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追求灵魂不朽的生活——柏拉图《斐多篇》义疏
在经历过雅典城邦的审判,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虽然克里同等人劝说,希望苏格拉底能够叛逃到外邦,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个提议,并认为自己应该坦然面对审判的结果。这对于他的朋友们来说很难受,于是在最后一日齐聚在苏格拉底身边聆听最后的教诲。《斐多篇》就是记录苏格拉底最后一日的言辞,这时候苏格拉底首先谈论了灵魂和美德,最后谈论了死后的生活。这样的言辞非常不同寻常,因为我们都知道未知生焉知死的道理,而谈论死亡和灵魂,这对于这位伟大的哲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西方文化由两位死刑犯开启——分别是苏格拉底和耶稣,他们非别代表着智慧和爱,组合起来成为爱智慧——哲学。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首先谈论的就是哲学和死亡,认为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其实这是一个反语,说明哲人比其他人更关心从生到死的过程,他们比其他人更加关心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思考如何死亡,就是在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如何使生命更加美好。这个命题,无疑也是耶稣走向十字架的原因,神说爱人类。因为,爱人类,爱生活,所以要接受死亡的命运。
苏格拉底并非强硬地将答案交给学生,而是给了学生一组论证,将生死问题与黑夜白天等等的循环联系在了一起。使朋友们相信,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是一种自然的循环,而不是生命本身的结束。紧接着,苏格拉底开始了另一个命题——灵魂不朽,哲人关注肉体还是关注灵魂?肉体会朽坏,但灵魂则是不朽的。因此,死亡的只是肉体,灵魂则会继续存在下去。为了证明灵魂的不朽,苏格拉底提出了灵魂与记忆的关系。他说,人通过肉体了解事物的形状和颜色,但是关于物体的性质,则只有灵魂能够理解。人们领悟世界的性质,并将其存留在灵魂之中。当人们转生后,通过身体了解世界时,可以激活灵魂中的记忆,从而理解外界物质的性质。通过论证记忆与灵魂的关系,苏格拉底成功地说服大家相信灵魂是不朽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觉察出苏格拉底论证的意图,也就是说他已经扭转了死亡这个开始时的主题,而开始论证哲学与不朽的关系,而不朽则必须通过死亡来映衬才能凸显出来。苏格拉底说,哲人追求的是灵魂的不朽,而肉体阻碍了灵魂的思考,人们必须时时照顾肉体所带来的种种病痛和物欲,因而往往忘记了灵魂的不朽,所以才会畏惧死亡会将生命中的种种享乐带走。哲人则因摆脱了肉体对于灵魂的束缚,才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沉思,这种生活正是哲人们所追求的生活。这样,苏格拉底就将哲学生活与死亡联系在了一起,追求死亡本质上就是指追求灵魂的不朽的生活。
但如何追求灵魂不朽的生活呢?当然了,死亡能够带来对于肉体的控制,那么生活在现实之中,如何才能追求哲学的生活呢?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克制肉体的感觉,也能获得灵魂对于肉体的控制,获得灵魂的自由。我们突然发现,苏格拉底并非在论证死亡与哲学的关系,而是想要告诉青年朋友们追求哲学生活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对于节制肉体的欲望,人的灵魂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和谐,而这种灵魂的和谐,并非指灵魂自身的沉思,而是指肉体和灵魂之间会产生某种意义上讲的冲突,而只有通过节制肉体的欲望,才能获得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从而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哲学思考的乐趣。
通过上述论证,苏格拉底成功通过对于死亡的反思,对青年朋友进行了哲学启蒙。哲学启蒙与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反思有所不同,他将哲学生活虽然定义为追求灵魂不朽,但是实现的途径却是通过对于肉体的节制,也就是通过追求美德的生活,人们才能获得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从而追求灵魂平静的生活。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在最后还是描述了一个死亡之后的地狱世界,告诉朋友们,如果失去了灵魂的和谐,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就有可能堕入地狱的惩罚之中,从而加强了追求美德就是哲学生活的论证。
无论如何,苏格拉底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太阳落山的时刻,狱吏带来了毒药。苏格拉底在梳洗已毕后,对朋友们进行了最后的嘱托,平静地喝下了毒药。直到最后一刻,我们都能看到苏格拉底的灵魂对于肉体的控制是如此的完美,而这恰恰说明了哲学生活——爱智慧所带来的灵魂和谐的作用。这种言传与身教成为了苏格拉底最后的哲学教诲!两千余年过去了,苏格拉底伟大的灵魂并未消失,他依旧指导着爱好智慧年轻人追求灵魂如何才能不朽!
有人说,西方文化由两位死刑犯开启——分别是苏格拉底和耶稣,他们非别代表着智慧和爱,组合起来成为爱智慧——哲学。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首先谈论的就是哲学和死亡,认为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其实这是一个反语,说明哲人比其他人更关心从生到死的过程,他们比其他人更加关心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思考如何死亡,就是在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如何使生命更加美好。这个命题,无疑也是耶稣走向十字架的原因,神说爱人类。因为,爱人类,爱生活,所以要接受死亡的命运。
苏格拉底并非强硬地将答案交给学生,而是给了学生一组论证,将生死问题与黑夜白天等等的循环联系在了一起。使朋友们相信,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是一种自然的循环,而不是生命本身的结束。紧接着,苏格拉底开始了另一个命题——灵魂不朽,哲人关注肉体还是关注灵魂?肉体会朽坏,但灵魂则是不朽的。因此,死亡的只是肉体,灵魂则会继续存在下去。为了证明灵魂的不朽,苏格拉底提出了灵魂与记忆的关系。他说,人通过肉体了解事物的形状和颜色,但是关于物体的性质,则只有灵魂能够理解。人们领悟世界的性质,并将其存留在灵魂之中。当人们转生后,通过身体了解世界时,可以激活灵魂中的记忆,从而理解外界物质的性质。通过论证记忆与灵魂的关系,苏格拉底成功地说服大家相信灵魂是不朽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觉察出苏格拉底论证的意图,也就是说他已经扭转了死亡这个开始时的主题,而开始论证哲学与不朽的关系,而不朽则必须通过死亡来映衬才能凸显出来。苏格拉底说,哲人追求的是灵魂的不朽,而肉体阻碍了灵魂的思考,人们必须时时照顾肉体所带来的种种病痛和物欲,因而往往忘记了灵魂的不朽,所以才会畏惧死亡会将生命中的种种享乐带走。哲人则因摆脱了肉体对于灵魂的束缚,才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沉思,这种生活正是哲人们所追求的生活。这样,苏格拉底就将哲学生活与死亡联系在了一起,追求死亡本质上就是指追求灵魂的不朽的生活。
但如何追求灵魂不朽的生活呢?当然了,死亡能够带来对于肉体的控制,那么生活在现实之中,如何才能追求哲学的生活呢?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克制肉体的感觉,也能获得灵魂对于肉体的控制,获得灵魂的自由。我们突然发现,苏格拉底并非在论证死亡与哲学的关系,而是想要告诉青年朋友们追求哲学生活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对于节制肉体的欲望,人的灵魂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和谐,而这种灵魂的和谐,并非指灵魂自身的沉思,而是指肉体和灵魂之间会产生某种意义上讲的冲突,而只有通过节制肉体的欲望,才能获得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从而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哲学思考的乐趣。
通过上述论证,苏格拉底成功通过对于死亡的反思,对青年朋友进行了哲学启蒙。哲学启蒙与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反思有所不同,他将哲学生活虽然定义为追求灵魂不朽,但是实现的途径却是通过对于肉体的节制,也就是通过追求美德的生活,人们才能获得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从而追求灵魂平静的生活。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在最后还是描述了一个死亡之后的地狱世界,告诉朋友们,如果失去了灵魂的和谐,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就有可能堕入地狱的惩罚之中,从而加强了追求美德就是哲学生活的论证。
无论如何,苏格拉底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太阳落山的时刻,狱吏带来了毒药。苏格拉底在梳洗已毕后,对朋友们进行了最后的嘱托,平静地喝下了毒药。直到最后一刻,我们都能看到苏格拉底的灵魂对于肉体的控制是如此的完美,而这恰恰说明了哲学生活——爱智慧所带来的灵魂和谐的作用。这种言传与身教成为了苏格拉底最后的哲学教诲!两千余年过去了,苏格拉底伟大的灵魂并未消失,他依旧指导着爱好智慧年轻人追求灵魂如何才能不朽!
-
浆果与牡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1 21:50:42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