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季野先生墓
根据《建修万季野先生祠墓纪念刊》所述,万季野名斯同,号石园,私谥贞文,鄞县管家岸人,生于明崇祯11年,卒于清康熙41年(1638——1702年)。其少有异禀,长而娴熟经史,因目睹明朝沦亡,深知“史亡则国亡,史存则国存”的道理,不署衔,不受俸,发愤以布衣平民的身份参馆局20余年,手订《明史稿》500卷,使后人读了不仅能审知明代夷祸之渐,并且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卒后择葬于乌鸦冠山,大学士王顼龄题墓碣“鄞儒理学万季野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翰林裘琏题墓联“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之后,由于万氏子孙散处,因此麦饭久虚。清同治年间,奉化谢午峰(三慈)寻获此墓于榛芜之中,遂约同里吴文江、刘绍琮等七八人轮流祭扫。民国25年(1936年),日寇猖獗,民族危亡,抗日峰火四起。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国人的爱国心,国民政府特褒崇万季野为乡贤。奉化应梦卿、庄崧甫等人群起响应,随即发起建修万氏祠墓事。打开纪念刊,《募捐启》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为修其墓以妥其灵,建其祠以永其祀。且将使国人瞻先生之祠、墓,念先生之气节,奋然继起,振我民族,而有以救夫国难焉。
此项工程的募捐范围几及全国,上自蒋介石、林森等党政巨头,下至普通平民百姓,约500余人各捐国币500元至5角不等,所得捐款及息金共计11544.99元。庄崧甫时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已是77岁高龄,也踊跃参与,募捐了185元。后任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院长的竺梅先当时尚在上海,捐100元。何扬烈当时尚未就任奉化县长,捐2元。历时年余,万氏祠、墓俱成。关于工程情况,《建修万季野先生祠墓征文启》里面是这样介绍的:
万墓预定工程的升高墓碣,驳坟圈,平墓前空地,建墓道、坊、表,筑道路,兹已落成。计升高墓碣一尺,碑字、联语均整刷一新,昔扪之而始得者,今皆朗然呈于目前矣。墓前用水泥平地,广四丈,宽四丈;设祭桌一,石凳二,亦用水泥制成。距墓前四十余丈建水泥坊一,作廿字形,高二丈四尺,阔一丈一尺。路侧树水泥华表一,高九尺,东、西、南三方各镌“万乡贤墓道”五大字,以表墓之所在地也。祠之周围约广七丈,深九丈,分前后二进。前进中为门,左右为厢房,前有空地,依溪植桐柳,列植冬青;后进之间隙地数丈中植桂,四周分植桃李,地上浅草如茵,景颇清幽。后进三间为正厅,中广一丈七尺,旁各一丈五尺,高二丈二尺,深化高增一尺,三间并同;正厅中的神龛,内设先生像及木主,并分悬其手迹数帧。祠、墓工程均告完竣矣!
蒋介石为墓坊正面题额,亲书“万季野先生墓道”,同时为祠堂题额“志行卓绝”。林森为墓坊反面题额“高风亮节”,为祠堂题额“民族典型”。此外,应梦卿、庄崧甫、周骏彦、俞飞鹏、陈空如、夏禹钧等人也纷纷为万氏祠、墓题额作联。墓坊立柱四面都镌有联语,正面那首“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世后进群瞻”的联语,就是庄崧甫的手笔。同时印发纪念刊。纪念刊中除了万季野先生遗像、《明史稿》墨迹、祠图、墓图、路程图、募捐启、征文启、征信录以及颂词、联语等,还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征文39篇。所有征文以庄崧甫的《建修万季野先生祠墓记》最具代表性,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万氏有卿相之才,有事则著武功,承平则显儒术。余以际此风雨飘零之日,正宜著武功以捍卫邦国;但儒术为人伦大道,亦当丕振以正末垂之人心。是则建修万先生之祠、墓,岂徒得以兴复地方古迹目之!亦以拯民族国家之余绪于不坠,使吾华夏不至为亡明之续,其可不垂崇万祀而为吾民之师表乎!
![]() |
蒋介石为纪念刊写了弁言(序),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其后辛亥革命,佥归功于明遗民倡导之力。则先生之《明史》,尤有关于汉族存亡之几。
整个工程共耗资10713.94元,收支相抵,结存831.05元,全部移交万氏祠、墓保管会;从中提出500元存入地方银行,产生的息金供作外来祭扫人员的车旅费。保管会共44人,均义务职。自始至终,桩桩件件,无不细致周密、尽善尽美。祠、墓落成之日,适值万氏300年诞辰,遂于乌鸦冠山万氏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并摄影留念。
《建修万季野先生祠墓纪念刊》当时共印发2000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已散佚殆尽。文革初期,当年化大力气建修起的万氏祠、墓顷刻毁于疯狂和愚昧,带连路边的华表也未能幸免;从华表下挖掘出的古籍多达数筐,或弃于沟渠,或付之一炬,至今想来仍令人扼腕。1982年,万氏祠、墓被公布为奉化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万氏墓于1985年被重新修复(尚缺墓坊及华表)。【文字引自奉化宣传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