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的两个法门
在田吾弟:
见字如晤。
来笺提及近来工作生活中诸多苦恼,琐碎、枯燥、无奈、没意思。大家略同,呵呵。君不见每逢周日晚间,网上时常一片哀嚎:又周一了。
放下电话,意犹未尽,想到一点好玩的东西,与你共享。
窃以为生活工作中有两个不二法门,唔,这两个又像是一个,我想想……还是按两个说吧。有点乱|||
Tip.1 凡事可问「为什么」
不是十万个为什么那种,是遇事可尝试想想背后的原因,如此的理由。心理学上有“归因”的说法,类似,但范围可扩大些——所有(与自己有关(有关到什么程度请自己掌握))的事。
比如BOSS或导师安排自己做某件事,事情本身显得琐碎而枯燥,可试想,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没有道理?是业务本身需要这样做,是部门政治或形式主义不得不这样做,抑或真的是没什么必要的事情;如果你是BOSS,你会怎么办?会不会是一样的决定?想归想,未必准确(因为缺乏必要的经验和信息),不必说(有的Leader或可询问讨论),做还是要做,但心里洞明些,有了一些理解,做起来会更主动。
这类似于尝试从自己的角度超脱出来,从全局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看事情。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应该说的是,能够(尝试)理解将军的意图,从而更主动、有效地执行;至于想了之后连执行都做不到了,那是不合格的士兵,更谈不上好士兵。唉,用军事举栗子相当不合适,理解一下!
既然说凡事,自然可以范围更大,比如生活中看到的事情,京东、当当、卓越又掀图书价格战,why?如果你是网商……如果你是出版商……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
以前大学时你向学弟学妹们推荐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中貌似讲过同样的道理。
再比如:同事同学交往中有了摩擦,别急着烦恼,试想对方为何如此反应?换做自己会怎样?人是自然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难免对对方的处境有所忽视,设身处地,或许更好看待这样的摩擦和冲突。
平时时常收到些让人恼火的邮件,比如忘记附件,叙事不清,往往要往返几次或者电话沟通才能清楚。不过回头想自己发邮件的状态,有时焦头烂额中忙得无暇他顾,有时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对方却需要反复问几次,于是更能明白,或是不懂,或是顾不上的疏忽,或是术业有专攻。交往即是磨合,在理解的前提下磨合。
Tip.2 换位思考&换位感受
这两条是相通的,又不完全一样。说成了这么一通怪模样。
以前看过一些商业技巧方面的书,比如有本《金字塔原理》,还有许多讲邮件和PPT注意事项的东西。技巧固然需要学习,像招式,若有了上面两条“心决”串起来,就融会贯通了。
这样的思考成了习惯,便不是什么累的事情。况且又是无趣中寻找有趣的法子,不是么?
草就,思路零散,见笑。
祝安!
L
========================================
L兄如见:
道理不虚,当年没少谈,工作了一忙一繁琐反倒忘了。人要时时从琐碎中抽离,并不容易。
换位,难在自己的视角、情绪总是近水楼台;而设身处地换到对方之位,要主动代入,还要克服经验和信息的误差。
归因,同样,先得超脱自己的主观第一反应,接下来也要克服经验和信息的误差。
最可怕的是,凡事问「为什么」,到最后,所有的问号都会指向“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大问题。一定会死机的。
怎么办?笑。
祝顺遂康健!顺便问嫂夫人安~
在田
又及:人说理想的讲演,“我讲到中途,停止,便可请任何一位听者上坛来持续下去”;理想的通信,此写至一半,便可由彼接着续写下来。经年不见,相谈如昨,甚是欣慰!他日你们来沪,定把酒奉茶再叙。
见字如晤。
来笺提及近来工作生活中诸多苦恼,琐碎、枯燥、无奈、没意思。大家略同,呵呵。君不见每逢周日晚间,网上时常一片哀嚎:又周一了。
放下电话,意犹未尽,想到一点好玩的东西,与你共享。
窃以为生活工作中有两个不二法门,唔,这两个又像是一个,我想想……还是按两个说吧。有点乱|||
Tip.1 凡事可问「为什么」
不是十万个为什么那种,是遇事可尝试想想背后的原因,如此的理由。心理学上有“归因”的说法,类似,但范围可扩大些——所有(与自己有关(有关到什么程度请自己掌握))的事。
比如BOSS或导师安排自己做某件事,事情本身显得琐碎而枯燥,可试想,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没有道理?是业务本身需要这样做,是部门政治或形式主义不得不这样做,抑或真的是没什么必要的事情;如果你是BOSS,你会怎么办?会不会是一样的决定?想归想,未必准确(因为缺乏必要的经验和信息),不必说(有的Leader或可询问讨论),做还是要做,但心里洞明些,有了一些理解,做起来会更主动。
这类似于尝试从自己的角度超脱出来,从全局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看事情。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应该说的是,能够(尝试)理解将军的意图,从而更主动、有效地执行;至于想了之后连执行都做不到了,那是不合格的士兵,更谈不上好士兵。唉,用军事举栗子相当不合适,理解一下!
既然说凡事,自然可以范围更大,比如生活中看到的事情,京东、当当、卓越又掀图书价格战,why?如果你是网商……如果你是出版商……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
以前大学时你向学弟学妹们推荐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中貌似讲过同样的道理。
再比如:同事同学交往中有了摩擦,别急着烦恼,试想对方为何如此反应?换做自己会怎样?人是自然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难免对对方的处境有所忽视,设身处地,或许更好看待这样的摩擦和冲突。
平时时常收到些让人恼火的邮件,比如忘记附件,叙事不清,往往要往返几次或者电话沟通才能清楚。不过回头想自己发邮件的状态,有时焦头烂额中忙得无暇他顾,有时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对方却需要反复问几次,于是更能明白,或是不懂,或是顾不上的疏忽,或是术业有专攻。交往即是磨合,在理解的前提下磨合。
Tip.2 换位思考&换位感受
这两条是相通的,又不完全一样。说成了这么一通怪模样。
以前看过一些商业技巧方面的书,比如有本《金字塔原理》,还有许多讲邮件和PPT注意事项的东西。技巧固然需要学习,像招式,若有了上面两条“心决”串起来,就融会贯通了。
这样的思考成了习惯,便不是什么累的事情。况且又是无趣中寻找有趣的法子,不是么?
草就,思路零散,见笑。
祝安!
L
========================================
L兄如见:
道理不虚,当年没少谈,工作了一忙一繁琐反倒忘了。人要时时从琐碎中抽离,并不容易。
换位,难在自己的视角、情绪总是近水楼台;而设身处地换到对方之位,要主动代入,还要克服经验和信息的误差。
归因,同样,先得超脱自己的主观第一反应,接下来也要克服经验和信息的误差。
最可怕的是,凡事问「为什么」,到最后,所有的问号都会指向“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大问题。一定会死机的。
怎么办?笑。
祝顺遂康健!顺便问嫂夫人安~
在田
又及:人说理想的讲演,“我讲到中途,停止,便可请任何一位听者上坛来持续下去”;理想的通信,此写至一半,便可由彼接着续写下来。经年不见,相谈如昨,甚是欣慰!他日你们来沪,定把酒奉茶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