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行纪·食货篇(上)
我是一个吃货。 可民以食为天,又有谁不爱吃? 但我这个吃货有几个特点,组合起来,也就自成一派。 一.专挑小巷子里的吃食,在北京,就是胡同了,有些是按图索骥,有些是闻香而寻,有些是随意撞见,不一而足。有些好吃,那便是运气好,寻对了,有些一般,那也当做平均水准看待,看看最不努力或最没天赋的贩食者的水平,也可以了解一下小市民们的舌尖趣味。 二.东南西北,酸甜苦辣咸,各种口味通吃。有人好清淡,怕辣,有人喜甜,忌苦咸,而我都能吃。有人吃不了油腻,我倒不怕,大油大肉,大口食之。在汉佬家吃饭,炸糕摆上桌,汉小姨夫(就这么称吧。。)多次劝我不要多吃,怕吃不了,可我就每个品种吃了一个,还感觉不错。这也许与我的南北结合之家庭背景有关,也有湖北之中部地区,九省通衢之地理有关。 三.猎奇,就是新奇的东西,不论名声如何。如豆汁,之前就听说,一般人吃不惯,还是点了,点了之后才看到后面一个牌子写着“豆汁,一种特别的饮品。”(貌似是这个,意思差不多),喝了两口,再也喝不下去了。。 所以此次燕云之行,也循此道,一一品之。可时间紧,任务中,走得随性,还有不少东西没吃到,如老北京炸酱面,因大街上个个都喊自己“老北京炸酱面”,分不清真的假的,就像火车站,各个喊自己差钱买票,差的还都是4元钱,也就让人心生不满,这不是有组织骗人嘛!还是罢了,以后要是能跟着真正的老北京人,可以去吃一吃。 下面一一来看。 1.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来源于清代宫廷小吃,可追溯到一种叫做“苏造肉”的菜肴。“苏造肉”是清代乾隆帝游江南时御用厨师发明的一种菜肴,用五花肉煮制成。而以前的平民百姓吃不起肉,所以就用廉价的猪头肉和下水来代替。 卤煮火烧的制法是将猪肺、猪五花肉或肥肉、猪小肠、豆腐(干豆腐或卤或炸)放进盛有卤汤的大铁锅里煮。待到临近中午或傍晚吃饭时间,在老汤中再加入烫面火烧同煮,随吃随盛。 门框胡同的是在网上查到,与大栅栏边交汇,找了一下,就一个狭长的小胡同,全是吃食,一个霓虹灯小招牌,上书“卤煮火烧”。这时,广告人聚首北京,甚为欣喜,一人一大碗,吃得舒心。猪下水,以前穷人吃的,现在很多人专门吃这,师傅将烂熟的肠子捞起,切成一段段,看得就肥腻,吃起来还不错,配上里面泡的馍,馍较硬,软点就更好。 之后又去了一个“陈记卤煮小肠”,空间不大,顾客却极多,甚至很多时候都在排队,我买了一碗,还有个什么底,我没加,要的是三两。没位置了,还有许多人在桌子旁边等别人吃万,我就在门口吃了,栏杆上把碗一放,看着车水马龙,感觉有点怪异,北京人好像不似我们喜欢边走边吃或就在外面吃。吃了感觉和门框胡同的差不多,想来也是,一个猪下水,功夫还是在卤汤上,加得料都差不多,下得力一样,口味自然也差不多。 2.豆汁


豆汁是一种北京风味小吃,用生产淀粉或粉丝过程中产生的绿豆下脚料制成。生豆汁儿是水发绿豆加水经研磨,并除去大部分淀粉(用于生产粉丝凉粉等)之后的液体经发酵生产的。熟豆汁需要将生豆汁慢慢熬制而成,色泽灰绿,口感醇厚,味酸而回味微甜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描述老北京街头喝豆汁的情景为:“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卤煮火烧是猪下水,豆汁是绿豆下脚料,其实吧,老北京小吃,我看多半是皇城脚下人苦中作乐而来。北京物产本不丰富,好东西还都给王公贵族吃去了,小老百姓只能吃个这,虽然按现在的观点看,还是有些营养,可是也太对不起味蕾了。一个亲戚,说自己是地道北京人,问之,豆汁如何?答:喝不惯,估计老北京人喜欢喝。去的是护国寺小吃街,据说是老北京人都去的地方,看来吃的是比较地道的,喝不下口的感觉也是比较地道的,刚下一口,一股咸鱼味,腐烂味,就好像学校经常飘的那些气味一样。后来我们拿之比喻,“我宁愿喝豆汁,也不愿意做**”,其味真难以下咽。 而与之搭配的焦圈,越看越像农民版的油条,又小又瘦,黑黑的躯体,述说着当年还是油条时的辉煌。。 3.炒肝

炒肝儿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在大栅栏找到了天心居,里面只卖炒肝和包子,要了一碗炒肝,坐下来慢慢吃,肠子几下就吃完了,开始用勺子喝汤,喝了半碗,拂袖而走。本来就是淀粉勾芡,很是粘稠,还非常油腻,吃不下去。还是一般吧,据说也是当年满洲王公贵族们杀猪祭神留下下水卖于小贩,由此发展而来。 综上看之,北京小吃,多半油腻,充满底层劳苦人民的奄奄气味。追寻北京饮食的起源,可以看出北京小吃一出现就带着强烈的等级色彩,既不像其他饮食因地制宜而来,也无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权贵和草民的完全分野,似乎是一贯的,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当权贵富豪在三里屯的夜店歌舞升平时,很多人奔波一天,已经在去六环以外的公交上睡着了。当北京人谈论自己的饮食时,即使骄傲,也可能多是心理的错位。 还吃了一些东西,或不为北京所产,如驴肉火烧,起源于河北保定和河间。或无甚说道。还有一个,忘记了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