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赫的无限喜悦——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 |
甫一开始听巴赫大无的日子,应该是我最初接触古典音乐的那段时间。
被巴赫音乐中那种不掺杂感情的理性之美所深深打动,仿佛是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严整,有序,配合上大提琴独特的浅吟低唱的音色,直接把我这个试探着走入古典之门的小白迷倒了。
那时候也不知道所谓的版本之别,只是简单的在电驴上看见巴赫的cello suites 就往下拖。听过众多名家的演绎之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罗斯特洛波维奇和杜普蕾的版本。
曾经看过老罗在教堂里录制大无的录像,他坐在阳光充足的大厅中间,闭目低眉,拥抱着心爱的大提琴,音符缓慢地在空气中浮动。突然明白了老巴赫为什么谱写了那么多虔诚的宗教作品,原来音乐和宗教一样,都是神用来荡涤人类心灵的洗礼。
非常喜欢老罗的音色,和光同尘,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圣洁美丽。他在EMI录的那张cd不知道被我听了多少次,每当自己心神不定的时候,戴上耳机,闭上眼睛,第一号组曲的前奏曲一起,间杂着老罗急促的呼吸声,一切复归于宁静。
杜普蕾的大无则细腻饱满,虽然师承老罗,但她的处理赋予了这组曲子更多的情感张力。她和她那把闻名遐迩的大卫朵夫,让那位莱比锡板着脸的宫廷乐正还原成了为生计奔波的众多孩子的父亲,杜普蕾的巴赫是一位接近人间烟火的巴赫,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人。
杜普蕾的巴赫大无组曲还没有来得及录完,她就因病去世了。这位用一生献给了她心爱的大提琴的女子,只给我们留下了第一二号组曲,剩下的部分我们只能做遗珠之叹。
其实,无论是哪位大提琴家带给我们的演绎,其实都只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巴赫谱下的那些深沉低回的哲思,那些蜿蜒数百年的情感,还有那些永远未曾改变过的音乐带给人类的无限喜悦。
老罗演奏的第四组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5MjI4ODg=.html
第五组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5Mjc5ODA=.html
第六组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wMTI1NzY=.html
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BWV1007号prelud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DkwM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