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 --- 《告白》 (一)
前言
是一篇小说,散文或者回忆录;是一部电影,话剧或者纪录片。一切真实都源于感知。
特伦特河畔气温的变化,不时提醒我身处的异乡。慵懒的蜷缩在房间,很难触及城市对于节庆的敏感。但会总有什么提醒自己,又一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就像这杯调出的摩卡。糖浆放多了会甜得腻,咖啡多了又会觉得苦,口感也会偏涩。而牛奶放少了就会影响咖啡的成色,虽然对口味的影响却不是太大。每一种成份最后都决定了这杯咖啡给我的最终感受。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发生,咖啡最终都会被我喝掉。最好的结果就是我记得下一次多放点什么,或者少放点什么。又或者,勉强喝掉不过是为了应负自己的疲倦,提神而已。味道的拿捏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同生活和调一杯咖啡看似没有太大的联系一样,这篇文字和想要的表达内容似乎也缺少关联。但真实的影像我只能通过将其放大或者缩小真实的场景之时才能得知。因为往往看似的结果,其隐晦的真实部分你往往无从得知,得到的最终却是被你的主观感受欺骗。如此这般,做为一段回忆出现的故事能缩影或者放大多少真实的隐晦,而绕过我的主观感受的欺骗也就无从得知了。但至少,品尝一杯有失口感的咖啡,多少会对下一杯产生些许不得而知的影响。
引子
离开学校的那天,她送我的那盒伊利味可滋还立在桌上,生产日期06年7月17日,只有短短的6个月保质。如果感情也可以用物质衡量的话,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味道。在如同被打扫过的战场一般的寝室,它将等待着什么,又会遗忘什么。
人生命的发展与结束,往往被一个个如果,也许联系起来。然而如果的不可知,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让人回忆起它的确定性和不可更改。是怎样一种力量,或者悲剧,之于人来说。而人,在知其不可更改,却又本能的懊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剧之源。总之,在无法用语言符号概括之上的人生,却还是逃不过简单的几个连词,在其回忆之余。
新街口等待拥挤的27路的人们,他们不会去关心是否在此时有一个人,也会在另外一个城市等着相同的27路或者是20路,也可能是118。即便他们会在有一天相遇。因为在前者的时空断裂和后者的相连之间,不存在因果的必然。而人们天天都在为各自目的,不断游走,忙碌。忙碌到,以一种看似积极的宿命论的姿态去迎接不可知的到来。当人类选择思考的时候,总会趋于将自己弱化。倘若给予人类一次作为不可知力量凌驾于一切之上,作为观众看到自己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幕幕又会有何感想。在这两者之间用这样一个词语可以将其串联,那就是回忆。
意识,是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因素之一。正因为有了意识,人才会有回忆。
回忆是把双刃剑,往往在特定的时期给人一种非物质,精神化的刺激。而回忆又是残缺的,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开学
大学在我回忆里的最初印象就是乱。
一个人,若干行李。在火车站等接待新生的校车,拥挤的来到一群举着学院牌子接新生的学长面前。陌生的环境。接下来,一张张繁杂的手续和单子。剩下来的几天,就是诸如,体检,班会,领书,开学典礼。
在记忆深处,没出错的话。遇见她应该是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门口。她和一个以后才知道是来自于同一个城市的女伴说着什么。对于那时的我,记忆里是这样描写的。白色的短裙,蓝色的牛仔7分裤,帆布鞋,手提着一个淡蓝色的米奇包包。靠着窗户站着。阳光撒在身上,亮眼的清新。想打声招呼,却又害怕打破了宁静。脑海里依然闪烁着的,是粘着阳光味道一张一合的睫毛。我想,即使不能发生什么,但如果能认识下也好。记得后来,我好像点了一根烟。然后并入人流走向操场。聒噪的欢迎进行曲让我觉得很迷茫,是怎样就突然来到这个地方。巨大的人流让我感到惶恐,而且这个毛病似乎到现在仍未改掉。
开学典礼是在单调的重复感下进行的。希区柯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偷窥者和被偷窥者。”每个人天生都有成为演员的天赋,或者都在不经意间被演员了。而对于群体的行为而言。偷窥和被偷窥只是双方不同的视角罢了。我不知道如果把戏剧、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称为“将偷窥者的行为合理化,将被偷窥者的行为集中化和程序化”是否正确。但是这样的估计,还是有一些现实意义的。至少能满足很多人的心理需要。
典礼从来都不少领导致辞。这时候总会对那些领导心生佩服,如何能每年都讲不一样的内容,还能满足自己的自信心,不觉得枯燥,更重要的是博得台下机械的鼓掌。很可惜,我没当过领导,因为那时还沉醉在与新同学的攀谈当中。大多数人总是倾向群体的,也不允许自己无聊。只是刚开学,所以大家也就安守本分,因为拿出看家本领的时机未到,也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刚进大学,每个人的交际圈都很窄,也都只打过照面,所以从群体就能分辨出每个人的寝室甚至地域性关系。
相识
爱情的开始大多类似。是从一次次偶遇,一个个眼神的交流,累积,慢慢走近的。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很缓慢。但是缓慢只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如果放在整个事情开端、发展和结束来看,应该算是较快的了。刚进大学的我,很可惜,是一个羞涩的人。又似乎我在蓄势待发,等待一个个机会的到来,虽然最后往往都会变成扯淡。机会从来不会说,“您好”,她只告诉你,“再见”。让大家失望也让后来的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这次新生典礼,我和她,也就是J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对话。不过对于一段感情的起因和发展的分析来说,值得一述。
过程很简单。当大家准备离去的时候,地上留了很多垫屁股的报纸、书页和本子。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也不能期望其素质有多高。那时候跟老师的关系不错,所以跟寝室的W还有老师在聊天。离开的时候就轮到我跟他,还有班长在收拾烂摊子。这时候,视线里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J!她也在一旁清理那些垃圾,女伴站在边上时不时也捡几张纸,然后对她说着什么。
“你也在帮忙清理垃圾啊。”
“恩,看你们在弄,帮下忙。”她答道。
“那你要帮忙吗,我这里有袋子,就丢我这里好了。”
“恩,好嘛。对了,你跟老师关系挺好的嗦?”
“也没有吧,就是刚开学是我生日,然后老师竟然知道了,还给我过生日。那个时候,跟老师就比较熟了。有时候帮点忙什么的。”
“哦。”“好了,就这些了。”
“放我这里吧,没事。装我袋子里就好了。”
“恩。”
语言上,这就是一切的开端。和所有人的故事一样,平凡、普通。但是对于主体而已,一切又是那么不言而喻。而这一切,对于所有经历过感情的人来说,都和一个词有关。选择。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她,或者没有先遇到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一种心理的自我暗示。这条时间线想必会往另外一个方向走。现在看来,往哪个方向走都不是大碍,因为我现在走的就不是另外一个方向。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是一篇小说,散文或者回忆录;是一部电影,话剧或者纪录片。一切真实都源于感知。
特伦特河畔气温的变化,不时提醒我身处的异乡。慵懒的蜷缩在房间,很难触及城市对于节庆的敏感。但会总有什么提醒自己,又一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就像这杯调出的摩卡。糖浆放多了会甜得腻,咖啡多了又会觉得苦,口感也会偏涩。而牛奶放少了就会影响咖啡的成色,虽然对口味的影响却不是太大。每一种成份最后都决定了这杯咖啡给我的最终感受。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发生,咖啡最终都会被我喝掉。最好的结果就是我记得下一次多放点什么,或者少放点什么。又或者,勉强喝掉不过是为了应负自己的疲倦,提神而已。味道的拿捏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同生活和调一杯咖啡看似没有太大的联系一样,这篇文字和想要的表达内容似乎也缺少关联。但真实的影像我只能通过将其放大或者缩小真实的场景之时才能得知。因为往往看似的结果,其隐晦的真实部分你往往无从得知,得到的最终却是被你的主观感受欺骗。如此这般,做为一段回忆出现的故事能缩影或者放大多少真实的隐晦,而绕过我的主观感受的欺骗也就无从得知了。但至少,品尝一杯有失口感的咖啡,多少会对下一杯产生些许不得而知的影响。
引子
离开学校的那天,她送我的那盒伊利味可滋还立在桌上,生产日期06年7月17日,只有短短的6个月保质。如果感情也可以用物质衡量的话,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味道。在如同被打扫过的战场一般的寝室,它将等待着什么,又会遗忘什么。
人生命的发展与结束,往往被一个个如果,也许联系起来。然而如果的不可知,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让人回忆起它的确定性和不可更改。是怎样一种力量,或者悲剧,之于人来说。而人,在知其不可更改,却又本能的懊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剧之源。总之,在无法用语言符号概括之上的人生,却还是逃不过简单的几个连词,在其回忆之余。
新街口等待拥挤的27路的人们,他们不会去关心是否在此时有一个人,也会在另外一个城市等着相同的27路或者是20路,也可能是118。即便他们会在有一天相遇。因为在前者的时空断裂和后者的相连之间,不存在因果的必然。而人们天天都在为各自目的,不断游走,忙碌。忙碌到,以一种看似积极的宿命论的姿态去迎接不可知的到来。当人类选择思考的时候,总会趋于将自己弱化。倘若给予人类一次作为不可知力量凌驾于一切之上,作为观众看到自己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幕幕又会有何感想。在这两者之间用这样一个词语可以将其串联,那就是回忆。
意识,是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因素之一。正因为有了意识,人才会有回忆。
回忆是把双刃剑,往往在特定的时期给人一种非物质,精神化的刺激。而回忆又是残缺的,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开学
大学在我回忆里的最初印象就是乱。
一个人,若干行李。在火车站等接待新生的校车,拥挤的来到一群举着学院牌子接新生的学长面前。陌生的环境。接下来,一张张繁杂的手续和单子。剩下来的几天,就是诸如,体检,班会,领书,开学典礼。
在记忆深处,没出错的话。遇见她应该是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门口。她和一个以后才知道是来自于同一个城市的女伴说着什么。对于那时的我,记忆里是这样描写的。白色的短裙,蓝色的牛仔7分裤,帆布鞋,手提着一个淡蓝色的米奇包包。靠着窗户站着。阳光撒在身上,亮眼的清新。想打声招呼,却又害怕打破了宁静。脑海里依然闪烁着的,是粘着阳光味道一张一合的睫毛。我想,即使不能发生什么,但如果能认识下也好。记得后来,我好像点了一根烟。然后并入人流走向操场。聒噪的欢迎进行曲让我觉得很迷茫,是怎样就突然来到这个地方。巨大的人流让我感到惶恐,而且这个毛病似乎到现在仍未改掉。
开学典礼是在单调的重复感下进行的。希区柯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偷窥者和被偷窥者。”每个人天生都有成为演员的天赋,或者都在不经意间被演员了。而对于群体的行为而言。偷窥和被偷窥只是双方不同的视角罢了。我不知道如果把戏剧、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称为“将偷窥者的行为合理化,将被偷窥者的行为集中化和程序化”是否正确。但是这样的估计,还是有一些现实意义的。至少能满足很多人的心理需要。
典礼从来都不少领导致辞。这时候总会对那些领导心生佩服,如何能每年都讲不一样的内容,还能满足自己的自信心,不觉得枯燥,更重要的是博得台下机械的鼓掌。很可惜,我没当过领导,因为那时还沉醉在与新同学的攀谈当中。大多数人总是倾向群体的,也不允许自己无聊。只是刚开学,所以大家也就安守本分,因为拿出看家本领的时机未到,也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刚进大学,每个人的交际圈都很窄,也都只打过照面,所以从群体就能分辨出每个人的寝室甚至地域性关系。
相识
爱情的开始大多类似。是从一次次偶遇,一个个眼神的交流,累积,慢慢走近的。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很缓慢。但是缓慢只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如果放在整个事情开端、发展和结束来看,应该算是较快的了。刚进大学的我,很可惜,是一个羞涩的人。又似乎我在蓄势待发,等待一个个机会的到来,虽然最后往往都会变成扯淡。机会从来不会说,“您好”,她只告诉你,“再见”。让大家失望也让后来的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这次新生典礼,我和她,也就是J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对话。不过对于一段感情的起因和发展的分析来说,值得一述。
过程很简单。当大家准备离去的时候,地上留了很多垫屁股的报纸、书页和本子。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也不能期望其素质有多高。那时候跟老师的关系不错,所以跟寝室的W还有老师在聊天。离开的时候就轮到我跟他,还有班长在收拾烂摊子。这时候,视线里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J!她也在一旁清理那些垃圾,女伴站在边上时不时也捡几张纸,然后对她说着什么。
“你也在帮忙清理垃圾啊。”
“恩,看你们在弄,帮下忙。”她答道。
“那你要帮忙吗,我这里有袋子,就丢我这里好了。”
“恩,好嘛。对了,你跟老师关系挺好的嗦?”
“也没有吧,就是刚开学是我生日,然后老师竟然知道了,还给我过生日。那个时候,跟老师就比较熟了。有时候帮点忙什么的。”
“哦。”“好了,就这些了。”
“放我这里吧,没事。装我袋子里就好了。”
“恩。”
语言上,这就是一切的开端。和所有人的故事一样,平凡、普通。但是对于主体而已,一切又是那么不言而喻。而这一切,对于所有经历过感情的人来说,都和一个词有关。选择。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她,或者没有先遇到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一种心理的自我暗示。这条时间线想必会往另外一个方向走。现在看来,往哪个方向走都不是大碍,因为我现在走的就不是另外一个方向。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