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波斯猫怎样才会快乐?
![]() |
(一)
老乡阿九姑娘准备五月份去冈仁波齐峰转山,那是青藏高原上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族的神山,藏语意为雪的宝贝。去年国庆,她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每每念及咱们自贡市的普通市民中就有这样的登山女将,我呆滞的眼神会闪过一抹亮丽。我当然不会登山,幻想我被直升飞机直接放到山顶,手扶红旗,摆个pos照张像。我会因此快乐吗?会的,但肯定没有阿九他们一步步登顶那么快乐!
作家浓玛说:“我时时能感到那种登山者的血液在精神壁管里的蔓延和流淌。长时间在愿望里不停地行走,最终成为那种不相信结果的人。结果于我,只是一次又一次瞬息的欢娱与歇息。”
(二)
阅读《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想起《越舒适,越抑郁》这篇科普文章。该文中译刊登在《环球科学》2009年第1期,作者凯利•兰伯特(Kelly Lambert)是美国伦道夫-梅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她在文中说:“与达到实际目的相比,期待快乐的事情发生能使大脑产生更多的愉悦感。”
凯利猜想人脑中存在一个“努力-驱动-奖赏”环路。环路中的伏隔核是大脑快乐奖赏中心,它是连接我们情感和运动的一个关键界面。负责情感的脑区叫边缘系统,负责运动的脑区叫纹状体,它们与环路中的前额叶皮层相连。前额叶皮层负责解决问题、计划和决策。
燕子一口一口衔泥,造好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正是这个环路起作用的表现。
按凯利的猜想,找不到快乐可能与这个环路上的某个脑区相关——丧失乐趣与伏隔核有关,呆滞和运动迟缓与纹状体有关,消极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注意力不集中与前额叶皮层有关。凯利的结论是“努力-驱动-奖赏”环路越活跃,人们产生的心理幸福感就越强烈。
波斯猫找不到快乐的问题好像解决了。其实不然。
若童话一开始是:“有一只波斯猫,从来不知道不快乐是什么滋味……”到头来,这只波斯猫既找不到快乐,也找不到不快乐。而对我们而言,尽快从不快乐的状态中走出来是更要紧的。凯利的猜想需要必要的修正。
(三)
人脑像一个洋葱。最基本的有三层:位于核心的是脑干,负责人的基本生理反应;包裹脑干的是边缘系统,负责人的基本心理反应;最外层是大脑皮层,负责思考。当人进行体力劳动时,能量必须要先满足脑干的需要。当脑皮层缺乏能量来想事儿时,思虑就少了,烦恼就少了,那些因烦恼而释放的有害应激激素也随之减少了。人得以从不快乐中走出来。
“努力-驱动-奖赏”环路似乎是一个自动的模式,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人做事是一回事,怎么看待所作的事则是另一回事。人是否得到“奖赏”,关键在于前额叶皮层怎样来评估,怎么评估是因人而异的,因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经验。况且,个人的偏好也各不相同。
快乐与不快乐的关键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迁。就是现在的人,关系的紧密度降低、交流少、缺少了关爱、温暖、安全感,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程度增高等等。
(四)
浓玛说:“生命真的只是一次行走的过程。我愿意它自始至终由美好的向往与愿望指引。”波斯猫无忧无虑地打发着日子,很惬意的样子。但我们要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
注:第(三)部分摘自心下邮件
最末一句语出帕斯卡
浓玛 《沙漠的语言》之 <远意——岁末的告白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