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青年看“展佛”
一个汉地人,一个甘孜藏族人,两个本地人。在雪顿节“展佛”这天,四个人被分成了三拨,由于背景不同,朝佛的目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佛”,亦是有不同的感受。
雪顿节是是西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每年“雪顿节”的首日,拉萨城区西部以北的哲蚌寺都会举行大型的“展佛”活动,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将会参展,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拉萨,暂住在朋友切麦多节家,恰逢遇上了雪顿节。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拉萨,但雪顿节还是第一次过。对于藏族的节日,我了解得不多,带着好奇探求的目的,在一周前我就开始嚷嚷让切麦带我去看“展佛”。切麦却因为多种原因而迟迟没有答允,直到节前一天,才把这件事确定下来,并且告诉我,他的两名本地朋友亦会一同前往。
外乡人切麦多节
切麦多节今年19岁,来自四川甘孜州,浓眉、高鼻,眼睛炯炯有神,是一名帅气的康巴小伙。他来拉萨是为了学习唐卡,虽然来这边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是由于每天都呆在工作室里,他对拉萨一点都不了解。他说在此之前,他压根儿没听说过“雪顿节”。我装出学着的模样给他扫盲,说“雪”在藏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叫“酸奶节”。切麦嘴里发出几个藏语音,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其实,对于同是“外人”的我来说,对“雪顿节”也是一知半解。后来有人跟我说,所谓“展佛”不是真的佛像,而是一副巨型的唐卡。我把这件事告诉切麦,他却出乎意料地表示早已知晓。看到我不解的眼神,他笑着说:“虽然我不知道‘雪顿节’,但是在老家的时候,已经听说过拉萨有很大的唐卡。那个时候也没特别向往,现在因为自己学唐卡,就一定要去看一下啦。”
我问:“那为什么十几个唐卡学生就你们仨去?”切麦说:“其他人都已经看过了,就差我。我们每天早早起来画唐卡,好累啊,难得休息都想在家睡觉……”突然,切麦把食指竖放到唇前,压低声音:“你别告诉老师啊。”
切麦的老家在色达杨各乡,这个地方我曾经路过。那里距离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出家,并以此作为自家的荣耀。切麦告诉我,他的叔叔就是当中的一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叔叔就经常给他讲佛法,那个时候,他还什么都不懂,只是知道佛是很“神圣”的,对佛必须要尊敬。
切麦的爷爷奶奶都是虔诚的居士,在切麦懂事以后,他们就长居在佛学院里面,每次和父母去探望他们,切麦都会在佛学院里面呆一两个月。我问:“那个时候,你会到经堂里面去听课吗?”他回答:“当然会。不光听课,还要守八关斋戒。”
可以说,切麦的童年是浸染在佛法当中的,也因此他对佛有着非同一般的虔诚。他告诉我他小时候特别想出家,但是一直没有告诉父母。长大以后谈恋爱了,也就没想要出家了。
闲聊的时候,切麦常说自己“没有文化”。他告诉我,他没有上过学,字都是跟寺庙里的高僧学来的,唯一的课本就是经文,一字一字地反复念诵。我问他,经文的内容你都能明白吗?他回答,有些会有人给他解释,但不多,都是靠自己参透的。我开玩笑道:“你没出家还真是可惜啊。”他羞涩一笑。
当天晚上,切麦告诉我,他已经和两个伙伴——扎西嘉措和格桑彭措约好,明天一早家里集合,一起去哲蚌寺。切麦早早就调了闹钟,却和我聊天聊到凌晨一两点,我担心明天要起不来,催促他赶紧睡觉。
拥挤的朝佛路
“呯呯嘭嘭”,一阵的急速的敲门声刺破了黑夜的静,也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惊魂未定的我看了看时间,6点一刻,我鞋子都没穿就冲到门口。打开门,扎西和格桑就站在外面。
扎西头戴羊毛牛仔帽,穿着黑色藏袍,一只手臂从藏袍抽出来,露出了白色带流苏的传统服装,抽出的衣袖被别在身后的腰带上。格桑戴的鸭舌帽,穿着街头上卖的尼泊尔条纹上衣,下身是牛仔裤。看着仪表不凡的两名帅哥,我也好想搞套藏服迎合一下气氛。切麦依旧是日常的打扮,他的藏服没有从老家带过来。我俩赶紧梳洗,随便套个外套就出发了。
下楼梯的时候,切麦一直在呢喃。在前往哲蚌寺的路上,他偶尔也会有几句我听不懂的咒经。而扎西和格桑却并无异样。后来我问切麦,他告诉我这些都是佛学院学来的。他下楼时念的是“加持咒”,经书上说诵经前只要念这个咒三遍, 当天念的所有经文,功德都会增至亿万倍。而在路上,他念的同样是咒经。其中一个是《八吉祥颂》,说念了这个咒以后,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如愿。
天还是暗沉的灰蓝色,大街上行人不断。很快我们上了雪顿节专用公交。在车上,我看到不少年轻的藏族女孩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其中不乏带有丝绸光泽颜色亮丽的藏裙,有一些把脸扑得粉白粉白的,还上了眼线。公交车上主要以藏民为主,每一个人都叽叽喳喳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扎西告诉我,上哲蚌寺的路都是上坡,唐卡就在寺后的半山腰上。
半小时以后,车子就到了哲蚌寺的路口,这里周围都是赤裸裸的山,有很多货运场,当中夹杂着一些小卖部。这与内地景区数里外清一色的旅游商铺很不一样。我本以为过节应有很多早餐店提前开门,而事实上临街店铺全都紧闭。
我们下车,随着人流走,在入口处,切麦和扎西找地方买哈达,我和格桑继续往里走。一路上,我发现卖哈达的人很多,正想打电话告诉他们,他们就已经买好了。
前来参展的人非常多,除了游客以外,其余都是藏族人。后来切麦告诉我,他当时很高兴。他感叹“藏族人真不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信佛。”哈达买回来以后,我们就开始上山了,一个跟一个排队,一步一步地向前挪。
越往前走人就越多。水泄不通的道路仿如一面无法穿透的墙壁,每个人都在互相挤压。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挤扁了。坡度在持续往上,我们几个人的呼吸变得有点急促。
佛像在哪里呢?感觉像走了很久,为了不和他们分开,我死死抓住切麦的衫尾,人群却始终把我向后推,我担心衣服也许要被扯烂了。在靠近寺庙的时候,我听到哭啼的声音。踮脚一看,一个40多岁的女子正在用手顶墙,身体下护着一名老人。人流如同洪水一样压迫向她,她大声喊“别挤别挤”,然而柔弱的身躯像将缺的堤坝,力不从心。
此情此景,切麦想要帮忙。他尝试挣脱人群,靠近那名女子。然而,在如此拥挤的坏境下他根本过不去,而我更加是自身难保。有人跌倒了,有小孩在哭,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只得对维持秩序的警卫大喊:“有人需要帮忙!”回过头来,他的两名朋友已经在茫茫人海中不知所踪。
上坡依旧在持续,我低头,透过密集的鞋子缝隙,艰难地寻找阶梯。这时,我们身旁被推来一名摇摇欲倒的老人,切麦赶紧上去帮扶。他一路用身体顶住其他人的碰撞,同时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直到接近佛像。
汗水大滴大滴地从他的额头上淌下来,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对老人说:“我先擦个汗。”老人说“非常感谢。”然而才放手,老人就不见了。
“佛”的光芒
切麦在人群中焦急地四处眺望,这时我们发现了格桑,然而,才一起走了没几里,又走失了。转到山的另一面我隐约看到了佛像,已经全然铺开了,很明显我们已经错失了晒佛的仪式。为了能看清佛像,我艰难地向上走。通往佛像的路在山边,有点陡,加上人流拥挤,必须要小心走好每一步。
佛像前面是两条路,其中一条可以走到唐卡上面,我力求往上,却始终被推到了下行。下行是贴着唐卡走的,人们纷纷将哈达抛向佛像,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了同样的动作。
唐卡被斜竖着铺在半上腰上,上面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整幅画像的色彩十分丰富,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瞩目。就在我走到唐卡中央的时候,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来,一缕缕地投射到佛像上,我、游客、藏民、警卫、喇嘛,每一个人都沐浴在柔和的金光之中,好像一个金色的钟罩,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都罩在了一起。
角号声响起,上行抛下的哈达纷纷滑落,它们过于洁白以致眩目,它们空中轻盈翩跹,时而像白色的鸟,舞动着多变的身姿,时而如凄美的雪花,片片凋零在晨光中。彩色的碎屑纷飞,落在我的头发上,我的呼吸好像在此刻止住,时间亦在此凝固。在佛的脚下,我感觉,所有人都得到了庇护和包容,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等级和差别,在顷刻间都化成了细小柔软的尘埃。
后来切麦跟我分享他在唐卡前的感受。在他回忆的时候,他感觉所有的词语都是贫乏的。“我当时愣住了,身上的毛孔不断扩张,我的全身都在发抖……”“实在是太好看了。”他说,他以往见到上师和佛像都会很激动,但是这一次的感觉,就像是触电一样,无数细小的粒子像蚂蚁在他身上爬,随后聚集成一股无形的能量柱,由下往上,直达天顶,不断地向上冲涌……
我的经历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了唐卡。扭头一看,切麦他们都不知道哪里去了。然而,我丝毫没有感到慌乱。此时,我的内心平静,如同无风无浪,波光闪烁的大海。
在唐卡的一旁,很多人坐在一边休息。不少游客拿着摄影机“咔嚓咔嚓”地拍照,我环视四周,等了一会还不见人影,便随大流而去。
在路上,无论在那个方位,都很轻易就能看到哲蚌寺。我猜想全道都是绕哲蚌寺顺时而行的。阳光持续不久,天空又再次转阴。远看哲蚌寺,它安静在栖息在林中,远处的山一毛不拔,近处却是葱葱郁郁,视觉有种明暗的对比。
走到一丛林,看到人们都在一小房子前排队,我也便跟了上去。然而,很多人只瞧了一眼便走了。到我的时候,我发现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显然,这群可爱的藏民,都是在凑热闹,也有些是往里面扔钱的。
往后走到一溪流前,很多人排队蹲下来洗脸,过后再喝几口泉水。有一名衣着华丽的藏族妇女带着她的女儿来到溪前,女儿却因害怕滑到或是溅湿而不敢靠近。母亲牵着女儿的手站在一边,在多次鼓励无果后只得离去。
一路上都能看到不少地方烟雾袅绕,还散步出一种特殊的气味。部分人拿着一袋植物,看到烟台就会放几株下去。后来我才知道这叫“煨桑烟”,与内地寺庙添香类似。
再往前行,来到一座山跟前。山上挂满了经幡,如蜘蛛网般密集。很多人拿着新买的经幡爬到岩上,一边念咒一边将其挂起,神情满是欢愉。微风吹拂,数之不尽的斑斓色彩在山间流动,寸草不生的山亦因此充满了生机。
在一个小白塔前,人们将剩余的哈达挂在上面。转过身来,远远能看到“佛”伫立在山的中央。一名老人面向佛像,双手合十,双目微闭,默不作声地站立。我心里暗暗地想:他是在发什么愿呢?
功德圆满,可以下山了。在多次拨打电话失败以后,我跟着人群排着队盘旋而下,人们各色的衣服与经幡互相映衬,无花无柳,却是山间最美的风景。
由于坐不到公交,我几乎是徒步回去的。回家不久,切麦和扎西也回来了,格桑依旧不知所踪。四人分成三派,我不禁失笑。正想问他们后面的经历,却发现二人已倒在床上不省人事。
切麦的经历
事后,切麦告诉我,他也走到了佛脚下。发愿过后,他尝试与唐卡下的几名喇嘛攀谈,可惜的是,由于自己不懂拉萨话,即使对他们手舞足蹈,叽里咕噜了几分钟也没谈出些什么。
他和扎西也是经过了多次离合才重聚的。由于扎西在拉萨呆的时间长,对这边的情况很熟悉,所以他们没有再跟随人群,而是进入了哲蚌寺里。
切麦说,哲蚌寺和他故乡的寺庙差不多。倒是里面的“食子”让他觉得很深刻,“比一般的要做得漂亮很多。”“什么是‘食子’?”我问道。切麦解释,“食子”就是将酥油和各种颜料混在一起,做成人的头像,作为“护法”,摆放在佛的身上。为了让我更好地认识,他还把唐卡画册拿出来指给我看。“就是佛身上的那些小人头。”
离开寺庙以后,他们坐公交去色拉寺。在拥挤的车上,他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座位。切麦告诉我,那时他已经很累了,但是他当看到身旁一位满脸疲惫的老人时,他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地让了座。不光如此,他还劝说扎西把座位让给另一位老人。老人在切麦让座以后,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切麦看到很高兴。转头看扎西,只见他一手扶着把手,眼帘低垂,不禁又内疚起来。
车子慢悠悠地行驶,加上一路堵车,切麦感觉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色拉寺里的人比哲蚌寺要少很多,他和扎西买了哈达以后,很轻易地就来到了佛像前,在那里,他发了与哲蚌寺相同的愿望。随后洗了脸,喝了几口圣水,没有联系到我们,只好回家。
“那么格桑呢?”我问道。切麦说:“他那天到唐卡上面去了,看到了与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但详细的他没有说,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想像了。”
后记:
雪顿节过完以后,有天切麦跟我讲佛法。他告诉我,拜佛前是需要有准备的。我问:“什么准备?”他说:“就拿‘展佛’来说吧。因为哲蚌寺的唐卡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只要看到这幅唐卡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加上那天上山很累,这也是一种功德。而积聚这些功德,你都要想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
他补充:“佛法分大成和小乘,小乘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求的是自己能早日成佛。而大乘却是将自身抛开,心存众生,行善积德,祈求众生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奉行后者的人为‘大乘修行人’。”
回忆当天,我发现自己的脑袋一片空白。我没有朝拜,也没有发愿。这些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切麦。我问:“你当天发的是什么愿呢?”
“愿众生能消除孽障,离苦得乐,在轮回中解脱,同时到达佛的境界。”切麦回答。
雪顿节是是西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每年“雪顿节”的首日,拉萨城区西部以北的哲蚌寺都会举行大型的“展佛”活动,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将会参展,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拉萨,暂住在朋友切麦多节家,恰逢遇上了雪顿节。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拉萨,但雪顿节还是第一次过。对于藏族的节日,我了解得不多,带着好奇探求的目的,在一周前我就开始嚷嚷让切麦带我去看“展佛”。切麦却因为多种原因而迟迟没有答允,直到节前一天,才把这件事确定下来,并且告诉我,他的两名本地朋友亦会一同前往。
外乡人切麦多节
切麦多节今年19岁,来自四川甘孜州,浓眉、高鼻,眼睛炯炯有神,是一名帅气的康巴小伙。他来拉萨是为了学习唐卡,虽然来这边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是由于每天都呆在工作室里,他对拉萨一点都不了解。他说在此之前,他压根儿没听说过“雪顿节”。我装出学着的模样给他扫盲,说“雪”在藏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叫“酸奶节”。切麦嘴里发出几个藏语音,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其实,对于同是“外人”的我来说,对“雪顿节”也是一知半解。后来有人跟我说,所谓“展佛”不是真的佛像,而是一副巨型的唐卡。我把这件事告诉切麦,他却出乎意料地表示早已知晓。看到我不解的眼神,他笑着说:“虽然我不知道‘雪顿节’,但是在老家的时候,已经听说过拉萨有很大的唐卡。那个时候也没特别向往,现在因为自己学唐卡,就一定要去看一下啦。”
我问:“那为什么十几个唐卡学生就你们仨去?”切麦说:“其他人都已经看过了,就差我。我们每天早早起来画唐卡,好累啊,难得休息都想在家睡觉……”突然,切麦把食指竖放到唇前,压低声音:“你别告诉老师啊。”
切麦的老家在色达杨各乡,这个地方我曾经路过。那里距离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出家,并以此作为自家的荣耀。切麦告诉我,他的叔叔就是当中的一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叔叔就经常给他讲佛法,那个时候,他还什么都不懂,只是知道佛是很“神圣”的,对佛必须要尊敬。
切麦的爷爷奶奶都是虔诚的居士,在切麦懂事以后,他们就长居在佛学院里面,每次和父母去探望他们,切麦都会在佛学院里面呆一两个月。我问:“那个时候,你会到经堂里面去听课吗?”他回答:“当然会。不光听课,还要守八关斋戒。”
可以说,切麦的童年是浸染在佛法当中的,也因此他对佛有着非同一般的虔诚。他告诉我他小时候特别想出家,但是一直没有告诉父母。长大以后谈恋爱了,也就没想要出家了。
闲聊的时候,切麦常说自己“没有文化”。他告诉我,他没有上过学,字都是跟寺庙里的高僧学来的,唯一的课本就是经文,一字一字地反复念诵。我问他,经文的内容你都能明白吗?他回答,有些会有人给他解释,但不多,都是靠自己参透的。我开玩笑道:“你没出家还真是可惜啊。”他羞涩一笑。
当天晚上,切麦告诉我,他已经和两个伙伴——扎西嘉措和格桑彭措约好,明天一早家里集合,一起去哲蚌寺。切麦早早就调了闹钟,却和我聊天聊到凌晨一两点,我担心明天要起不来,催促他赶紧睡觉。
拥挤的朝佛路
“呯呯嘭嘭”,一阵的急速的敲门声刺破了黑夜的静,也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惊魂未定的我看了看时间,6点一刻,我鞋子都没穿就冲到门口。打开门,扎西和格桑就站在外面。
扎西头戴羊毛牛仔帽,穿着黑色藏袍,一只手臂从藏袍抽出来,露出了白色带流苏的传统服装,抽出的衣袖被别在身后的腰带上。格桑戴的鸭舌帽,穿着街头上卖的尼泊尔条纹上衣,下身是牛仔裤。看着仪表不凡的两名帅哥,我也好想搞套藏服迎合一下气氛。切麦依旧是日常的打扮,他的藏服没有从老家带过来。我俩赶紧梳洗,随便套个外套就出发了。
下楼梯的时候,切麦一直在呢喃。在前往哲蚌寺的路上,他偶尔也会有几句我听不懂的咒经。而扎西和格桑却并无异样。后来我问切麦,他告诉我这些都是佛学院学来的。他下楼时念的是“加持咒”,经书上说诵经前只要念这个咒三遍, 当天念的所有经文,功德都会增至亿万倍。而在路上,他念的同样是咒经。其中一个是《八吉祥颂》,说念了这个咒以后,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如愿。
天还是暗沉的灰蓝色,大街上行人不断。很快我们上了雪顿节专用公交。在车上,我看到不少年轻的藏族女孩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其中不乏带有丝绸光泽颜色亮丽的藏裙,有一些把脸扑得粉白粉白的,还上了眼线。公交车上主要以藏民为主,每一个人都叽叽喳喳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扎西告诉我,上哲蚌寺的路都是上坡,唐卡就在寺后的半山腰上。
半小时以后,车子就到了哲蚌寺的路口,这里周围都是赤裸裸的山,有很多货运场,当中夹杂着一些小卖部。这与内地景区数里外清一色的旅游商铺很不一样。我本以为过节应有很多早餐店提前开门,而事实上临街店铺全都紧闭。
我们下车,随着人流走,在入口处,切麦和扎西找地方买哈达,我和格桑继续往里走。一路上,我发现卖哈达的人很多,正想打电话告诉他们,他们就已经买好了。
前来参展的人非常多,除了游客以外,其余都是藏族人。后来切麦告诉我,他当时很高兴。他感叹“藏族人真不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信佛。”哈达买回来以后,我们就开始上山了,一个跟一个排队,一步一步地向前挪。
越往前走人就越多。水泄不通的道路仿如一面无法穿透的墙壁,每个人都在互相挤压。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挤扁了。坡度在持续往上,我们几个人的呼吸变得有点急促。
佛像在哪里呢?感觉像走了很久,为了不和他们分开,我死死抓住切麦的衫尾,人群却始终把我向后推,我担心衣服也许要被扯烂了。在靠近寺庙的时候,我听到哭啼的声音。踮脚一看,一个40多岁的女子正在用手顶墙,身体下护着一名老人。人流如同洪水一样压迫向她,她大声喊“别挤别挤”,然而柔弱的身躯像将缺的堤坝,力不从心。
此情此景,切麦想要帮忙。他尝试挣脱人群,靠近那名女子。然而,在如此拥挤的坏境下他根本过不去,而我更加是自身难保。有人跌倒了,有小孩在哭,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只得对维持秩序的警卫大喊:“有人需要帮忙!”回过头来,他的两名朋友已经在茫茫人海中不知所踪。
上坡依旧在持续,我低头,透过密集的鞋子缝隙,艰难地寻找阶梯。这时,我们身旁被推来一名摇摇欲倒的老人,切麦赶紧上去帮扶。他一路用身体顶住其他人的碰撞,同时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直到接近佛像。
汗水大滴大滴地从他的额头上淌下来,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对老人说:“我先擦个汗。”老人说“非常感谢。”然而才放手,老人就不见了。
“佛”的光芒
切麦在人群中焦急地四处眺望,这时我们发现了格桑,然而,才一起走了没几里,又走失了。转到山的另一面我隐约看到了佛像,已经全然铺开了,很明显我们已经错失了晒佛的仪式。为了能看清佛像,我艰难地向上走。通往佛像的路在山边,有点陡,加上人流拥挤,必须要小心走好每一步。
佛像前面是两条路,其中一条可以走到唐卡上面,我力求往上,却始终被推到了下行。下行是贴着唐卡走的,人们纷纷将哈达抛向佛像,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了同样的动作。
唐卡被斜竖着铺在半上腰上,上面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整幅画像的色彩十分丰富,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瞩目。就在我走到唐卡中央的时候,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来,一缕缕地投射到佛像上,我、游客、藏民、警卫、喇嘛,每一个人都沐浴在柔和的金光之中,好像一个金色的钟罩,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都罩在了一起。
角号声响起,上行抛下的哈达纷纷滑落,它们过于洁白以致眩目,它们空中轻盈翩跹,时而像白色的鸟,舞动着多变的身姿,时而如凄美的雪花,片片凋零在晨光中。彩色的碎屑纷飞,落在我的头发上,我的呼吸好像在此刻止住,时间亦在此凝固。在佛的脚下,我感觉,所有人都得到了庇护和包容,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等级和差别,在顷刻间都化成了细小柔软的尘埃。
后来切麦跟我分享他在唐卡前的感受。在他回忆的时候,他感觉所有的词语都是贫乏的。“我当时愣住了,身上的毛孔不断扩张,我的全身都在发抖……”“实在是太好看了。”他说,他以往见到上师和佛像都会很激动,但是这一次的感觉,就像是触电一样,无数细小的粒子像蚂蚁在他身上爬,随后聚集成一股无形的能量柱,由下往上,直达天顶,不断地向上冲涌……
我的经历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了唐卡。扭头一看,切麦他们都不知道哪里去了。然而,我丝毫没有感到慌乱。此时,我的内心平静,如同无风无浪,波光闪烁的大海。
在唐卡的一旁,很多人坐在一边休息。不少游客拿着摄影机“咔嚓咔嚓”地拍照,我环视四周,等了一会还不见人影,便随大流而去。
在路上,无论在那个方位,都很轻易就能看到哲蚌寺。我猜想全道都是绕哲蚌寺顺时而行的。阳光持续不久,天空又再次转阴。远看哲蚌寺,它安静在栖息在林中,远处的山一毛不拔,近处却是葱葱郁郁,视觉有种明暗的对比。
走到一丛林,看到人们都在一小房子前排队,我也便跟了上去。然而,很多人只瞧了一眼便走了。到我的时候,我发现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显然,这群可爱的藏民,都是在凑热闹,也有些是往里面扔钱的。
往后走到一溪流前,很多人排队蹲下来洗脸,过后再喝几口泉水。有一名衣着华丽的藏族妇女带着她的女儿来到溪前,女儿却因害怕滑到或是溅湿而不敢靠近。母亲牵着女儿的手站在一边,在多次鼓励无果后只得离去。
一路上都能看到不少地方烟雾袅绕,还散步出一种特殊的气味。部分人拿着一袋植物,看到烟台就会放几株下去。后来我才知道这叫“煨桑烟”,与内地寺庙添香类似。
再往前行,来到一座山跟前。山上挂满了经幡,如蜘蛛网般密集。很多人拿着新买的经幡爬到岩上,一边念咒一边将其挂起,神情满是欢愉。微风吹拂,数之不尽的斑斓色彩在山间流动,寸草不生的山亦因此充满了生机。
在一个小白塔前,人们将剩余的哈达挂在上面。转过身来,远远能看到“佛”伫立在山的中央。一名老人面向佛像,双手合十,双目微闭,默不作声地站立。我心里暗暗地想:他是在发什么愿呢?
功德圆满,可以下山了。在多次拨打电话失败以后,我跟着人群排着队盘旋而下,人们各色的衣服与经幡互相映衬,无花无柳,却是山间最美的风景。
由于坐不到公交,我几乎是徒步回去的。回家不久,切麦和扎西也回来了,格桑依旧不知所踪。四人分成三派,我不禁失笑。正想问他们后面的经历,却发现二人已倒在床上不省人事。
切麦的经历
事后,切麦告诉我,他也走到了佛脚下。发愿过后,他尝试与唐卡下的几名喇嘛攀谈,可惜的是,由于自己不懂拉萨话,即使对他们手舞足蹈,叽里咕噜了几分钟也没谈出些什么。
他和扎西也是经过了多次离合才重聚的。由于扎西在拉萨呆的时间长,对这边的情况很熟悉,所以他们没有再跟随人群,而是进入了哲蚌寺里。
切麦说,哲蚌寺和他故乡的寺庙差不多。倒是里面的“食子”让他觉得很深刻,“比一般的要做得漂亮很多。”“什么是‘食子’?”我问道。切麦解释,“食子”就是将酥油和各种颜料混在一起,做成人的头像,作为“护法”,摆放在佛的身上。为了让我更好地认识,他还把唐卡画册拿出来指给我看。“就是佛身上的那些小人头。”
离开寺庙以后,他们坐公交去色拉寺。在拥挤的车上,他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座位。切麦告诉我,那时他已经很累了,但是他当看到身旁一位满脸疲惫的老人时,他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地让了座。不光如此,他还劝说扎西把座位让给另一位老人。老人在切麦让座以后,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切麦看到很高兴。转头看扎西,只见他一手扶着把手,眼帘低垂,不禁又内疚起来。
车子慢悠悠地行驶,加上一路堵车,切麦感觉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色拉寺里的人比哲蚌寺要少很多,他和扎西买了哈达以后,很轻易地就来到了佛像前,在那里,他发了与哲蚌寺相同的愿望。随后洗了脸,喝了几口圣水,没有联系到我们,只好回家。
“那么格桑呢?”我问道。切麦说:“他那天到唐卡上面去了,看到了与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但详细的他没有说,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想像了。”
后记:
雪顿节过完以后,有天切麦跟我讲佛法。他告诉我,拜佛前是需要有准备的。我问:“什么准备?”他说:“就拿‘展佛’来说吧。因为哲蚌寺的唐卡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只要看到这幅唐卡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加上那天上山很累,这也是一种功德。而积聚这些功德,你都要想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
他补充:“佛法分大成和小乘,小乘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求的是自己能早日成佛。而大乘却是将自身抛开,心存众生,行善积德,祈求众生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奉行后者的人为‘大乘修行人’。”
回忆当天,我发现自己的脑袋一片空白。我没有朝拜,也没有发愿。这些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切麦。我问:“你当天发的是什么愿呢?”
“愿众生能消除孽障,离苦得乐,在轮回中解脱,同时到达佛的境界。”切麦回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