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贴之 写《下一次》(La Prochaine Fois)的马克.勒维(Marc Levy)
仍是06年旧文。
----------------------------------------------------------------------------
终于在出发之前吭哧完了这本小书。是看了一半,才忽觉停不下来。玄奇的线索一环扣一环铰合接着松脱,被绑缚的真相一角一角的拨云见日,藏宝图似的满腹心事,按捺杀机。过程紧张迂回,撩拨得你心痒难耐,或一气顺成,或吐血毙命。
不要误会,我说的不是丹布朗做的《达芬奇密码》。我也不晓得主流的英语文坛上有没有马克.勒维的位置。我只知道,他的法文小说如日方中,厚度不及丹布朗五分之一的小桥段,也能做至一波十迭,四海纵横。滋润沁渗、丰沛饱满的爱恨情仇,诚如媒体所言,实在合适“一个多雨的周末”来消遣。
法语词汇是相当丰硕的。然而马克.勒维的文字,并未沿袭精耕细作的传统,显得十分粗线条,几页便跳换几个场景,当省即省,绝无赘话。有报评之,既不震怂,又不虚浮。用来调度追踪涉险的快节奏故事,使得得心应手;观者有如赐配了汗血宝驹,方寸乾坤,007速度腾跃跌宕,不生吞废话,想不精彩也难。不过,《下一次》,毕竟有点阿修罗痴情司式样的生生世世,倒头来只关一个情字,是以承载它的主人公们的对手戏、心理感应,似乎还可多多泼墨些。
马克.勒维与同文迥异的风格,和他的个人阅历,不无关系吧。打开他的小传,我几乎怀疑这些过往,属于一个范本的动荡不羁的美式青年。他少时即加入红十字组织,几年下来便成了区域领头人物。大学其间开了第一间公司。赴美国后,又在加州办起两间设计创意公司,然后控制权旁落,辞职,一夜归零。返来巴黎,与朋友合作,继续在建筑形象设计方面大展拳脚,企业做得有声有色。一日,他为儿子路易做了一个故事,叫《如果这是真的》,一时热血投了稿,九日后即听得书商拍案,资划谋略,他的第一个小故事即成了当年法国最热络的小说,并为好莱坞青睐,不日编作三分奇幻七分浪漫的爱情电影。接下来,他的书,本本畅销,总飘忽着他这儿那儿的影子,总分寸着节奏,谨慎着走笔。一个只安享巴黎的花前月下、人生浮梦的同龄人,较之大大从容不迫,波澜不惊,写出来的,自然不会一样。
马克.勒维的大多数小说,都起始在美国,且算地道的美国人美国事。因而他异域的笔触,读起来,风味也是独特。正好比反过来,由丹布朗捣腾巴黎的历史痕迹,个中不乏美国意识,看来也煞是古怪有趣。
一早即说,不止美国人懂得做好看的电影,同样适用于故事小说。这么别开生面,痴缠忧怨的,读毕待我冷却了半日才回转过来。随这后一百页,三个钟头已然飞逝,速度磕绊勉强得很,不过竟如乔纳当,深陷得不知今夕何夕,马克.勒维抛段子的功夫,怎么不高超呢?
----------------------------------------------------------------------------
终于在出发之前吭哧完了这本小书。是看了一半,才忽觉停不下来。玄奇的线索一环扣一环铰合接着松脱,被绑缚的真相一角一角的拨云见日,藏宝图似的满腹心事,按捺杀机。过程紧张迂回,撩拨得你心痒难耐,或一气顺成,或吐血毙命。
不要误会,我说的不是丹布朗做的《达芬奇密码》。我也不晓得主流的英语文坛上有没有马克.勒维的位置。我只知道,他的法文小说如日方中,厚度不及丹布朗五分之一的小桥段,也能做至一波十迭,四海纵横。滋润沁渗、丰沛饱满的爱恨情仇,诚如媒体所言,实在合适“一个多雨的周末”来消遣。
法语词汇是相当丰硕的。然而马克.勒维的文字,并未沿袭精耕细作的传统,显得十分粗线条,几页便跳换几个场景,当省即省,绝无赘话。有报评之,既不震怂,又不虚浮。用来调度追踪涉险的快节奏故事,使得得心应手;观者有如赐配了汗血宝驹,方寸乾坤,007速度腾跃跌宕,不生吞废话,想不精彩也难。不过,《下一次》,毕竟有点阿修罗痴情司式样的生生世世,倒头来只关一个情字,是以承载它的主人公们的对手戏、心理感应,似乎还可多多泼墨些。
马克.勒维与同文迥异的风格,和他的个人阅历,不无关系吧。打开他的小传,我几乎怀疑这些过往,属于一个范本的动荡不羁的美式青年。他少时即加入红十字组织,几年下来便成了区域领头人物。大学其间开了第一间公司。赴美国后,又在加州办起两间设计创意公司,然后控制权旁落,辞职,一夜归零。返来巴黎,与朋友合作,继续在建筑形象设计方面大展拳脚,企业做得有声有色。一日,他为儿子路易做了一个故事,叫《如果这是真的》,一时热血投了稿,九日后即听得书商拍案,资划谋略,他的第一个小故事即成了当年法国最热络的小说,并为好莱坞青睐,不日编作三分奇幻七分浪漫的爱情电影。接下来,他的书,本本畅销,总飘忽着他这儿那儿的影子,总分寸着节奏,谨慎着走笔。一个只安享巴黎的花前月下、人生浮梦的同龄人,较之大大从容不迫,波澜不惊,写出来的,自然不会一样。
马克.勒维的大多数小说,都起始在美国,且算地道的美国人美国事。因而他异域的笔触,读起来,风味也是独特。正好比反过来,由丹布朗捣腾巴黎的历史痕迹,个中不乏美国意识,看来也煞是古怪有趣。
一早即说,不止美国人懂得做好看的电影,同样适用于故事小说。这么别开生面,痴缠忧怨的,读毕待我冷却了半日才回转过来。随这后一百页,三个钟头已然飞逝,速度磕绊勉强得很,不过竟如乔纳当,深陷得不知今夕何夕,马克.勒维抛段子的功夫,怎么不高超呢?
-
春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9 15:48:21