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尔施塔姆诗一首[#132]:译文对勘与评注
曼德尔施塔姆的这首“干草堆”诗很难读,我反复了品味不下二十遍仍不能得其甚解,但这首诗又深深的吸引我。苦于不懂俄文,手头又无任何二手文献(斯拉夫学者的研究被译成英文的不多,而且极难搞到),只能根据三种译文揣测其意,浅陋之见,求方家指正。
【Clarence Brown英译文】
I climbed the ladder leaning against the hay,
into the uncombed loft.
I breathed the haydust of milky stars.
I breathed the matted scurf of space.
【智量译文,译自俄文】
我顺手搭起一架木梯
爬上披散的干草棚顶,——
我在呼吸银河的碎屑,
我在呼吸宇宙的病症。
【扬子译文,译自英文】
我顺着一架梯子
爬到干草堆乱蓬蓬的顶部。
我呼吸银河群星的草屑。
我呼吸太空纷乱的残渣。
【评注】
首要的是搞清楚这一节描述的画面到底是怎样的。两种译文都强调“我”来到了某个建筑物的顶部(“干草棚顶”,“干草堆乱蓬蓬的顶部”),基于此,下面的“银河”等就容易被理解为实景,即“我”抬头看见了星空。但是从英译来看,这可能是误解。Loft指阁楼,是房屋上方、但是屋顶之下的空间,此处似乎特指农舍(牲口棚)里上层存放草料的阁楼,因此是一个封闭空间(除非有天窗),在那里是看不到星空的。从“haydust of milky stars”可以看出,所谓银河群星的意象实际上是从指干草的碎屑粉末而来,而最后一句的“scurf”意为“(鳞片状)皮屑”,和dust也相符合;同时注意,下文中fish-scales, fur也与此应和。所以我感觉这首诗通篇是以干草为核心意象,而诸如银河群星等都不是实景,而是诗意的联想:玄学式的奇喻(conceit)。
And I thought, why stir up the swarm
of long drawn-out lines of sound?
Why imprison the miraculous Aeolian harmony
in this ceaseless squabble?
【智】
我还在想:何必去激起
这窝拖长了调子的杂音,
在这团永恒的纷纭中抓取
爱奥利亚人美妙的琴声?(希腊民族的一个分支,分布在小亚细亚海岸一带。有古代的抒情诗流传,萨福就是爱奥利亚人。)
【杨】
我在想,为什么要搅起这么多
拖得长长的声音?
为什么要在这无休止的争吵中
囚禁伊奥利亚人奇妙的和声?
【评注】
此节引入声音-音乐的意象,颇让人困惑,这声音从何而来?我目前的理解是:仍然是conceit,把干草和声音牵合。对应关系如下:由于干草堆是没有梳理过的(uncombed),所以很乱:“swarm”;“long drawn-out lines of sound”:声音的线条和干草的线条;无尽的争吵“ceaseless squabble”同样对应于草堆的杂乱。这种杂乱在下文中有呼应:chaos, swirl, burning lines, etc. 但是这混乱又藏着和谐——Aeolian harmony。查维基百科,Aeolian harmony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由“自然小调”构成的)和声序列(http://en.wikipedia.org/wiki/Aeolian_harmony)。不过,以我的感觉,这种声音的意象与其指称的是音乐,毋宁是诗歌,因为“lines”明显与“诗行”双关,这在倒数第二段的“return to the phrase of sound”中得到了印证。
The Great Bear, the dipper, has seven stars.
On earth there are five good senses.
The darkness swells and rings out,
and swells and rings out again.
【智】
大熊星座杓子里有七颗星。
人间共有五种善良的感情。
黑暗膨胀着,膨胀着,铮铮有声,
增长着,增长着,重又响声铮铮。
【杨】
深邃的大熊星座有七颗星子,
而大地上有五种美好的感官。
黑暗膨胀着,发出了轰响,
又再次膨胀,发出了轰响。
【评注】
尽管我没看到原文,但从常理推知,“五种善良的感情”应该是错的,“五种美好的感官”是对的,即指“眼耳鼻舌身”。此节又涉及到声音:“ring”——这个鸣响是Aeolian Harmony的滥觞吗?而“darkness”则似乎有多重意蕴:视觉的黑暗,干草堆的混沌而蒙昧的宇宙黑暗,以及内心的黑暗、灵魂的黑暗。
【补】杨译“深邃的大熊星座”为误译。Dipper意为“长柄勺”,大熊星座即北斗七星。智量的“杓子”对了,但“杓子里”不对,不是杓子里有七颗星,而是七颗星组成一个杓子。
The huge unhitched load sticks up
on top of the universe,
and soon the hayloft, the old chaos,
will itch and swirl with dust.
【智】
竖起车轮,横在宇宙中间,——
一辆巨大的马车卸完了货。
干草棚中这堆古老的混乱,
刺激着感官,如雪花飞落……
【杨】
一大堆卸完的货物,
堆在宇宙顶部,
很快干草堆和古老的喧嚣
都将蠢蠢欲动,和尘埃一起飞旋。
【评注】
此段两种中译分歧很大。扬译基于英文,所以若非英译本身错误,就是智译的问题。从英译看,“huge unhitched load”还是指干草堆这个核心意象,说它“挺立于宇宙的顶部”(sticks up
on top of the universe,),这种写法与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佛教的“纳须弥于芥子”以及斯蒂文斯的“I placed a jar in Tennessee”类似,都是玄学化的奇想:用一个小物体来象征全宇宙(的秩序),故此会从干草棚这么卑微的场景引发“world”、“chaos”这样的宏观的意象。而“itch”(发痒)又呼应了上文的“scurf”(皮屑),在这条思路上,干草堆-世界似乎被比喻成一头巨兽,飞舞的草屑是它的皮屑,它的鱼鳞,它的毛皮。
We rustle fish-scales that are not ours.
We sing against the fur of the world.
We string a lyre, as though we could not wait
for the shaggy fleece to grow over us.
【智】
我们不是在抖动自己的鳞片,
我们是在唱世界不爱听的歌,
我们调整琴弦,仿佛在匆忙间
用一层蓬松的毛把自己包裹。
【杨】
陌生的鱼鳞在我们身上沙沙响。
我们唱着激怒世界的歌。
我们调好七弦琴,迫不及待地
要让疯长的粗羊毛将我们覆盖。
【评注】
这一段又回到声音-音乐的主题,其中涉及的意象可分为两组:rustle, fish-scales, fur, fleece vs. sing, lyre,前一组代表自然、混沌、无序,后一组代表诗歌、秩序、和谐,前一组和上文的swarm, squabble, chaos, swirl等对应,后一组与harmony, phrase, lines等对应,由此是否可以猜测出本诗的主题——世界的混乱和诗歌的秩序之间的对立?
【补】第一句“我们抖动不属于自己的鳞片”,这是一种主体屈从于世界蒙昧的状态,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闲谈”(比照squabble)。而歌唱是“澄明”的,它逆着(against)世界的毛皮而出;类似的,string a lyre(为诗琴上弦)是对“粗杂羊毛”的一种反抗。这里注意触觉和听觉的通感:干草的触感和噪声(rustle)相通,而噪声始终与诗歌的乐音形成二元对立。
Mowers bring back the goldfinches
that have fallen from their nests.
I will burst out of these burning lines
and return to the phrase of sound where I was born,
【智】
每当金翅鸟从巢中坠落,
割草人会捧起来送回树丛,——
我从火热的队列中挣脱,
我回到我亲爱的音序之中。
【杨】
割草者把鸟巢里
跌落的金翅雀送回老家。
我会冲出这些燃烧的诗行
回到词语的源头。
【评注】
这一节前后两句的共同点在于回归:bring back和return,“回家”与回到“我出生的地方”,难道秩序在本原之处吗?值得注意的是phrase of sound:声音的话语——话语代表了语言、诗歌,是值得回归的处所。
so that the pink link of blood
and the one-armed ringing of the grass may pronounce
their last good-byes: the one mustering courage,
the other setting out for its dream beyond reason.
【智】
为了这玫瑰色的血缘关系
和草茎的干燥的铮铮响声
相互分离:血——克制着自己,
草茎——沉入玄妙难解的梦境。
【杨】
而血液粉红的链环
和银铃般鸣响的青草会宣告
它们的永别:血液鼓起勇气,
而青草毫无道理地动身前往梦境。
1922
【评注】
最后这突如其来的“血液粉红的链环”很难理解,单凭本诗恐怕很难得其达诂;此意象在诗人的同期作品中不止一次出现,肯定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仅凭上下文来看,我把它理解为一种不绝如缕的人文赓续——更确切的说:诗歌血脉的传承,而与此相对的是干草堆所象征的自然宇宙的蒙昧:“one-armed ringing of the grass”——one-armed可能指的是干草堆的形态:独自挺立(stick up);而值得强调的是:此处干草(hay)恢复了生命,变成了青草(grass),这难道是诗歌-音乐的魔力?最后,诗人庄严宣告了两者之间的good-bye:让自然沉浸在它超乎理性(杨译“毫无道理”误)的梦境中去吧,诗人则要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向理想之境进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首诗最终竟是An Apology for Poetry?
Hayloft是酱紫的:
【Clarence Brown英译文】
I climbed the ladder leaning against the hay,
into the uncombed loft.
I breathed the haydust of milky stars.
I breathed the matted scurf of space.
【智量译文,译自俄文】
我顺手搭起一架木梯
爬上披散的干草棚顶,——
我在呼吸银河的碎屑,
我在呼吸宇宙的病症。
【扬子译文,译自英文】
我顺着一架梯子
爬到干草堆乱蓬蓬的顶部。
我呼吸银河群星的草屑。
我呼吸太空纷乱的残渣。
【评注】
首要的是搞清楚这一节描述的画面到底是怎样的。两种译文都强调“我”来到了某个建筑物的顶部(“干草棚顶”,“干草堆乱蓬蓬的顶部”),基于此,下面的“银河”等就容易被理解为实景,即“我”抬头看见了星空。但是从英译来看,这可能是误解。Loft指阁楼,是房屋上方、但是屋顶之下的空间,此处似乎特指农舍(牲口棚)里上层存放草料的阁楼,因此是一个封闭空间(除非有天窗),在那里是看不到星空的。从“haydust of milky stars”可以看出,所谓银河群星的意象实际上是从指干草的碎屑粉末而来,而最后一句的“scurf”意为“(鳞片状)皮屑”,和dust也相符合;同时注意,下文中fish-scales, fur也与此应和。所以我感觉这首诗通篇是以干草为核心意象,而诸如银河群星等都不是实景,而是诗意的联想:玄学式的奇喻(conceit)。
And I thought, why stir up the swarm
of long drawn-out lines of sound?
Why imprison the miraculous Aeolian harmony
in this ceaseless squabble?
【智】
我还在想:何必去激起
这窝拖长了调子的杂音,
在这团永恒的纷纭中抓取
爱奥利亚人美妙的琴声?(希腊民族的一个分支,分布在小亚细亚海岸一带。有古代的抒情诗流传,萨福就是爱奥利亚人。)
【杨】
我在想,为什么要搅起这么多
拖得长长的声音?
为什么要在这无休止的争吵中
囚禁伊奥利亚人奇妙的和声?
【评注】
此节引入声音-音乐的意象,颇让人困惑,这声音从何而来?我目前的理解是:仍然是conceit,把干草和声音牵合。对应关系如下:由于干草堆是没有梳理过的(uncombed),所以很乱:“swarm”;“long drawn-out lines of sound”:声音的线条和干草的线条;无尽的争吵“ceaseless squabble”同样对应于草堆的杂乱。这种杂乱在下文中有呼应:chaos, swirl, burning lines, etc. 但是这混乱又藏着和谐——Aeolian harmony。查维基百科,Aeolian harmony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由“自然小调”构成的)和声序列(http://en.wikipedia.org/wiki/Aeolian_harmony)。不过,以我的感觉,这种声音的意象与其指称的是音乐,毋宁是诗歌,因为“lines”明显与“诗行”双关,这在倒数第二段的“return to the phrase of sound”中得到了印证。
The Great Bear, the dipper, has seven stars.
On earth there are five good senses.
The darkness swells and rings out,
and swells and rings out again.
【智】
大熊星座杓子里有七颗星。
人间共有五种善良的感情。
黑暗膨胀着,膨胀着,铮铮有声,
增长着,增长着,重又响声铮铮。
【杨】
深邃的大熊星座有七颗星子,
而大地上有五种美好的感官。
黑暗膨胀着,发出了轰响,
又再次膨胀,发出了轰响。
【评注】
尽管我没看到原文,但从常理推知,“五种善良的感情”应该是错的,“五种美好的感官”是对的,即指“眼耳鼻舌身”。此节又涉及到声音:“ring”——这个鸣响是Aeolian Harmony的滥觞吗?而“darkness”则似乎有多重意蕴:视觉的黑暗,干草堆的混沌而蒙昧的宇宙黑暗,以及内心的黑暗、灵魂的黑暗。
【补】杨译“深邃的大熊星座”为误译。Dipper意为“长柄勺”,大熊星座即北斗七星。智量的“杓子”对了,但“杓子里”不对,不是杓子里有七颗星,而是七颗星组成一个杓子。
The huge unhitched load sticks up
on top of the universe,
and soon the hayloft, the old chaos,
will itch and swirl with dust.
【智】
竖起车轮,横在宇宙中间,——
一辆巨大的马车卸完了货。
干草棚中这堆古老的混乱,
刺激着感官,如雪花飞落……
【杨】
一大堆卸完的货物,
堆在宇宙顶部,
很快干草堆和古老的喧嚣
都将蠢蠢欲动,和尘埃一起飞旋。
【评注】
此段两种中译分歧很大。扬译基于英文,所以若非英译本身错误,就是智译的问题。从英译看,“huge unhitched load”还是指干草堆这个核心意象,说它“挺立于宇宙的顶部”(sticks up
on top of the universe,),这种写法与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佛教的“纳须弥于芥子”以及斯蒂文斯的“I placed a jar in Tennessee”类似,都是玄学化的奇想:用一个小物体来象征全宇宙(的秩序),故此会从干草棚这么卑微的场景引发“world”、“chaos”这样的宏观的意象。而“itch”(发痒)又呼应了上文的“scurf”(皮屑),在这条思路上,干草堆-世界似乎被比喻成一头巨兽,飞舞的草屑是它的皮屑,它的鱼鳞,它的毛皮。
We rustle fish-scales that are not ours.
We sing against the fur of the world.
We string a lyre, as though we could not wait
for the shaggy fleece to grow over us.
【智】
我们不是在抖动自己的鳞片,
我们是在唱世界不爱听的歌,
我们调整琴弦,仿佛在匆忙间
用一层蓬松的毛把自己包裹。
【杨】
陌生的鱼鳞在我们身上沙沙响。
我们唱着激怒世界的歌。
我们调好七弦琴,迫不及待地
要让疯长的粗羊毛将我们覆盖。
【评注】
这一段又回到声音-音乐的主题,其中涉及的意象可分为两组:rustle, fish-scales, fur, fleece vs. sing, lyre,前一组代表自然、混沌、无序,后一组代表诗歌、秩序、和谐,前一组和上文的swarm, squabble, chaos, swirl等对应,后一组与harmony, phrase, lines等对应,由此是否可以猜测出本诗的主题——世界的混乱和诗歌的秩序之间的对立?
【补】第一句“我们抖动不属于自己的鳞片”,这是一种主体屈从于世界蒙昧的状态,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闲谈”(比照squabble)。而歌唱是“澄明”的,它逆着(against)世界的毛皮而出;类似的,string a lyre(为诗琴上弦)是对“粗杂羊毛”的一种反抗。这里注意触觉和听觉的通感:干草的触感和噪声(rustle)相通,而噪声始终与诗歌的乐音形成二元对立。
Mowers bring back the goldfinches
that have fallen from their nests.
I will burst out of these burning lines
and return to the phrase of sound where I was born,
【智】
每当金翅鸟从巢中坠落,
割草人会捧起来送回树丛,——
我从火热的队列中挣脱,
我回到我亲爱的音序之中。
【杨】
割草者把鸟巢里
跌落的金翅雀送回老家。
我会冲出这些燃烧的诗行
回到词语的源头。
【评注】
这一节前后两句的共同点在于回归:bring back和return,“回家”与回到“我出生的地方”,难道秩序在本原之处吗?值得注意的是phrase of sound:声音的话语——话语代表了语言、诗歌,是值得回归的处所。
so that the pink link of blood
and the one-armed ringing of the grass may pronounce
their last good-byes: the one mustering courage,
the other setting out for its dream beyond reason.
【智】
为了这玫瑰色的血缘关系
和草茎的干燥的铮铮响声
相互分离:血——克制着自己,
草茎——沉入玄妙难解的梦境。
【杨】
而血液粉红的链环
和银铃般鸣响的青草会宣告
它们的永别:血液鼓起勇气,
而青草毫无道理地动身前往梦境。
1922
【评注】
最后这突如其来的“血液粉红的链环”很难理解,单凭本诗恐怕很难得其达诂;此意象在诗人的同期作品中不止一次出现,肯定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仅凭上下文来看,我把它理解为一种不绝如缕的人文赓续——更确切的说:诗歌血脉的传承,而与此相对的是干草堆所象征的自然宇宙的蒙昧:“one-armed ringing of the grass”——one-armed可能指的是干草堆的形态:独自挺立(stick up);而值得强调的是:此处干草(hay)恢复了生命,变成了青草(grass),这难道是诗歌-音乐的魔力?最后,诗人庄严宣告了两者之间的good-bye:让自然沉浸在它超乎理性(杨译“毫无道理”误)的梦境中去吧,诗人则要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向理想之境进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首诗最终竟是An Apology for Poetry?
Hayloft是酱紫的:
![]() |
-
电子蟑螂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3 15:52:26
-
鶴卷電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30 20:47:09
-
Croyanc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21:15:56
-
燕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3 17:24:25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5 10:21:04
-
朱阿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4 16:28:03
-
leanonaleaf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18:26:03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16:05: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12:35: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10:04:00
-
AAB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9:36:20
-
干扰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9:23: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8:50:50
-
王清纯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8:19:4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5:28:18
-
一叶知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3 00:07:54
-
RMR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2 21:41:45
-
蜜兜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2 20:43: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2 16:48:23
-
疯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2 13:07:00
-
海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2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