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大佳片
10.《女人韵事》克劳德·夏布洛尔
The story of women ---- Claude Chabrol
影片中导演夏布洛尔利用类似于布列松风格的间离效果,从而保持冷静克制的叙事口吻,他没有责备玛丽道德观念的腐烂,而是从某种中立的道德立场来面对堕胎事件,就像片名《女人韵事》那样,这只是女人们自己的事情,与男人无关,然而矛盾的是,在玛丽受审时,只有男人来审判。在维希政府眼中,玛丽不只是一个道德腐化的女人,而是他们对军事上战败的掩饰。玛丽的判处成为了维希政府治理战败国家的一颗政治筹码。直至玛丽生命结束那一刻,她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玛丽不只是对一位位母亲腹中胎儿灵魂存在的否定,而是对整个国家灵魂存在的否定。
9.《危险关系》斯蒂芬·弗雷斯
Dangerous Liaisons ---- Stephen Frears
1782年,法国一位贵族出身却思想激进的职业军人拉克洛(Choderlos de Laclos),在其军旅生涯郁郁不得志之时,终于怨愤难平,写出了一部“伤风败俗”的小说《危险关系》。小说采用当时颇为流行的书信体,全书共由175封书信组成,活色生香地勾勒出一副法国上流阶层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图景。电影早在1959年就被搬上了大银幕,随后两大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和米洛斯•福尔曼分别在1988和1989出品了各自的版本,接着1999年小说又被美国人带到了纽约现代,随后2003年和2013年两度被韩国人李在容和许秦豪分别演绎成历史剧和现代剧。1985年,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将《危险关系》改编成话剧,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随后与弗雷斯合作的1988年版本笼络了多位明星,是最忠实于原著,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小说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经久不衰,而其中的男女之间的情感角力更是放之四海皆准。
8.《神秘失踪》乔治·斯鲁依泽
The Vanishing ---- George Sluizer
电影叙事其实就是编导和观众之间进行的一场复杂的游戏。观众对情节的接受很少是采取被动姿态的,通常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观众经常会质问影片的叙事,为什么男主角会这么做?接下来女主角会做什么?而影片的情节越复杂,观众反应越敏捷,分析、筛选、推理影片中出现的线索、证据、动机等,并且时时警觉,以免给影片中故意设置的情节误导。通常讲究叙事的电影会设置重重困境或悬疑,然后制造出乎意料的逆转,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导演乔治-斯鲁依泽在影片中并非追求叙事的技巧,反而淡化影片情节的波动,减少悬疑的设置,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对情节的猜测上,引导到对男主角心情的体会上,去感受男主角痛失女友的失落感,那种近乎疯狂寻找未果的无奈,以及听闻到凶手仅为证明自己能否做邪恶事情的犯罪理由时的震惊,并通过最后的压倒性的结尾将观众所以的观影期盼加以颠覆。观众饱受压制的情绪瞬间转化为巨大的震惊,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
7.《碧海蓝天》吕克·贝松
The Big Blue ---- Luc Besson
尽管如今吕克贝松影片质量每况愈下,但不能否认这部描写大海的影片,注入了导演无数心血,这部影片从本质上呈现了一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和纯真质朴的心灵。电影描述个人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的困境中,因此转而寻找梦想中的另一种生活,带著浓厚的自传色彩。同时,这是一部很难去描绘的电影,影片所讲述的友谊与梦想,是如此简单而纯真,而影片中的大海,又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自由。影片男主角最终沉入海底,既是一种归宿,又是一种向往。电影在法国引起巨大轰动,在电影院持续放映时间超过了一年,而且是法国80年代获得经济效益最好的一部电影。
6.《华之乱》深作欣二
A Chaos of Flowers ---- Kinji Fukasaku
电影改编自永畑道子的小说《华之乱》,描写的是是明治至昭和时期活跃的诗人、作家、思想家与谢野晶子的情感生活。电影开始阶段描述了她与其丈夫相遇结婚的过程,伴随着她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的转变,从感官之美和少女清华到对反正和个人命运的关怀。电影后半段则描写了她与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主将之一有岛武郎之间的爱情。在个人情感背后,电影从日本大正时代的历史风貌,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席卷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电影最后定格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屠杀行为,由此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终结和昭和时代的开始。电影充满希望的结尾,一家人相扶而行,想要重建家园,而昭和时代的高压统治和大规模战争,才是真正悲剧的开始。深作欣二深沉大气的执导,使得电影极具魅力,尤其在正常叙事过程中的突发性插曲,或疯狂或萧瑟,给电影带了附加的冲击力。
5.《濒临崩溃的女人》佩德罗·阿莫多瓦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 Pedro Almodovar
这部电影使得阿莫多瓦蛮声国际,也是阿莫多瓦早期集大成之作。该片以新的视点揭示了被男人被遗弃的女人的苦恼,而以女性觉醒为主题,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女性在各自生活的关键时刻彼此命运交错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冲破各种人生困境(情人的离去,性体验,婚姻失败和种种社会因素)之后的反省和成长。阿莫多瓦通过一种矫揉的夸张手法,通过肥皂剧的模式,讲故事讲述的离奇却具有浓重的人情味。尽管电影围绕着阿莫多瓦对女性的关怀和赞美,但同其后期电影相比,这部快节奏的且充满讽刺意味的喜剧,显得格外轻快而幽默。阿莫多瓦表示这部电影受了谷克多的《人的声音》的启迪,表现了被抛弃的女人的孤独。该片获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剧本奖。
4.《流浪者之歌》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Time of the Gypsies ---- Emir Kusturica
这是应萨拉热窝电视台之邀,库斯图里卡拍摄了描绘吉普赛人群生活的5集电视连续剧,后来库斯图里卡将电视剧重新剪辑成为140分钟的影片,参加戛纳电影节,并一举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不知道库斯图里卡是不是吉普赛人,但从这部影片来看,他对吉普赛人注入了深切的情感。或许是吉普赛人那种奔放狂野的民族性格成全了库斯图里卡那种癫狂的电影风格,或许只有他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对贫困阶层的深切关注才能诠释吉普赛人乐天而又悲剧的宿命。这是一部成长式的电影,却也是一部画卷式的史诗,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走出家乡,一夜暴富,到最终的死亡收场,库斯图里卡通过其特有的幽默感将影片本身的庞大叙事与漫长旅行转化为一种狂欢与仪式。这部长达260分钟的电影,烙印着库斯图里卡的成长背景,并为其后的勃发而奠定了基础。
3.《十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The Decalogue ---- Krzysztof Kieslowski
《十诫》按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是上帝亲手雕刻在石碑上的对人类行为的十条戒律。基氏的《十诫》系列是在他完成了《永无休止》后为波兰电视台所拍摄的10集电视电影,也可以说是他和编剧皮谢维奇共同缔造的一部当代社会的警世恒言。10部50分钟的短片可以说是《圣经》中十条戒律的现代版,向我们讲述的都是平凡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道德难题,涉及宗教、情感、科学、理性等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但在剧本编排中有个“错位”:《十诫1》对应第二诫,以此类推,最后,《十诫10》把我们带回第一诫。《十诫》体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十诫的置换。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分别扩展为90分钟的长篇《杀人短片》与最具影响力的《爱情短片》,而最具戏剧效果的第九诫最终又将故事引回第一诫,从而形成故事的闭环。
2.《雾中风景》西奥·安哲洛普洛斯
Landscape in the Mist ---- Theo Angelopoulos
1.《龙猫》宫崎骏
My Neighbor Totoro ---- Hayao Miyazaki
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夏日的日本乡村为背景,因妈妈生病住院(现实生活中,宫崎骏的母亲则患有腰椎结核),小梅和小月两姐妹随同父亲搬入新家,影片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亲情故事。它凭借对小姐妹性格和形象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塑造而令观者击节赞叹,迄今为止很少有影片能像《龙猫》一样重现无拘无束的童年画面,并准确捕捉到旧时的快乐情感。影片把大自然比作慈样的父亲和父亲的权威。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律,有自己的激动和悲哀、失望和喜悦。《龙猫》几乎象征了一代人的童年,它所描写的那种亲切而祥和的童年始终留我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之中,并在我们每次重新观看的时候,能够让我们返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
The story of women ---- Claude Chabrol
影片中导演夏布洛尔利用类似于布列松风格的间离效果,从而保持冷静克制的叙事口吻,他没有责备玛丽道德观念的腐烂,而是从某种中立的道德立场来面对堕胎事件,就像片名《女人韵事》那样,这只是女人们自己的事情,与男人无关,然而矛盾的是,在玛丽受审时,只有男人来审判。在维希政府眼中,玛丽不只是一个道德腐化的女人,而是他们对军事上战败的掩饰。玛丽的判处成为了维希政府治理战败国家的一颗政治筹码。直至玛丽生命结束那一刻,她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玛丽不只是对一位位母亲腹中胎儿灵魂存在的否定,而是对整个国家灵魂存在的否定。
9.《危险关系》斯蒂芬·弗雷斯
Dangerous Liaisons ---- Stephen Frears
1782年,法国一位贵族出身却思想激进的职业军人拉克洛(Choderlos de Laclos),在其军旅生涯郁郁不得志之时,终于怨愤难平,写出了一部“伤风败俗”的小说《危险关系》。小说采用当时颇为流行的书信体,全书共由175封书信组成,活色生香地勾勒出一副法国上流阶层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图景。电影早在1959年就被搬上了大银幕,随后两大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和米洛斯•福尔曼分别在1988和1989出品了各自的版本,接着1999年小说又被美国人带到了纽约现代,随后2003年和2013年两度被韩国人李在容和许秦豪分别演绎成历史剧和现代剧。1985年,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将《危险关系》改编成话剧,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随后与弗雷斯合作的1988年版本笼络了多位明星,是最忠实于原著,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小说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经久不衰,而其中的男女之间的情感角力更是放之四海皆准。
8.《神秘失踪》乔治·斯鲁依泽
The Vanishing ---- George Sluizer
电影叙事其实就是编导和观众之间进行的一场复杂的游戏。观众对情节的接受很少是采取被动姿态的,通常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观众经常会质问影片的叙事,为什么男主角会这么做?接下来女主角会做什么?而影片的情节越复杂,观众反应越敏捷,分析、筛选、推理影片中出现的线索、证据、动机等,并且时时警觉,以免给影片中故意设置的情节误导。通常讲究叙事的电影会设置重重困境或悬疑,然后制造出乎意料的逆转,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导演乔治-斯鲁依泽在影片中并非追求叙事的技巧,反而淡化影片情节的波动,减少悬疑的设置,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对情节的猜测上,引导到对男主角心情的体会上,去感受男主角痛失女友的失落感,那种近乎疯狂寻找未果的无奈,以及听闻到凶手仅为证明自己能否做邪恶事情的犯罪理由时的震惊,并通过最后的压倒性的结尾将观众所以的观影期盼加以颠覆。观众饱受压制的情绪瞬间转化为巨大的震惊,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
7.《碧海蓝天》吕克·贝松
The Big Blue ---- Luc Besson
尽管如今吕克贝松影片质量每况愈下,但不能否认这部描写大海的影片,注入了导演无数心血,这部影片从本质上呈现了一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和纯真质朴的心灵。电影描述个人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的困境中,因此转而寻找梦想中的另一种生活,带著浓厚的自传色彩。同时,这是一部很难去描绘的电影,影片所讲述的友谊与梦想,是如此简单而纯真,而影片中的大海,又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自由。影片男主角最终沉入海底,既是一种归宿,又是一种向往。电影在法国引起巨大轰动,在电影院持续放映时间超过了一年,而且是法国80年代获得经济效益最好的一部电影。
6.《华之乱》深作欣二
A Chaos of Flowers ---- Kinji Fukasaku
电影改编自永畑道子的小说《华之乱》,描写的是是明治至昭和时期活跃的诗人、作家、思想家与谢野晶子的情感生活。电影开始阶段描述了她与其丈夫相遇结婚的过程,伴随着她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的转变,从感官之美和少女清华到对反正和个人命运的关怀。电影后半段则描写了她与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主将之一有岛武郎之间的爱情。在个人情感背后,电影从日本大正时代的历史风貌,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席卷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电影最后定格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屠杀行为,由此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终结和昭和时代的开始。电影充满希望的结尾,一家人相扶而行,想要重建家园,而昭和时代的高压统治和大规模战争,才是真正悲剧的开始。深作欣二深沉大气的执导,使得电影极具魅力,尤其在正常叙事过程中的突发性插曲,或疯狂或萧瑟,给电影带了附加的冲击力。
5.《濒临崩溃的女人》佩德罗·阿莫多瓦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 Pedro Almodovar
这部电影使得阿莫多瓦蛮声国际,也是阿莫多瓦早期集大成之作。该片以新的视点揭示了被男人被遗弃的女人的苦恼,而以女性觉醒为主题,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女性在各自生活的关键时刻彼此命运交错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冲破各种人生困境(情人的离去,性体验,婚姻失败和种种社会因素)之后的反省和成长。阿莫多瓦通过一种矫揉的夸张手法,通过肥皂剧的模式,讲故事讲述的离奇却具有浓重的人情味。尽管电影围绕着阿莫多瓦对女性的关怀和赞美,但同其后期电影相比,这部快节奏的且充满讽刺意味的喜剧,显得格外轻快而幽默。阿莫多瓦表示这部电影受了谷克多的《人的声音》的启迪,表现了被抛弃的女人的孤独。该片获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剧本奖。
4.《流浪者之歌》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Time of the Gypsies ---- Emir Kusturica
这是应萨拉热窝电视台之邀,库斯图里卡拍摄了描绘吉普赛人群生活的5集电视连续剧,后来库斯图里卡将电视剧重新剪辑成为140分钟的影片,参加戛纳电影节,并一举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不知道库斯图里卡是不是吉普赛人,但从这部影片来看,他对吉普赛人注入了深切的情感。或许是吉普赛人那种奔放狂野的民族性格成全了库斯图里卡那种癫狂的电影风格,或许只有他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对贫困阶层的深切关注才能诠释吉普赛人乐天而又悲剧的宿命。这是一部成长式的电影,却也是一部画卷式的史诗,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走出家乡,一夜暴富,到最终的死亡收场,库斯图里卡通过其特有的幽默感将影片本身的庞大叙事与漫长旅行转化为一种狂欢与仪式。这部长达260分钟的电影,烙印着库斯图里卡的成长背景,并为其后的勃发而奠定了基础。
3.《十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The Decalogue ---- Krzysztof Kieslowski
《十诫》按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是上帝亲手雕刻在石碑上的对人类行为的十条戒律。基氏的《十诫》系列是在他完成了《永无休止》后为波兰电视台所拍摄的10集电视电影,也可以说是他和编剧皮谢维奇共同缔造的一部当代社会的警世恒言。10部50分钟的短片可以说是《圣经》中十条戒律的现代版,向我们讲述的都是平凡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道德难题,涉及宗教、情感、科学、理性等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但在剧本编排中有个“错位”:《十诫1》对应第二诫,以此类推,最后,《十诫10》把我们带回第一诫。《十诫》体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十诫的置换。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分别扩展为90分钟的长篇《杀人短片》与最具影响力的《爱情短片》,而最具戏剧效果的第九诫最终又将故事引回第一诫,从而形成故事的闭环。
2.《雾中风景》西奥·安哲洛普洛斯
Landscape in the Mist ---- Theo Angelopoulos
1.《龙猫》宫崎骏
My Neighbor Totoro ---- Hayao Miyazaki
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夏日的日本乡村为背景,因妈妈生病住院(现实生活中,宫崎骏的母亲则患有腰椎结核),小梅和小月两姐妹随同父亲搬入新家,影片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亲情故事。它凭借对小姐妹性格和形象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塑造而令观者击节赞叹,迄今为止很少有影片能像《龙猫》一样重现无拘无束的童年画面,并准确捕捉到旧时的快乐情感。影片把大自然比作慈样的父亲和父亲的权威。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律,有自己的激动和悲哀、失望和喜悦。《龙猫》几乎象征了一代人的童年,它所描写的那种亲切而祥和的童年始终留我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之中,并在我们每次重新观看的时候,能够让我们返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