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安格尔百年诞辰
![]() |
Paul Engle |
今年上半年聂华苓老师的《三生影像》由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之后,很多年轻的读者可能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聂老师已故的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的名字留下很深的印象。正是保罗•安格尔和聂华苓老师一起,在1967年创办了我正在参加的这个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而在此之前,保罗•安格尔曾经主持全美写作专业排名第一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达24年之久。
老一代的读者对保罗•安格尔的名字可能会更熟悉一些,因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1991年保罗•安格尔去世之间被请来爱荷华的两岸三地著名作家,特别是丁玲、汪曾祺、邵燕祥、郑愁予、陈映真等前辈,都撰有诸多诗文回忆保罗•安格尔这个多产、健谈、善解人意、精力充沛、豪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奇人。他去世之后,香港的《明报月刊》曾经在1991年5月发行了整整一期“悼保罗•安格尔专辑”,而台湾时代文化出版社也在1992年出版了整整一本华语作家怀念保罗•安格尔的文集《现在,他是一颗星》,足见其当年在华语文学场域中的影响力。只是1991年之后赴爱荷华的华语作家们无缘再与已在天国的保罗•安格尔举杯豪饮,与他有关的记叙渐渐少了起来,以至于我等晚辈读者在《三生影像》出版之前只是约摸知道他是聂华苓老师的令人尊敬的亡夫,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两个月前来到爱荷华大学以后,我才逐渐感知到保罗•安格尔在美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那卓越的文学组织能力为爱荷华城这个小城所竖立的精神地标,保罗•安格尔之于爱荷华城乃至整个爱荷华州,就好比李劼人之于成都、沈从文之于湘西、加西亚•洛尔卡之于安达卢西亚、博尔赫斯之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保罗•安格尔是土生土长的爱荷华州人,出生在爱荷华城北面的锡达拉皮兹(旧译为“洋衫激流市”,倒是颇为传神),从小帮父亲务农、牧马、当过报童、做过杂货店小伙计,完全是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诗人,24岁的时候,他就在鼎鼎大名的奥登所遴选的“耶鲁青年诗丛”中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而从“耶鲁青年诗丛”里混出来的青年诗人,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英语诗歌中的顶梁柱角色。
爱荷华州是个以德裔、爱尔兰裔等白人移民为绝对主体的中西部农牧业大州,以往美国其他地方的人一提到爱荷华,只会把它和玉米地、大草原、寒冷的冬天、猪肉、牛肉联系在一起,很少有人从这片“村”到了极点的土地上联想到一种叫做诗的文化玩意儿。正是保罗•安格尔以其持续一生的高强度诗歌写作为这个农牧业大州赋予了炫目的现代主义诗意,如同多年前罗伯特•弗罗斯特用其诗歌对新英格兰乡野进行了诗意的洗礼一样,所不同的是,保罗•安格尔书写爱荷华的诗歌比弗罗斯特更加粗粝、更加有力度、气场更加开阔,在他的抒情爆发力之下,爱荷华州拥有了百倍于地理面积的诗意面积,简直可以与惠特曼的北美和聂鲁达的南美一比广袤。
因此,就算不提保罗•安格尔如何把世界各国的作家带到了爱荷华,如何把美国文学界声名显赫如冯内古特、罗伯特•洛威尔、约翰•贝里曼之类的大牌请到爱荷华来执教,如何在作家工作坊中培养出了约翰•欧文、雷蒙德•卡弗、罗伯特•勃莱等牛人,仅考虑到保罗•安格尔如何让现代诗歌消化了爱荷华州的土地,他就足以成为爱荷华州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因此,在爱荷华大学的校园里,我经常可以看到保罗•安格尔的雕像和肖像画,前些天,我更是惊讶地得知,原来自保罗•安格尔辞世之后,爱荷华城把保罗•安格尔的生日,10月12日,作为一个法定的节日“保罗•安格尔日”。
今年适逢保罗•安格尔诞辰一百周年,有本地剧作家排演了一出非常独特的“朗诵剧”,挑选了保罗•安格尔体式多变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串连出生平脉络的十二组文字,在吉他和灯光的配合下,由演员在台上诵读。我非常荣幸地和其他两名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一起,被邀请在剧中客串驻留爱荷华的“外国诗人”并朗诵保罗•安格尔的诗作。这十多年来,我没少在朋友们拍摄的小成本电影里饰演各种与文学无关的猥琐小角色:卖唐三彩的河南小贩、玩蟑螂的秋衣秋裤男、被学生欺负的中学数学老师、娘娘腔版的古人……这次竟然能本色出演一个诗人,真是咸鱼翻了身。
-
Sigh No Ladi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1-05 20:20:27
-
yo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30 10:13:56
-
corbe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30 08:48:56
-
耳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30 08:34:48
-
阿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30 08:31:45
-
Patrick/小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30 04: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