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進站
夏季的炎熱把站臺上的人都趕到了室內。空空蕩蕩的站臺上,只有一個戴著帽子的男孩。
這是一個南部小鎮上的破落車站。一年裏只有一輛慢車經停,它幾乎被鐵路公司忘記了坐標,只需看看那些缺了角的枕木和生銹的水站,還有被烟囪薰黑的,用簡單的木條搭起來的站臺。在雨季,這個木頭的小建築會渾身上下濕透地站在廣袤的原野裏,要是人們想靠它來避雨,那簡直是一個奢望。在那時你一定能看到在屋裏還要打傘的奇特現象,它只發生在這個偏遠的南部小鎮。
那輛車的速度究竟有多慢呢?住在下坡藥店邊上的琳達在海濱城市L上學,後來她在L城找了一個工作,永遠留在了那裏。在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她每年都要回來,給小鎮帶來城市的新鮮氣息。當然她也會抱怨那趟讓人昏昏欲睡的火車。据琳達的童年玩伴說(她說自己是親耳聽到的),琳達有一次在火車的窗戶外看到一隻飛翔的麻雀,它飛得很悠閑,這讓她想到了在大海上跟著船隻玩耍的海豚。它就那樣慢慢地飛,像是在嘲笑這個吵鬧的龐然大物。
但是藥店的胖老闆本,幷不這麽想。他是這個鎮上唯一幾個體型肥碩的人,其他幾個還有鎮長兼警長吉姆斯,神甫馬克西姆和去年不幸去世的位于小鎮最高處的山峰酒吧老闆胡爾——他是因爲不停喝酒喝死的。現在山峰酒吧由他的兒子維勒照料,不出意外他也會長成一個胖子。本每月都要去城裏進貨,大多數是給牲口用的藥,這也讓他成爲了一個醫生加獸醫,他醫動物的活比醫人的活還要多。他是一個刻板且一絲不苟的老頭,每天都要穿上漿得筆挺的襯衫才能出門,典型的德國人作風。當然他不會知道他的父親老施密特隻身一人來到這個鎮裏落脚的場景,那時老施密特還是二十歲的帥小伙子,剛剛從戰火紛飛的歐洲大陸逃到這裏。他下了船,偷偷跳上一輛火車,在座位下睡了一晚,最後在這個小鎮被發現沒有買票,被趕下了車。他靠在德國學習的醫學知識經營一家藥店,那時這家藥店還只醫治人。本是在老施密特到來後4年出生的,20年後的九月第一天,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那段日子裏,老施密特整日憂心忡忡,他仿佛看到了歷史的重演,德國的失敗,經濟大蕭條,無限的戰爭,無限的苦難,那是日耳曼民族的悲哀。但本那時不這麽看,在他的腦海裏,他的祖國是美國,德國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一個古板,嚴謹,喜歡發動戰爭的國家。老施密特在德國再次戰敗那天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那時他才剛過了50歲生日,但人人都看得出,他已經命不久矣——多年的憂鬱把他拖垮了。
有一次本聽到了琳達在抱怨那趟帶他父親來到這個小鎮的火車有多么慢,他大聲地,慢慢地盯著琳達活潑的眼睛說到:“那趟火車可沒有妳說得那麽慢。上個月我坐著它去H城,路上恰好趕上一群馬在趕場,它們就順著前進的方向在跑,我看得出它們都是好馬,馬鬆亮的像塗了油,一開始它們在我的前面,不一會就被甩到了身後。妳把那些麻雀想的太慢了。鳥都是飛行的好手,有時候會利用火車前進的氣流拖著自己飛。妳把它們想的太慢了。”
琳達眼裏閃出高傲的光綫,她不喜歡這個古板的醫生,從來沒有在他臉上看到笑容,還有那個筆挺的襯衫,簡直可笑到了極點,她立刻反駁到:“如果鳥飛得離火車太近,就會被捲到氣流裏再也出不來了。還有那些馬,我和你說吧,那些馬就算跑的再快也只有30英里每小時,我在L城的時候開跑車兜風都能開到50英里每小時!”
這可把本惹火了,他乾脆說:“那可愛的小姐,妳爲什麽不開車回來呢?”不等她回話,本就轉身走了。
山峰酒吧是全鎮的中心。不只因爲它坐落在全鎮的最高處,還因爲它能給男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人們在酒吧裏吹牛,撒潑,打架,鬥毆,在那裏才能得到本性的釋放,而不必擔心丟了工作,沒了老婆。山峰酒吧的老闆胡爾也是德國人,不過相比于來自柏林,性格嚴謹不苟言笑,說著一口“高地德語”的老施密特,胡爾顯然更加開朗,他來自啤酒和香腸的王國——巴伐利亞。不過他比老施密特更晚才出來,是希特勒上臺後才逃出德國的。高度的言論管制讓他覺得這個國家有什么東西出了問題,幷且他正確地預料到了希特勒一定是一個獨裁者,一個用心險惡的人,1933年的大選除了內部操作之外,全民的瘋狂也是希特勒上臺的重要原因。他踏上美國的土地,最不習慣的就是美國口味的啤酒。於是他决定要開一家賣正宗德國啤酒的酒吧。找遍了南部的大麥産區,才在這個偏遠的地方發現了他需要的大麥,開始了釀造和出售啤酒的生意。他那時絕對想不到,在多年后,他會因爲自己親手釀出的啤酒而喪了命。
來小鎮的火車每月往返兩次,鎮子的西面是一個銅礦,東面是H城。每個月火車到來的日子,山峰酒吧裏就會聚集一群工人,遠遠就能知道他們來了——酒吧上方籠罩著熱鬧的談話聲,大聲呼喊酒保的聲音,還混雜著喉嚨裏的聲音,男子漢的聲音。他們都是酒吧的老顧客,這裏的啤酒味道雄厚,氣味芬芳,比起那些美國啤酒,照他們的話:“那些美國工厰裏生産的啤酒就是給娘們兒喝的。男子漢就應該來喝山峰酒吧胡爾釀的酒!”這讓胡爾心顏大開,他們來了幾次之後,胡爾和他們打成一片,一起喝酒,有時候一桌桌請客,給他們買單。後來喝醉了,大家東倒西歪,胡爾口齒不清,夾著他們聽不懂的巴伐利亞德語說:“誒,你們,聽…聽著!下,下次你們來喝…酒,全都,半價!”("hi, You alles, Li...Listen!! Nä...Nächste Time you come hier to drink, all half Preis!")但喝醉酒的那些工人一下就抓住了重點,歡呼著把那時就已經開始發福的胡爾拋起來了好幾次。大家歡閙到淩晨才走,去趕第二天回銅礦的火車,車上橫七竪八趟滿了人,車廂裏混著汗味和重重的德國啤酒味道。檢票員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場景,嚇得以爲拉了一車尸體,躲在勤務車廂半天沒緩過來。
下午的時候,太陽不再那麽刺眼,那個戴著帽子的男孩把他的帽子摘了下來,小心曡起來拿在手上。他金色的長髮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變成了透明的樣子。他是鎮長兼警長吉姆斯的兒子麥克,在這裏等他的未婚妻喬安。他們决定在這裏由神甫馬克西姆為他們舉行婚禮,馬克西姆也是麥克的教父,在這裏神甫當了教父也是小鎮的另一件奇事。吉姆斯和馬克西姆他們都是英國人,因爲擔心英國淪陷,在二戰爆發後一年到了美國。他們是典型的對二戰形勢持有消極態度的人,所以當他們遇到老施密特和胡爾的時候,便發生了誰都貶低自己國家的奇怪現象——他倆覺得英國政府無能,懦弱;而老施密特和胡爾卻認爲德國發動戰爭是耻辱。當然他們最後達成了共識——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是共識——就是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場操蛋的戰爭。
快黃昏的時候,天空起了雲,陽光從雲縫裏探出頭來,在遙遠的地平綫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被雲遮住的地方在大地上投下黑色的陰影。火車吐出的黑煙終于出現在了地平綫上,車站裏的人漸漸走了出來,站滿了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站臺。他們雖然都知道火車會到來,可是還是轉頭望著東方。辛苦了一天的等待終于要得到結果了,人們心裏都浮動著喜悅。這趟車幷不準時,所以等車的人必須從早上就到車站,有時候運氣好一會就能上車,有時候得像今天這樣,一直等到太陽落山。
刺耳的汽笛劃破了小鎮的空氣。火車開始慢慢减速了。麥克緊張地捏著帽子,他和未婚妻已經一個月沒見面了。而這次回來辦完婚禮,他也將永遠離開這個小鎮。這是他人生地轉折點,他即將離開這個炎熱孤僻的小鎮,去完成他人生的飛躍。
又過了幾年,蒸汽機車在美國漸漸被內燃機車替代。這條鐵路綫上終于不再行駛吐著黑煙的火車了。人們不必等一天的火車——它也準時進站了。給火車頭供水的水站也被拆除了。人們再也不抱怨和麻雀一樣快的火車了,但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會提到那列火車。
再後來,州際高速公路計劃把高速公路修到了這個鎮子。琳達開著和丈夫買的櫻桃紅雪弗萊'53來到了鎮上,她在高速路上開到了60英里每小時。臉上滿是喜悅和中年婦女的充滿風韵的皺紋。
最後,馬克西姆,吉姆斯和本陸續都死了。維勒離開了小鎮,不再釀德國啤酒。麥克走了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銅礦關閉了,不再有工人來到小鎮,大嚷著要一紥冰凉的啤酒,再第二天醉醺醺地坐火車返回去,嚇壞了檢票員。
這是一個南部小鎮上的破落車站。一年裏只有一輛慢車經停,它幾乎被鐵路公司忘記了坐標,只需看看那些缺了角的枕木和生銹的水站,還有被烟囪薰黑的,用簡單的木條搭起來的站臺。在雨季,這個木頭的小建築會渾身上下濕透地站在廣袤的原野裏,要是人們想靠它來避雨,那簡直是一個奢望。在那時你一定能看到在屋裏還要打傘的奇特現象,它只發生在這個偏遠的南部小鎮。
那輛車的速度究竟有多慢呢?住在下坡藥店邊上的琳達在海濱城市L上學,後來她在L城找了一個工作,永遠留在了那裏。在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她每年都要回來,給小鎮帶來城市的新鮮氣息。當然她也會抱怨那趟讓人昏昏欲睡的火車。据琳達的童年玩伴說(她說自己是親耳聽到的),琳達有一次在火車的窗戶外看到一隻飛翔的麻雀,它飛得很悠閑,這讓她想到了在大海上跟著船隻玩耍的海豚。它就那樣慢慢地飛,像是在嘲笑這個吵鬧的龐然大物。
但是藥店的胖老闆本,幷不這麽想。他是這個鎮上唯一幾個體型肥碩的人,其他幾個還有鎮長兼警長吉姆斯,神甫馬克西姆和去年不幸去世的位于小鎮最高處的山峰酒吧老闆胡爾——他是因爲不停喝酒喝死的。現在山峰酒吧由他的兒子維勒照料,不出意外他也會長成一個胖子。本每月都要去城裏進貨,大多數是給牲口用的藥,這也讓他成爲了一個醫生加獸醫,他醫動物的活比醫人的活還要多。他是一個刻板且一絲不苟的老頭,每天都要穿上漿得筆挺的襯衫才能出門,典型的德國人作風。當然他不會知道他的父親老施密特隻身一人來到這個鎮裏落脚的場景,那時老施密特還是二十歲的帥小伙子,剛剛從戰火紛飛的歐洲大陸逃到這裏。他下了船,偷偷跳上一輛火車,在座位下睡了一晚,最後在這個小鎮被發現沒有買票,被趕下了車。他靠在德國學習的醫學知識經營一家藥店,那時這家藥店還只醫治人。本是在老施密特到來後4年出生的,20年後的九月第一天,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那段日子裏,老施密特整日憂心忡忡,他仿佛看到了歷史的重演,德國的失敗,經濟大蕭條,無限的戰爭,無限的苦難,那是日耳曼民族的悲哀。但本那時不這麽看,在他的腦海裏,他的祖國是美國,德國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一個古板,嚴謹,喜歡發動戰爭的國家。老施密特在德國再次戰敗那天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那時他才剛過了50歲生日,但人人都看得出,他已經命不久矣——多年的憂鬱把他拖垮了。
有一次本聽到了琳達在抱怨那趟帶他父親來到這個小鎮的火車有多么慢,他大聲地,慢慢地盯著琳達活潑的眼睛說到:“那趟火車可沒有妳說得那麽慢。上個月我坐著它去H城,路上恰好趕上一群馬在趕場,它們就順著前進的方向在跑,我看得出它們都是好馬,馬鬆亮的像塗了油,一開始它們在我的前面,不一會就被甩到了身後。妳把那些麻雀想的太慢了。鳥都是飛行的好手,有時候會利用火車前進的氣流拖著自己飛。妳把它們想的太慢了。”
琳達眼裏閃出高傲的光綫,她不喜歡這個古板的醫生,從來沒有在他臉上看到笑容,還有那個筆挺的襯衫,簡直可笑到了極點,她立刻反駁到:“如果鳥飛得離火車太近,就會被捲到氣流裏再也出不來了。還有那些馬,我和你說吧,那些馬就算跑的再快也只有30英里每小時,我在L城的時候開跑車兜風都能開到50英里每小時!”
這可把本惹火了,他乾脆說:“那可愛的小姐,妳爲什麽不開車回來呢?”不等她回話,本就轉身走了。
山峰酒吧是全鎮的中心。不只因爲它坐落在全鎮的最高處,還因爲它能給男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人們在酒吧裏吹牛,撒潑,打架,鬥毆,在那裏才能得到本性的釋放,而不必擔心丟了工作,沒了老婆。山峰酒吧的老闆胡爾也是德國人,不過相比于來自柏林,性格嚴謹不苟言笑,說著一口“高地德語”的老施密特,胡爾顯然更加開朗,他來自啤酒和香腸的王國——巴伐利亞。不過他比老施密特更晚才出來,是希特勒上臺後才逃出德國的。高度的言論管制讓他覺得這個國家有什么東西出了問題,幷且他正確地預料到了希特勒一定是一個獨裁者,一個用心險惡的人,1933年的大選除了內部操作之外,全民的瘋狂也是希特勒上臺的重要原因。他踏上美國的土地,最不習慣的就是美國口味的啤酒。於是他决定要開一家賣正宗德國啤酒的酒吧。找遍了南部的大麥産區,才在這個偏遠的地方發現了他需要的大麥,開始了釀造和出售啤酒的生意。他那時絕對想不到,在多年后,他會因爲自己親手釀出的啤酒而喪了命。
來小鎮的火車每月往返兩次,鎮子的西面是一個銅礦,東面是H城。每個月火車到來的日子,山峰酒吧裏就會聚集一群工人,遠遠就能知道他們來了——酒吧上方籠罩著熱鬧的談話聲,大聲呼喊酒保的聲音,還混雜著喉嚨裏的聲音,男子漢的聲音。他們都是酒吧的老顧客,這裏的啤酒味道雄厚,氣味芬芳,比起那些美國啤酒,照他們的話:“那些美國工厰裏生産的啤酒就是給娘們兒喝的。男子漢就應該來喝山峰酒吧胡爾釀的酒!”這讓胡爾心顏大開,他們來了幾次之後,胡爾和他們打成一片,一起喝酒,有時候一桌桌請客,給他們買單。後來喝醉了,大家東倒西歪,胡爾口齒不清,夾著他們聽不懂的巴伐利亞德語說:“誒,你們,聽…聽著!下,下次你們來喝…酒,全都,半價!”("hi, You alles, Li...Listen!! Nä...Nächste Time you come hier to drink, all half Preis!")但喝醉酒的那些工人一下就抓住了重點,歡呼著把那時就已經開始發福的胡爾拋起來了好幾次。大家歡閙到淩晨才走,去趕第二天回銅礦的火車,車上橫七竪八趟滿了人,車廂裏混著汗味和重重的德國啤酒味道。檢票員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場景,嚇得以爲拉了一車尸體,躲在勤務車廂半天沒緩過來。
下午的時候,太陽不再那麽刺眼,那個戴著帽子的男孩把他的帽子摘了下來,小心曡起來拿在手上。他金色的長髮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變成了透明的樣子。他是鎮長兼警長吉姆斯的兒子麥克,在這裏等他的未婚妻喬安。他們决定在這裏由神甫馬克西姆為他們舉行婚禮,馬克西姆也是麥克的教父,在這裏神甫當了教父也是小鎮的另一件奇事。吉姆斯和馬克西姆他們都是英國人,因爲擔心英國淪陷,在二戰爆發後一年到了美國。他們是典型的對二戰形勢持有消極態度的人,所以當他們遇到老施密特和胡爾的時候,便發生了誰都貶低自己國家的奇怪現象——他倆覺得英國政府無能,懦弱;而老施密特和胡爾卻認爲德國發動戰爭是耻辱。當然他們最後達成了共識——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是共識——就是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場操蛋的戰爭。
快黃昏的時候,天空起了雲,陽光從雲縫裏探出頭來,在遙遠的地平綫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被雲遮住的地方在大地上投下黑色的陰影。火車吐出的黑煙終于出現在了地平綫上,車站裏的人漸漸走了出來,站滿了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站臺。他們雖然都知道火車會到來,可是還是轉頭望著東方。辛苦了一天的等待終于要得到結果了,人們心裏都浮動著喜悅。這趟車幷不準時,所以等車的人必須從早上就到車站,有時候運氣好一會就能上車,有時候得像今天這樣,一直等到太陽落山。
刺耳的汽笛劃破了小鎮的空氣。火車開始慢慢减速了。麥克緊張地捏著帽子,他和未婚妻已經一個月沒見面了。而這次回來辦完婚禮,他也將永遠離開這個小鎮。這是他人生地轉折點,他即將離開這個炎熱孤僻的小鎮,去完成他人生的飛躍。
又過了幾年,蒸汽機車在美國漸漸被內燃機車替代。這條鐵路綫上終于不再行駛吐著黑煙的火車了。人們不必等一天的火車——它也準時進站了。給火車頭供水的水站也被拆除了。人們再也不抱怨和麻雀一樣快的火車了,但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會提到那列火車。
再後來,州際高速公路計劃把高速公路修到了這個鎮子。琳達開著和丈夫買的櫻桃紅雪弗萊'53來到了鎮上,她在高速路上開到了60英里每小時。臉上滿是喜悅和中年婦女的充滿風韵的皺紋。
最後,馬克西姆,吉姆斯和本陸續都死了。維勒離開了小鎮,不再釀德國啤酒。麥克走了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過。銅礦關閉了,不再有工人來到小鎮,大嚷著要一紥冰凉的啤酒,再第二天醉醺醺地坐火車返回去,嚇壞了檢票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