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温暖的事
“温暖”这个主题,是在上周那个温暖的冬日下午,坐在温暖的咖啡天堂,遇到一群温暖的书友之后,脱口而出的。
当然,它更直接的来源是我2009年听到的郑钧的《温暖》:生于最暖的冬天,我的名字叫温暖。
像我在活动公告里写下的文字一样,温暖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它不够浓烈不够炽热,但有种细水长流的坚韧在里头。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许就让你记了一辈子。
我最近感受到的温暖,都跟公交车有关。
一次是让座给一个老人之后,下一站有个座位空了,一位阿姨马上把我拉过去让我坐;
一次是在等了一辆车上不去之后,跟一个同样上不去的女孩儿相视一笑,结果下一辆车依然拥挤,在我已经决定放弃的时候,挤上去的她让售票员打开了关上的车门,把我拉了上去,还帮我找地方扶,下车的时候,她跟我微笑挥手告别;
一次是好不容易跟一位农民工大叔一块儿挤上公交之后,他幸运的坐到了座位,他在还有两站下车的时候,站起来把他的座位让给了我……
我的温暖,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那年,他是懵懂少年,有一次患了严重的感冒,一个女同学跑来关心他的病情。他说当时没什么感觉,但后来想起来,觉得温暖无比,一记就记了十几年。
翔子的温暖,来自别人一句关心的话语。
那天,她要去见客户,一栋陌生的大楼,每一层都是漆黑一片,她的手机也刚好没电了。在电梯里遇见的一个人,在她出电梯之后,一直没有关门,她一开始疑惑,直到那人关闭电梯四周回复黑暗,她才明白——原来他是想用电梯的灯光,照亮她将要前往的方向。
明峰的温暖,来自那扇一直没有关闭的电梯门。
那个人,是在文革期间下放到新疆的知青。寒冷的冬天,她和同学们到教室时,取暖的炉子早已烧好,每个人的脚下还会有一个炭盆。这一切,都是那个人早起的结果。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去那个人家里吃过饭、换过弄脏的衣服。那个人每次回上海,都会给孩子们带上海最时髦的玩意儿——跳棋、军棋、跳绳,等等。那个人,在新疆一待就是几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
阿达西的温暖,来自那个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师。
那本书里有这样一件事:在狱中的储安平,人人避而不及,有一个人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带着食物前往探望,令储安平感动不已。
李普拉的温暖,来自《大江大海》中的小故事,来自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陷入困境时给予的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每一个人感受的温暖也都不尽相同。
昨天书友会的开始,我设置的环节是在自我介绍的同时,说一个跟“暖”有关的词。事实上我还是太狭隘了,阿达西姐姐给出的回答,跟“暖”字无关,但却比那些词都要温暖。她的答案是白居易的《赠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煖(xuan),温也。(《说文》)从火字旁来理解的话——能够照亮前方驱除寒冷的火,就是温暖。
感谢昨天参与活动的书友们,带来的书籍大多与“温暖”有关。
李普拉带来的《燃灯者》,是一位学生对老师的回忆,多年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是形容老师最贴切的诗词。
史力文带来的《人生》,有路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有人性最闪亮的部分,有作者对人世的深入思考。另外他和李普拉都力荐路遥《平凡的世界》。
阿达西带来了《飞鸟集》与《先知》,有泰戈尔动人的诗篇,也有纪伯伦的绮丽句子。同时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洗澡》、《我们仨》,以及冰心的散文。她还推荐了一本名叫《奥拉夫和圣诞老人》的温暖绘本。
孙洁带来的是目前正在热映的《金陵十三钗》原著,她说不是她看过的严歌苓写得最好的作品,但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她还推荐了张小娴的《我的爱如此麻辣》。
翔子带的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这位出色的通俗作家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刘星拿来了《西方哲学史》(上下册),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关于哲学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止。
小军分享的是《章太炎讲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是有一些糟粕的部分,可是有些东西是血脉里的联系,我们无法割舍。
我的《茶经》,作者是千年前的茶圣陆羽。虽说书本身跟“温暖”关系不大,但饮茶这件事,其实是跟温暖有关的。冬日里的一杯热茶,会让人一直暖到心里。另外我觉得作品比较温暖的是三个台湾人,一个是画绘本的几米,一个是写过《敬畏生命》的张晓风,一个是清而不玄的林清玄。
被译成多种版本、温暖了无数人的《小王子》,是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大家一起讨论的好处就在于会有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就是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之中,“温暖”的含义不断延伸。这次书友会除了谈书,也触及到了其他地方,比如音乐和电影。
电影阿达西推荐了《铁甲钢拳》和系列纪录片《城市印象》,刘星推荐了《寅次郎的故事》、《天堂电影院》,我自己觉得比较温暖的电影是《菊次郎的夏天》和《暖春》,以及宫崎骏的系列作品。
至于音乐,大部分是我在准备资料的时候搜集到的。
一张叫做《3颗猫饼干》的专辑,是风潮唱片(这家唱片公司出的纯音乐都很不错)出的,这张专辑每次听总觉得心安。
《温暖》除了郑钧以外,还有许巍、李健、任贤齐(粤语)、凤飞飞、永邦、姚晨(翻唱李健作品)等人唱过,每一首《温暖》给人的感觉都不同。
至于陈洁仪翻唱的《天冷就回来》,是从今年年初来北京之后爱到现在的歌。那句“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每次都令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讨论《菊次郎的夏天》的时候,多次提到久石让先生作曲的《SUMMER》。久石让先生的作品,也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为了应冬季这个景,我还推荐了老狼的《北京的冬天》。在北京的冬天,就是应该听《北京的冬天》吧。
这篇总结,写得零零落落。很抱歉我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思维不够缜密,还稍显混乱。在结尾的部分,我想说的是:感谢读书,让我能结识如此温暖的你们。
至于这篇写在12月的文,或许应该许一个新年愿望。
那么我的新年愿望就是——愿读书,温暖你我,点亮前程。
——文:第17次书友会主持人王瑶
当然,它更直接的来源是我2009年听到的郑钧的《温暖》:生于最暖的冬天,我的名字叫温暖。
像我在活动公告里写下的文字一样,温暖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它不够浓烈不够炽热,但有种细水长流的坚韧在里头。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许就让你记了一辈子。
我最近感受到的温暖,都跟公交车有关。
一次是让座给一个老人之后,下一站有个座位空了,一位阿姨马上把我拉过去让我坐;
一次是在等了一辆车上不去之后,跟一个同样上不去的女孩儿相视一笑,结果下一辆车依然拥挤,在我已经决定放弃的时候,挤上去的她让售票员打开了关上的车门,把我拉了上去,还帮我找地方扶,下车的时候,她跟我微笑挥手告别;
一次是好不容易跟一位农民工大叔一块儿挤上公交之后,他幸运的坐到了座位,他在还有两站下车的时候,站起来把他的座位让给了我……
我的温暖,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那年,他是懵懂少年,有一次患了严重的感冒,一个女同学跑来关心他的病情。他说当时没什么感觉,但后来想起来,觉得温暖无比,一记就记了十几年。
翔子的温暖,来自别人一句关心的话语。
那天,她要去见客户,一栋陌生的大楼,每一层都是漆黑一片,她的手机也刚好没电了。在电梯里遇见的一个人,在她出电梯之后,一直没有关门,她一开始疑惑,直到那人关闭电梯四周回复黑暗,她才明白——原来他是想用电梯的灯光,照亮她将要前往的方向。
明峰的温暖,来自那扇一直没有关闭的电梯门。
那个人,是在文革期间下放到新疆的知青。寒冷的冬天,她和同学们到教室时,取暖的炉子早已烧好,每个人的脚下还会有一个炭盆。这一切,都是那个人早起的结果。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去那个人家里吃过饭、换过弄脏的衣服。那个人每次回上海,都会给孩子们带上海最时髦的玩意儿——跳棋、军棋、跳绳,等等。那个人,在新疆一待就是几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
阿达西的温暖,来自那个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师。
那本书里有这样一件事:在狱中的储安平,人人避而不及,有一个人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带着食物前往探望,令储安平感动不已。
李普拉的温暖,来自《大江大海》中的小故事,来自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陷入困境时给予的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每一个人感受的温暖也都不尽相同。
昨天书友会的开始,我设置的环节是在自我介绍的同时,说一个跟“暖”有关的词。事实上我还是太狭隘了,阿达西姐姐给出的回答,跟“暖”字无关,但却比那些词都要温暖。她的答案是白居易的《赠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煖(xuan),温也。(《说文》)从火字旁来理解的话——能够照亮前方驱除寒冷的火,就是温暖。
感谢昨天参与活动的书友们,带来的书籍大多与“温暖”有关。
李普拉带来的《燃灯者》,是一位学生对老师的回忆,多年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是形容老师最贴切的诗词。
史力文带来的《人生》,有路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有人性最闪亮的部分,有作者对人世的深入思考。另外他和李普拉都力荐路遥《平凡的世界》。
阿达西带来了《飞鸟集》与《先知》,有泰戈尔动人的诗篇,也有纪伯伦的绮丽句子。同时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洗澡》、《我们仨》,以及冰心的散文。她还推荐了一本名叫《奥拉夫和圣诞老人》的温暖绘本。
孙洁带来的是目前正在热映的《金陵十三钗》原著,她说不是她看过的严歌苓写得最好的作品,但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她还推荐了张小娴的《我的爱如此麻辣》。
翔子带的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这位出色的通俗作家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刘星拿来了《西方哲学史》(上下册),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关于哲学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止。
小军分享的是《章太炎讲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是有一些糟粕的部分,可是有些东西是血脉里的联系,我们无法割舍。
我的《茶经》,作者是千年前的茶圣陆羽。虽说书本身跟“温暖”关系不大,但饮茶这件事,其实是跟温暖有关的。冬日里的一杯热茶,会让人一直暖到心里。另外我觉得作品比较温暖的是三个台湾人,一个是画绘本的几米,一个是写过《敬畏生命》的张晓风,一个是清而不玄的林清玄。
被译成多种版本、温暖了无数人的《小王子》,是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大家一起讨论的好处就在于会有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就是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之中,“温暖”的含义不断延伸。这次书友会除了谈书,也触及到了其他地方,比如音乐和电影。
电影阿达西推荐了《铁甲钢拳》和系列纪录片《城市印象》,刘星推荐了《寅次郎的故事》、《天堂电影院》,我自己觉得比较温暖的电影是《菊次郎的夏天》和《暖春》,以及宫崎骏的系列作品。
至于音乐,大部分是我在准备资料的时候搜集到的。
一张叫做《3颗猫饼干》的专辑,是风潮唱片(这家唱片公司出的纯音乐都很不错)出的,这张专辑每次听总觉得心安。
《温暖》除了郑钧以外,还有许巍、李健、任贤齐(粤语)、凤飞飞、永邦、姚晨(翻唱李健作品)等人唱过,每一首《温暖》给人的感觉都不同。
至于陈洁仪翻唱的《天冷就回来》,是从今年年初来北京之后爱到现在的歌。那句“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每次都令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讨论《菊次郎的夏天》的时候,多次提到久石让先生作曲的《SUMMER》。久石让先生的作品,也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为了应冬季这个景,我还推荐了老狼的《北京的冬天》。在北京的冬天,就是应该听《北京的冬天》吧。
这篇总结,写得零零落落。很抱歉我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思维不够缜密,还稍显混乱。在结尾的部分,我想说的是:感谢读书,让我能结识如此温暖的你们。
至于这篇写在12月的文,或许应该许一个新年愿望。
那么我的新年愿望就是——愿读书,温暖你我,点亮前程。
——文:第17次书友会主持人王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