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也感慨一下抄袭与创作
多年前,刘心武说,他梦中得佳句:“江湖夜雨十年灯”。有人出来讽刺他,说他抄黄庭坚的诗而不知羞。刘心武辩解,他真的没读过黄庭坚这首诗,也不知道《寄黄几复》。于是,这成了一段公案。不过,我是信刘心武的。因为,在读初二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那时,我痴恋诗歌,日夜做诗,快成疯魔。一天早起,向诗友炫耀我梦中所得佳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友狂笑,说这是顾城的诗。顾城?我真不知道是何许人也,更没读过他的诗。但诗友一口咬定我抄袭了,并到处宣讲,弄得我足足有半年在学校文学社众社员前抬不起头来。
无独有偶,张大春也有类似遭遇。他在《四喜忧国》简体版序《偶然之必然》中提到,有一回,高阳约他夜饮达旦,散席时,他向高阳感慨:“许叔,跟你这样混,简直是荒废,新得一句‘人生过处唯存悔’!”结果,高阳斥道:“这明明是王国维的句子”。
就文学而言,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原创”这回事?真是难讲。“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说的对极了。小说这东西,创作这回事,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很难说得清楚。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是踩在前人的印痕中,还是新添的足迹里。即使自己添的,又有谁能保证,跟别人的不像呢?
但文学的创作中,又确实是存在原创的。否则,那千古文章,岂不真变成一大抄了?但高明的创作,与拙劣的拼贴,还是有天渊之别的。同样的感受,类似的经历,相像的故事,在经过高明作者的重新熔炼、提炼、加工后,犹如千锤百炼后,刚刚出炉的宝剑,别有摄人的光泽。记得,当年,俺掩着破被子,夜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激动得浑身发烫。俺觉得,俺真是像极了约翰·克里斯托夫,于是跟一位文学博士讲:我觉得我跟约翰·克里斯托夫很像,也许,我也能成他那样的人物。他答:大部分普通读者都觉得跟他很像,这就是罗曼罗兰的伟大之处。我听了,差点晕倒。
阅读小说时,产生这种相像的感觉,多年没有了。这次,却轻而易举延伸到了《四喜忧国》中的多篇小说里。《悬荡》中那主人公的遭遇和想法,跟俺当年没上成大学,南下游荡前的遭遇和想法,何其相似,简直一模一样。如果张大春虚构的不是缆车,而是悬崖上的汽车,那简直写的就是我了。我真会怀疑他是不是拿我当了素材。其实仔细想,人类的很多感觉和体验,确实是很相似的。
读《四喜忧国》的时候,是星期天的早上。小媳妇在睡懒觉,我怕打搅了她,独自坐在客厅里。小媳妇醒来,不见了我,叫我。后来,她要我陪她出去,我说,忙了一周,我想待在家里。于是,她不高兴了。其时,我正在读《咱俩一块儿》去。故事讲的是老两口,但那种细腻的心理和想法,却像极了当时的我们俩。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在客厅里放声大笑。读完,回去哄小媳妇,一起出去了。
张大春,就有这种打通读者心灵、感受的笔力和能力。但他拥有的,不仅只是描摹生活的超强能力,还有多变的技法。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一部小说技法的集大成者。虽然张本人说,他不喜欢“提供另一种可能”这句话,但显然,他的小说,《将军碑》、《晨间新闻》、《如果林秀雄》、《四喜忧国》、《饥饿》,篇篇都提供了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更是超豪华地展示了他爆发性的原创力。读他的小说时的感觉,简直就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啊,醇且弥香。
写到这里,似乎该照应一下开头了。也许,梦中的刘心武,确实没有抄袭,但在他漫长的几十年的阅读、汲取、熔炼中,可能听到或者读到过这句诗,只是他不记得了而已。他确实没有抄袭的意图,但灵感和创造力,也确实是自己的,在那个恰当的时刻,这句诗正好崩了出来,符合了他当时的创作。我写诗也类似?大春酒后述胸臆的时候也类似?那么,这不足为怪。但区别是,刘心武在之后,去写没啥创造力的《红楼梦》原型人物艳史集了。而我,更是荒废到连字都不会写的程度。但张大春,却在之后,陆续写出了《聆听父亲》、《城邦暴力团》等部部让人惊叹的作品,倒变成了真正的“江湖夜雨十年灯”了。这该可以看作是“创作”与“非创作”的区别了吧?!
无独有偶,张大春也有类似遭遇。他在《四喜忧国》简体版序《偶然之必然》中提到,有一回,高阳约他夜饮达旦,散席时,他向高阳感慨:“许叔,跟你这样混,简直是荒废,新得一句‘人生过处唯存悔’!”结果,高阳斥道:“这明明是王国维的句子”。
就文学而言,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原创”这回事?真是难讲。“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说的对极了。小说这东西,创作这回事,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很难说得清楚。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是踩在前人的印痕中,还是新添的足迹里。即使自己添的,又有谁能保证,跟别人的不像呢?
但文学的创作中,又确实是存在原创的。否则,那千古文章,岂不真变成一大抄了?但高明的创作,与拙劣的拼贴,还是有天渊之别的。同样的感受,类似的经历,相像的故事,在经过高明作者的重新熔炼、提炼、加工后,犹如千锤百炼后,刚刚出炉的宝剑,别有摄人的光泽。记得,当年,俺掩着破被子,夜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激动得浑身发烫。俺觉得,俺真是像极了约翰·克里斯托夫,于是跟一位文学博士讲:我觉得我跟约翰·克里斯托夫很像,也许,我也能成他那样的人物。他答:大部分普通读者都觉得跟他很像,这就是罗曼罗兰的伟大之处。我听了,差点晕倒。
阅读小说时,产生这种相像的感觉,多年没有了。这次,却轻而易举延伸到了《四喜忧国》中的多篇小说里。《悬荡》中那主人公的遭遇和想法,跟俺当年没上成大学,南下游荡前的遭遇和想法,何其相似,简直一模一样。如果张大春虚构的不是缆车,而是悬崖上的汽车,那简直写的就是我了。我真会怀疑他是不是拿我当了素材。其实仔细想,人类的很多感觉和体验,确实是很相似的。
读《四喜忧国》的时候,是星期天的早上。小媳妇在睡懒觉,我怕打搅了她,独自坐在客厅里。小媳妇醒来,不见了我,叫我。后来,她要我陪她出去,我说,忙了一周,我想待在家里。于是,她不高兴了。其时,我正在读《咱俩一块儿》去。故事讲的是老两口,但那种细腻的心理和想法,却像极了当时的我们俩。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在客厅里放声大笑。读完,回去哄小媳妇,一起出去了。
张大春,就有这种打通读者心灵、感受的笔力和能力。但他拥有的,不仅只是描摹生活的超强能力,还有多变的技法。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一部小说技法的集大成者。虽然张本人说,他不喜欢“提供另一种可能”这句话,但显然,他的小说,《将军碑》、《晨间新闻》、《如果林秀雄》、《四喜忧国》、《饥饿》,篇篇都提供了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更是超豪华地展示了他爆发性的原创力。读他的小说时的感觉,简直就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啊,醇且弥香。
写到这里,似乎该照应一下开头了。也许,梦中的刘心武,确实没有抄袭,但在他漫长的几十年的阅读、汲取、熔炼中,可能听到或者读到过这句诗,只是他不记得了而已。他确实没有抄袭的意图,但灵感和创造力,也确实是自己的,在那个恰当的时刻,这句诗正好崩了出来,符合了他当时的创作。我写诗也类似?大春酒后述胸臆的时候也类似?那么,这不足为怪。但区别是,刘心武在之后,去写没啥创造力的《红楼梦》原型人物艳史集了。而我,更是荒废到连字都不会写的程度。但张大春,却在之后,陆续写出了《聆听父亲》、《城邦暴力团》等部部让人惊叹的作品,倒变成了真正的“江湖夜雨十年灯”了。这该可以看作是“创作”与“非创作”的区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