辉四射。所有的根子明里暗里都指向了人心,指向了人性,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指向了一种真性情,一种二。他用镜头展示了这种真性情的欢乐和恐怖,展现了人性深处那纯洁的阴暗和残忍。在一气呵成的痛快背后,是对人性的惊惧和绝望。与其他揭示阴暗的作品大相径庭的是,他不需要故事,基本只用摄像机就做到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模式的作品,仅此一部。而在他的《U型转弯》里,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及其严密的逻辑编织了一个极具戏剧化的故事,对人性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挖掘,每个人都是聪明人,可每个人都没有出路。写到这里忍不住想这是不是和卖地沟油的人拿着钱去买瘦肉精猪肉一个道理。。。扯远了,和大卫芬奇相比,奥利弗斯通似乎对精神的世界不感兴趣,而是把自己的灵气用来狠批人性一大片上了。这一点就不如阴暗童话的电影艺术家蒂姆伯顿了。蒂姆伯顿的才华是人所公认的,但同样,他开悟的头脑则专注于哥特风格的阴郁故事,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他大部分时候都能让人黑暗中看到人性的美好和光明,比如经典的 “没有剪刀手,我就不能保护你,有了剪刀手,我就不能拥抱你。”《剪刀手爱德华》,比如明月桥头白衣飘飞,为爱情而忧伤的《僵尸新娘》、比如让谎言因爱而美丽的《大鱼》老爸,就连《艾德伍德》这样的悲催人物都能拍的让人心生敬仰,很有些雪夜围炉的温暖,这才是应该提倡的三观啊。
说起处女座的灵气导演当然少不了被誉为“美国的希区柯克”的布莱德恩帕尔玛!没有这个人的灵气一线是不完整的,因为他的灵气和前面几位导演不同,人家是专攻一角,他是四面出击。本人写的第一篇影评就是出自该导演之手的《情枭的黎明》,出于对本片的喜爱,我自然要从俗的将其吹嘘一番。不过对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到几乎没拍一部片都要做新的尝试的导演来说,所谓吹嘘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大家现在很熟悉的那种在邪恶力量已被消灭影片将要结束时突然会给你一个死灰复燃的暗示意图再度激动下你脆弱的心灵这种狗血烂俗手法吧?没错,这个手法最早就是在1976年的《魔女嘉莉》中初次应用的,导演让嘉莉的手最后从坟墓里伸了出来,影院里立刻尖叫四起。由于效果显著,就此普及开来了。该片当年可谓给恐怖片开出了一条新路,如今也凭借品质奠定了其青春校园恐怖片的鼻祖地位。
既然有了希区柯克的美誉,自然少不了悬疑了,1980年的《剃刀边缘》可看做该类型典型代表之一,在情节的设置,节奏的控制、结构的紧密、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那是相当的可圈可点。如果说该片的成功是源自对希区柯克的模仿。那么可以看看《情枭的黎明》,一个枭雄串起的半黑道生活史诗,竟然能拍的密不透风扣人心弦,这就不是模仿所能做到的了。1983年,他的《疤面煞星》问世,这片子的意义就不赘述了,该片讲了一个偏执的黑帮分子自我成就也自我毁灭的人生道路,奥利弗斯通的编剧几近完美(同为处女座大概很好沟通啊),剩下的就看表演了,而艾尔帕西诺也不负重望,在里面简直璀璨到像是星群爆炸一样。而到了1987年的《铁面无私》,该导演又反手化身为正义之剑,一腔正气的反起腐败来。该片虽然是主旋律的调调且漏洞很多,可强在气势凌人热血沸腾,可谓“一白遮百丑”,而且主线剧情本身没毛病,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也不难理解了。1995年帕尔玛拍了《情枭的黎明》,有过长评就不多说了(讲个有意思的小发现,当艾尔帕西诺在酒吧里找人的时候,酒吧里演奏的音乐是Lady Marmalade,同为处女座导演的巴兹鲁尔曼在2001年的作品《红磨坊》里也用了这首曲子,由克里斯蒂娜演唱)。在恐怖片、悬疑片、黑帮片、主旋律都有所斩获之后,这位被灵气催的难受的导演又尝试起了商业谍战片,这次拿出手的是1996年的《碟中谍》,间接导致了汤姆克鲁斯在演绎高龄时硬着头皮爬了迪拜塔。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灵气不难,难的是灵气多的chuachua乱窜。
如果写到这里还有人对处女座的超常灵气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也可以看看雅克贝克《洞》,看完你就会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也对该片有借鉴之处,并和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肖真的只是励志)。如果你是某专业的,想知道越狱时最需要什么,那么看完你就知道了,仅靠一把锤子就想挖出生天的时代从来就没有降临过。而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应该也能给处女座的导演加上不少分,但他的灵气是表现在借助叙事托带出宏大时代主题的技巧上(可惜这片子多是被人作为悬疑犯罪片对待的,悲了个催的)。加上理查德阿滕伯勒《甘地传》、伊利亚卡赞《欲望号街车》、罗伯特玛丽根《杀死一只知更鸟》、布莱恩辛格《非常嫌疑犯》、盖里奇《两杆老烟枪》、《大侦探福尔摩斯1、2》(哦顺便提下因“借鉴”盖里奇成功一炮而红的宁浩《疯狂的石头》,看到了吧,都是处女座的,难怪一点就透)。
至于说处女座导演灵动跳脱,也并非无稽之谈。前面已经列举了不少导演和作品,除去灵气四溢之外,不难发现的就是他们的作品不管你能不能看懂,都会觉得“有意思”,要知道一部电影能让人看完之后给出“有意思”的评价,那就相当成功啦。再举些例子吧,罗伯特怀斯的《音乐之声》可谓“有意思”的典型代表,不论何时想起来都会让人会心一笑,这样的电影有多难得,大家在心里扒拉扒拉有多少影片能和它比肩就知道了。接下来还有山田洋次《男人之苦》(寅次郎的故事系列),这个也许现在的观众不怎么熟悉,那么提起《黄昏清兵卫》应该知道吧,有心的也可以去看看他的《十五岁》。亚历山大柯达《汉密尔顿夫人》、让雷诺阿《游戏规则》、今村昌平《楢山节考》、让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布拉德赛博宁《天使之城》、巴兹鲁尔曼《红磨坊》、克里斯哥伦布《小鬼当家》、尼尔布洛姆坎普《第九区》、莫里斯皮亚拉《梵高》、马克韦布《和莎莫的500天》、约瑟夫斯达《波弗特》、杰克卡迪夫《儿子与情人》、吉拉尔皮雷《的士速递》、冷面笑匠许冠文《半斤八两》、彭浩翔《买凶拍人》、李俊益《王的伪娘》。。。到这里不难看出来,他们的这个有意思,其实是表现在各种方面的,比如选材,比如叙事,比如表现力、比如在生活的小故事里去挖掘其价值。而还有一些没有列举的是编为剑走偏锋代表队上场的,抛开前面的大卫芬奇、奥利弗斯通、蒂姆伯顿等,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朴赞郁《老男孩》、乔舒马赫《8厘米》、三池崇史《杀手阿一》、科恩兄弟的弟弟伊桑科恩《冰血暴》、达里欧阿基多《阴风阵阵》、乔纳森理贝斯曼《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好像有点变重口味了啊。。。没办法,要做典型肯定要付出点代价么,偏的不狠怎么行。
最后留了几个,是想谈谈处女座的光明面,除去前面说过蒂姆伯顿、山田洋次、理查德阿滕伯勒、今村昌平等广为熟知的导演之外,格兰马科维奇的《铁托和我》也是要郑重推荐的,同样的还有王苹《永不消失的电波》、冯斯罗德麦克斯《战火葬童年》、威廉弗莱德金《驱魔人》,还有一些主题形式不那么大的如拉契德波查拉《光荣岁月》(就是那个以字幕编不下去而在国内一夜成名的电影)、尼克卡斯特尔《屋顶上的男孩儿》、东尼包《恋恋三季》、雷雅普尔《意乱情迷》、盐田明彦《金丝雀》、沃纳赫尔佐格《陆上行舟》,法提赫阿金《勇往直前》。而汤姆福特的《单身男人》、金伯莉皮尔斯的《男孩别哭》这种题材并不是我喜好的作品,但出于客观对待也要列举一下。至于哈尔阿什贝的《哈洛与穆德》,安妮宝贝曾推荐过,大家自己看着办就是了。和别的星座导演不同的是,处女座导演在表现光明的时候很少用直接正面的手法,而多是喜欢将人物或者故事置于一个相对的逆境,然后通过被动或者弱势的行为去展现光明,似乎用“逆境中向上的弱”来表现美好是其所长,很少有激烈的抗争,而只是一边平静的坚持着自己,一边静候命运的发落,从处女座导演的情感表达里总能看出伴随着些许纠结困惑的淡淡宿命味道(他们也很擅长设置先天的不可抗的逆境)。除去那些主题较为严肃对表现手法有限制的电影之外,他们在相对自由的情感题材处理上也都显得是富于情调的,不少地方也会有矫情小资的感觉,不过还好违和感不是太重,整体来看都透着一种烛光般的暖意,弱小,但不会自我放弃,只要还存在,就会持续的发出光来。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
整体看来处女座导演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群体,他们悟性极好,很容易在别人视若平常的地方掘出宝藏来,可以游刃有余的表现出一般人为之头大的题材并且展现其意义,同时思维灵活,想法新颖,看他们的作品就好像和一群机敏伶俐又富有内涵的人打交道,充满了生气和新鲜感,因为你总能从他们的表现中得到欢乐和启发。但同样因为他们富于灵气,所以似乎总感觉少一些勤奋,只是喜欢自己嘻哈开心却少有强志进取,所以这个星座的导演在宏大题材的驾驭和艰深命题的表现上相对少一些、而且他们的灵气好像不能积累,多是随有随用,有了创意就立刻表现出来,所以他们的作品常见灵泉遍布却少有积渊汇海的集大成者,匠级遍布却大师难觅。或许这就是他们最接近神却始终不能成为神的原因吧。只是不知这种度人而不度己的性格,会否就像沙加只能牺牲自己来换取战友们的觉悟一般,也是神赋予他们的宿命呢?
悟性常在 灵动跳脱 剑走偏锋 暗处生光
在对处女座导演进行评论之前,先插一句题外话:对于众所熟知的圣斗士系列之黄道十二宫章节中,作者借助剧中人物的口,给予处女座圣斗士沙加的评价是:十二星座中最为接近神的人。
那么要成为最接近神的人,其必要条件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种资质,就是悟性。或者说是灵气。
纵观处女座导演的作品并将其放在十二星座导演中对比,处女座导演的作品在悟性上是普遍具有过人之处的。
从这个角度入手先谈谈大家比较熟知的导演及其作品,比如大卫芬奇和他的《搏击俱乐部》,这部片子用来引出对处女座灵悟资质的讨论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关于这部片子的讨论从来都没有终止过,且各种层面和程度的看法意见五花八门却又都言之有理。比如在我看来,这像是一个对精神与物质相依相生关系的物理展示,进而深层次的下探到二者关系能衍生出的最后结果,或者实现完美的融合而跃升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境界,或者分崩离析导致自我的毁灭。自然的本我,社会化的自我,以及开悟后的超我这三重精神档次在片中表现的清晰分明,而最后大楼的坍塌和角色的站起堪称神来一笔,高度凝练的表达了在迷茫和彻悟的临界点时的破与立那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痛苦又至乐的复杂过程和感受。而倒下的大楼也可以因角度的不同而被观众赋予各种象征意义,比如是物质,是欲望,是过去。。。但导演本身什么都没有说,他只是把这些撮合进镜头里,或许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个镜头乃至这个电影能被合理的解读出如此多的意义。他创造了一个作品,可这个作品却不再属于他了,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不断的理解和深化,且不管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方向却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在了灵与肉的关系上。是不是很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思?佛法说有四万八千法门,搏击俱乐部却好像是一把打开法门钥匙,法门在哪里?在人们的心里。这样的作品和伯格曼那种典雅的引导和深重的诉说风格迥异,也看不出导演心灵的痛苦和困惑。它亦庄亦谐,轻快利索的就把要展示的完整的展示完了,颇有点真传一句话的意思。得道容易传道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搏击俱乐部很像某种引人开悟的法器。可见大卫芬奇虽然不是沙加,但其灵气悟性也远超常人了。
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反,有灵气的导演往往各有各的专攻。比如奥利弗斯通不知是不是因为《野战排》、《刺杀肯尼迪》这种严肃叙事的风格已经承载不了他噼啪乱闪的天分,这位处女座导演在1994年推出了很有点旁门左道意思的《天生杀人狂》,仅仅看他的影像风格,快速的短切,交错的运镜,声画的分离、几乎自始至终的倾斜和晃动。。。极尽渲染的表现着这个世界内在上的疯狂和混乱,以此来烘托出这个看似没有逻辑的故事的逻辑。这是一部同样很难有统一结论的作品,它是如此亦真亦幻,仿佛是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畅快游走,一场残酷的狂欢。性情喜好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并由此建立了新的秩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罪恶,犯罪也可以是真诚的,杀人也因为遵循心性的纯洁而变得光辉四射。所有的根子明里暗里都指向了人心,指向了人性,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指向了一种真性情,一种二。他用镜头展示了这种真性情的欢乐和恐怖,展现了人性深处那纯洁的阴暗和残忍。在一气呵成的痛快背后,是对人性的惊惧和绝望。与其他揭示阴暗的作品大相径庭的是,他不需要故事,基本只用摄像机就做到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模式的作品,仅此一部。而在他的《U型转弯》里,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及其严密的逻辑编织了一个极具戏剧化的故事,对人性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挖掘,每个人都是聪明人,可每个人都没有出路。写到这里忍不住想这是不是和卖地沟油的人拿着钱去买瘦肉精猪肉一个道理。。。扯远了,和大卫芬奇相比,奥利弗斯通似乎对精神的世界不感兴趣,而是把自己的灵气用来狠批人性一大片上了。这一点就不如阴暗童话的电影艺术家蒂姆伯顿了。蒂姆伯顿的才华是人所公认的,但同样,他开悟的头脑则专注于哥特风格的阴郁故事,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他大部分时候都能让人黑暗中看到人性的美好和光明,比如经典的 “没有剪刀手,我就不能保护你,有了剪刀手,我就不能拥抱你。”《剪刀手爱德华》,比如明月桥头白衣飘飞,为爱情而忧伤的《僵尸新娘》、比如让谎言因爱而美丽的《大鱼》老爸,就连《艾德伍德》这样的悲催人物都能拍的让人心生敬仰,很有些雪夜围炉的温暖,这才是应该提倡的三观啊。
说起处女座的灵气导演当然少不了被誉为“美国的希区柯克”的布莱德恩帕尔玛!没有这个人的灵气一线是不完整的,因为他的灵气和前面几位导演不同,人家是专攻一角,他是四面出击。本人写的第一篇影评就是出自该导演之手的《情枭的黎明》,出于对本片的喜爱,我自然要从俗的将其吹嘘一番。不过对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到几乎没拍一部片都要做新的尝试的导演来说,所谓吹嘘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大家现在很熟悉的那种在邪恶力量已被消灭影片将要结束时突然会给你一个死灰复燃的暗示意图再度激动下你脆弱的心灵这种狗血烂俗手法吧?没错,这个手法最早就是在1976年的《魔女嘉莉》中初次应用的,导演让嘉莉的手最后从坟墓里伸了出来,影院里立刻尖叫四起。由于效果显著,就此普及开来了。该片当年可谓给恐怖片开出了一条新路,如今也凭借品质奠定了其青春校园恐怖片的鼻祖地位。
既然有了希区柯克的美誉,自然少不了悬疑了,1980年的《剃刀边缘》可看做该类型典型代表之一,在情节的设置,节奏的控制、结构的紧密、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那是相当的可圈可点。如果说该片的成功是源自对希区柯克的模仿。那么可以看看《情枭的黎明》,一个枭雄串起的半黑道生活史诗,竟然能拍的密不透风扣人心弦,这就不是模仿所能做到的了。1983年,他的《疤面煞星》问世,这片子的意义就不赘述了,该片讲了一个偏执的黑帮分子自我成就也自我毁灭的人生道路,奥利弗斯通的编剧几近完美(同为处女座大概很好沟通啊),剩下的就看表演了,而艾尔帕西诺也不负重望,在里面简直璀璨到像是星群爆炸一样。而到了1987年的《铁面无私》,该导演又反手化身为正义之剑,一腔正气的反起腐败来。该片虽然是主旋律的调调且漏洞很多,可强在气势凌人热血沸腾,可谓“一白遮百丑”,而且主线剧情本身没毛病,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也不难理解了。1995年帕尔玛拍了《情枭的黎明》,有过长评就不多说了(讲个有意思的小发现,当艾尔帕西诺在酒吧里找人的时候,酒吧里演奏的音乐是Lady Marmalade,同为处女座导演的巴兹鲁尔曼在2001年的作品《红磨坊》里也用了这首曲子,由克里斯蒂娜演唱)。在恐怖片、悬疑片、黑帮片、主旋律都有所斩获之后,这位被灵气催的难受的导演又尝试起了商业谍战片,这次拿出手的是1996年的《碟中谍》,间接导致了汤姆克鲁斯在演绎高龄时硬着头皮爬了迪拜塔。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灵气不难,难的是灵气多的chuachua乱窜。
如果写到这里还有人对处女座的超常灵气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也可以看看雅克贝克《洞》,看完你就会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也对该片有借鉴之处,并和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肖真的只是励志)。如果你是某专业的,想知道越狱时最需要什么,那么看完你就知道了,仅靠一把锤子就想挖出生天的时代从来就没有降临过。而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应该也能给处女座的导演加上不少分,但他的灵气是表现在借助叙事托带出宏大时代主题的技巧上(可惜这片子多是被人作为悬疑犯罪片对待的,悲了个催的)。加上理查德阿滕伯勒《甘地传》、伊利亚卡赞《欲望号街车》、罗伯特玛丽根《杀死一只知更鸟》、布莱恩辛格《非常嫌疑犯》、盖里奇《两杆老烟枪》、《大侦探福尔摩斯1、2》(哦顺便提下因“借鉴”盖里奇成功一炮而红的宁浩《疯狂的石头》,看到了吧,都是处女座的,难怪一点就透)。
至于说处女座导演灵动跳脱,也并非无稽之谈。前面已经列举了不少导演和作品,除去灵气四溢之外,不难发现的就是他们的作品不管你能不能看懂,都会觉得“有意思”,要知道一部电影能让人看完之后给出“有意思”的评价,那就相当成功啦。再举些例子吧,罗伯特怀斯的《音乐之声》可谓“有意思”的典型代表,不论何时想起来都会让人会心一笑,这样的电影有多难得,大家在心里扒拉扒拉有多少影片能和它比肩就知道了。接下来还有山田洋次《男人之苦》(寅次郎的故事系列),这个也许现在的观众不怎么熟悉,那么提起《黄昏清兵卫》应该知道吧,有心的也可以去看看他的《十五岁》。亚历山大柯达《汉密尔顿夫人》、让雷诺阿《游戏规则》、今村昌平《楢山节考》、让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布拉德赛博宁《天使之城》、巴兹鲁尔曼《红磨坊》、克里斯哥伦布《小鬼当家》、尼尔布洛姆坎普《第九区》、莫里斯皮亚拉《梵高》、马克韦布《和莎莫的500天》、约瑟夫斯达《波弗特》、杰克卡迪夫《儿子与情人》、吉拉尔皮雷《的士速递》、冷面笑匠许冠文《半斤八两》、彭浩翔《买凶拍人》、李俊益《王的伪娘》。。。到这里不难看出来,他们的这个有意思,其实是表现在各种方面的,比如选材,比如叙事,比如表现力、比如在生活的小故事里去挖掘其价值。而还有一些没有列举的是编为剑走偏锋代表队上场的,抛开前面的大卫芬奇、奥利弗斯通、蒂姆伯顿等,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朴赞郁《老男孩》、乔舒马赫《8厘米》、三池崇史《杀手阿一》、科恩兄弟的弟弟伊桑科恩《冰血暴》、达里欧阿基多《阴风阵阵》、乔纳森理贝斯曼《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好像有点变重口味了啊。。。没办法,要做典型肯定要付出点代价么,偏的不狠怎么行。
最后留了几个,是想谈谈处女座的光明面,除去前面说过蒂姆伯顿、山田洋次、理查德阿滕伯勒、今村昌平等广为熟知的导演之外,格兰马科维奇的《铁托和我》也是要郑重推荐的,同样的还有王苹《永不消失的电波》、冯斯罗德麦克斯《战火葬童年》、威廉弗莱德金《驱魔人》,还有一些主题形式不那么大的如拉契德波查拉《光荣岁月》(就是那个以字幕编不下去而在国内一夜成名的电影)、尼克卡斯特尔《屋顶上的男孩儿》、东尼包《恋恋三季》、雷雅普尔《意乱情迷》、盐田明彦《金丝雀》、沃纳赫尔佐格《陆上行舟》,法提赫阿金《勇往直前》。而汤姆福特的《单身男人》、金伯莉皮尔斯的《男孩别哭》这种题材并不是我喜好的作品,但出于客观对待也要列举一下。至于哈尔阿什贝的《哈洛与穆德》,安妮宝贝曾推荐过,大家自己看着办就是了。和别的星座导演不同的是,处女座导演在表现光明的时候很少用直接正面的手法,而多是喜欢将人物或者故事置于一个相对的逆境,然后通过被动或者弱势的行为去展现光明,似乎用“逆境中向上的弱”来表现美好是其所长,很少有激烈的抗争,而只是一边平静的坚持着自己,一边静候命运的发落,从处女座导演的情感表达里总能看出伴随着些许纠结困惑的淡淡宿命味道(他们也很擅长设置先天的不可抗的逆境)。除去那些主题较为严肃对表现手法有限制的电影之外,他们在相对自由的情感题材处理上也都显得是富于情调的,不少地方也会有矫情小资的感觉,不过还好违和感不是太重,整体来看都透着一种烛光般的暖意,弱小,但不会自我放弃,只要还存在,就会持续的发出光来。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
整体看来处女座导演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群体,他们悟性极好,很容易在别人视若平常的地方掘出宝藏来,可以游刃有余的表现出一般人为之头大的题材并且展现其意义,同时思维灵活,想法新颖,看他们的作品就好像和一群机敏伶俐又富有内涵的人打交道,充满了生气和新鲜感,因为你总能从他们的表现中得到欢乐和启发。但同样因为他们富于灵气,所以似乎总感觉少一些勤奋,只是喜欢自己嘻哈开心却少有强志进取,所以这个星座的导演在宏大题材的驾驭和艰深命题的表现上相对少一些、而且他们的灵气好像不能积累,多是随有随用,有了创意就立刻表现出来,所以他们的作品常见灵泉遍布却少有积渊汇海的集大成者,匠级遍布却大师难觅。或许这就是他们最接近神却始终不能成为神的原因吧。只是不知这种度人而不度己的性格,会否就像沙加只能牺牲自己来换取战友们的觉悟一般,也是神赋予他们的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