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08:感知、注意和记忆(下)
![]() |
1. 变化盲视实验:如果你盯着我看一会,而在这段时间里,你所有的同学都换了座位,你是很难注意到的。如果你将目光从我身上挪到那边去,停留片刻,然后再看回来,即使我换了一身完全不同的衣服,你也不会注意到,除非你有意识地告诉你自己“记住这个人的衣着”,如果你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观察,你就不会注意到了。这是因为你的记忆系统和视觉系统会应用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的基本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多数事物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保持不变的,我转头的时候,并不需要明确地记住,你是在哪里,因为无论如何,你还是会在那里。你不需要拥有关于世界的准确表征,所以,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你才会注意到这些变化。
变化盲视在总体上所表达的寓意便是,你对现实的感知程度无比你想象中更加稀少,也更加有限。
2.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储存容量上的差别。长时记忆简称“LTM”,拥有巨大的储存能力,这种记忆很像电脑硬盘,它是伴随你一生的记忆。比如:它存储着所有的英语单词,存储着你对所遇之人的印象,各种语言、面孔、故事、位置、童谣、歌曲,以及电视节目。事实上,大脑是有限的,记忆储存容量肯定也是有限的,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储容量有多大。与之相比,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实际上非常有限,此时此刻,你能够保持在意识之中的记忆是十分有限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短时记忆的标准记忆容量是七加减二,也就是大约是五到九。这个“七加减二”被乔治·米勒称之为“组块”,组块是基本的记忆单位,你可将它看做是单一独立的实体。假设你所看到一串8个字母,如果你不知道,且不能把它们组合成单词,要记住它们。你必须把这些组块分别记住。另一方面,如果你把它们组合成四个词,那你只需四个组块就能记住这些字母,如果你把这串字母组成两个法语单词,也就是“房子”,这就只需要记住一个或两个组块了。你的理解程度会影响你记住的信息量,影响你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量。因为你的理解程度会影响记忆的基本单位。
3. 短时记忆如何进入长时记忆?
“保持性复述”:将你刚刚听到的内容,在你的脑袋里不断重复。但这种复述通常不能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要让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光复述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做些其他的事情,通常你需要将信息结构化,经典的“加工深度”实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观点。该实验非常清晰地表明,你对信息组织的越深刻,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效果就越好。这种记忆方法是通过记忆术,也就是通过生动图像、歌曲或是诗歌,将杂乱的信息组织起来。
理解内容的含义,将其放入特定情境中,能够促进记忆,也有助于回忆。
4. 记忆的提取
相容性原则,是指你对已学内容中信息的记忆会比较好一些,这也叫做“情境依赖记忆”或“状态依赖记忆”。相容性原则是由心理学史上最奇怪的实验之一证明的,研究者们让被试上了一艘船,然后让被试用水下呼吸器进行潜水,被试们被要求在船上,或戴着呼吸器在水下,学习实验材料,然后他们对被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如果测试情境与学习情境相同,你回忆的效果会更好。这也许是因为提取线索帮助你回忆起东西,但原因并不止如此,如果你需要回忆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如果你试着去想学习时所在的教室,后者的回忆效果会更好。就像如果你在这间教室参加期末考试就会比在其他教室参加期末考试考得更好一样。因为这间教室就成了提取线索,提取线索不仅只是环境,那些醉酒状态下学习的人,当其处于不影响其他心理活动的微醉状态时,会回忆起更多,比在清醒状态下,回忆的效果更好。类似地,如果你在学习时喝酒,那你在期末考试之前也该喝一点,这结果很像是俗语“发生在维加斯的事情就留在维加斯吧”。
同样的,它甚至适用于心境,因为如果你在抑郁的时候学到些东西,那比相比你高兴的时候,你在相同抑郁状态下会回忆起更多的内容。也就是说,记忆的提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回到学习知识的原始情境中。
“精细复述”和提取,是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精细复述是说,你对信息思考的越多,就越容易记住,如果你需要记住这些信息,试着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一幅画,用它来开个玩笑,想象你将如何向他人解释这些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如此,又会什么样。这种对信息的思考,在你的记忆中,建立起所学信息与其他记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之更易回想。精细复述与一项研究发现有关,当人们想要回忆起某些信息时,倾向于过早放弃,结果是,人们记住的东西很多,但却需要努力才能取出,需要各种不同的搜索策略。一项实验要求比你们年长很多的被试去回忆他们的高中同学,最初,人们表现的很糟糕,或许他们能想起几个一直联系的朋友,否则的话,非常糟糕。这是个很好的实验,因为你可以利用高中年鉴,来判断被试是否正确,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询问被试“听着,再想想,你的老师是谁,你加入了什么社团,你参加了什么运动,你怎么上学,你从学校获得了什么,午餐时间你做些什么,课间你会做些什么”你不停的发问,“你有没有名字以字母B,C,D开关的朋友”,你这样不断地发问,过一会儿,他们就会记起来了。再次强调,这不是说你从来都不曾遗忘,遗忘的确是会发生的,但有时你以为自己忘了,其实是因为你并没有努力地去回忆。寻找正确答案是有生理概念的。
5. 记忆幻觉
记忆幻觉是一种感觉,你感到事情曾经发生过,比如,你听我讲课,然后你说“我以前听过这个,我以前就知道这个”,或者你看到某人,然后说“我曾经遇到这种情况,这不是通灵能力的证据,许多人却认为这就是证据,但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这是个线索,前额叶受损会使这种情况加剧,如果你大脑的这部分受损,你会经历更多的记忆幻觉。
记忆专家马西娅·约翰逊对记忆幻觉的解释是,确实曾经发生过事情在半秒前发生过,所以事实是,有时人脑会大规模的出现小差错或混乱,我不知道,出现了小差错,而你正在说话,然后你遇到了什么事情,你将这件事放进你的记忆之中,但这就像是你并没有将关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日期贴在对此事的记忆中,因此你和我说话,然后把这事存入记忆,但你并未将其在记忆中存为正在发生事情,半秒钟之后,你对我说“这场景我特别熟悉”,这是关于幻觉记忆的理论之一。
6. 遗忘
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就会发生。为什么会遗忘呢?为什么会有遗忘这个过程存在呢?关于这个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大脑是一个生理客体,它在生理上是一团肉,它也会变质,任何生理客体都会衰老。因此,在你大脑中形成的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第二种解释是干扰,记住的信息越多,这一点与你试图回忆信息相似,会阻碍原先信息的提取,所以你的记忆能力就会因为学习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而减弱。因为它们在记忆中会发生混淆。最后一种解释,也许是最有意思的解释,即提取线索有所变化,时间越久,世界变化越大,如果你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提取线索,那么提取线索的变化,会使对某些事情的回忆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导致了对童年遗忘症安全的大量科学争论。
童年遗忘症并不是指儿童因脉冲受损而产生遗忘,它指的是,人们很难回想起幼时的记忆。对于人第一次记忆是否正确,很难得到检测。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童年遗忘症,也没人知道为什么回想三岁之前的记忆会非常困难。一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提取线索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导致的。另一种很酷的想法,将此归因于语言。婴幼儿最初并未掌握口语或手语,儿童直到一两岁,甚至三岁才学会语言。很可能由于语言的学习,重新格式化了你的记忆,一旦记忆被重新格式化,就再也不能回到之前没有语言的状态了。还可能是神经系统成熟造成的,可能是大脑的记忆区域在大概两三岁时,才生长出来。但并没有人真正知道原因。
另一个提取失败的原因便是脑损伤,脑损伤也分很多种,有逆行性遗忘(逆行即过去),它是指失去对过去部分记忆。这可能由于头脑创伤而导致,你会失去全部的情景记忆。但通常,如果你经历了某种使你丧失意识的严重事故,你会失去脑部被撞前的一小段记忆。原因是,当你正在经历某些事情时,这些经历需要被记录到你的大脑中,大脑需要进行重新建构,并将其与你现在的经历同步起来,脑部遭受突然撞击会导致你失去意识,然后,发生在撞击之前瞬间的记忆就无法在大脑中保存下来,于是就永远丢失了。另一种遗忘则是顺序性遗忘,科尔萨科夫综合症,这种遗忘症的表现为你推动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你永远都活在现在,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但实际情况要比这更复杂一些,实际上,对这些病人的研究得出了令人激动的发现,使得我们对正常的人记忆有了新的理解,这些病例中的脑损伤颞叶和海马体,它们对空间记忆非常有用,从无法形成新记忆的患者身上,得到的一个发现是,他们能够形成新的记忆,但仅仅局限于某些类型,比如说这个任务要求被试者看着镜子,然后填放小星星,如果我要求你来做,你会觉得非常困难,这本身是件很难的事,你会变得笨手笨脚,你带来一位无法形成新记忆的遗忘症患者,然后你对他说,“我想你来试着玩个填星星的游戏吧”,他会说“好吧,尽管我从来没玩过,做得很糟”,然后你反复带他进来,每一次在开始的时候他都会说“我从来没玩过,但是我会试一下”但他会做得越来越好,这被称为内隐记忆。也就是说,在这些病例中,患者失去了形成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能够被自己所理解的外显记忆的能力,但某种记忆仍然会保持下来,患者能够形成这种记忆。
第三种遗忘的情况是记忆如何被引导性问题所改变的,这些改变可能非常微妙。有些富有戏剧化的案例是:人们刻可怕的罪行,于是认罪,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撒谎,甚至不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精神错乱、分裂或是幻觉。而是因为他们说服了自己,或是更多地被别人说服了,从而相信自己确实犯过罪。比如,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比如我去看牙医的过程,或是我在餐厅吃饭的过程,我省略了其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我省略了我吃完之后付账这个细节,假如我说我吃完饭直接回家了。但是,你仍然会把空白的部分补上,你会在空白的部分填上一些你知道的东西,所以你有可能在过后的回忆时说,“他告诉我他吃完饭然后付账离开了”,因为付账是你在餐馆里必须要做的事,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自行填补空白。你还可能把记忆与他人的臆想掺杂,最能体现这点的便是目击证人的证词。
一个实验是被试呈现车祸的场景,然后询问初试一系列问题,问题是“你看到破碎的前灯了吗?”“破碎的前灯”这一说法,意味着前灯确实破碎了,实际上,研究者后面所问的“你看到破碎的前灯了吗?”更可能被记住,这个说法制造了一幅场景,进入了记忆。如果对被试者们问“两车相撞时车速有多快”和“两车猛撞时车速有多快”这样的两个问题,一周后,把他们带回实验室并问他们,“你看到车窗破碎了吗?”,听到“猛撞”的人比听到“相撞”的人更倾向于说他们看到了车窗破碎。因为问题改变了他们的记忆,让这些情节的记忆更加深刻。催眠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它通过引导性问题或试探性的问题,来重建记忆。有些人很容易被催眠,。我们在催眠状态正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并不一定不准确。在催眠状态下,人们会非常渴望取悦催眠师,所以他们会编造一些记忆,催眠状态下的人只是在按照提示编造记忆,编的很开心,也编的很认真。
被催眠者可以说催眠只是让你释放出了作为演员的你,让你想为发生的事情找个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催眠只是通常在目击者证词中所发生的事情一个极端形式。
7. 压抑记忆
很多成年人声称他们经历过造成精神创伤的性虐待。从记忆的角度来看,有些案例很普通,人们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一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向别人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但有些案例中,人们并不刻在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他们就去找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医生,医生通常是通过催眠的方式向他们提问,然后他们想起了经历过的,造成精神创伤的性虐待。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有些心理学家相信,至少某些情况下,这些记忆是真实的,这些记忆被应对机制,所压抑下去,这些经历太过糟糕,无法进入意识。而心理治疗则使这些记忆得以恢复,但大多数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些记并不可信。它们只是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编造出来的,因此,治疗师的诚信问题就引发了。心理学以及法律上的很多争议,比如声称被性虐待的女士,是否是根据错误记忆才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诉讼。同样地,被指控性虐待的人,会向精神医生提出控诉,指控他们给自己的儿女,灌输了这样的记忆。记忆是否会被压抑尚无定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为人们灌输虚假记忆,这并不是因为你穷凶极恶,而是因为你确实相信有些事情发生了,你跟别人谈论这些事情之后,你便形成了这些记忆。
8. 闪光灯记忆
闪光灯记忆就是那些非常生动的记忆,我们很多人都能生动且确切地记住我们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实上,这些记忆并不能太过相信。因为这些事情如此重大,我敢说听你们当中许多人之前都听到过这个问题“9月11日那天在哪里”,也和别人聊过这个问题。在这些谈话中,故事发生了变化,我知道9月11日当天我在哪里,我妻子也知道她在哪里,但我听她讲述她的经历时间差不多,或许现在我所记住的其实是她的经历,而并不是我的经历。对于这些情况,你不能说“对,我知道记忆可以被改变,我知道记忆可能会扭曲之类的,但我真的很确定,事情就是那样的”,你不能这么去说,因为我们已经过看过了很多例子,这些记忆是被重建的,或被灌输的。
最后,某些记忆是不可信的。需要正确使用自己的能力,别乱用。
Q&A:
1. 知道如何弹钢琴属于哪种记忆?
A: 这是长时记忆,因为你知道如何弹一首协奏曲或是歌曲,你将这项技艺存储在你的脑子里,伴随一生。但同时也是内隐的一个好例子,因为你知道如何去弹,但你却是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弹奏的,你意识不到,就好像你的手指知道怎么弹,而不是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