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念
……在柔软的帷幕终于未能克服睡神的抚摸与诱惑缓慢地垂下之前,那清晰的水滴声已覆盖了整座被风遗忘的森林,而密集的字迹摇晃中抖落的,是跟干涸的泽底之鱼一起裸露在粘稠的空气深处眼睛……谁在轻轻敲击玻璃,用金属的指尖,又是谁说起了开满杜鹃花的山岭?
……祁连山的雪线以下,起伏不定的戈壁荒滩,贴着地面密布繁衍的红草,散落的明黄动人的杨树,偶尔浮现路旁的残垣断壁,还有不需要转弯的公路,在清晨降临时,都是紫色的。仿佛每天到来时都会这样重复,用纯净初起的光线将所有的事物剥去一层表皮,露出这样鲜活的肌理,开始新的呼吸过程。围绕着小镇的棉花地里,人们正在收着棉朵,没有飞絮,只有白云阵阵,从沙漠那边飘移过来,在黄昏时停在那里。
……清淡的烟里也还是睁不开眼睛,于是有人掐灭香烟,吃起了瓜果,它们的样子异常朴素,甜得有些寂寞。他们坐在车子后面的座位上,用刀子切割半熟的羊腿,一条一条地慢慢地吃着。那个小火车站被一个大院子围住了,里面沙土僵硬坚实,房子是白色的墙壁,乌瓦的顶,旁边还有两棵杨树,都有很大的叶子,也很茂密,在阳光里闪着乌油油的光泽。好半天都看不到个人影。也没有火车。
……那时候买普通的票可以看二十几个洞窟,能看到唐时的壁画,还有北魏的。前者是飞天,而后者则是下落。晦暗的人生总归是下落的过程,而那些无名的画工似乎也无力让那些神仙式的人物飞升起来,他们降临了,不是来恩赐什么的,而是来收回之前赋予的一切,那些供奉者的名字读起来每一个都显得有些忧郁,隐约着不安的感觉,而外面空荡荡的沙漠边缘,两个恋爱不久的年轻人,手拉着手,只是随意漫步着,也能把整个世界敲出轻灵的回响。
……读经的人无意反复,他只想让它完整呈现,相信每个字的声音都会留下痕迹,就像时间上的刻度,“应无所住”。飞机下降过程中的投影滑动在沙漠里,像孤单游弋的大鱼,正准备在天黑之前离去。男孩睡了,他母亲继续翻着那本书,她感到某种力量在将自己的眼帘缓慢地拉下,在她右侧的舷窗外面是机翼,引擎的响声透过机体传入她的身体,让她感觉这被血肉之躯过滤后的声音其实也很近似于读经的,她相信有感则应的道理,这使得她获得了另一种话语。
……那些人喜欢遗迹。他们从车子里下来,走了很远,才到达那里。他们看到了很多石头,随意地堆积在那里。没有下车的那个人,把头挨着车窗的玻璃,手里拿着个小镜子,不动声色地折射着落日的余晖,在空无人影的道路上不时晃动着,像似有什么事物即将出现,而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出现,也不会出现。正如不喜欢遗迹,他也不喜欢仍旧活着的城市,处在二者之间,他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疲倦,也没有任何怀念什么的意思,他脑子里浮现的是洛阳里的那条僻静的街的名字,然后是场景,冬天里,一群老人,坐在有阳光的台阶上,眯缝着眼睛,手都缩到袖管里,默默地注视着出现的陌生人,街口转角处的墙壁上,有块小黑板,上面写了两行字,歪歪扭扭的,好像是在提醒谁,不要忘了那辆自行车。
……为了赶卦婚礼而来到这里的三个人,彼此都不清楚在想些什么,只知道很多气息已然蒸发了。关于修行,师傅谈的是契合,而她理解的则是相忘。在契合中忘记自我。所有的思考都起于某个斑点。它有自己的光泽。有人在晚间提及两艘小船的事,它们都在夜里的海上触礁了,然后呢,船上的两个人发现那座孤岛,上面繁花盛开,百鸟栖居,黎明时会群声而唱,仿佛在庆祝黑暗的离去,或说是破碎与消逝。绕了很多弯的遭遇,有人在那里谢天谢地,这样的事情,其实机率很低。
……夜行客车的大灯发出的强烈光束里满是尘土。道路在延伸,气温在下降,车行在黑暗里,被黑暗裹得紧紧的,要是在空中俯视它,一定很像个手电筒,摇晃着向前移动。在这样的路上行驶二十多个小时,不得不用两个司机轮流去驾驶,这道路过于直了,几乎没有需要转弯的地方,在夜深时很容易让司机在不知不觉中睡去。那个矮壮的男人不声不响地喝了不知道多少白酒,就着那一大袋咸蒜,两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弥漫在车里。他后面的座位上,那个年轻人蜷缩着身子,几乎就是跪在座位上的,他觉得很冷,而且异常的困倦。对于前面人发出的声音和气味,他已从厌恶转为嫉妒了,甚至还有了一点点喜欢的意思,就像个俘虏,在被押解的荒凉道路上忽然碰到了平时最懒得理的一个战友,彼此默默对视一眼,点了一下头。这趟长途客车里,总共只有那么七八个人,此刻都睡着了。偶尔遇到对面有车辆过来,车灯光忽然晃动着扫亮车厢里的时候,他会忍不住去看每一个人的脸。
……
……祁连山的雪线以下,起伏不定的戈壁荒滩,贴着地面密布繁衍的红草,散落的明黄动人的杨树,偶尔浮现路旁的残垣断壁,还有不需要转弯的公路,在清晨降临时,都是紫色的。仿佛每天到来时都会这样重复,用纯净初起的光线将所有的事物剥去一层表皮,露出这样鲜活的肌理,开始新的呼吸过程。围绕着小镇的棉花地里,人们正在收着棉朵,没有飞絮,只有白云阵阵,从沙漠那边飘移过来,在黄昏时停在那里。
……清淡的烟里也还是睁不开眼睛,于是有人掐灭香烟,吃起了瓜果,它们的样子异常朴素,甜得有些寂寞。他们坐在车子后面的座位上,用刀子切割半熟的羊腿,一条一条地慢慢地吃着。那个小火车站被一个大院子围住了,里面沙土僵硬坚实,房子是白色的墙壁,乌瓦的顶,旁边还有两棵杨树,都有很大的叶子,也很茂密,在阳光里闪着乌油油的光泽。好半天都看不到个人影。也没有火车。
……那时候买普通的票可以看二十几个洞窟,能看到唐时的壁画,还有北魏的。前者是飞天,而后者则是下落。晦暗的人生总归是下落的过程,而那些无名的画工似乎也无力让那些神仙式的人物飞升起来,他们降临了,不是来恩赐什么的,而是来收回之前赋予的一切,那些供奉者的名字读起来每一个都显得有些忧郁,隐约着不安的感觉,而外面空荡荡的沙漠边缘,两个恋爱不久的年轻人,手拉着手,只是随意漫步着,也能把整个世界敲出轻灵的回响。
……读经的人无意反复,他只想让它完整呈现,相信每个字的声音都会留下痕迹,就像时间上的刻度,“应无所住”。飞机下降过程中的投影滑动在沙漠里,像孤单游弋的大鱼,正准备在天黑之前离去。男孩睡了,他母亲继续翻着那本书,她感到某种力量在将自己的眼帘缓慢地拉下,在她右侧的舷窗外面是机翼,引擎的响声透过机体传入她的身体,让她感觉这被血肉之躯过滤后的声音其实也很近似于读经的,她相信有感则应的道理,这使得她获得了另一种话语。
……那些人喜欢遗迹。他们从车子里下来,走了很远,才到达那里。他们看到了很多石头,随意地堆积在那里。没有下车的那个人,把头挨着车窗的玻璃,手里拿着个小镜子,不动声色地折射着落日的余晖,在空无人影的道路上不时晃动着,像似有什么事物即将出现,而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出现,也不会出现。正如不喜欢遗迹,他也不喜欢仍旧活着的城市,处在二者之间,他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疲倦,也没有任何怀念什么的意思,他脑子里浮现的是洛阳里的那条僻静的街的名字,然后是场景,冬天里,一群老人,坐在有阳光的台阶上,眯缝着眼睛,手都缩到袖管里,默默地注视着出现的陌生人,街口转角处的墙壁上,有块小黑板,上面写了两行字,歪歪扭扭的,好像是在提醒谁,不要忘了那辆自行车。
……为了赶卦婚礼而来到这里的三个人,彼此都不清楚在想些什么,只知道很多气息已然蒸发了。关于修行,师傅谈的是契合,而她理解的则是相忘。在契合中忘记自我。所有的思考都起于某个斑点。它有自己的光泽。有人在晚间提及两艘小船的事,它们都在夜里的海上触礁了,然后呢,船上的两个人发现那座孤岛,上面繁花盛开,百鸟栖居,黎明时会群声而唱,仿佛在庆祝黑暗的离去,或说是破碎与消逝。绕了很多弯的遭遇,有人在那里谢天谢地,这样的事情,其实机率很低。
……夜行客车的大灯发出的强烈光束里满是尘土。道路在延伸,气温在下降,车行在黑暗里,被黑暗裹得紧紧的,要是在空中俯视它,一定很像个手电筒,摇晃着向前移动。在这样的路上行驶二十多个小时,不得不用两个司机轮流去驾驶,这道路过于直了,几乎没有需要转弯的地方,在夜深时很容易让司机在不知不觉中睡去。那个矮壮的男人不声不响地喝了不知道多少白酒,就着那一大袋咸蒜,两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弥漫在车里。他后面的座位上,那个年轻人蜷缩着身子,几乎就是跪在座位上的,他觉得很冷,而且异常的困倦。对于前面人发出的声音和气味,他已从厌恶转为嫉妒了,甚至还有了一点点喜欢的意思,就像个俘虏,在被押解的荒凉道路上忽然碰到了平时最懒得理的一个战友,彼此默默对视一眼,点了一下头。这趟长途客车里,总共只有那么七八个人,此刻都睡着了。偶尔遇到对面有车辆过来,车灯光忽然晃动着扫亮车厢里的时候,他会忍不住去看每一个人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