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大前天在朋友家,借到一本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读后唏嘘。感想大致如下:
1,此书正文大多是季老上个世纪80年代对当年留德的回忆,后附录均为留德期间及之后的回忆文章。两相对照,可见附录的文章更好,文字更流畅,情感更充沛。正文部分虽时时有对当年师友的怀念,感情也真挚,但总是有欲说还休,言不尽意之感。为何?年龄?抑或年代?也许二者兼有,后者更重。
2,民国时期,季老清华毕业后在山东高中任国文教师,月薪180多块大洋,折合季老写此书时的80年代的3千多人民币。当时三元大洋就足够一个人一个半月的生活费。当然当时山东只有一所高中,但与时下教师的收入相比,令人感叹。
3,季老文中说:“国民政府指示瑞士使馆,竭尽全力,救济沦落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其用意当然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我们也不去管它,我们是感激的。”真的是司马昭之心吗?而且,季老在和友人回国时,多处沾沾自喜于当时的留学生对民国的外交官员用“硬”的,外交官员不得不就范。联想到黄仁宇《黄河青山》中说到抗战结束后他的“红颜”劝他退伍求学,说的一句话“会闹的孩子有糖吃”。而民国会闹的孩子就是这些学生们,国民政府不得不拿出很多“糖”来哄他们开心……之后呢?后来者就很聪明了,季老不就证明了么?1989不就证明了么?今天不就证明了吗?
唉!
1,此书正文大多是季老上个世纪80年代对当年留德的回忆,后附录均为留德期间及之后的回忆文章。两相对照,可见附录的文章更好,文字更流畅,情感更充沛。正文部分虽时时有对当年师友的怀念,感情也真挚,但总是有欲说还休,言不尽意之感。为何?年龄?抑或年代?也许二者兼有,后者更重。
2,民国时期,季老清华毕业后在山东高中任国文教师,月薪180多块大洋,折合季老写此书时的80年代的3千多人民币。当时三元大洋就足够一个人一个半月的生活费。当然当时山东只有一所高中,但与时下教师的收入相比,令人感叹。
3,季老文中说:“国民政府指示瑞士使馆,竭尽全力,救济沦落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其用意当然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我们也不去管它,我们是感激的。”真的是司马昭之心吗?而且,季老在和友人回国时,多处沾沾自喜于当时的留学生对民国的外交官员用“硬”的,外交官员不得不就范。联想到黄仁宇《黄河青山》中说到抗战结束后他的“红颜”劝他退伍求学,说的一句话“会闹的孩子有糖吃”。而民国会闹的孩子就是这些学生们,国民政府不得不拿出很多“糖”来哄他们开心……之后呢?后来者就很聪明了,季老不就证明了么?1989不就证明了么?今天不就证明了吗?
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