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去西藏(转载)
到了去西藏的季节了。据说这个时候去西藏,能净化灵魂,启迪人生,还能带回来很多好看的片子。
大家都这么说,说的多了,那些没有去过的就会觉得自己很土,很out,竟然连西藏都没去过,以后还怎么混?这么一来,去的人和想去的人就越来越多。
去过的人当然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因为他们占据过灵魂的高地。比如他会对女孩子说,当你躁动不安的时候,闭上眼想想日喀则那纯洁无暇的白云,就会感悟到很多。这个范儿一般来说是百试不爽的。然后说,我去过很多次了,每年都要去,那蓝天,那白云,还有那圣洁的珠穆朗玛。
接下来她会说,下次我们一起去好吗?
也有很多人从西藏回来后,不知什么原因,会对西藏颇有微词,甚至说很多藏民把驴友们捐给他们的钱拿去喝酒泡小姐了。
还有一个我认识的人,他自己觉得自己是文化人,在内地觉得没意思了,去西藏住了些年,后来写了些文章,有的还被禁了。因为他竟然说,实际上藏民一步一拜头破血流所求的来世,竟然是变成汉民。很多研究宗教和世俗文化的人还说这个很靠谱,本来的确就是这样的。这个很让人无语,这个要闹出民族争端了,不利于民族团结,所以不可以广泛宣传,禁了是对的。
我一直没去过西藏,是因为觉得那里缺氧,也住不好睡不好吃不好的,一直没敢去,属于没什么情趣的人。
* * *
多年前有个叫Crompton的学者,潜心研究旅游的一些事情。为了搞明白人们为什么旅游,为什么想去那些不着四六的地方旅游而不去邻村或者隔壁那个小区住几天,他运用了大量的理论工具,比如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还有我们都听说过的需求梯次理论(挣了多少钱就想干什么事云云)。当然了,不只是他一个人在搞这些研究,还有Cohen, Dann, Gnoth,Maslow等等。他们都想弄清楚为什么北京人不去上海旅游上海人不去北京旅游而都想去西藏这样的怪事。
Crompton在1979年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点说是一个模型,叫做push and pull model,这个可以翻译为“推拉模型”,就是说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旅游的人想去哪里。“推”是说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你心里的什么魔鬼在神差鬼使;“拉”就是说外在的什么拉动力吸引着你前去那些不着四六的陌生之地。
看到这里,咱们都会笑的。Crompton尽管名气不小,还是个大学者,可他毕竟是个外国人,不懂马列主义。他费了半天劲弄了这个“推拉”理论,其实说的不就是马列主义的内因和外因吗?
Crompton洋洋洒洒列举了七种“推”力:
escape 逃避
self-exploratory 自省
relaxation 歇息
prestige 尊严
regression 回归
kinship-enhancement 亲情
social interaction 社交
和两种“拉”力
novelty 新鲜感
education 教化
这个理论被普遍接受,认为是解释人类旅游行为迄今最为科学的模型。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去哪里旅游的因素,其实并不是哪里有纯净的白云或者圣洁的雪山,那些都是托辞。真正的魔鬼是Crompton的九种“力”。
西藏最适合大小白领躲猫猫。北京人倘若去上海,一下飞机看见的还是麦当劳,晚上逛街一出门看见的店面是真维斯。西藏么,看地图离北京不算太远,其实那地界还真的是很不一样的。
社交么,不用说了。还有比以进藏的名义更容易认识红男绿女的机会么?
尊严这事,其实最隐秘,但也是最重要哦。城市里的大小白领,来到藏区,心里油然而发的那种莫名的悲天悯人,很让平日里找不到自我的白领们舒坦。心里的魔鬼,有些会出来唱歌跳舞,闹的人人知道;而有些却是秘而不宣的,比如优越感所带来的同情和怜悯(patronising)。关于patronising,其实西人早已身体力行,多有研究体会,因为他们是先富起来的那拨儿。有兴趣的建议google一下being patronising。我们或者可以说这是很浅薄的自淫,可人类不往往就是这样吗?我们小小的自尊总是不时需要得到点抚慰的。
屈尊俯就,对象只可能是你觉得远不如你的人。为什么香格里拉丽江藏区会那么火,因为它们很不一样。不缺novelty,又可以在心理上小爽一把。
进城打工的弟兄们,平日里恨透了城里人居高临下的白眼。年底回到村里,却也是一年来干瘪的自尊得到滋养的好机会,邻居同学特别是小芳们的眼光都让自己觉得生活其实很美好。过了十五返城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西人不辞疲倦前赴后继杀奔非洲,和猩猩狮子同吃同住,和衣不蔽体的人们打成一片,当然更重要的是众多慑人心扉的片片。没有了好看的片片,什么都没意思了。所以去非洲和去西藏一样,很波普。
当然还有一件事可以让西藏继续波普下去的,就是出国旅游现在看还是有点不太方便,还要什么签证。申请签证还要看存折上有多少钱,麻烦死了。要是哪天去非洲去南美方便了,西藏也就out了。那时,我们可以说其实非洲的天更蓝,云更白,更原生态,心灵在那里更有感觉,不信给你看看片片。
大家都这么说,说的多了,那些没有去过的就会觉得自己很土,很out,竟然连西藏都没去过,以后还怎么混?这么一来,去的人和想去的人就越来越多。
去过的人当然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因为他们占据过灵魂的高地。比如他会对女孩子说,当你躁动不安的时候,闭上眼想想日喀则那纯洁无暇的白云,就会感悟到很多。这个范儿一般来说是百试不爽的。然后说,我去过很多次了,每年都要去,那蓝天,那白云,还有那圣洁的珠穆朗玛。
接下来她会说,下次我们一起去好吗?
也有很多人从西藏回来后,不知什么原因,会对西藏颇有微词,甚至说很多藏民把驴友们捐给他们的钱拿去喝酒泡小姐了。
还有一个我认识的人,他自己觉得自己是文化人,在内地觉得没意思了,去西藏住了些年,后来写了些文章,有的还被禁了。因为他竟然说,实际上藏民一步一拜头破血流所求的来世,竟然是变成汉民。很多研究宗教和世俗文化的人还说这个很靠谱,本来的确就是这样的。这个很让人无语,这个要闹出民族争端了,不利于民族团结,所以不可以广泛宣传,禁了是对的。
我一直没去过西藏,是因为觉得那里缺氧,也住不好睡不好吃不好的,一直没敢去,属于没什么情趣的人。
* * *
多年前有个叫Crompton的学者,潜心研究旅游的一些事情。为了搞明白人们为什么旅游,为什么想去那些不着四六的地方旅游而不去邻村或者隔壁那个小区住几天,他运用了大量的理论工具,比如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还有我们都听说过的需求梯次理论(挣了多少钱就想干什么事云云)。当然了,不只是他一个人在搞这些研究,还有Cohen, Dann, Gnoth,Maslow等等。他们都想弄清楚为什么北京人不去上海旅游上海人不去北京旅游而都想去西藏这样的怪事。
Crompton在1979年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点说是一个模型,叫做push and pull model,这个可以翻译为“推拉模型”,就是说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旅游的人想去哪里。“推”是说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你心里的什么魔鬼在神差鬼使;“拉”就是说外在的什么拉动力吸引着你前去那些不着四六的陌生之地。
看到这里,咱们都会笑的。Crompton尽管名气不小,还是个大学者,可他毕竟是个外国人,不懂马列主义。他费了半天劲弄了这个“推拉”理论,其实说的不就是马列主义的内因和外因吗?
Crompton洋洋洒洒列举了七种“推”力:
escape 逃避
self-exploratory 自省
relaxation 歇息
prestige 尊严
regression 回归
kinship-enhancement 亲情
social interaction 社交
和两种“拉”力
novelty 新鲜感
education 教化
这个理论被普遍接受,认为是解释人类旅游行为迄今最为科学的模型。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去哪里旅游的因素,其实并不是哪里有纯净的白云或者圣洁的雪山,那些都是托辞。真正的魔鬼是Crompton的九种“力”。
西藏最适合大小白领躲猫猫。北京人倘若去上海,一下飞机看见的还是麦当劳,晚上逛街一出门看见的店面是真维斯。西藏么,看地图离北京不算太远,其实那地界还真的是很不一样的。
社交么,不用说了。还有比以进藏的名义更容易认识红男绿女的机会么?
尊严这事,其实最隐秘,但也是最重要哦。城市里的大小白领,来到藏区,心里油然而发的那种莫名的悲天悯人,很让平日里找不到自我的白领们舒坦。心里的魔鬼,有些会出来唱歌跳舞,闹的人人知道;而有些却是秘而不宣的,比如优越感所带来的同情和怜悯(patronising)。关于patronising,其实西人早已身体力行,多有研究体会,因为他们是先富起来的那拨儿。有兴趣的建议google一下being patronising。我们或者可以说这是很浅薄的自淫,可人类不往往就是这样吗?我们小小的自尊总是不时需要得到点抚慰的。
屈尊俯就,对象只可能是你觉得远不如你的人。为什么香格里拉丽江藏区会那么火,因为它们很不一样。不缺novelty,又可以在心理上小爽一把。
进城打工的弟兄们,平日里恨透了城里人居高临下的白眼。年底回到村里,却也是一年来干瘪的自尊得到滋养的好机会,邻居同学特别是小芳们的眼光都让自己觉得生活其实很美好。过了十五返城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西人不辞疲倦前赴后继杀奔非洲,和猩猩狮子同吃同住,和衣不蔽体的人们打成一片,当然更重要的是众多慑人心扉的片片。没有了好看的片片,什么都没意思了。所以去非洲和去西藏一样,很波普。
当然还有一件事可以让西藏继续波普下去的,就是出国旅游现在看还是有点不太方便,还要什么签证。申请签证还要看存折上有多少钱,麻烦死了。要是哪天去非洲去南美方便了,西藏也就out了。那时,我们可以说其实非洲的天更蓝,云更白,更原生态,心灵在那里更有感觉,不信给你看看片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