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坚韧不拔、目光长远的马歇尔将军
转自搜狐博客:
http://sendohing.blog.sohu.com/146671368.html
如果让我挑选二战中最为光辉且最让我敬佩的人,那么他不是纵横捭阖的斯大林,不是聪颖智慧的丘吉尔,不是登临欧战荣誉之巅的艾森豪威尔,更不是荣誉一生的麦克阿瑟,驰骋戎马的蒙哥马利、巴顿、朱可夫,亦不是悲情的隆美尔、古德里安、山本...
尽管在读每一个二战人物的传记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每个人的生命历程、艰辛与奋斗,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对待事物的见解。无论正义与邪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格和人性的光辉的一面的魅力,都深深地感染过我,教育过我。然而,我依然且只可能把我最高的爱戴与崇敬献给这位道德与人格,谋略与智慧都卓尔不群的“幕后和全局的指挥者”--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
球队的教练、组织核心,乐队的指挥,电影的导演...生活中有诸多如此的角色,相对来说,他们或许远离闪光灯,甚至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无疑,他们凭借自身的卓越,成为胜利的组织者,正如人的大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次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见证诸多奇迹的历史。它所涵盖的空间地域、人事谋略以及主客观因素则是任何一种职业所难以比拟的。而作为组织者、调度者,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所付出的才干、精力和决心都是难以想象的。
“时势造英雄”,无疑,正是这样一场空前的环境,才体现出了这位有着极为出众的全球战略眼光以及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的英雄的卓越。
跟随潘兴将军的远征军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描绘了他对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行军潘兴将军在战争的危险时刻顶住压力,将其指挥权转移给盟国将领这一事件的看法:“潘兴将军为了共同的事业心甘情愿牺牲个人荣誉和国家威望,这对扭转战局起了关键作用...”,读到此处,不禁为他年轻时便具有这种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思考和如此长远的眼光所折服。
而纵观二战,在全局的判断,对事物的思考,马歇尔的战略眼光无疑是二战中无人可及的。
早在战争未开始,长期驻德的魏德迈便对德国的军事尤其是装甲兵做过报告,却被大多数人所不屑,在他们看来,法国的军队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这份报告却引起了马歇尔等极少的一部分人注意和警觉,当时美国还没有坦克,更别谈反坦克部队。马歇尔也是极少数预见到飞机的作用的军官,而事实证明,装甲兵和航空兵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正是由于对形势的嗅觉敏锐,审时度势,才有了担任陆军参谋长时的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使得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的武装起来,成为二战中制胜的砝码。
除此之外,他对苏德战场形势的判断,对欧亚战场的选择,对支持英军抗战是给自己武装争取时间的理解,以及战争结束后的马歇尔计划,都让我拍手叫绝。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的传记里,多次提到了马歇尔的小黑皮本。上面记录了他所接触过的认为年轻有为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除了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布莱德雷、史迪威、柯林斯、李奇微、史密斯、迪恩等等在二战中声名显赫的将军都出现在这个小本上,他们亦都把自身平步青云归功于这位知人善用的伯乐。
而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他对巴顿的评价:“
乔治能率领部队赴汤蹈火,但需要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 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
这使得巴顿果敢自信、大胆坚决却又性格急躁、耀武扬威的个性很自然的浮现在我眼前。
尽管巴顿惹是生非,但马歇尔惜其才干,多次为这个问题下属充当挡箭牌,而巴顿也用战绩回报了他的英明;蒙哥马利指挥有方,频传捷报,他也不去计较他的桀骜不驯、自私重荣;麦克阿瑟一直对他心存偏见,处处刁难,得到的却是马歇尔对其智慧才华的称赞和即将身败名裂时的支持;他信任他所任命的军官,从不过多的干涉他们来自前线的决断;他的下属经常为阐明观点对他言辞激烈的顶撞指责,但只要对工作有利,他都不会过多计较...
马歇尔举贤任能,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不仅凭借着其卓越的领导能力,更是其胸襟和品格的体现。
总会有这样的怀疑:我们从小就知道,做人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但现实的社会里,一个诚实谦虚,恪己美德的人是否能够成功,而又会有多大的成功!
尽管他身居高位,却家境不丰,他拒绝了有人出价一百万来写他的自传,因为他不愿重提那些他很清楚的军政人士的错误与丑闻,使他们难堪;爱子从军,也没得到这位时任陆军参谋长的一点谋私得来的好处;他讨厌尔虞我诈的政客,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讨厌抛头露面,却勤勤恳恳,坚韧沉稳;每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那种责任感便使他重任难卸,殚精竭虑。
读到书中类似之处,每每热泪盈眶,深深被其人格魅力所打动。
相比于那些投机倒把,处世圆滑之人,马歇尔的攀登可谓步履维艰,他终其一生,登上顶峰,便更加令人体会到那用以功成名就的手段问心无愧。
当然,关于珍珠港事件的严重失职,马歇尔是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的,此外,在政治上的一系列失策也难辞其咎。关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态度、是否先于苏联攻占柏林、关于把中国组成国共联合政府等一些列有争议的问题虽然都不能简单的判断对与错,但都不免体现他出作为一个优秀军人在政治方面应变和处理的局限性,加之马歇尔性格使然,注定使他他与勾心斗角的政治家格格不入。但相对于他的人格和取得的成就,这些也只能算作碧玉微瑕了。
书中对马歇尔同弗雷德利卡、宋美龄、玛丽.伯利等女性的友谊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或许正是这几位见多识广、谈吐不凡的女人如红颜知己般,才使得这位“孑然”的伟人没有“百年孤独”。二战后面对麦卡锡和詹纳蛊惑人心哗众取宠的恶语中伤,自己一手提拔的、“最忠诚”的艾森豪威尔因为总统的选票也没有为自己辩解,这些都无疑深深地刺伤了这位以胸襟和沉默回应的君子的心。而正是这种纯粹的友谊伴随着他晚年那段精神及身体饱受折磨的岁月,她们的推心置腹的理解和鼓励,都是平生莫大的安慰。
当然,还是会为马歇尔感到遗憾,当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声名显赫,站在荣誉之巅,而这位鞠躬尽瘁,真最该享受荣誉的人却在日理万机,运筹帷幄。
罗斯福的话很耐人寻味:“连小学生也熟悉内战后期的格兰特、谢尔曼和谢里登等人,然而我们知道,整个战役的总指挥却是亨利.W.哈勒克。我不想让乔治.马歇尔的名字在50年后默默无闻,他有资格作为一个伟大的将军名垂史册...”然而命运使然,罗斯福最终也没能让马歇尔前往欧洲,毕竟大家都知道,整个大局离不开他,马歇尔只有一个!或许对于马歇尔来说,命运和夙愿注定相驰,而他的命运也正同他谦虚低调的为人志同道合。
“简葬于我,就像美国陆军为自己祖国光荣尽职的每一位军官,切勿浪费,力戒盛典,葬仪从简,仅限亲属参加,不事声张,尤为重要。”这便是曾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国务卿、国防部长,曾经亲自组织过潘兴将军、罗斯福等隆重的葬礼的马歇尔给自己葬礼的安排。
一切无声无息,简朴无华,毫无排场,井然有序,正如他人生中计划组织的每一次战役。
http://sendohing.blog.sohu.com/146671368.html
如果让我挑选二战中最为光辉且最让我敬佩的人,那么他不是纵横捭阖的斯大林,不是聪颖智慧的丘吉尔,不是登临欧战荣誉之巅的艾森豪威尔,更不是荣誉一生的麦克阿瑟,驰骋戎马的蒙哥马利、巴顿、朱可夫,亦不是悲情的隆美尔、古德里安、山本...
尽管在读每一个二战人物的传记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每个人的生命历程、艰辛与奋斗,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对待事物的见解。无论正义与邪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格和人性的光辉的一面的魅力,都深深地感染过我,教育过我。然而,我依然且只可能把我最高的爱戴与崇敬献给这位道德与人格,谋略与智慧都卓尔不群的“幕后和全局的指挥者”--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
球队的教练、组织核心,乐队的指挥,电影的导演...生活中有诸多如此的角色,相对来说,他们或许远离闪光灯,甚至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无疑,他们凭借自身的卓越,成为胜利的组织者,正如人的大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次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见证诸多奇迹的历史。它所涵盖的空间地域、人事谋略以及主客观因素则是任何一种职业所难以比拟的。而作为组织者、调度者,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所付出的才干、精力和决心都是难以想象的。
“时势造英雄”,无疑,正是这样一场空前的环境,才体现出了这位有着极为出众的全球战略眼光以及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的英雄的卓越。
跟随潘兴将军的远征军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描绘了他对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行军潘兴将军在战争的危险时刻顶住压力,将其指挥权转移给盟国将领这一事件的看法:“潘兴将军为了共同的事业心甘情愿牺牲个人荣誉和国家威望,这对扭转战局起了关键作用...”,读到此处,不禁为他年轻时便具有这种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思考和如此长远的眼光所折服。
而纵观二战,在全局的判断,对事物的思考,马歇尔的战略眼光无疑是二战中无人可及的。
早在战争未开始,长期驻德的魏德迈便对德国的军事尤其是装甲兵做过报告,却被大多数人所不屑,在他们看来,法国的军队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这份报告却引起了马歇尔等极少的一部分人注意和警觉,当时美国还没有坦克,更别谈反坦克部队。马歇尔也是极少数预见到飞机的作用的军官,而事实证明,装甲兵和航空兵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正是由于对形势的嗅觉敏锐,审时度势,才有了担任陆军参谋长时的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使得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的武装起来,成为二战中制胜的砝码。
除此之外,他对苏德战场形势的判断,对欧亚战场的选择,对支持英军抗战是给自己武装争取时间的理解,以及战争结束后的马歇尔计划,都让我拍手叫绝。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的传记里,多次提到了马歇尔的小黑皮本。上面记录了他所接触过的认为年轻有为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除了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布莱德雷、史迪威、柯林斯、李奇微、史密斯、迪恩等等在二战中声名显赫的将军都出现在这个小本上,他们亦都把自身平步青云归功于这位知人善用的伯乐。
而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他对巴顿的评价:“
乔治能率领部队赴汤蹈火,但需要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 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
这使得巴顿果敢自信、大胆坚决却又性格急躁、耀武扬威的个性很自然的浮现在我眼前。
尽管巴顿惹是生非,但马歇尔惜其才干,多次为这个问题下属充当挡箭牌,而巴顿也用战绩回报了他的英明;蒙哥马利指挥有方,频传捷报,他也不去计较他的桀骜不驯、自私重荣;麦克阿瑟一直对他心存偏见,处处刁难,得到的却是马歇尔对其智慧才华的称赞和即将身败名裂时的支持;他信任他所任命的军官,从不过多的干涉他们来自前线的决断;他的下属经常为阐明观点对他言辞激烈的顶撞指责,但只要对工作有利,他都不会过多计较...
马歇尔举贤任能,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不仅凭借着其卓越的领导能力,更是其胸襟和品格的体现。
总会有这样的怀疑:我们从小就知道,做人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但现实的社会里,一个诚实谦虚,恪己美德的人是否能够成功,而又会有多大的成功!
尽管他身居高位,却家境不丰,他拒绝了有人出价一百万来写他的自传,因为他不愿重提那些他很清楚的军政人士的错误与丑闻,使他们难堪;爱子从军,也没得到这位时任陆军参谋长的一点谋私得来的好处;他讨厌尔虞我诈的政客,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讨厌抛头露面,却勤勤恳恳,坚韧沉稳;每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那种责任感便使他重任难卸,殚精竭虑。
读到书中类似之处,每每热泪盈眶,深深被其人格魅力所打动。
相比于那些投机倒把,处世圆滑之人,马歇尔的攀登可谓步履维艰,他终其一生,登上顶峰,便更加令人体会到那用以功成名就的手段问心无愧。
当然,关于珍珠港事件的严重失职,马歇尔是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的,此外,在政治上的一系列失策也难辞其咎。关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态度、是否先于苏联攻占柏林、关于把中国组成国共联合政府等一些列有争议的问题虽然都不能简单的判断对与错,但都不免体现他出作为一个优秀军人在政治方面应变和处理的局限性,加之马歇尔性格使然,注定使他他与勾心斗角的政治家格格不入。但相对于他的人格和取得的成就,这些也只能算作碧玉微瑕了。
书中对马歇尔同弗雷德利卡、宋美龄、玛丽.伯利等女性的友谊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或许正是这几位见多识广、谈吐不凡的女人如红颜知己般,才使得这位“孑然”的伟人没有“百年孤独”。二战后面对麦卡锡和詹纳蛊惑人心哗众取宠的恶语中伤,自己一手提拔的、“最忠诚”的艾森豪威尔因为总统的选票也没有为自己辩解,这些都无疑深深地刺伤了这位以胸襟和沉默回应的君子的心。而正是这种纯粹的友谊伴随着他晚年那段精神及身体饱受折磨的岁月,她们的推心置腹的理解和鼓励,都是平生莫大的安慰。
当然,还是会为马歇尔感到遗憾,当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声名显赫,站在荣誉之巅,而这位鞠躬尽瘁,真最该享受荣誉的人却在日理万机,运筹帷幄。
罗斯福的话很耐人寻味:“连小学生也熟悉内战后期的格兰特、谢尔曼和谢里登等人,然而我们知道,整个战役的总指挥却是亨利.W.哈勒克。我不想让乔治.马歇尔的名字在50年后默默无闻,他有资格作为一个伟大的将军名垂史册...”然而命运使然,罗斯福最终也没能让马歇尔前往欧洲,毕竟大家都知道,整个大局离不开他,马歇尔只有一个!或许对于马歇尔来说,命运和夙愿注定相驰,而他的命运也正同他谦虚低调的为人志同道合。
“简葬于我,就像美国陆军为自己祖国光荣尽职的每一位军官,切勿浪费,力戒盛典,葬仪从简,仅限亲属参加,不事声张,尤为重要。”这便是曾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国务卿、国防部长,曾经亲自组织过潘兴将军、罗斯福等隆重的葬礼的马歇尔给自己葬礼的安排。
一切无声无息,简朴无华,毫无排场,井然有序,正如他人生中计划组织的每一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