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美德之不一一自我辩解
村上春树认为“男孩”实际上跟岁数无关,是一种概念,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性格特点。他有一个关于“男孩”的认定很有名:1. 穿运动鞋。2. 上理发店而不是美发厅理发。3. 不一一自我辩解。村上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男孩”,上述三点一直贯穿在他的生活之中。
“男人”也好,“男孩”也好,我觉得在说法上无甚要紧。村上自己其实也不是一个注重标签的人,他坚持原则但又相当随意宽泛。所以,村上所谓“男孩”的前面两点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俏皮的修辞方式,完全可以置换成其他一些说法,比如可以说不喝红酒只喝啤酒,比如T恤只穿无领的不穿翻领的,等等,无甚要紧。
关键是这一条,“不一一自我辩解。”对这一点,我相当认同。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德,也是我对男性的欣赏标准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这样的男性(男人或男孩),特别好辩。是好辩,而不是善辩,虽然他们自以为善辩。这样的人,一方面对自己的逻辑能力、语言能力、说服能力都有过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们似乎觉得自己有廓清事物本来面目的责任(殊不知这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妄想),“这事是这样的”,“那事其实是那样的”,“你错了,应该这么看。”……辩解的范围小到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大到把一己之见作为真理推而广之。有这样的人在的场合,充溢着侵略气息和语言暴力。
其实是这样的一些男人特别好辩:多谋少断的;表里不一、外强中干的;僵化固执、自我中心的;猥琐阴暗的;懒惰的;不能自控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误以为自己是谁的;白天做贪官晚上当愤青的;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
所以我一直欣赏沉默寡言的男人。以我早年的抒情笔调来说是这样的:“沉默的男人真是夜。我找不出更合适的比喻。女人对于夜,有无法克服的向往和畏惧,再飞扬跋扈的女人,也是可以被夜征服的。”呵呵,现在来看这段话,我自己都笑了。不过,是那意思,就是说沉默的男人其实对女人特别有吸引力。
沉默的男人其实不是指不说话的男人,而是说话得体的男人。他不辩解,不宣称,不争夺注意力,不抢占话语权,这样的人,得有多么大的内心定力啊。《弟子规》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大可能是那种滔滔不绝的人,所谓言多必有失,惜字就如金。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根本性的沟通交流不是靠语言这东西的。有人说,误解不是需要辩解之后才能澄清吗?以前我也以为是这样的。但现在真不这么想。有误解产生,说明先前的了解和信任不够;而误解产生之后,化解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时间。时间长了,如果真是误解,自然就化掉了,如果化不掉的,那就不是误解而是事实。
再说,误解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误解是一定会产生的,甚至,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些误解。了解、误解、遮蔽、通透、亲密、疏离、联络、隔绝……这样的光影交错,可以构成人际关系中的某种趣味和美感。
现在,我用这样的方式——少说,多看,等待,来甄别我周围的人。
我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来甄别我。
村上春树认为“男孩”实际上跟岁数无关,是一种概念,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性格特点。他有一个关于“男孩”的认定很有名:1. 穿运动鞋。2. 上理发店而不是美发厅理发。3. 不一一自我辩解。村上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男孩”,上述三点一直贯穿在他的生活之中。
“男人”也好,“男孩”也好,我觉得在说法上无甚要紧。村上自己其实也不是一个注重标签的人,他坚持原则但又相当随意宽泛。所以,村上所谓“男孩”的前面两点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俏皮的修辞方式,完全可以置换成其他一些说法,比如可以说不喝红酒只喝啤酒,比如T恤只穿无领的不穿翻领的,等等,无甚要紧。
关键是这一条,“不一一自我辩解。”对这一点,我相当认同。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德,也是我对男性的欣赏标准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这样的男性(男人或男孩),特别好辩。是好辩,而不是善辩,虽然他们自以为善辩。这样的人,一方面对自己的逻辑能力、语言能力、说服能力都有过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们似乎觉得自己有廓清事物本来面目的责任(殊不知这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妄想),“这事是这样的”,“那事其实是那样的”,“你错了,应该这么看。”……辩解的范围小到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大到把一己之见作为真理推而广之。有这样的人在的场合,充溢着侵略气息和语言暴力。
其实是这样的一些男人特别好辩:多谋少断的;表里不一、外强中干的;僵化固执、自我中心的;猥琐阴暗的;懒惰的;不能自控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误以为自己是谁的;白天做贪官晚上当愤青的;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
所以我一直欣赏沉默寡言的男人。以我早年的抒情笔调来说是这样的:“沉默的男人真是夜。我找不出更合适的比喻。女人对于夜,有无法克服的向往和畏惧,再飞扬跋扈的女人,也是可以被夜征服的。”呵呵,现在来看这段话,我自己都笑了。不过,是那意思,就是说沉默的男人其实对女人特别有吸引力。
沉默的男人其实不是指不说话的男人,而是说话得体的男人。他不辩解,不宣称,不争夺注意力,不抢占话语权,这样的人,得有多么大的内心定力啊。《弟子规》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大可能是那种滔滔不绝的人,所谓言多必有失,惜字就如金。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根本性的沟通交流不是靠语言这东西的。有人说,误解不是需要辩解之后才能澄清吗?以前我也以为是这样的。但现在真不这么想。有误解产生,说明先前的了解和信任不够;而误解产生之后,化解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时间。时间长了,如果真是误解,自然就化掉了,如果化不掉的,那就不是误解而是事实。
再说,误解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误解是一定会产生的,甚至,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些误解。了解、误解、遮蔽、通透、亲密、疏离、联络、隔绝……这样的光影交错,可以构成人际关系中的某种趣味和美感。
现在,我用这样的方式——少说,多看,等待,来甄别我周围的人。
我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来甄别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