庋架小品(五):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
此戋戋小册包含老舍先生两部小说。《正红旗下》大约写于一九六一年底至一九六二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而一九六二年正是学界所谓老舍创作的“空白年”,尝闻此书乃是其偷偷写的,也就是说“空白年”并非空白,此中大可一寻老舍先生的创作心路。《小人物自述》则是新近发现的老舍另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于一九三七年,因抗战事起而辍笔,曾刊载于三八年天津《方舟》杂志第三十九期。二者均为作者自述身世的,读者除却欣赏作品之外,似也可藉此一窥先生之生平一斑,乃研究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寒斋所藏此册,乃为数人题签本。舒乙在扉页题曰:“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好的一部。小人物自述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惜,两部都没有写完。是个悲剧。像他本人一样。 舒乙 一九八八.一.二十四 于幽州书屋。”下则分别有苏叔阳、梁衡、孙竹的签名;封二则有汪曾祺签曰:“焦尾琴 汪曾祺”。按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汪先生也妙人哉,莫说诉诸长篇大论,便是只言片语,也必有典,读者于此似可见一端。猜想此册,大约乃是一次雅集或研究性质的小型座谈会,题签者与会并留此墨宝,而持着竟不知其宝贵或不慎流出,余竟有缘而得矣。只是,到目前为止,尚对那“幽州书屋”所知甚少,据闻乃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所开办,以销售老舍著作及其他“京味”书籍而一时名重。
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零年六月初版,八七年五月二版三印;封面设计王申生,夏葆元、林旭东为《正红旗下》作了六幅插图,夏葆元复为《小人物自述》插图二幅,亦颇可赏。
补记
关于“幽州书屋”一事,余寡闻且疏懒;此小文写毕便匆遽贴于网上,并不曾查阅任何参考资料。“吴钩”书友迅即发来关于“幽州书屋”的一条链接,俾增知良多,在此补遗并向原作者及“吴钩”致谢。
附:
记忆中的“幽州书屋”(2011-05-18 21:00:36)
现在的北京人,北京的文化人,不知道有多少还能记得“幽州书屋”的。这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十字路口西南的小小书屋,是老舍夫人胡洁青和儿子舒乙开办的。记忆中它是1985年8月25日开张,一直经营到九十年代初。书屋销售的大部分书籍,都是老舍的作品。
我之所以一直忘不了这间小店,其原因有二:一是开张那天的盛大场面,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二是因为这间书屋带给我的感觉,是其他书店所没有的。当年的北京城,这样的书屋凤毛麟角,就算在今天,那样特别有文化气息的书店,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我还没遇见。我在幽州书屋得到的不仅是喜爱的书籍。
85年8月25日是个星期日,幽州书屋正式开张。选择星期日开张,我觉得是照顾读者到场参与的需要。那个年代,上班一族们只有周日有时间。我那时刚刚大学毕业,正利用用人单位的最后报到期限还未到的借口在家偷闲。那天早上,我来得很早,以为能抢在他人的前面占据有利地形。因为我知道胡洁青会来,很想能有机会找她签名。老舍是我喜爱的文学家,那一年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四世同堂,也许是电视剧热播的原因,小说四世同堂也火了起来。一时间,老舍作品被热捧。正因为如此,幽州书屋开张,成了老舍读者们心目中的大事,还没到开张剪彩的那一刻,小小书屋门前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年轻读者。
那个时代,经常可以见到书店门前读者云集抢购图书的景象,几百人堵住大门,水泄不通,连交通都受影响。记得沈阳新华书店陈毅诗词选上架的那天,就是这般人潮涌涌。我那时很年轻,习惯性地往前挤,被一大堆人挤在墙边,是接近书店大门口的墙边。在我的前面,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个头高高的,挡住了我的一部分视线。接近开门的时候,聚集的人更多了,门口完是一副无序的乱相。我被人流挤得,紧贴着戴眼镜的男人,连他的呼吸都听得清清楚楚,忽然,我发觉这个男人有点面熟,正在琢磨在哪里见过他时,贴在这个男人身边,也是紧贴我的另一个男青年忽然问了中年男人一句:你是陈昊苏吧?中年男人笑着说是。原来他就是北京市的现任副市长,陈毅的儿子陈昊苏。我说我怎麽觉得他很眼熟。
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这场邂遇。那时,人家都说陈昊苏副市长随和亲民没有架子,从他以一个普通读者,普通市民的身份参加书屋开张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评价完全不是逢迎吹捧。对比现在那些官员的作风,这样的副市长更是值得北京市民怀念。
胡洁青来了,被一大帮人簇拥着往书屋后院走去,陈昊苏也被主办方请去后院。那里有个座谈会,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只能在门外等候签名。我不愿久等,买了几本老舍的书后,便离开了书屋。从此,这间书店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场所,有事没事都会来逛逛。我喜欢书店门口那面写着幽州书屋几个字的大旗,远远看去,古香古色,很有文化气息。本来北新桥那条街就是地道的老北京街道的模样,有了个幽州书屋,京味儿更浓。书屋左右都是参天大树,树荫遮日,夏季里光顾,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书店开张的前几年,生意还算不错,他们不仅经营老舍的著作,还销售一些时尚流行的书籍。我88年初出国留学,此后每年回北京探亲,都会专门去幽州书屋看看,渐渐地我发觉,书店的经营越来越惨淡,最后关门大吉。不晓得关张的主要原因是什麽,但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兴趣变了应该是主要的因素。进入九十年代,全民下海,有谁还会对一个过气的作家感兴趣?即便老舍的文章再好,说得也不是现实的事,用的也不是时尚的方式,年轻一辈不欣赏也是正常的事。
在幽州书屋由盛变衰的日子里,我对老舍和他们家人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在国内,看到的关于老舍的信息都是正面的。出国以后,看到的资料很多,面儿很广,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老舍和他家人那些种种负面的东西,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那时才知道,原来老舍是很左的一位作家,当年他曾激情支持对地主的残酷斗争,无情镇压。只是没想到若干年后,这样的斗争会落在他自己的头上;我还知道,办幽州书屋,把老舍当大旗的胡洁青,曾在文革中报复性地揭发老舍和女学生有暧昧关系,让老舍很痛苦;我还知道,一直在人们面前不断地讲述父亲如何遭迫害的舒乙,在文革时大义灭亲,批斗亲生父亲。据说这是导致老舍自杀的很重要因素。这一切的一切,无论真相如何,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不再崇拜老舍,甚至对他们那一辈,那一群左翼,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反感。幽州书屋在我的心里彻底消失。
寒斋所藏此册,乃为数人题签本。舒乙在扉页题曰:“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好的一部。小人物自述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惜,两部都没有写完。是个悲剧。像他本人一样。 舒乙 一九八八.一.二十四 于幽州书屋。”下则分别有苏叔阳、梁衡、孙竹的签名;封二则有汪曾祺签曰:“焦尾琴 汪曾祺”。按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汪先生也妙人哉,莫说诉诸长篇大论,便是只言片语,也必有典,读者于此似可见一端。猜想此册,大约乃是一次雅集或研究性质的小型座谈会,题签者与会并留此墨宝,而持着竟不知其宝贵或不慎流出,余竟有缘而得矣。只是,到目前为止,尚对那“幽州书屋”所知甚少,据闻乃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所开办,以销售老舍著作及其他“京味”书籍而一时名重。
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零年六月初版,八七年五月二版三印;封面设计王申生,夏葆元、林旭东为《正红旗下》作了六幅插图,夏葆元复为《小人物自述》插图二幅,亦颇可赏。
补记
关于“幽州书屋”一事,余寡闻且疏懒;此小文写毕便匆遽贴于网上,并不曾查阅任何参考资料。“吴钩”书友迅即发来关于“幽州书屋”的一条链接,俾增知良多,在此补遗并向原作者及“吴钩”致谢。
附:
记忆中的“幽州书屋”(2011-05-18 21:00:36)
现在的北京人,北京的文化人,不知道有多少还能记得“幽州书屋”的。这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十字路口西南的小小书屋,是老舍夫人胡洁青和儿子舒乙开办的。记忆中它是1985年8月25日开张,一直经营到九十年代初。书屋销售的大部分书籍,都是老舍的作品。
我之所以一直忘不了这间小店,其原因有二:一是开张那天的盛大场面,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二是因为这间书屋带给我的感觉,是其他书店所没有的。当年的北京城,这样的书屋凤毛麟角,就算在今天,那样特别有文化气息的书店,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我还没遇见。我在幽州书屋得到的不仅是喜爱的书籍。
85年8月25日是个星期日,幽州书屋正式开张。选择星期日开张,我觉得是照顾读者到场参与的需要。那个年代,上班一族们只有周日有时间。我那时刚刚大学毕业,正利用用人单位的最后报到期限还未到的借口在家偷闲。那天早上,我来得很早,以为能抢在他人的前面占据有利地形。因为我知道胡洁青会来,很想能有机会找她签名。老舍是我喜爱的文学家,那一年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四世同堂,也许是电视剧热播的原因,小说四世同堂也火了起来。一时间,老舍作品被热捧。正因为如此,幽州书屋开张,成了老舍读者们心目中的大事,还没到开张剪彩的那一刻,小小书屋门前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年轻读者。
那个时代,经常可以见到书店门前读者云集抢购图书的景象,几百人堵住大门,水泄不通,连交通都受影响。记得沈阳新华书店陈毅诗词选上架的那天,就是这般人潮涌涌。我那时很年轻,习惯性地往前挤,被一大堆人挤在墙边,是接近书店大门口的墙边。在我的前面,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个头高高的,挡住了我的一部分视线。接近开门的时候,聚集的人更多了,门口完是一副无序的乱相。我被人流挤得,紧贴着戴眼镜的男人,连他的呼吸都听得清清楚楚,忽然,我发觉这个男人有点面熟,正在琢磨在哪里见过他时,贴在这个男人身边,也是紧贴我的另一个男青年忽然问了中年男人一句:你是陈昊苏吧?中年男人笑着说是。原来他就是北京市的现任副市长,陈毅的儿子陈昊苏。我说我怎麽觉得他很眼熟。
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这场邂遇。那时,人家都说陈昊苏副市长随和亲民没有架子,从他以一个普通读者,普通市民的身份参加书屋开张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评价完全不是逢迎吹捧。对比现在那些官员的作风,这样的副市长更是值得北京市民怀念。
胡洁青来了,被一大帮人簇拥着往书屋后院走去,陈昊苏也被主办方请去后院。那里有个座谈会,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只能在门外等候签名。我不愿久等,买了几本老舍的书后,便离开了书屋。从此,这间书店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场所,有事没事都会来逛逛。我喜欢书店门口那面写着幽州书屋几个字的大旗,远远看去,古香古色,很有文化气息。本来北新桥那条街就是地道的老北京街道的模样,有了个幽州书屋,京味儿更浓。书屋左右都是参天大树,树荫遮日,夏季里光顾,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书店开张的前几年,生意还算不错,他们不仅经营老舍的著作,还销售一些时尚流行的书籍。我88年初出国留学,此后每年回北京探亲,都会专门去幽州书屋看看,渐渐地我发觉,书店的经营越来越惨淡,最后关门大吉。不晓得关张的主要原因是什麽,但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兴趣变了应该是主要的因素。进入九十年代,全民下海,有谁还会对一个过气的作家感兴趣?即便老舍的文章再好,说得也不是现实的事,用的也不是时尚的方式,年轻一辈不欣赏也是正常的事。
在幽州书屋由盛变衰的日子里,我对老舍和他们家人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在国内,看到的关于老舍的信息都是正面的。出国以后,看到的资料很多,面儿很广,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老舍和他家人那些种种负面的东西,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那时才知道,原来老舍是很左的一位作家,当年他曾激情支持对地主的残酷斗争,无情镇压。只是没想到若干年后,这样的斗争会落在他自己的头上;我还知道,办幽州书屋,把老舍当大旗的胡洁青,曾在文革中报复性地揭发老舍和女学生有暧昧关系,让老舍很痛苦;我还知道,一直在人们面前不断地讲述父亲如何遭迫害的舒乙,在文革时大义灭亲,批斗亲生父亲。据说这是导致老舍自杀的很重要因素。这一切的一切,无论真相如何,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不再崇拜老舍,甚至对他们那一辈,那一群左翼,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反感。幽州书屋在我的心里彻底消失。
![]() |
![]() |
![]() |
![]() |
群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读”之十五:为有源头活水来 (7人喜欢)
- 2024年我的读、写、发和买 (6人喜欢)
- “闲读闲钞”一:《金蔷薇(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