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的质疑
索尔仁尼琴和肖洛霍夫都是顿河人,二人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好转坏的过程,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伊凡•杰列索维奇的一天》就是在肖洛霍夫的辩护下得以发表,这时索尔仁尼琴把肖洛霍夫视为同志和保护人,后来,肖洛霍夫对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和《胜利者的宴会》口诛笔伐,二人便结下了梁子。1974年索赴欧之后,展开了对肖洛霍夫的攻击,指称《静静的顿河》实乃剽窃之作,他首先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静静的顿河〉的马蹬》(属名为Д*,事后有人证实,这个Д*就是伊莉娜•尼古拉耶芙娜•梅德维杰女士——托运费马舍夫斯卡娅的笔名,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托马舍夫斯基的遗孀),作者通过分析论证而把肖洛霍夫视为剽窃者,或者少是半个剽窃者。索尔仁尼琴为此书作的序也言辞激烈的为之助阵,逐条加薪点火,大有不扳倒肖洛霍夫不快之意。(详见《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刘亚丁著)
在《顿河》这桩学术公案中,索尔仁尼琴虽然落实成文字的表述不多,但立场不可谓不坚定,也由于自身的威望,几成了倒肖阵营中的领袖人物,所以,俄著名肖洛霍研究专家奥西波夫在谈到此案时,还特意把索尔仁尼琴拉出来,作为论战靶子之一,把他的“序言”的主要观点逐条摆出来,一一批驳之。这里,我把奥西波夫的文字直接搬过来(见《肖洛霍夫的秘密生平》(刘亚丁、涂尚银、李志强译)一书):
第一点异议。我读到索尔仁尼琴写的这些活:”在读者面前出现在世界文学中前无古人纳新鲜事。一个23岁初试文笔的人,竟用远远超过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程度的资料,写出了这佯的作品。”
事实如何呢?
他不是初试文笔的新手,他当时己出版过两部短篇小说集,他经历过国内战争,他致力于描写顿河流域人们精神面貌的长篇小说。
至于年龄……闲来计算写小说的年龄的方法不对:写长篇小说是开始于作家23岁时,但完稿是14年后,已经35岁了。还得补充一下我反驳索尔仁尼琴时写给《星火》的文章,我提到以下事实:席勒22岁写出不朽的《强盗》,拜仑23岁写出《哈罗尔德游记》,狄更斯24岁写《匹克威克外传》,列•托尔斯泰在与肖洛霍夫年龄相当时写出《童午》、《少年》、《青年》、《高加京短篇故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硫森》、《暴风雪》等等不朽著作,当时他还写出《战争与和平》的前儿章。类似例子不可胜数;文化程度……马克•吐温和那个狄更斯没有受过小学教育,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没有文凭,列•托尔斯泰大学没有毕业……肖格霍夫可是上过中学(而且还是莫斯科的中学),这个学业基础已经不错了,他还参加过由著名的绥拉菲莫维奇领导的文学联合会。再补充一点:肖治霍夫本人1933年说过:“过去所作的种种,我现在要以批判眼光来仔细研究,对许多东西我并不满意。我眼下不会吃老本。我要学点东西,我对哲学很感兴趣……”0.卡菜尔的札记写道: “从肖治霍夫的谈话中看得很清楚,他知识而宽,特别在俄罗斯文学方面博览群书。”
第二点异议。我在家尔仁尼琴的前言中看到以下文字:“在此后的45年生涯中.他的这一创作高度和速度从未再现过。”
像肖洛程大那样从事多卷本史诗写作的人.他们的创作景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顺利,巴尔扎克,左拉或者又比如索尔仁尼琴自己创作《红轮》时就是这样。另一些人则不同,如塞万提斯或托尔斯泰、他们的同一部作品并没有被多次重印。
高度…—各人看法有所不同。比如,罗曼•罗兰对《被开垦的处女地》坪价就很高c索尔仁尼琴的志同道合者,反共产主义的旅外作家弗拉其米尔•马克西莫夫也善意评价说: “愿上帝保佑,让大多数今天的苏联农村的知情者对事物也有这么深的了解,文字也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广《一个人的遭遇》也获得雷马克和海明威等人的高度称赞。
速度……肖涪霍夫的作品遭到一些编辑部,党的机关,斯大林的嘲笑,他们要求重写,在政治内容—进行删节,久久拖延,不置可否(有一次竞被搁置三年),被横挑鼻子竖挑服,还有饱受迫害的战前的五年,如果了解所有这一切剥夺了多少美好的年华,就不会再指责作家作品不多。还有战时受到的严重伤害呢?[还有糖尿病、中风、癌症呢?顺便说一句,难道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多次重印的长篇小说、一部长篇的几章以及一卷政论文集还算少吗?我还要追述的是,肖洛霍夫写作总是很快——是有速度的——只要不受到干扰,《被开垦的处女地》可以说是飞速写成,据说,写《一个人的遗遇》只用了一星期……
第三点异议。前言说:“权威的斯大林本人把肖洛霍夫说成‘我们时代的杰出作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引为遗憾的是,亚•索尔仁尼琴未被告知,正如我前文提到的,后来,斯大林就完全是采取批判态度了,说了肖洛霍夫的许多重大错误.因此,一旦斯大林的评价披露于报端之后,肖洛霍夫的作品立即被停止重印,并要求重新修改。
第四点异议。我读到这样的话:“关于整理史料的方法问题……没有一家档案馆保存了有关资料,没有人见过长篇小说原作手稿…”
还在战时,有人就从被炸的废墟中找到了几页手稿。现在保存在档案馆甲。莫斯科一位好寻报问底的记者几.科洛德内,找到了长篇小说最早的手稿(刊登在1990年5月20日《莫斯科真理报》上)。我要提到在拉普的信上署过名的那些人的目击证明材料,他们见过手稿。在我征引的众多信件中,可以发现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的信息。早在战前,人们就外始探索作家的创作秘密,我是指r.哥芬舍费尔著的《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一书。
第五点异议。我读到以下文字:“肖洛霍夫是区里的首要人物,他可以得到交通工具来运出自己的文献档案。可是,由于作家令人惊异的无动于衷.并没有这么做,于是,据现在我们知道的情况,整个文献资料便毁于战火。”
肖洛霍夫的母亲眼看生命将不保.在这样的时刻,难道竞还能顾得上档案文献吗?关于档案文献被毁的详情,我已经转述过作家女儿作证的一些话。
第六点异议。我读到前言的下面的话:“肖洛霍夫多年来一直同意对《静静的顿河》作多处无原则的修改——从政治、事实、情节、修辞方面改动。”
我相信,本书全部内容已经回答了这一责难。让我们回亿一下,党的文学检查官员对手稿和作家是如何嘲笑侮弄的,就会明白一切。但是,作家自已审校文稿时,确有自愿修改的情况。如减少一些方言词。有一次,肖洛霍夫对我说:“我的女儿们渐渐长大了,我突然想那些过于放荡的场面的描写她们会怎样去理解呢。”因此,他也减少了这样一些场景描写。
第七点异议。索尔仁尼琴说:“作者生动内行地描述了世界大战,但战时他只有十岁,不可能参加战斗,国内战争他也写得生动知情,而战争结束时,他才满14岁。”但是,难道索尔仁尼琴自己不也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吗?他自己也是战争结束后过了好几年才出生的。还有莱蒙托夫(写《波罗金诺》),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和成百上千别的作家的例子。
—— —— —— —— ——— —— —— —— ——— — ——— ————
随着《顿河》手稿的发现,这一所谓的公案也基本上划上了句号。零九年,我翻过俄国立肖洛霍夫研究中心当年的年刊:《维约申斯卡学报学报》(Вёшенский вестник),里面有三四篇文章都从传记批评的角度入手,探讨肖的幼年生活中的人物如何投射到《顿河》创作中,考证详尽,言之凿凿,从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是为肖洛霍夫继续正名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索尔仁尼琴的言论,(有趣的是,他还称自己的写作得益与《顿河》颇多,而也有俄学者对他和肖做比较研究,比如有人称索尔仁尼琴的小说《马特辽娜一家》与《顿河》中的“院落”主题关联密切。)以及不可避免地投射出来的写作观,即而,就能理解为什么《癌病房》之流的作品为什么会写成那个样子了,还有他得诺奖与他的写作技艺有几分钱的关联。
-
落往沼澤地的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5 00:35:48
-
玄武湖畔不读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7 21:29:47
-
C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22:55:57
-
RMR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20:11:2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16:36:16
-
小假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13:46:57
-
敬惜字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11:16:3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11:16:25
-
左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6 10:26:26
-
d'oo'dle |思罢喜罢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5 22:48:33
-
desert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5 22:45:3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08 1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